广丰中学2006年高三语文模拟卷(四)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广丰中学2006年高三语文模拟卷(四)(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教师用卷广丰中学2006年高三语文模拟卷(四)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彗星收讫挺而走险振聋发馈B.汇编狙击急公好义彪炳春秋C.踌躇掣肘既往不纠纵横捭阖D.潦倒棉密励精图治敝帚自珍[答案]B(A挺——铤、馈——聩;C纠——咎;D棉——绵)2、依次填入横线处
试题预览
"教师用卷
广丰中学2006年高三语文模拟卷(四)
第I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彗星    收讫    挺而走险    振聋发馈
B.汇编    狙击    急公好义    彪炳春秋
C.踌躇    掣肘    既往不纠    纵横捭阖
D.潦倒    棉密    励精图治    敝帚自珍
[答案]B(A挺——铤、馈——聩;C纠——咎;D棉——绵)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1)因为需要对举证再进行科学论证,为罹患“海湾战争综合症”的退役士兵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师团希望原告暂时———诉讼。
(2)这是一条公理: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倘若它只———在个人的利益上面。
(3)市人大常委会秘书处及时———各区县分会场代表的质询意见,分门别类送交各主管委员会负责人。
A.撤回   消耗   收集      B.撤消   消耗   搜集
C.撤回   消费   搜集      D.撤消   消费   收集
[答案] A (撤回:①使驻在外面的人员回来②收回(发出去的文件等);撤消:取消。 消耗:①因使用或受损失而渐渐减少②使消耗;消费:为了生产或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收集:使聚集在一起;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美军坦克进入巴格达的时候,伊拉克的武装力量几乎放弃了抵抗;几天后,萨达姆平时最信任的贴身保镖和护卫也大多作鸟兽散。
B.有人开玩笑说:“犹太金融资本家在豪宅客厅里打个喷嚏,世界上不少银行都将连锁感冒。”这可不是骇人听闻,他们在全球政治经济领域的作用确实非常之大。
C.健全国内的反腐倡廉机制是有效阻止贪官外逃的治本之策,而一味希图靠外力拿办贪官则是舍本逐末,断不可取。
D.台湾民进党上台以来,提出的经济举措名目繁多,“拼经济”拼得人们眼花缭乱,但定睛一看,这不过是为推行“台独”而造势罢了。
[答案]B(鸟兽散:形容成群的人象鸟兽逃散一样纷乱地散去(多形容敌人溃逃);骇人听闻:骇:震惊。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舍本逐末: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眼花缭乱:缭乱:纷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今年1月1日起,建筑企业必须 “两证”齐全(安全许可证和企业资质证书),方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B.日本科学家最近在实验中发现,若物体距离人约四、五十米以内发出声音,人脑就会视听混淆。 
C.避讳,不仅是语言艺术问题,更是对待别人的态度问题。常言道,“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说话时,不能口无遮拦。 
D.作为一家拥有近60年历史的国际电子产业巨头,日本索尼公司不可能不知道侵犯其他企业专利权将意味着什么?
