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九江市第二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6年九江市第二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6年九江市第二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1至5页,第Ⅱ卷6至8页,共150分。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2、第1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试题预览
"2006年九江市第二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1至5页,第Ⅱ卷6至8页,共150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2、第1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卷 (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秕(bǐ)糠      凤冠霞帔(pèi)     侪(chái)辈    聊博一哂(shěn)
    B.妆奁(lián)    妍媸(chī)毕露    裨(bì)益      钟灵毓(mǐn)秀
    C.舷(xián)梯    屏(bǐng)气凝神   粘(nián)贴    陷身圉圄(yǔ)
    D.褊(piān)狭    胼手胝(zhī)足    僭(jiàn)称    兔起鹘(hú)落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行状  海选  三步曲  引车卖浆  B.原罪  炫目  经纪人  至高无尚
    C.隐晦  蓝本  舶来品  凭心而论  D.铅华  融资  走单骑  珊珊可爱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小孩之间互送礼物,也许很多父母并不在意,但相互攀比的送礼之风,对孩子的心智成长、品德养成造成的负面影响,却    引起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关注。
    ②第一次庭审时,原告律师向法庭所作的      ,揭露了二年来星光公司违规排放导致当地农民遭受巨大损失的真相。    
    ③在“履行义务和提供补偿的顺序”这一核心问题上,朝美仍存在根本分歧,但是双方都表现出了通过协商    分歧的强烈意向。
    A.不得不  申诉  弥缝    B.不能不  申述  弥缝    
C.不能不  申述  弥合    D.不得不  申诉  弥合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深秋的翠屏山景色迷人,那五彩缤纷的枫林,呈现出无边无际的殷红世界。
    B.从洞口入内,你会看到一幅气势恢宏的洞中峡谷雄奇画卷,峡谷深近百米,两壁如削,宽处百余米,窄处仅可容身,成具体而微之地下三峡。
    C.5年前,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勇夺包括“最佳外语片奖”在内的4座奥斯卡小金人;日前,他再次脱颖而出,以其执导的《断背山》荣膺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D.永新县这一仗是在田溪一带打的。当地群众基础好,军民同心迎敌,草木皆兵。战斗只进行了半天,敌人就草草收兵回营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市教研室通过多年的努力,评价方法得当、操作程序公开透明、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的一套高考质量评估方案出台了。
    B.从居家过日子的角度盘算一下,感觉到生活必需的几种能源,如水、电、煤气,常生欲用不能、欲罢不忍之念。
    C.央视请来教育部部长周济,请他就当前备受指责的高考阐述官方立场。周部长坦承民众所指出的当前高中教育以高考为中心的问题是正确的,但要彻底解决尚需时日。
    D.从去年开始,原本用于城市的低保救助体系开始覆盖农村,除了原来的特困户、五保户,低保户救助体系还救济其他类型的困难家庭。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文化产业:全球新兴产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产业界定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在过去20年中,文化商品的国际贸易额呈几何级数增长。英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近600亿英镑;美国的文化产业更加发达,产值占GDP约五分之一,其音像制品占据了40%以上国际音像市场份额。 
    我国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却在短时间内获得长足的发展。经过20多年的培育和建设,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新闻出版、影视、音像、演出、娱乐、艺术培训、文化旅游、文物、会展、网络等在内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这些已经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文化在我国被当成纯事业来看待,无论是投入、运作和管理,都由政府统一计划统一进行。改革开放以后,文化的事业性与市场性并存,产业化使文化得到迅猛发展。
    文化产业化的一个显著结果,是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水平不断增长。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1年第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人均消费性支出1337元,同比增长4.2%;其中,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11.2%,速度快于其他支出。但也应看到我国文化消费呈现不均衡状态。我国2000年实际文化消费总量约800多亿元,距专家估计的潜在消费能力3000亿元有较大差距。    
    当今时代,高科技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火车头,同时也极大促进了文化艺术生产的发展和创新。今天,电子传媒及数字化、网络化的崛起,对于文化艺术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新技术的运用,不仅带来了文化作品本身的成功,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我国已经加入WTO,国外文化产业运用高科技手段所带来的结果,必然要对国内文化市场带来冲击。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为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武器,也为精神垃圾的制造和流传提供了可能。我们要主动运用高新科技手段,加强文化原创性创作与开发,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有效地打击各类形式的盗版和侵权行为,使我国文化产业更加健康地发展。
6.下列对“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的一系列文化活动的总称。
    B.文化产业不同于文化事业,后者无论是投入、运作和管理,都由政府统一计划统一进行。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特点是事业性与市场性并存,使文化得到迅猛发展。
    D.文化产业发展能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水平,同时也能改变文化消费的不均衡状态。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文化产业经过20多年的培育,已经初步形成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推动着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水平不断增长,人民群众的文化支出增长速度快于其他支出。
