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三)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中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三)(九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3语文试卷(A卷)班级:姓名:得分:第Ⅰ卷(选择题共2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斗笠(lì攒(zhuàn)积B.黄晕(hùn)忍俊不禁(jīn)C.归省(shěng)修葺(qì)D.阴晦(huì)诘(jié)责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人声鼎沸稍纵即逝销声匿迹D.俯首帖耳拍案
试题预览
"200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3
                  语文试卷(A卷)
              班级:           姓名:        得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斗笠(lì  攒(zhuàn)积    B.  黄晕(hùn)    忍俊不禁(jīn)
       C.  归省(shěng)  修葺(qì)   D.  阴晦(huì)    诘(jié)责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人声鼎沸  稍纵即逝  销声匿迹    D.俯首帖耳  拍案叫决  锐不可挡
       C.  不毛之地  天经地义  与日俱增    D.深恶痛疾  姹紫嫣红  不屑置辩
   3.下列各项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对于昨天发生的那件事,张三当时不在,一窍不通,就不必再问他了。
       B.为了筹建广场,他呕心沥血,到处奔波。
       C.老师浯重心长地给我讲了许多道理,列举了大量名人的事例。
       D.在科学史上,一些科学发明往往源于异想天开。
    4.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有一知半解的人,并无数学知识,——根据《圣经》这一段或那—段妄肆批评或者驳斥我的著作,我    不预备答复他们,    还要轻视这样无知的见解。
    A.假使  而  不但  而且       B.  如果  就  因为  所以
C . 因为  所以  如果  那么     D.  虽然  但是  不但  而且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她的自尊心很强,请同学们说话要多留心,以免不要伤害她。
    B.班长征求和采纳了同学们关于如何进一步办好学习园地的意见。
    C.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
    D.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6.下列各项表意不明确的一句是
    A.校长采纳了教师的三个建议。
    B.校长采纳了三个教师的建议。
    C.校长采纳了三位教师的建议。
    D.校长采纳了教师的合理化建议。
7.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
    B.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    里。”(夸张)
    C.你这样一个人玩耍,不也有点寂寞吗?(设问)
    D.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比喻)
8.下列各句与课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将军百战死,壮土十年回。
    D.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怀进酒家。
    C.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都欢颜。
    D.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9.下列作家作品等对应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的新装》——安徒生——英国
    B.《陈涉世家》——司马迁——汉朝——《史记》
    C.《岳阳楼记》——范仲淹——唐朝——《范文正公记》
    D.《曹刿论战》——孔子——春秋——《左传》
10.指出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译: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它作为自己的功劳。
    B.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译: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人敢高声喧哗。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译: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D.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译:损失了的玉器和丝织品,不敢以少报多。
                       第Ⅱ卷(阅读、作文  共80分)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按要求答题。(共20分)
    (一)(10分)
    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他们学习语文,就硬读课文。因为只读不想,同一个语言文字上的道理,在这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出现在另一课里,他们又不理解了。他们学习数学,就硬记公式。因为只记不想,用这个公式算出了一道题,碰到同类的第二道题就又不会算了。从旧经验里得到的道理,不能应用在新事物上,这就是不会用思想的缘故。另外也有些同学,他们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办法,拿来记住动植物的分类,弄清历史的年代。我们固然不赞成为了应付考试想出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但是我们承认,在学习各种功课和训练记忆力上,是可以有一些比较省力的有效的方法的。这些方法也得从学习的经验中取得。假如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想一想,那就得不到。除了学习功课以外,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例如开会,演说,办墙报,组织班会和学术团体,这些实际的行动,如果光凭一腔热情,埋头苦干,不根据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想想怎样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果,那么,结果常常会劳而无功。
    1l.本文段的中心论点是                         (2分)
    12.下列词语哪一个不能概括文中所述的只读不想的学习情形?(2分)
      A.囫囵吞枣    B.生搬硬套
      C.死记硬背    D.因循守旧
    答:(    )
    13.文中加点的“这些方法”指代的内容是什么?(2分)
      答;                                  。      
    14.不会用思想的坏处是                        。(2分)
    15.联系自己和同学的实际,简要地为本文段论点另外补充一个典型的事实论据。(2分)
答:                                      (二)(10分)
     风是空气流动的表现,是我们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然而,你听说过太阳也会刮风吗?