[答案]C  (A项中括号为句内括号,解释“两证”,应紧跟“两证”后;B项中“四五十米”为概数,中间不用顿号;D项为陈述句,句末问号改为句号)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桐庐街道虽小,却并无狭窄之感,               ,这似乎是别的小城市中所不常见的。
(2)我住在楼上,窗子又正对着风口,每当狂风大作,                  ,常令我夜不能寐。
①街树疏疏地种在道旁  ②街旁疏疏地种着道树
③屋瓦齐鸣,龙吟虎啸  ④龙吟虎啸,屋瓦齐鸣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D(第一句承接前面的主语,保持对象的一致性;第二句龙吟虎啸修饰的应该是狂风,如认为是修饰屋瓦,则失实。)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两百多年前,富兰克林曾说:“将来人类的知识将会大大增加,今天我们想不到的新发明将会屡屡出现,我有时几乎后悔出生过早,以致不能知道将要发生的新事物。”想一想“新事物”有哪些:火车、轮船、飞机、高楼、自来水、电话、电灯、电影、电视、手机、电脑、器官移植、核能发电、人造卫星等等,几乎无穷无尽。
为什么这两百年产生了这么多新事物?是因为工业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这个变化是一件非常惊人的事情。百年前全球农业人口占总数的80%以上;现在,美国农业人口仅占全国1%-2%,粮食不仅可供全国食用,还可大量出口。我再举一例,去年《财富》杂志称,近30年来成立的科技公司的总资产已近1万亿美元,而且还在与日俱增。
这两百年,尤其是近百年、近50年来,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着世界的前进:首先是科学,科学带动工业;工业则带动经济;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科技发展,如20世纪出现的统计学,在农、工、医等方面都有着决定性影响。科技、工业、经济三个互相连锁的因素是近代世界发展的总趋势。
这会对将来产生什么影响很难讲。前些时候有个惊人的消息说,有生物学家估计,到2050年,人均寿命可达150岁。我不知道是否会这样,但我希望这件事不要发生,否则影响实在是不可想象。
再看过去50年的发展会得出另一个结论,就是从基本原理转变为工业速度在这50年尤其是近二三十年大大增加了。例如半导体方面,1965年提出的摩尔定律指出,芯片容量每18个月就加倍;现在已由1971年每个芯片上103个晶体管增加到107个,没有人知道极限在哪里。
现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更新的事物将层出不穷,一些今天不易梦想到的东西不久将变成事实;人类的生产力将大大提高,自然科学将更蓬勃地发展;科学、工业、经济的连锁发展将持续下去。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可以有很大的自信心讲的话。在这种情形下,个人、学校、国家,都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是多用“科”,还是多用“技”?国家注入资源时,该对“科”多一点,还是该对“技”多一点?这是一个复杂而又挠头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节选自杨振宁《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有删改)
6、作者说“这个变化是一件非常惊人的事情”,不能体现“非常惊人”的一项是(    )
A. 20世纪出现了“几乎无穷无尽”的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生存质量的新事物。
B. 农业人口数量的巨幅缩减体现了农业生产质量的大幅提升。
C. 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将在2050年达到150岁。
D. 芯片的容量提升速度十分迅速,超越了人们的想象。
7、通读前四段,下面不属于20世纪科学发展的特点的一项是(      )
A. 20世纪的科学发展,在近两百年历史中,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B. 近百年来,人类生活中出现了诸如火车、轮船、电话、电灯、电视、手机、电脑等大量的新产品。
C. 近百年来,科学、工业、经济互相连锁的因素是世界发展的总趋势。
D. 20世纪的科技的大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正面影响,但作者认为也有负面效应。
8、下面的说法与原文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富兰克林的话既是他那个时代科学发展趋势的概括,又预测了未来的科学发展状况。
B.科技公司的总资产已有极大的提高,而且还会不断提高。
C.科学促进工业的飞速发展,而工业的发展也能促进科学的进步。
D.科学与技术关系十分密切,但科学比技术重要,因为有了科学,才有技术。
[答案]6.C(本项属于对未来情况的预计)
7.B(本项不属于规律)
8.D(原文并未指出孰轻孰重)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miǎn):努力。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时,辙亦迁海康    迁:搬家        B.渊明临终,疏告俨等    疏:奏章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忤:感触        D.其必有以处之矣        处:立身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B.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C.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半生出仕,以犯世患
D.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               B.独喜为诗,精深华妙
C.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D.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          (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人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答案]9.D(A 贬谪,B(写)书信,C抵触,违逆)
10.A(A相同,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B介词,从;介词,对于。C连词,表目的,用来;连词,表转折,却。D代词,那些;语气副词,表诘问,难道)