    C.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传媒及数字化、网络化的兴起,文化产业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D.高科技对文化产业是一把双刃剑,既为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武器,也为精神垃圾的制造和流传提供了条件。
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必须走出国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让我国的优秀文化产品占领国际市场。
    B.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这和我们过去的观念落后有重要关系。
    C.要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政府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统一计划和统一管理,应将文化上的投入、运作和管理交给市场。
    D.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必将促进我国文化原创与开发能力的提高,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1]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2]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椽,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3]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痰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元史•列传六十二•张养浩传》)
    [注释][1]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2]平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3]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      游:游学
    B.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置:审讯
    C.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        昏:模糊不清
    D.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纳:上交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
        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
        夜则祷于天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了张养浩“为官能为民着想”的一组是
    ①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②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③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
    ④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⑤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⑥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①②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从小就讲道义,不忽木来看望他,他和家人恭敬地迎接;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样的暴戾之人都能用宽容去感化他们。
    B.张养浩把钱财看得很淡,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送给了乡里贫困的人;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C.张养浩往陕西赴任的途中,到华山祷雨,结果“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结果大雨如注。这些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里装着老百姓。
    D.张养浩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他调离堂邑十年之后,当地群众仍为他树碑颂德;他去世以后,百姓悲哀得如失去父母。
第Ⅱ卷 (共114分)
考生注意:
    第Ⅱ卷3页,须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四、(22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3分)
    译文:
    (2)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3分)
    译文:
    (3)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诗歌首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分析其作用。(3分)

(2)诗中深夜“儿童挑促织”这个情节,有何表达作用,请分析。(3分)

15.填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及作品名称。[(1)(2)(3)任选两题,(4)题必做](6分) 
(1)(劝学)篇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
(2)“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思还可以用出自《鸿门宴》中的典故“      
       ,                ”来表达。
(3)宋代词人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两个著名的句子,常被人引用来表示任何邪恶势力都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的道理,这两句是:
“                       ,                         。”
    (4)2005年10月17日,一代文学巨匠巴金逝世。上世纪30年代初,巴金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    》,晚年影响最大的作品是散文随笔集《        》。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走近芦苇
陈所巨
    清寒的早晨,阳光已经有些灿烂了,风却依然凛冽,丝丝地割人。
    滩上有一大片芦苇,大概可以称为“芦苇荡”了。早些年,一到秋天,芦苇就被人割了去,或当柴烧,或作造纸原料。不知是因为忙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今年,这片芦苇没有在秋天里砍去,就这样以整体的阵势,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听凭它摆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你生命之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
    你这样做了,所以你才能这样依然故我,那寒冬只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你的服饰。而你的心已经沉入脚下的土地,在那里顽强地过冬,如那些同样在泥土下越冬的小动物。生命的顽强在于它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它不必告诉别人,它必须守住这至关重要的秘密。
    但芦苇毕竟真的变老了,一片褴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强硬。枯叶在风中呜咽,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地无可奈何了呢?
