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仿真试卷五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仿真试卷五(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仿真试卷五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和第Ⅱ卷(共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矍铄 挑大梁 抱蔓摘瓜 旁证博引 男儿有泪不轻弹B.朗润 露馅儿 鞭僻入里 陨身不恤 浪子回头金不换C.菁
试题预览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仿真试卷五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和第Ⅱ卷(共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矍铄 挑大梁 抱蔓摘瓜 旁证博引 男儿有泪不轻弹
B.朗润 露馅儿 鞭僻入里 陨身不恤 浪子回头金不换
C.菁华 解扣子 一蹴而就 词不达义  吃不了兜着走
D.井陉 过电影 虚钱实契 铤而走险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解析:A.证—征;B.僻—辟,陨—殒;C.义—意。
答案:D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教育部不久前曾发出留学预警,提醒赴挪威留学前,务必要先______留学学校的办学层次,以防被骗上当。
(2)《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自______四年来,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根治“豆腐渣”工程,______要严格质量管理,______要在反腐败上下功夫。
A.核实 颁布 既/又
B.核实 颁行 不仅/还
C.核准 颁行 既/又
D.核准 颁布 不仅/还
解析:“核实”:审核是否属实。“核准”:审核后批准。“颁布”:公布。“颁行”:公布并施行。要发挥作用,单“颁布”不行,还得在实际中施行,故第(2)句中用“颁行”优于“颁布”。第(3)句是递进关系,而非并列关系,故应选用“不仅/还”。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曲歌更是个平实的人,虽然在工作中她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可以说在当地是个家喻  户晓的名人了。
B.环境部长主张对大规模的排放量要加强限制,但经济部长却以会导致大规模失业、影响社会稳定为由,与其分庭抗礼、针锋相对。
C.关于李咏要离开“幸运52”栏目组的消息总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无风不起浪,无根不长草”嘛。
D.巴以局势日益紧张,鲍威尔紧急飞赴中东斡旋,敦促双方执行中东路线图计划,布莱尔也不断为其敲边鼓。
解析:D.“敲边鼓”比喻从旁帮腔;从旁助势。一般用在口语中,不与庄重的词语共同使用,用在此处,犯了语体色彩不合的错误。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读书可使人吸纳古今开创理想世界,马克思正是在阅读中历经40年勤奋探索,终于完成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确立。
B.一批对艺术十分钟情而又有高质量的运作水平的经济人的出现,对艺术市场的发展以至画家的作品进入流通领域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C.张大江在学院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他四处搜集和研读有关自动化控制的各种资料,运用最新的技术改革了放映设备。
D.在技术革新中,公司组织有关人员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对工艺设计、设备保养和质量检测等部门进行了整顿。
解析:A项“在阅读中历经40年勤奋探索”表达不清,可改为“在40年的勤奋阅读和探索中”,另“完成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确立”搭配不当,可改为“确立了唯物史观,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C项成分残缺,“在……下”是介词结构作状语,谓语部分加了一个“他”,成为一个独立的句子,“张大江”便没有相应的谓语。删去“他”或删去“张大江”。D项句式杂糅,该句将“围绕提高产品质量问题”和“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杂糅在一起,可以改为“在技术革新中,公司组织有关人员围绕提高产品质量问题”或“在技术革新中,公司组织有关人员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
答案:B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题。
寒食和清明是两个传统节日。清明节在阳历4月5日前后,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或两天。古人过寒食节要吃冷餐,不许生火做饭,称为“禁烟”。清明进行扫墓活动,祭祀祖先,追念死者。许多地区是把两个节日当作一个连续几天的大节来过,节名单称一个寒食;古代诗歌中的寒食节,往往是把清明包含在内的。
据典籍记载,远在商朝就有寒食禁烟的制度,后来又附会上一个介之推的传说。介之推是春秋时代晋国人,跟随晋文公流亡国外十九年,曾割下腿上的肉给文公充饥。文公归国执政后大封功臣,介之推不在其列,就与老母隐居绵山。文公让人点火焚山,想逼他出来,不料他竟抱住大树被活活烧死。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在这天全国严禁烟火,以后相沿成为定例。这样便有了寒食节,禁烟火也便成为咏寒食清明诗的一个重要话题。
