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中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5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九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5年中考模拟试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 语文知识积累及运用(共27分)A、现代汉语知识积累及运用(12分)1?给下列句子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我沿着山道的石级,拾()级而上,一会儿就到了山顶。(zhù)立山顶,美丽的海上景象犹如海市(shèn)楼,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
试题预览
"2005年中考模拟试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 语文知识积累及运用(共27分)
A、现代汉语知识积累及运用(12分)
1?给下列句子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我沿着山道的石级,拾(   )级而上,一会儿就到了山顶。(zhù )    立山顶,美丽的海上景象犹如海市(shèn)       楼,清新的空气沁(   )人心脾。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焕散     繁琐     热哄哄      稗官野史    风靡一时
B.燥热     布署     萤火虫      全神惯注    情投意合
C.杜撰     引擎     化妆品      察言观色    以讹传讹
D.合睦     盅惑     乌托邦      惩一儆百    言简意赅
3.下列语段句子的空白处用词恰当地一项(      )(2分)
淡淡一点地孤独很美。暂别      的人群,善意的或       的。独      阳光之中,独  
      阳光之下,独        音乐之韵,独       心灵之声。
A  喧嚣  故意  晒  唱  品  诉     B  喧嚣  有意  站  观赏  说 
C  喧闹  恶意  沐  坐  享  听     D  喧闹  随意  沐  卧   享  听
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2分)
A.旧城改造中,一些旧建筑作为文物保留下来,有关部门加以修修补补,但总给人一种狗尾续貂的感觉。
B.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安之若素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C.恐怖分子危害平民,滥杀无辜,简直是秃子打伞——无发(法)无天;他们的行径受到了主持正义的人们的谴责。
D.随着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中尸位素餐的现象将进一步减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工作作风也一定会有所扭转。
5.自选事物,仿照下列咏物寓理。(2分)
[示例]壁灯:位置算什么,重要的是发光。
                                                                             

B、古代文学积累及运用(每空1分,共15分)
补写下列句子或按要求填空
6.书到用时方恨少,                           。
7.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
                              。(《将进酒》李白)
8.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9.关于诸葛亮的出师表,古人曾有两句诗歌加以赞赏,这两句诗是:
                           ,                           。
10.一位老校友、著名学者应邀给全校同学做了一次演讲,给同学们以极大的激励。最后他用一名句结束自己的演讲,鼓励同学们将来超过自己。他引用的名句可以是                                                        。
1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新陈代谢自然规律的名句是                  ,                    。
12.某企业濒临倒闭。新厂长上任后,改变经营策略,使企业扭亏为盈。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了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                            ,
                         。
13.古代诗词中生动形象写“愁”的名句很多,请你写出二句(课内外即可):
                           ,                                 。
14.名著阅读:请根据提供的信息,分别写出对应的人物。 
示例:潇湘馆 丫环紫鹃 葬花 《红楼梦》  人物:林黛玉
① 野猪林 倒拔杨柳 醉打山门  《水浒传》 人物:           
② 空城计 借东风  七擒孟获  挥泪斩马谡 人物: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体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此此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一个大起大落的朝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了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理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的眼中已经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太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15.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0个字)(4分)
答:                                                                                  
                                                                                 
16.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概括文意根据回答。(4分)
答:                                                                          
                                                                                    
17.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答: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                                                                        
                                                                                    
                                                                                   
18.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了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又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作   的历史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2、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19——23题。(12分)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那些杰出的生与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式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和司马迁,一个要选择死,一个却不惜忍辱而活?
后世一直将屈原尊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心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是不同的,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重臣,他不能承受楚国灭亡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也不必去死。诗人以“诗”去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下传世之作。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对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乎生别离,乐莫乐乎心相知”,但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 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的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就是著名的范例。他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直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仅于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与仇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
屈原择死,司马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生择死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19、根据选文内容,给文章确立一个合适的文题。(2分)
答:                                                                            
20、结合全文的内容,谈谈你对“中国式的生命”的理解。(3分)
答:                                                                            
                                                                                
21、用文中的有关语句回答:(2分)
(1)屈原为什么要选择死?
                                                                             
(2)司马迁为什么要选择生?
                                                                             
22、从你的阅读积累中找出一句相关诗、文,来证明本文的观点(不得引用原文中已有的)。(2分)
 答:                                     &n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上一个『资阳市雁江区高考模拟试卷』  下一个『湖南怀化高三4月联考语文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