    人生有大多的无可奈何,就像那些无可奈何的芦苇一样。我们经历过,也可能为此沮丧过。我们同样在被岁月与生活征服和改变的时候,裹紧身子,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或许我们的外在形体也确实被改变了,褴褛和枯衰了,但我们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我们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我们失去些什么,得到些什么呢?我们无疑是战胜了,保住了我们的本性与本质。我们无疑会为此庆幸,为此作为胜利者而越发目光敏锐,坚定不移,信心百倍。
    走近芦苇,想跟芦苇说些什么?芦苇无言,我亦无言,无言是否也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一种心有灵犀呢?脚下泥土松软,头顶阳光充沛,泥土与阳光都是春天的样子了。芦苇和我近在咫尺,这是怎样的一种亲近?生命的亲近,躯体的亲近,思想和心灵的亲近,或者另外一些我们尚且弄不明白的思维和行为的亲近。我们同样是在越冬之后,带着褴褛和枯衰走进早春的,在没有荣誉的寂静之中,在容易被遗忘的一隅,在往往可能遇到的误解和鄙视的目光之下,我们是不是由衷地涌起一缕无可奈何呢?也许不会,这时候的我们已经因经历太多,明了和洞悉一切而宠辱不惊了。我们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和崇高之处,我们还需要那些烟云一霎的掌声和鲜花吗?
    脚下松坎的泥土弹跳着,暗示我行走的节奏。我便感觉到了我的轻盈和愉悦,一种解透人生、战胜自己的轻盈与愉悦。这是一种越冬乃至更深层次的脱胎换骨的过程,涅槃的过程,也是自我解脱、自我净化的过程。我们经历过,战胜过,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也只在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了理解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质,原来是最难的事情。
    猛然地发现脚下泥土的表层有些异样的东西,是密匝匝的褐色的小尖椎,那是芦苇的笋尖,那是又一茬新生的芦苇尖锐的宣言,那宣言同样是强大的、无可置疑和不可抗拒的。那就是生命,那就是新生的思想和人生方式,那就是我们从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时所期盼的目的。要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苍老的芦苇就要倒伏下来,代之而起的将是更加年轻的欣欣向荣的强大的阵势。
    我知道这才是必然,才是世间万物历尽苦难生死更替的本真。
16.根据文意,概括说明作者是怎样逐步“走近”芦苇的。(4分)
    答:    
17.文章以物喻人,请分条回答作者从芦苇中获得哪些人生感悟。(6分)
    答:    
18.文章多次写到泥土,请指出“泥土”的含义。(4分)
    答:    
19.文章第8段和上文哪一段相照应?这是什么写作手法?简析第8段在全文中的作用。(7分)
    答:
六、(12分)
20.下面一则征稿启事有4处不当,请将修改结果写在后面的横线上(原句用文中序号代替)。    
    ①本栏目向高中语文教师诚招各类优秀作文题目。②题目要求贴近实际,③符合近年高考命题趋势为宗旨,④尤以既能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⑤而且又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题目为佳。⑥务请赐稿。
    (1)     ;改为                                             
    (2)     ;改为                                             
    (3)     ;改为                                             
    (4)     ;改为                                             
21.将下面的句子补写完整,使语意连贯,表达统一的中心。(4分)
现在有不少这样的孩子,他们品尝过各种各样的糖果,却从来没有到野外摘吃过桑椹、酸枣;他们能按照图示垒起精美的积木,却从来没有自己动手做过一把木刀、木枪;他们常独自玩电子游戏,                            
                   ;远离大自然,              ,没有小伙伴。
    这样的童年难道                          ? 
    22.试以“我不赞成把教师比喻成‘蜡烛’”为中心句,写一段80字左右的语段。(4分)
答:




七、作文(60分)
23.(60分)    
请以“细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4)题目自拟。(5)不少于800字。(6)不得抄袭。
2006年九江市第二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语     文
一、(15分,每小题3分)
    1、A (B毓yù  C粘zhān贴  D褊biǎn)
    2、D (A.步一部  B.尚一上  C.凭—平) 
    3、C (①“不能不”“不得不”这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06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下一个『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