我们先来欣赏唐代诗人孟云卿的七言绝句《寒食》: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堪悲”就是可悲,“远堪悲”就是更可悲。说时间是常常,说空间是处处,“往往”是经常而又普遍的意思。“子推”,介之推的异名。全诗大意是:
二月末的江南鲜花满树,寒食节在他乡更觉心悲。
穷人家少不了断炊停火,不限于明日纪念介之推。
诗的前两句借江南二月的秀丽景色表现诗人在他乡过寒食的极度伤感,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他乡寒食远堪悲”一句,很容易使人想起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然而,孟云卿在这里是不是单纯抒写佳节思亲的伤感呢?请看诗的后两句:“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这常常不举烟火的贫居者究竟指谁?指诗人自己吗?诗人孟云卿,唐明皇天宝年间考进士落榜,一生只做过低级文官,虽有“正直而无禄位,忠信而久贫贱”的美称,但总不至贫贱到没有饭吃的程度。因此诗中的贫居者,与其说是诗人自指,不如看作一般穷苦百姓更为恰当。诗人感慨地说:江南大地上,多少穷苦人家,由于无米可煮,无柴可烧,常不免断炊停火,灶不生烟,绝不只在纪念介之推抱树焚身这一天!诗人所以要说“寒食节在他乡更觉心悲”,主要原因正在这里。也正是这里,我们分明触摸到一颗以民间疾苦为怀的悲悯之心。
(赵慎修《寒食清明诗话》)
5.以下文字与第二自然段所提供的信息不相悖谬的一项是
A.“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在这天全国严禁烟火,以后相沿成为定例”,可见寒食节是在民间自发形成的。
B.寒食节禁烟制度的产生,从时间上看要比介之推的传说早得多,因此寒食节起于介之推只是一个传说。
C.十九年来,介之推一直忠心地跟着晋文公,可文公执政后竟忘记了介之推,可见他是个忘恩负义的人。
D.晋文公总算知错能改,为了让介之推从山上下来,竟用火烧之法来逼他。他的做法不对,但心还是好的。
解析:A.附会说法,不能确定;C.不封官不等于忘恩负义;D.去寻他不等于晋文公自感有错。
答案:B
6.作者认为孟云卿的这首绝句所要表达的主旨是
A.孟云卿的诗歌很容易让人想起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
B.作者写了江南二月秀丽迷人的景色,但要表现的却是诗人在他乡过寒食的极度伤感。
C.这首诗歌表现了作者佳节思亲的伤感,也表现了他对民间生活疾苦的深沉同情和关怀。
D.诗歌前面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后面用的是委婉的说明,平静中藏深沉。
解析:A.不关主旨;B.含意缺漏;D.是写作手法。
答案:C
7.下面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写诗在写到寒食节的时候常常也把清明包括在内,有些地区也把两个节日合成一个大节来过,节日的名称却还叫寒食节。
B.据典籍记载,寒食禁烟的制度在商朝就已经出现,后来又出现了一个介之推的传说,给寒食节更增加了有趣的人文内涵。
C.现在讲到寒食节,源头常常追溯到介之推的事情上,从这篇短文看,节日的起始应另有源头,介之推只是一个附会的说法而已。
D.作者认为孟云卿写的七言绝句《寒食》绝不是为了纪念晋时的介之推的,其用意主要是为了表达对贫苦百姓的关怀和同情。
解析:原文有“绝不只在纪念”语,故D项错。
答案:D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8~10题。
刘宰,字平国,金坛人。绍熙元年举进士,调江宁尉。江宁巫风为盛,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往往改业为农。有持妖术者,皆禁绝之。岁旱,遵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书其坐右曰:“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楚。”缘事出郊,与吏卒同蔬食水饮。去官,惟箧藏主簿赵师秀酬倡诗而已。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券而逃。它日主之子征其租,则曰牛鬻久矣。子累年讼于官,无券可质,官又以异县置不问。诉于宰,宰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讯之,丐者自诡盗牛以卖,遣诣其所验视。租户曰:“吾牛因某氏所租。”丐者辞益力,因出券示之,相持以来,盗券者怃然,为归牛与租。富室亡金钗,惟二仆妇在,置之有司,咸以为冤。命各持一芦,曰:“非盗钗者,诘晨芦当自若;果盗,则长于今二寸。”明旦视之,一自若,一去其芦二寸矣,即讯之,果伏其罪。有姑诉妇不养者二,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而不及姑,徐伺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姑犹呵之,其一反之。如是累日,遂得其情。宰刚大正直,明敏仁恕,施惠乡邦。置义仓,创义役,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某无田可耕,某无庐可居,某之子女长矣而未昏嫁,皆汲汲经理,如己实任其责。桥有病涉,路有险阻,虽巨役必捐赀先倡而程其事。凡利于乡人者,无不为也。
(《宋史》节选)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丧会,窃券而逃 券:契据。
B.徐伺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 伺:侍候。
C.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 纠察:检举监督。
D.皆汲汲经理 经理:处理操办。
解析:“伺”:侦候,探察。
答案:B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果盗,则长于今二寸
A.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一妇每以己馔馈姑
B.