    太阳风是一种来自太阳的物质流。这种物质虽然与地球上的空气不同,不是由气体的分    子组成,而是由更简单的比原子还小一个层次的基本粒子——质子和电子等组成,但它们流    动时所产生的效应与空气流动十分相似,所以称它为太阳风。当然,太阳风的密度与地球上    的风的密度相比,是非常非常稀薄而微不足道的,一般情况下,在地球附近的行星际空间中,每立方厘米有几个到几十个粒子。而地球上风的密度则为每立方厘米有2687亿亿个分子。太阳风虽然十分稀薄,但它刮起来的猛烈劲,却远远胜过地球上的风。在地球上,12级台风的风速是每秒32.?米以上,而太阳风的风速,在地球附近却经常保持在每秒350~语文450千米,是地球风速的上万倍,最猛烈时可达每秒800千米以上。
    太阳风虽然猛烈,却不会吹袭到地球上来。这是因为地球有着自己的保护伞——地球磁    场。地磁场把太阳风阻挡在地球之外。然而百密一疏,仍然会有少数漏网分子闯进来,尽管它们仅是一小撮;但还是会给地球带来一系列破坏。它会干扰地球的磁场,使地球磁场的强度发生明显的变动;它还会影响地球的高层大气,破坏地球电离层的结构,使其丧失反射无线电波的能力,造成我们的无线电通信中断;它还会影响大气臭氧层的化学变化,并逐层往下传递,直到地球表面,使地球的气候发生反常的变化,甚至还会进一步影响到地壳,引起火山爆发和地震。例如,1959年7月15日,人们观测到太阳突然喷发出一股巨大的火焰(它就是太阳风的风源)。几天后,7月21日,也就是这股猛烈的太阳风吹袭到地球近空时,竟使地球的自转速度突然减慢了0.85毫秒,而这一天全球也发生多起地震;与此同时,地磁场也发生被称为“磁暴”的激烈扰动,环球通信突然中断,使一些靠指南针和无线电导航的飞机、船只一下子变成了“瞎子”和“聋子”……
    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只是乘虚而人的漏网分子所为。由此可见,在无所阻拦的行星际    空间,太阳风的威力有多大了。
    16.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1分)
17.简要回答:为什么把来自太阳的物质流称为太阳风?(2分)
 答:                                     
    18.太阳风如果来到地球,会造成哪些破坏?(至少三方面)(3分)
    答:①                                  。
      ②                                  。
      ③                                  。
    19.文中加点的“一般情况下”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答:                                  
    20.本文第二段主要运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       、        。(2分)
       三、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L市的李先生喜欢看电影却又爱清静,因此在《手机》热映几天后接近尾声时方才购买了一张电影票。当他按时入场后却颇感意外,除他外,全场空无一人。他想:这场电影恐怕得改场次或退票了。就在这时,场内灯光熄灭,电影准时开映了……李先生独自欣赏了一场电影。
    从效益的角度讲,影院或许亏损了,但它诚实守信用,赢得了李先生及更多观众的口碑。
    在你的生活中,你亲历或看到、听到过类似的或相反的事情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体会?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述人、事,也町发表议论。
    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内容要与“诚信”相关,不得抄袭。
    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3.内容具体(论述有理有据),有真情实感。
    4.600字左右,不用续卷纸。
    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语文试卷(B卷)
(本卷满分50分)
    一、积累•运用(12分)
    1.默写填空。(5分)
      ①       ,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④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唐诗宋词中关于“明月”的佳句不少,试写出你喜欢的两句:
                                  。
    2.比照例句的修辞方法和句式特点,以“春风”开头仿写句子。(3分)
      例:歌声如行云流水,让人了却忧虑,又如澎涛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
      仿写:春风                              
                                        阅读材料,按后边的要求答题。(4分)
    材料一:某一小学课堂。老师提问;“雪融化了是什么?”有学生回答:“春天。”老师摇
头,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水”字,并要求同学记住这个标准答案。
    材料二:某一中学课堂。老师讲“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山茶花”,一学生举手发言,称鲜血不可能染红山茶花,并解释了花朵呈不同颜色的科学道理。但教师不认同。
    3.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相同的问题?请用一句话概括。(2分)
    答:                                       
    4.请你对材料中师生的说法作出评判,并点明理由。(2分)
    答:                                       
二、古诗鉴赏(6分)
   品读下列古诗,按要求答题。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5.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2分)
答:                                     
6. 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生的?(2分)
 答:                                         
 7.  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驳。你认为慎的观点错在何处?(2分)
答:                                             
                                         
三、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榆盘不说。
   子墨予曰:“请献十金。”
   公榆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
   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行十日十夜至于郢(    )    公输盘不说(    )
      不可谓知类(    )    胡不已乎(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吾义固不杀人。
      译句:                            (2分)
      宋何罪之有?
