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一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建阳一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
(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6分,每小题3分)“西方国家摄取食物的方式,是导致其他地区饥饿的主要原因。”这是前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对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提出的警告。据统计,30年前一个美国人平均每年要吃掉50磅的肉,而近年来,光牛肉每人就要吃掉100磅,大多数人每年吃下去的蛋白质是身体需要量的两倍。有人
试题预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6分,每小题3分)
“西方国家摄取食物的方式,是导致其他地区饥饿的主要原因。”这是前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对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提出的警告。据统计,30年前一个美国人平均每年要吃掉50磅的肉,而近年来,光牛肉每人就要吃掉100磅,大多数人每年吃下去的蛋白质是身体需要量的两倍。有人计算过,美国人每年吃掉的肉若换算成谷类,平均每人的用量将超过1吨,而世界其他地区的人均谷物消耗,还不足400磅。一项不可否认的事实就美国的谷类有80%到90%都是拿来喂动物的。
中国的情况更不容乐观,1988至1998年间,肉食的消费量整整增加了一倍,达到了人均46千克,是发展中国家平均值的近两倍,超过了韩国和日本等高收入的亚洲国家,成为亚洲保持东方饮食习惯的国家中肉食消费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从生态学的角度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来看,这对人口超过12亿的中国来说,不啻是一场灭顶之灾。尽管我们非常自豪地宣称中国只用了不到全球7%的土地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但是这种成就的相当部分是靠压榨资源和牺牲环境利益来换取的。据统计:中国过去30年中,1500万公顷的耕地转为他用;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给12多亿人口提供粮食已使我们的土地不堪重负,对肉食和乳制品需求的激增则更是雪上加霜。由于牧草的供应有限,必须用粮食喂养牲畜,这使谷物需求量大幅度上升。1990年饲养用谷物占谷物总量的20%,1999年已占到40%。而养殖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决不亚于工业污染。大量肉食品的消费令中国无法承受,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肉食的需求量。
肉食可以说是人类食物中最不经济且最低效的一类。通过精确的计算,一磅肉类蛋白质是同等重量的植物蛋白质价格的十几倍,而肉类蛋白质很不容易被人体吸收,我们吃下去的肉,其中只有少部分的蛋白质被吸收,其余大部分都被排泄出去了。在食物生产上,种植植物比生产肉类相对而言就经济实惠多了。比如一块田用以养牛吃肉,只能生产1磅蛋白质;若同样面积的土地用于种植黄豆,就能生产16磅多的高质量植物蛋白质。而且,饲养动物还极其浪费水源,据计算,饲养动物所用的水是种植蔬菜谷类所用的8倍。
因此,许多令各国首脑们感到束手无策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饥饿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并非人们以为的那样,是地球上的资源已养不活这么多的人口,而是地球实在满足不了人们无底洞似的贪欲,更喂不饱“饕餮”们那穷奢极欲的胃。营养学家珍·梅耶认为,只要人们把肉类生产减少10%,节省的谷类就可供6000万人食用。如果全人类减少一半肉食,则可解救全球的饥饿人口。现在,许多西方科学家认为,未来食物的需求依靠植物蛋白质才能解决,所以目前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投入经费,开发用黄豆面粉制成的植物蛋白食品。 (摘自《作家文摘》,有改动)
1.从原文看,以下对“这对人口超过12亿的中国来说,不啻是一场灭顶之灾”一句中“灭顶之灾”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YCY
A.指1500万公顷的耕地转为他用。
B.指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高达38%。
C.指中国人对肉食和乳制品需求的激增。
D.指肉食需求量的增加,饲养用谷物量的大幅度上升,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国家肉食大量增加,会导致其他地区的人们挨饿。
B.中国虽然用不到全球7%的土地养活了占全球20%的人口,但如果对肉食要求不断增长,则前景堪忧。
C.从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在食物生产上,生产肉类产品远不如种植植物。
D.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发了黄豆面粉制成的植物蛋白食品,满足了人们对食物中植物蛋白质的需求。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每小题3分)。
太阳能具有无污染、永不枯竭等优点,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为此,太阳能建筑应运而生,开创了绿色能源利用新形式。而太阳能的劣势在于其非连续性,且稳定性差。每天有昼夜变化,天气会时阴时雨,太阳能并不能保证在人们需要能量的时间和地点出现,而当今的能量存储技术还无法大范围地大量存储电能。
人们发现,由两个氢原子结合而成的氢分子,是一种优越的能量载体。氢燃烧时,会释放出热量,并生成水,不产生矿物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大气保温气体,也不产生其他污染物质。氢能可由燃料电池转化为电能,这种转化能量利用率高,噪声小,稳定性好。但如果采用传统方法制氢,制取单位氢所花费的电能要远远超过该单位氢转化为的电能,这显然没有实际意义。而利用太阳能这种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来制氢,使氢成为一种“可再生能源载体”,这样就解决了太阳能稳定性差的问题,从而实现可再生能源稳定地按居住者要求随时提供电能的愿望。可见,太阳能和氢能是一对真正的“黄金搭档”。
美国纽约技术学院研制成了一种新颖的太阳能—氢能住宅。其屋顶和向阳侧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电池板产生的电能被输入一个“专用电解器”,该“电解器”从水中分离出氢,然后氢被输入专用的贮存器。根据居住者的需要,氢通过燃料电池和其他装置转化为电能和热能。设计者对房屋的结构、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及其他装置的布局都进行了精心的考虑和巧妙的安排,尽可能缩短能量传输的路程,减少能量损耗,提高能量利用率。
这种太阳能—氢能建筑,能量可以自给自足,也不会产生大气保温气体等污染物质,还具有安全、无噪声等优点,是太阳能建筑的发展。如果在这种建筑中再增加收集和储存雨水装置、地热调节装置、热能回收装置、废水循环和再生装置,以及采用可再生的建筑材料,那么,其生态效益就更好了,使用价值就更高了。
3.最能说明“太阳能和氢能是一对真正的‘黄金搭档’”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A.太阳能无污染且永不枯竭,而由两个氢原子结合而成的氢分子,是一种优越的能量载体。
B.利用太阳能制取氢,使氢成为“可再生能源载体”,就可以按居住者要求稳定地随时提供电能。
C.氢能可由燃料电池转化为电能,这种转化能量稳定性好,弥补了太阳能稳定性差的劣势。
D.氢燃烧时,会放出热量生成水,和太阳能一样,都不产生大气保温气体和其他污染物质。
4.下列不属于太阳能—氢能住宅优点的一项是
