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模拟考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中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初三语文模拟考试题(九年级下册 浙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成功学校初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试题卷)注意事项:1. 本试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2. 试卷包括“试题卷”和“鹛饩怼绷讲糠郑胛癖卦凇按鹛饩怼鄙洗鹛猓凇笆蕴饩怼鄙洗鹛馕扌А?3. 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第I卷为76分,第II卷为66分;卷面书写8分。第I卷(共76分)一、(6分)1. 下列句中加点字注
试题预览
"成功学校初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试题卷)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 试卷包括“试题卷”和“鹛饩怼绷讲糠郑胛癖卦凇按鹛饩怼鄙洗鹛猓凇笆蕴饩怼鄙洗鹛馕扌А?3. 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第I卷为76分,第II卷为66分;卷面书写8分。
第I卷(共76分)
一、(6分)
1. 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chèn,好像故意避免似sì的。
B. 她呕ōu心沥血创作的作品一展示出来,就赢得了满堂喝hè彩。
C. 这个小东西富于弹tán性,倒下去立刻跳起来,碰伤了舐shì干血迹,若无其事。
D. 改革开放以后,一幢幢dòng高楼在深圳鳞次栉zhì比。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怂恿   通霄达旦   山青水秀
B.凝练   关怀倍至   未雨绸缪
C.紊乱   锲而不舍   横征暴敛
D.洗涤   卓尔不群   重峦叠障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组是(2分)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传媒正在     地向人们描述一个奇妙的未来。当人们走进这个并不     的未来世界时,一切绚丽多彩,似乎     的事情随着你的10个指尖轻轻地运动而产生。
A. 热烈     遥远     难以理解
B.  热情     遥远     不可思议
C.  热情     辽远     难以想象
D. 热烈     辽远     异想天开
二、(45分)
阅读下面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23分)
父亲的茶
谭宗林
①父亲的故事是讲不完的。每当我想叙说的时候,总是泪眼婆娑,脆弱的心似乎经受不住感情潮水的激荡。
②父亲一生坎坷,经历过许多伤心的事情。不幸养成了他豁达的性格。当爹当娘的体会,又使他遇事常为别人着想。邻居待客借碗他连锅都给,对儿孙们的体恤,更是无微不至,倾其所有。而他自己却极其节俭,舍不得吃穿,更不动烟酒,唯一爱好就是喝几口茶水。
③我们小的时候,家境不好,父亲买不起好的茶叶,喝的是一些茶叶末儿,每斤一块钱左右。而一斤茶叶,父亲最少要喝半年,每次喝茶,总是先泡后熬,能把茶叶煮熟,茶虽淡而无味,父亲喝起来却很香甜。我想,这哪叫品茶,这叫给水染色。
④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陕南安康,而陕青的产地就在紫阳。每年新茶下来,我都要买些分送外地的朋友。当然,首先想到的是父亲。可每次送茶回家,看的却是父亲的脸色。他说:“毛尖茶味淡没劲,我不爱喝。”挺生气的样子。他只要喝三五元钱买的大叶茶。后来,我才明白,父亲是怕我花钱,因为每次留下的茶叶,父亲自己舍不得喝,只要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或者他的老朋友来了,他才泡上一杯,请人家品尝。结果新茶变成了陈茶。有的甚至发了霉,他自己还是舍不得喝。多少年过去了,家境的好转,父亲有了许多茶叶:有江苏的碧螺春、湖南的湘尖、云南的沱茶和银川的三泡台,甚至还有了孙子出国给爷爷带回的日本茶叶,这些却都成了他的展品,用来在邻里们面前炫耀儿孙们的孝敬。我想,许多茶他一生恐怕都不知味道,他只喝他的大叶茶。
⑤父亲活了85岁。到了晚年,他患上了老年病症,眼前的事情转眼就忘,过去的事情却记得清清楚楚。神志不清的时候,总是用包背起儿孙们孝敬的茶叶说是要给别人开茶话会,谁也拦不住的。一段时间竟成了笑话,让乡邻们传说。
⑥春节前夕,父亲讲县上要开茶话会,请他参加。其实根本没有的事情。家里人稍不留神,父亲就走失了。一家人急得都要疯了。兄嫂和叔伯邻里找遍了县城周围的村村镇镇、沟沟坎坎,我和妻子走遍了大街小巷,总算找到他了。见到父亲,我非常心酸,老人一脸灰土,满身泥泞,不知受了多大的罪,嘴唇都干得发裂。也许是见到了我们,父亲非常高兴。吃过饭休息了一阵,他就要领孙女上街。走了一段路,女儿见父亲的嘴在不停地嚅动,就好奇地问:“爷爷你在吃什么?”父亲没有回答,只是轻轻地笑了笑。又走了一阵,父亲毕竟年迈体弱,体力不支,说他要休息。在路旁刚一坐下,父亲又从口袋里掏出什么喂进了嘴里。这时,女儿一直盯着爷爷,等他再要掏的时候,女儿抓住父亲的胳膊,掰开父亲的手掌一看,吃惊地叫道:“爷爷你怎么在吃茶叶?刚才妈妈倒的茶水你都不喝,为啥你要干吃茶叶?”父亲摸着孙女的头深情地说:“爷爷老了,水喝多了,要上厕所,省城太大,又不好找,耽误时间怕你玩不开心,我嚼点茶叶也能提精神。”听着父亲的话,妻子的眼圈红了,女儿哭了,我的泪水也夺眶而出。我在心里呼喊:“父亲,我们情愿受你的拖累……”
⑦清明节前,新茶快要下来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安葬老人的时候,女儿一定要给爷爷带去许多茶叶,侄女也给爷爷带去了上好的茶具。父亲入葬的时候,天下起了小雨,遍地的油菜花开得正黄。
4. “父亲的故事是讲不完的”,本文主要写了有关父亲的哪几件事?(6分)
5.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描写父亲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6.本文中的“父亲舍不得喝儿子孝敬的好茶叶,结果新茶变成了陈茶,有的甚至发了霉,他自己还是舍不得喝”和第②段中哪两句话相照应?你是怎样理解这一情节的?(3分)
7.请对第⑦段结尾处画线的句子写几句评点,说说它好在哪里。(4分)
8.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6分)