      译句;                            (1分)
      10.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将以攻宋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A                        B
         先帝不以臣卑鄙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起于鲁            愿借子杀之
C                       D
         舜发于畎亩之中        愿陛下亲之信之
    答:(    )
    11.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项(不只一项),将序号填在横线上。(2分)
       ①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②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③夫子何命焉为
       ④始知为人情所患(《周处》)
       ⑤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鱼我所欲也》)
    答:相同的项有                                         。
    12.选段中墨子用什么理由说服了公输盘?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分)
        答:                                                                    
    四、现代文阅读(18分)
    仔细阅读下面的小小说,按要求答题。
一盒饼干
佚  名
    一天晚上,她在机场候机。为了打发几个小时的等候时间,她买了一本书和一盒饼干。
    她找了一个位子坐了下来,专心致志地读了起来。突然间,她发现坐在身边的一个青年    男子伸出手,毫无顾忌地抓起放在两人中间的那个盒子里的饼干吃了起来。她不想生事,便    视而不见。
    这位心怀不悦的女士也开始从那个盒子里拿饼干吃。她看了看表,同时用眼角的余光看    到那个“偷”饼干的人居然也在做同样的动作。
    她更生气了,暗自思忖:“如果我不是这么好心,这么有教养的话,我早就把这个无礼的家伙的眼睛打肿了。”
    她每吃一块饼干,他也跟着吃一块。当剩下最后一块饼干时,他不太自然地笑了笑,伸手拿起那块饼干,掰成两半,给了她一半,  自己吃了另一半。
    她接过那半块饼干,心想:“这人真是太没教养了!甚至连声谢谢都不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厚颜无耻的人。”
    听到登机通知后,她长出了一口气。她急忙把书塞进包里,拿起行李,直奔登机口,看都没看那个“贼”一眼。
    在飞机上坐好后,她又开始找那本没看完的书,突然她愣在那里,她看见自己的那盒饼干还原封不动地放在包里!
    现在要请求那个人原谅已经为时太晚了。她心里非常难过,因为她自己才是那个傲慢无    礼、没有教养的“贼”。
    曾几何时,我们在生活中以为事情应该是某种样子的,而后来却发现,事实并不是我们    所想像的那样。
    曾几何时,我们因为缺乏信任而凭借主观臆断来不公正地评价别人,结果往往远离事    实。
    由此可见,……
    13.根据小说内容填空。(4分)
《一盒饼干》讲述的是                                                       
                                                               的故事。
14.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小说中女士的心理或情绪变化的过程。(3分)
→ → → → →
15.小说中的男青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4分)
    答:                                          
    16.小说中女士误会男青年的重要原因是什么?(3分)
    答:                                           
    17.结尾处省略了作者的几句话。你认为作者要告诫人们什么?请根据前文内容把它补
  充完整。(50字以内)(4分)
答: 由 此 可 见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A卷(共100分)
    一、选择题(20分)
    1.  D    2.  B    3.  A  4.  A    5.  B    6.  B  7.  C  8.  D    9.  B  1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上一个『200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  下一个『2006年无锡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八)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