A.房屋结构好,布局合理,能量传输路程短,能量损耗小,利用率高。改进了太阳能建筑的不足之处,开创了绿色能源综合利用的新形式。
B.改进了太阳能建筑的不足之处,开创了绿色能源综合利用的新形式。
C.不受昼夜变化、天气时阴时雨的影响,能量自给自足,有连续性。
D.能量安全无噪声,不产生污染物质,生态效益胜过太阳能建筑。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2分,每小题3分)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嗡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憬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珲、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珲、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类,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熙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5.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句是
A.修既治滁之明年 治:治理
B.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幸:希望
C.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四时:四季
D.夫宣上恩德 宣:宣扬、传播
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与人乐乐
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 盖亦反其本矣
C.尝以周师破李憬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 能以足音辨人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其日牛马嘶
7.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丰乐亭所在地滁州“山川美”和“风俗美”的一组是
A.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 而故老皆无在者
B.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而喜与予游也
C.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 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8.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尽管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秋采花草,夏纳清凉。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窈然”“嗡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D.作者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担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第Ⅱ卷(126分)
四、(24分)
9.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1’,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耶?何兴之暴○2也!夫秦失其证,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3 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争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4‘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注]○1重瞳子:传说舜的双眼各有二个瞳子。○2暴:突然,骤然。○3背关:指项羽背弃关中有利地形。○4引:援引,说。
(1)用“/”给画波浪线句子断句。(2分)
及羽背关○3 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4分)
译文
②乃引○4‘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4分)
译文
10.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3分)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2)闾阎扑地, ; ,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3)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李煜《浪淘沙》)
(4) ,小人之交甘如醴。(《礼记》)
(5)宋朝朱熹在《观书有感》中以方塘池水为喻,说明每天看书可以领会到许多新的道理,他的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20分)
感谢生命
李丹
(1)那是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我漫步在北京朝阳门外大街上,忽然发现天空中浑然不觉地飘着许许多多纤维状的白色物,一大片一大片,像下雪似的,但又比雪花更绵薄更柔软,纷纷扬扬,连天扯地。
(2)我没见过这种东西,不觉诧异,还以为是附近有什么工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由吃了一惊。但看到街上的人们,穿行在这种漫天漫地的乳白色雾中,一副毫不介意、泰然处之的样子,任它轻轻地飘在身上,缓缓地从身上擦过,静静地落在脚边的地上,漫不经心地挂在林荫道的树枝上。一时间,大街上像披了一层薄如蝉翼的白纱……
(3)后来,有人告诉我,这是杨絮。依靠风力在传播种子。
(4)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植物自己播种生命的方式,我完全被震撼了。
(5)我的心里简直承受不住这份欣喜和景仰之情。我伸出一只手,只一瞬,便有一片悄悄地落入我的手心,像一朵小的白云,载着希冀的梦幻。我不忍惊扰它美好的梦境,松开手,让它随风飘去。我看见它在纷飞旋舞,一忽儿上,一忽儿下,一忽儿左,一忽儿右,像在向我招手,又像在微笑。很快地,它与天空中无数羽毛交融在一起,带着一粒种子的希望,飘向它梦幻的草地与湖畔,去撒一地可见的生命。
(6)因为有它,这世界才变得如此盎然,充满着活力和勃勃生机。
(7)谁见了这种场面也不会无动于衷,谁都不能不被这种生命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的付出和投资所感动。在它辛劳的飘散中,仿佛听到一种声音在殷切地呼唤,那是它在呼唤每一粒种子落入黑乎乎的泥土,绽出一枚嫩绿的新芽,在春天里疯长,散发着生命的芬芳。这是它的心愿。但是这些成千上万飘飞着的杨絮,也许只有一颗种子能够遇到一片沃土,助它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浓阴蔽日的参天大树。而其余的种子,因为土地的贫瘠,尽管艰难地生长,终究无法蔚然成阴,而早早地夭折在胚胎中。但它依然如故,在这个季节从不失约地如期而至,自始至终不间断地潜心这项浩大的生命工程的创造与劳动,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8)我在想,杨絮日日夜夜不知倦怠地飘送,是因为它生命的本能使然,还是一种强烈生命意识的觉醒,想在创造中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伸葆有一份永恒?是它深谙生命的无常,才将自己所有的精髓毫无保留地撒向人间,最大限度地展示一种生命过程,还是它将生命的价值,隐选在这令人感泣的茫茫无际的生命绝唱和制造里?
