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三)(附答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中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6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三)(附答案)(九年级下册 语文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三(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6题,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敉耆嗤囊幌钍牵?)(2分)A.附和和煦应和和面B.单调调度调职调剂C.中奖中意中肯中伤D.住宿一宿宿敌星宿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2分)A.阔绰酬酢狡黠转弯抹角B.颓唐打盹皴裂无与论比C.幌
试题预览
"200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三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6题,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敉耆嗤囊幌钍牵?   )(2分)
A.附和   和煦   应和   和面
B.单调   调度   调职   调剂
C.中奖   中意   中肯   中伤
D.住宿   一宿   宿敌   星宿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2分)
A.阔绰   酬酢   狡黠   转弯抹角
B.颓唐   打盹   皴裂   无与论比
C.幌子   蓦然   诘难   不屑直辩
D.寒噤   藻饰   尴尬   虚张生势
3.下列句子空格处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2分)
①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      ,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②我只是      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③我悟到遗忘其他一切事物,集中意志以求工作完美的这种       ,就是我过去所缺乏的。
A.毁坏   伫立   热情        B.摧毁   伫立   热忱
C.摧毁   站立   热情        D.毁坏   站立   热忱
4.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爱雨的人是不想躲开雨的。让那清凉的雨丝,         ;让那安闲的雨丝,        ;让那无声的雨丝,            ;让那多情的雨丝,           。
①摸去你思维上的俗       ②诉说你心中的爱  
③洗去你心灵上的尘       ④拨动你心底的弦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①③②④    D.③①④②
5.对下面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2分)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A.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它歌唱大自然的辽阔壮丽,大草原的肥沃昌盛,反映了牧民们以天地为家的豪迈气概和对草原生活的亲切感情。
B.“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写天空像巨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比喻十分生动形象,充分显示出游牧民族的生活特色。
C.诗中前几句写平川、大山、天空、四野,意境阔大恢弘,采用了静态勾画,形象逼真;最后一句转入动态描绘,使全诗动静结合,充满了勃勃生机。
D.诗的最后一句堪称点睛之笔,其中的“风”字有极强的表现力。由于风的吹动使牧草低伏,人们才看见了草中洁白的羊群。
6.根据课文填空。(每空1分,共5分)
①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破阵子》)
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是                  ,
                        。
③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
二、文言文阅读 (7—13题,共18分)
(一)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7.给“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一句中两个“为”字注音并作解释。(2分)
    ①音:(     )  义:           ②音:(     )  义:       
8.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译:                                     
9.所选文段中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二)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台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今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指地域、地方)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 (指有事做的人)兼月(两个月),疾步兼岁(两年)。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10.从选文中找出两个通假字(2分)
①      通            ②      通      
11.将“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3分)
    译文:                                                         
12.从选文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 (13—23题,共37分)
(一)南极冰架
    ①此次考察中,我们曾两次沿“厄麦里冰架”的北缘航行,有机会观赏了南极冰架的景现。
    ②所谓冰架,是指与大陆冰盖相连的海上大面积的固定浮冰。南极冰盖覆盖面积达1200平方公里,平均厚度在2000—2500米之间,最厚的有4800米,总体积达2450万立方公里。这顶巨大的“冰帽”,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以每年l一30米的速度,从内陆高原向四周沿海地区滑动,形成了几千条冰川。冰川入海处形成面积广阔的海上大冰舌,终年既不破碎(外缘除外),又很少消融,这就是海上冰架的来源。
    ③据目前考察结果,A南极冰架面积达140万平方公里,占南极冰盖总面积的10%,最大的两个冰架即罗斯冰架与菲尔克纳冰架,都在西南极。由于冰架表面平坦,因而是南极洲机场的选点之处,B我们首次来南极洲乘坐的“大力神”飞机就是在冰架上降落的。不少国家的南极考察站,都建造在冰架上。罗斯冰架每年向海延伸300米到760米,因此,上面的“浮动城市”也逐年向海洋中推移。
    ④冰架厚度的增加,主要是由降雪的堆积而造成的。近年来,澳大利亚冰川学家发现,厄麦里冰架底部的海水也在不断冻结,从而增加了自身的厚度。夏季冰架外缘与南极表层温暖的水接触处,消融成水,并在风、浪、潮的作用下,造成断裂,形成海上平台型冰山。据估算,每年从南极冰盖崩裂入海形成的冰山有50亿吨,其中由冰架送出的冰山占了84%。可见,南极冰架是南极洋上冰山的主要来源。从望远镜中望去,厄麦里冰架像一条看不到头尾的水晶堤。
⑤冰架是一巨大的低温体。据澳大利亚冰川学家在厄麦里冰架上越冬观测,表层100米冰层的年平均温度低达-20℃左右。在冰架附近,一般都有一个特别寒冷的低温水体——“冰架水团”。我们投放了“温差深自动记录仪”的探头,果然测到了本航次中的最低海水温度记录-23℃。生物拖网也取得了与其他海区不同种类的浮游生物。这表明,冰架对它临近海区的水文特征及生物的种类分布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13.请你概括出第②③④自然段的内容。(6分)
    答:⑴第②自然段                                                
   ⑵第③自然段                          
   ⑶第④自然段                          
14.结合第②自然段,请你找出第③自然段中罗斯冰架每年向海里延伸300米到760米的原因。(2分)
答:                                                            
                                                                