以勇气闻于诸侯
或饷其妇而不及姑
C.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因出券示之
D.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解析:A.“于”:介词,比较;B.“以”:把/因为;C.“而”:表转折,却;D.“因”:连词,于是、就。
答案:B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宰任江宁县尉时,为治理地方上盛行的巫术之风,采取有力手段,严厉禁止,使民风渐变,原来做巫祝的人也大都改行务农了。
B.刘宰清明廉洁,外出办事,与差吏士卒吃同样的蔬菜喝同样的水。离职时,他的箱子里没有金银财宝,只有与主簿赵师秀酬唱的诗集。
C.刘宰办案机智巧妙,经常运用计谋使犯罪嫌疑人招供。借此捕获了偷契据的租牛人,让偷金钗的自投罗网,制裁了欺侮媳妇的恶婆婆。
D.刘宰仁慈宽忍,对父老乡亲关怀备至。筑路修桥,他捐钱并督办;百姓无田耕、无房住、子女没能成婚,他都会像对待自己的事一样尽心竭力去办理。
解析:C.捕获租牛人、制裁恶婆婆,文中没有这些信息。
答案:C
附参考译文:刘宰,字平国,金坛人。绍熙元年考取进士,调任江宁县尉。江宁地方巫术之风盛行,刘宰下令同一保伍的乡亲邻里互相检举监督,那些巫祝大都改行务农。如有人再用妖术惑众,他一律坚决地取缔禁止。遇到干旱年景,他遵循太守之命在边境赈灾救荒,大多数灾民都被救活了。他写下这样的座右铭:“不轻易地发布文告,不轻易地动用刑罚。”因事出城,他与差吏士卒吃同样的蔬菜喝同样的水。离职时,箱子里只有与主簿赵师秀的酬唱诗而已。他担任泰兴县令,邻县有人在本县边境租牛,租用者对牛主人来说,是姻亲,趁着办丧事,窃取租牛契据逃跑了。过了一段时间,牛主人的儿子去讨要租金,租牛者就说,那条牛已经被卖很久了。牛主人的儿子连续多年向官府告状,却没有契据能作证,官府又因为是邻县的事而搁置不查办。他向刘宰提出诉讼,刘宰于是就找来两个乞丐,给他们吃饱了,告诉他们事情缘由,假托其他事把他们关进牢房。审讯他们,乞丐谎称自己偷牛出卖,(刘宰派人)带着他们去那户人家指认查看。那租牛者说:“这牛是我通过某人租的。”乞丐竭力坚持自己的说法,于是那人出示契据,一起拿着到官府,偷契据的租牛人十分沮丧,只得归还牛和租金。一户有钱人家丢了金钗,(当时)只有两个女仆在家。把她们遣送到官府后,(她们)都认为自己是冤枉的。刘宰让她们各手持一根芦草,说:“没偷金钗的,明天早晨芦草自然还像原来一样;真的偷了金钗的,那么芦草会比今天长出两寸。”第二天早晨再看,一根芦草像原来一样,另一根则短了两寸。随即审问,罪犯果真服罪。有个婆婆状告两个媳妇都不赡养她,刘宰找来那两个媳妇,让她们与婆婆共处一室,有人送食物给媳妇却不给婆婆,再悄悄地观察,(发现)一个媳妇每次都把自己的食物给婆婆,婆婆还呵斥她,另一个则相反。像这样连续观察多日,就了解了实情。刘宰方正刚直,明智敏锐,仁慈宽忍,对父老乡亲施以恩惠。设置了义仓,创建了义役,几次三番地煮粥给饥饿的人充饥,从冬天到夏日,每天要供应一万多人。有人无田可耕,有人无屋可居,有人子女成年而没能婚嫁,他都心情急切,积极主动地去办理,就像做自己的事一样尽责。(遇到)桥梁损坏,道路不畅,即使工程量很大,他也必定率先捐出资财,倡导修缮,并督察工程进展。凡是有利于父老乡亲的事,他没有不做的。
 
第Ⅱ卷  (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岁旱,遵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3分)
(2)置之有司,咸以为冤。(3分)
(3)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4分)
答案:(1)遇到干旱年景,他遵循太守之命在边境赈灾救荒,大多数灾民都被救活了。(译出大意得1分,译对“遵”“活”各得1分。)(2)把她们遣送到官府后,(她们)都认为自己是冤枉的。(译对“置之”“咸”各得1分,译对大意得1分。)(3)几次三番地煮粥给饥饿的人充饥,从冬天到夏日,每天要供应一万多人。(译出大意得2分,译对“三”“日食”各得1分。)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8分)
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词,又称长短句,极盛于__________,“清平乐”是__________名。(2分)
(2)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_________时节,表现了强烈的________之情。(2分)
(3)这首词的下片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和美丽悠长的情味,请对此进行阐述。(4分)
答案:(1)宋代  词牌  (2)初夏  惜春(既然“春”已“归”“去”,则应处“夏初”之时,且与“蔷薇”花开的物候相合。全词中作者处处表现出对“春”的留恋,不愿“春”归去,还想“唤取归来同住”,将意思凝练为“惜春”二字最好。)(3)略(言之成理即可。)
13.写出下列一段话中空缺的部分。(5分)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诗人,在诗歌史上与孟浩然并称“王孟”。苏轼称赞他的诗歌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山居秋暝》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答案: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五、(22分)