11.B(A古: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即“鼓吹乐”,在文中代指音乐;今:宣扬提倡,吹嘘。B古今义同,指学问或理论精密深奥。C古:在文中指得意之作,感到满意的作品,用作名词;今:感到非常满意,用作形容词或动词。D古:推辞世事,指隐居不仕;今:去世,谢世)
12.C(“性刚才拙”非苏轼的评价。)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
四、(22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3分)
译文:                                                                  
(2)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4分)
译文:                                                                  
(3)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3分)
译文:                                                                  
[答案](1)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看上去消瘦而实际上丰腴。(2)子瞻做了二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3)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才学日益长进,充沛盛大如同河水奔流。
[参考译文]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很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出世的教训来。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随着他奔驰不已,总是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又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谒金门 怀故居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1)结合题目分析词的上阕为什么说“燕子归来愁不语”。 
答:                                                            
(2)词的下阕先发问“谁在玉关劳苦”、 “谁在玉楼歌舞”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词人接着却用想“东风”吹去“胡尘”封“东风”为万户侯作结,试结合全词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
答:                                                             
[答案](1)表面上说是燕子“旧巢无觅处”因而归来愁不语,实际是词人找不到了自己的故居。
(2)寓庄于谐,反映现实。
15、填空。(6分)(第(1)题任选两题)
(1)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
                        ,                          。                   (王勃《滕王阁序》)
②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                                 ,
                     。人生得意须尽欢,                    。              (李白《将进酒》)
③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               ,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2)十九世纪英国有著名的三姐妹作家,她们是:姐姐夏洛蒂•勃朗特,写有著名长篇小说《    》;妹妹            ,写有著名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小妹安妮•勃朗特,写有长篇小说《艾格尼丝•格雷》。
[答案](1)①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②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莫使金樽空对月
③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2)《简•爱》  艾米莉•勃朗特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父亲与粮仓    田机耕
父亲与粮仓,是我打小时候起记忆尤为深刻的一件事。
粮食于父亲,就像命根子。
当时家里的粮食囤在楼上,是一个长方型的大木柜子。粮仓落盖处锁了一把瘦长型的旧式锁。惟一能打开这把锁的人就是父亲。只有当父亲从他的裤腰带上取下那把同样是瘦长型的钥匙时,锁才能打开,仓储里的稻谷才会被舀出来挑下楼,成为全家人的食粮。
因此,每到家里米缸没米了,母亲就会对我喊:“满伢,快去把你爹唤回来,叫他开仓。”
于是我便咚咚咚一溜小跑出去,满街满巷地寻找父亲。父亲回到家,往往并不立即去上楼,而是先问娘一句:“真没米了?”说着就去掀米缸盖看。看过,有时他会一声不吭径直上楼,有时则边走边唠叨:“吃得太快了,要省着点。”
我们村一带,有逢年过节用米做各种小吃的习俗,像米糕、米粉、米豆腐。这无疑是诱惑我们小孩儿的食物。但有无福分享用,那还得看父亲的脸色。若父亲的脸上写着“晴”,我们便会陡然一喜,不用说,父亲会端起撮箕上楼去取谷;若父亲的脸上布着“阴”,我们心会重重一沉:这回肯定没戏了!果然没错,这个节我们只能“吃”到父亲的一句话:“粮食紧,就省了吧。”
正因为父亲粮食抓得紧,管理有方,在我的记忆中,家里没断过一天炊。哪怕年成再差的歉收年。那些年,搞大集体,田瘦得皮包骨也没人心疼,就像人家的孩子再瘦不关自己的事一样。因此一年只有半年粮是常有的事。每每遇上这种情况,父亲在秋后就会对家里的用粮作出调整。我记得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大忙时一天两干一稀,稍忙时一天一干两稀,冬闲时一天两稀,外加一小锅红薯芋头。这样安排,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广丰中学2006年高三语文模拟卷(三)』  下一个『2006年高考模拟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