15.请分别说明第③自然段中A、B两个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4分)
答:A                                                           
B                                                               
16.第④自然段中加点的“主要”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答:                                                            
                                                                
17.第⑤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4分)
答:⑴                                                          
⑵                                                              
(二)父亲的茶
    父亲的故事是讲不完的。每当我想叙说的时候,总是泪眼婆娑,脆弱的心似乎经受不住感情潮水的激荡。
    父亲一生坎坷,经历过许多伤心的事情。不幸养成了他豁达的性格。当爹当娘的体会,又使他遇事常为别人着想。邻居待客借碗他连锅都给,对儿孙们的体恤,更是无微不至,倾其所有。而他自己却极其节俭,舍不得吃穿,更不动烟酒,唯一爱好就是喝几口茶水。
    我们小的时候,家境不好,父亲买不起好的茶叶,喝的是一些茶叶末儿,每斤一块钱左右。而一斤茶叶,父亲最少要喝半年,每次喝茶,总是先泡后熬,能把茶叶煮熟,茶虽淡而无味,父亲喝起来却很香甜。我想,这哪叫品茶,这叫给水染色。
    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陕南安康,而陕青的产地就在紫阳。每年新茶下来,我都要买些分送外地的朋友。当然,首先想到的是父亲。可每次送茶回家,看的却是父亲的脸色。他讲:“毛尖茶味淡没劲,我不爱喝。”挺生气的样子。他只要喝三五元钱买的大叶茶。后来,我才明白,父亲是怕我花钱,因为每次留下的茶叶,父亲自己舍不得喝,只有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或者他的老朋友来了,他才泡上一杯,请人家品尝。结果新茶变成了陈茶。有的甚至发了霉,他自己还是舍不得喝。多少年过去了,家境好转,父亲有了许多茶叶:有江苏的碧螺春、湖南的湘尖、云南的沱茶和银川的三泡台,甚至还有孙子出国给爷爷带回的日本茶叶,这些却都成了他的展品,用来在邻里面前炫耀儿孙们的孝敬。我想,许多茶他一生恐怕都不知味道,他只喝他的大叶茶。
    父亲活了85岁。到了晚年,他患上了老年病症,眼前的事情转眼就忘,过去的事情却记得清清楚楚。神志不清的时候,总是用包背起儿孙们孝敬的茶叶说是要给别人开茶话会,谁也拦不住的。一段时间竟成了笑话,让乡邻们传说。
    春节前夕,吃过早饭休息了一阵,他要领孙女上街,我们答应陪他一起去。走了一段路,女儿见父亲的嘴在不停地嚅动,就好奇地问:“爷爷你在吃什么?”父亲没有回答,只是轻轻地笑了笑。又走了一阵,父亲毕竟年迈体弱,体力不支,说他要休息。在路旁刚一坐下,父亲又从口袋里掏出什么喂进了嘴里。这时,女儿一直盯着爷爷,等他再要掏的时候,女儿抓住父亲的胳膊,掰开父亲的手掌一看,吃惊地喊道:“爷爷你怎么在吃茶叶?刚才妈妈倒的茶水你都不喝,为啥你要干吃茶叶?”父亲摸着孙女的头深情地说:“爷爷老了,水喝多了,要上厕所,省城太大,又不好找,耽误时间怕你玩不开心,我嚼点茶叶也能提精神。”听着父亲的话,妻子的眼圈红了,女儿哭了,我的泪水也夺眶而出。我在心里呼喊:“父亲,我们情愿受你的拖累……”
清明节前,新茶快要下来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安葬老人的时候,女儿一定要给爷爷带去许多的茶叶,侄女也给爷爷带去了上好的茶具。父亲入葬的时候,天下起了小雨,遍地的油菜花开得正黄。
18.我们读过不少写父亲的文章,比较而言,你觉得本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独特之处?(3分)
答:                                                             
                                                                 
19.“父亲的故事是讲不完的”,本文主要写了有关父亲的哪几件事?(3分)
答:                                                             
                                                                 
                                                                 
20.第四段中画线部分,作者对父亲的神态和语言作了描写,其作用是什么?(3分)
答:                                                             
                                                                 
21.本文中的父亲舍不得喝儿子孝敬的好茶叶,结果新茶变成了陈茶,有的甚至发了霉,他自己还是舍不得喝。你怎样理解这一情节?(3分)
答:                                                             
                                                                 
22.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3分)  
答:                                                             
                             &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语文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上一个『2006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二(附答案)』  下一个『2006年中考模拟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