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喜欢苏东坡(节选)
方  方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和仰慕,再无话可说。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14.文章第二段开头说“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5分)
答案:因为作者首先是从苏东坡的诗歌和文章中了解他的才华和人品魅力的。
15.作者在第三段中“为他倾倒”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20个字。)(5分)
答案:①老华盖世。②性格仁厚、旷达、幽默、儒雅、豪放,富于正义,富于情感。
16.文章最后一段跳跃性较大,初读时似觉多余,但仔细琢磨又觉得与前面浑然一体,请具体分析这一段的作用及好处。(6分)
答案:作用:写“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既点了题,又照应第一段。
好处:写自己愿意嫁给苏东坡,是从侧面衬托苏东坡才华横溢、性格可爱、人品完美。
1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
A.这篇文章写得成功,除文辞优美外,还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既有夸张,又有比喻;既有总写,又有分写。
B.第二段具体列举,先列举苏东坡写庐山、写西湖、写中秋的诗句,后列举神宗、章元弼的例子,角度不同,但目的一致。
C.“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一句比喻生动形象,写出了苏东坡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悟性。
D.“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一句描写极有新意,毫不夸张地写出了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分量。
E.这篇文章有一定的气势:布局方面,从古代的苏东坡写到作者自己及家中先生,丝毫不乱;语言方面,多用排比句,层层推移。
解析:A.“总写”“分写”不是表现手法,是结构方法;C.“比喻”是为了说明苏东坡能很快消除困惑、烦恼;D.是夸张的说法。
答案:BE
六、(15分)
18.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3分)
①这种方法已经引起了海内外的注目
②这种方法解释那些已经认出的甲骨文字竟与已知意义不谋而合
③而用这种方法破译其他甲骨文也势如破竹
④经过几十年的学习、记录、观察和研究
⑤李蕴发明了一种把甲骨文的各个偏旁部首数字化来解释甲骨文字意义的方法
答案:④⑤②③①
19.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对冲基金”下一个定义。(4分)
①有一些投资基金,没有注册为投资基金,通常被称为私人基金
②没有注册,则不会受到相关法律的限制
③往往采用高风险的投资策略,以期获得较高的回报
④这样的基金就被称为“对冲基金”
答案:对冲基金是没有注册、相关法律不能限制、采用高风险投资策略以获取高回报的私人基金。
20.仿照示例,改写下列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8分,每小题4分)
提示语:(洗手间)节约用水,用水后关水
改写为:水是一切生命的母亲,母亲的生命也有限,请爱护母亲吧!
(1)提示语:(教室里)不许在课桌上写画和雕刻
(2)提示语:(自行车棚)禁止将车放入别班区域
答案:(参考)(1)请像爱护自己的脸面一样爱护自己的书桌吧!(2)让车子在本班的“疆土”上安心地休息吧!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星期日上午,刘冰冰、徐萍萍、吕洋洋等女同学决定一起到郊外游玩。她们约定先在市新华书店旁边的十字路口集合。最后一个到约定地点的是吕洋洋。她今天的打扮有些特别:上穿红色紧身衣,衣裳在肚脐处开了一个口,将肚脐裸露在外;下着超短裙。刘冰冰一见,赞道:“哇,多酷,多新潮,多洋气……”而徐萍萍则认为如此着装很俗气,没品位,土到家。
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事情:对同一现象,有人认为很入时,很洋气;而有人则觉得俗不可耐,土到家。请以“洋与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222.45.80.45)"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仿真试卷六』  下一个『绵阳市高中2006级第三次诊断考试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