(9)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人类的生命史。
(1 0)圣经上说,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而唯物论者认为,人是由类人猿演变而来。人类的生命究竟是以何种形式转化而成,我们从何而来?尽管至今为止,世上已有无数学者对生命的奥秘这个深奥的哲学问题进行最权威的论证和阐释,却没有一种答案能够令人完全满意和毫不置疑地信服。
(11)其实,对于人类生命的起源,不是人类学家的我们,是用不着在这件事上刨根问底、纠缠不休的。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命题在于:在大自然生命的启悟下,我们应该懂得怎样感谢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
(1 2)由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对生命投之以虔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畏。毕竟,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即使在人生的道路上,事业、前途、爱情、家庭都如泡沫一样破灭了,也不必悲观,不要绝望,要知道,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资本,一种幸运,一种对不公命运勇敢的挑战和蔑视啊。
(13)感谢生命,赋予我像杨絮一样纯洁而质朴、异常珍贵而不懈追求的存在。
12.第5段说:“我的心里简直承受不住这份欣喜和景仰之情。”作者景仰杨絮的什么呢? (6分)
13.作者为什么说杨絮“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地付出和投资”?请结合原文回答。 (4分)
14.请简要分析第9段在全文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4分)
15.作者为什么说要感谢生命?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感谢生命?请结合全文分别回答。 (6分)
六、(12分)
16.俗语(谚语)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既简练形象,又充满理趣。请至少选用下面五个俗语中的两个写一段话,阐明一个生活道理。(50字左右,4分)
①东方不亮西方亮 ②不到黄河不死心 ③酒香不怕巷子深
④打退堂鼓 ⑤光打雷不下雨
17.请根据文意写出结论性的句子。(4分)
《老子》中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论语》中说:“无求备于一人。”《书经》中说:“有容德乃大。”《晋书》中说:“人有不及,可以情恕。”他们都是告诉我们: 。
18.下面是近期网络上的一则新闻,有多处语病。请找出四处并加以修改。(4分)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①。目前,艾滋病在中国逐步流行并呈现快速上升趋势②,已经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③。
根据科学研究事实证明④,在工作和生活中与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一般接触⑤,如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共同进餐,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品、钱币等不会感染艾滋病⑥。
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公共设施传播⑦。咳嗽、打喷嚏以及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⑧。
序号 改正
序号 改正
序号 改正
序号 改正
七、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怍文。
钉子
丢失一枚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争;
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国家。
①根据小诗寓意,提炼观点,联系实际,写一篇作文。要求:
②自拟标题,全文不得少于800字。
③除诗歌以外,体裁不限
④文章观点或主题只能从上面材料中提取。
参考答案:
1.D(A、B、C三项过于片面,没有抓住实质。)
2.D(“西方发达国家开发了”、“满足了”与原文意思不符。)
3.B(应从太阳能与氢能的结合上理解“黄金搭档”,A、C、D侧重于氢能,未能结合到太阳能的利用。)
4.A(结合原文第三节最后一句话看,“尽可能缩短”并不等于“能量传播路程短”,“减少能量损耗,提高能量利用率”也不等于“能量损耗小,能量利用率高”)
5.B(幸运) 6、D(D都是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A.动词,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乐;形容词,可译为“快乐”.B.动词,根据语境及下文“道”推断,可译为“叙写”“描绘”;名词,可译为“根本”此处指王道。C.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率领”“带领”;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法,可译为“凭借”“依据”)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
初三语文课外阅读练兵场(八)
』  下一个『
东北师大附中2005-2006年上学期初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