[二] (22分)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办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果要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如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了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以理解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前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了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等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A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B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需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了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了。
⑤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有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唐代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中化来;毛主席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古人的句子。高明的文章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够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到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王勃、苏轼的。
9.找出下列词语中表现“飞”的意思的字。(2分)
燕剪春风    鹰击长空   雁横烟渚   莺穿柳浪
10.第②段中指出语文学习可分三步,请逐条概括。每条不超过8个字。(3分)
11.第③段画线句子中的“干柴”、“火种”和“会着”,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3分)
12. 第④段的中心句是什么?本段画线处分别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4分)
13.本文提出背书对写作有三种好处,请将其概括出来。每条不超过10个字。(3分)
14.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背书与写作的关系”的看法。100字左右。(7分)
三、(10分)
15.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6分)
(1)             ,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2)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3)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5)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6)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16.按下面的提示默写诗文句子。(4分)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运用了典故的一联是“     ,     ”。
(2)在谈论“学”与“思”的辨证关系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六则》中的句子:“     ,    。”
四、(15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节选自《墨池记》) 
[乙]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1)尝极东方(2)父母岁有裘葛之遗。(3)假诸人而后见也
1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岂其学不如彼邪? (2)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19.用文中句子填空。(4分)
(1)作者认为王羲之成为“书圣”,原因是“             。”
(2)假若太学生中有学业不精进,道德不提高的,宋濂认为原因是“        。”
20.古今中外还有许多像王羲之、宋濂一样刻苦求学终有所成的典型。请再举出一位你崇敬的学者,并简述其事迹。(4分)
第II卷(共66分)
五、(11分)
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将画线部分简缩在45字以内,内容不能改变或遗漏。每组数字只算一个字,标点计字。(3分)
据世界信息技术和服务联盟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1997年全球科研经费总数为1.8万亿美元,而1992年1.3万亿美元,5年间增加了5000亿美元,增长率比全球经济的增长率高出27%。其中,美国以人均科研经费1207美元列第一位,日本以人均科研经费854美元列第二位,加拿大列第三位,英国列第四位,德国列第五位。这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对应。
22.下面一段文字中有4处错误,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8分)
某市的居民常年累月地吸入被二氧化硫及各种金属粉尘污染的空气,呼吸器官受到损害,很多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癌等……。既然某市呼吸病患者大多一离开大气污染环境,病症就会得到解决,所以,人们把这种病统称为“某市哮喘病”。
六、(55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在权威的书报中会发现差错,在生活的阴影中会发现阳光,在平时的事物中会发现奇美,在枯燥的数学中会发现微笑……发现丑恶,令人厌恶;发现卑鄙,令人愤慨;发现美好,令人欣喜;发现高尚,令人尊敬。你在自然界和生活中发现过什么?有什么感悟?
请以“发现”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提示和要求:
(1) 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2) 不要忘了拟一个题目。
(3) 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否则会扣分。
(4) 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最好不少于500字。
(5) 为了方便别人阅读,请注意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成功学校初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答题卷)
注意事项:
4. 答题卷共分4页。你所有的答题内容必须写在此卷上,否则答题无效。
5. 请按照“试题卷”依次填写答题内容,不要漏答内容。
第I卷(共76分)
一、(6分)
1.(2分)          2.(2分)          3.(2分)      

二、(45分)
[一](23分)
4.(6分)
                                                                                     
                                                                                
5. (4分)
          描写和          描写
作用:                                                                         
6. (3分)
(1)照应的句子:①                                                                   
②                                                                  
(2)                                                                          
                                                                               
                                                                               
7.(4分)
                                                                               
                                                                               
8.(6分)
                                                                               
                                                                               
                                                                               
[二] (22分)
9. (2分)      、        、        、        
10.(3分)
①                         ②                     ③                     
11.(3分)
                                                                         
                                                                         
12.(4分)
中心句:                                                                 
论证方法:             论证和             论证
13.(3分)
①           &nb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浙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上一个『200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下一个『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