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第五册单元测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初中第五册单元测试卷(九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初中第五册第五单元测试(A卷)一、基础知识(40分)1.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惴栗zhuì 衽席rén 颓然tu?箕踞jījūB林壑hè 伛偻yǔlǚ 觥筹gōng 阴翳yìC布衾qīn 夜阑lán 吟鞭yíng 大庇pǐD挂罥juàn 岈然yá 俄顷qǐng 斜晖huī2.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披草而座  
试题预览
"初中第五册第五单元测试(A卷)

一、基础知识(40分)
1.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惴栗zhuì  衽席rén   颓然tu?箕踞jījū
B林壑hè   伛偻yǔlǚ 觥筹gōng 阴翳yì
C布衾qīn 夜阑lán    吟鞭yíng  大庇pǐ
D挂罥juàn  岈然yá    俄顷qǐng 斜晖huī
2.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披草而座  攀缘而登  莫得遁隐  焚茅茷
B峰回路转  临溪而鱼  泉香酒洌  奕者胜
C鸣声上下  起坐喧哗  唇焦口燥  俱欢颜
D引觞满酌  骄儿恶卧  林壑优美  戍轮台
3.句中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B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C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D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6分)
 A余自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通  (    )  
B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   通  (    )
C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通  (    )
D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通  (    )
5.解释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4分)
A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古义:    今义:    )
B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古义:    今义:    )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古义:    今义:    )
D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古义:    今义:    )
6.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5分)
①上 日与其徒上高山  (    )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
②安 安得广厦千万间  (    ) 风雨不动安如山  (    )
③若 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 他若匡庐,若罗浮 (    )
④归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 云归而岩穴暝   (    )
⑤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 佳木秀而繁阴   (    )
7.找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选项。(4分)
  例句: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②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
③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④行者休于树(  )
A醒能述以文者。
B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D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8.句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理解:这是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生动写照。
B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理解:这里写禽鸟之乐和游人之乐是为了衬托太守之乐。
C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理解:这句话说明南村的儿童思想素质不高。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理解:作者借“落红护花”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9.下列句子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译文:夜色越来越浓,自到什么都看不见了(我们)还不想返回去。
B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译文:怎么能得到千万间广厦,使天下受冻的人都能得到庇护,都欢天喜地!(即是)风吹雨打(也)安稳如山,(毫)不动摇。
D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译文:太阳出来了,林间的雾气聚拢起来,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10.将下列各句填入原文空白处。(3分)
原文:遂命仆人,过湘江,    ,斫榛莽,    ,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①焚茅茷  ②箕踞而遨  ③缘染溪
1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始得西山宴游记》选自《柳河东集》,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柳宗元,宋代著名散文家。
B《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著名文学家,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集》,表达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思。
D《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选自《剑南诗稿》,字里行间流露出了陆游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阅  读(60分)
阅读文言选段,完成后面练习。
余自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到自己“恒惴栗”?(3分)
答:                                     
13.“日与其徒”中的“徒”指的是谁?(3分)
答:                                     
14.描写作者游兴之大的句子是                    。描写始游西山的过程的一个排比句式是                      。(6分)
15.描写西山宏阔气势的句子是                   。(3分)
16.翻译并理解“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4分)
答:                                     
                                       
17.前文说“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后面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这说明了什么?(4分)
答: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8.用双竖线给第一段划分层次。(4分)
19.第一段叙述的核心是          。(3分)
20.作者为什么既写自己与宾客们的欢游、宴饮,又写滁人的出游?(4分)
答:                                     
                                       
21.文章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有何作用?(3分)
答:                                     
22.选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思想?(3分)
答:                                     
23.“乐其乐”中第一个“乐”做  词,意思是    ;第二个“乐”做  词,意思是     。(4分)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4.点明事件起因的一句话是:                        。(4分)
25.“我”眼睁睁地看着屋上的茅草“飞、渡、洒、挂罥、飘转、沉、被抱走”了,心情如何?(4分)
答:             
26.“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结合历史背景,说说这句话表现了什么?(4分)
答:                                     
27.表明作者博大胸怀的一句话是:                    。
表现作者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句子是:              。(4分)
(三)写  作(50分)
28.题目:小议“别理我,烦”   
要求: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议论文。

[学习攻关](B卷)
一、基础知识(40分)
1.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榛莽zhēn 颢气hào    冥合míng 攒蹙cuán  cù
B晦明huì   山肴yáo    野蔌shù   潺潺chán  chán
C倩女jìng  髻鬟jì huán 土膏gāo  娟然juān
D天籁lài    张覆fù     蓊郁wěn  偃仰yǎn
2.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两项是(  )(2分)
 A施施而行 yí yí     醉则更相枕以卧 gèng
B不与培塿为类 pǒu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xiàn
C水落而石出者 luò   前者呼,后者应 yìng
D八月秋高风怒号 hào  娇儿恶卧踏里裂 è
3.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历。
B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夹背。
C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
D倾之,又有拽杖声从云中来者……
4.解释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8分)
A不图观瀑之娱……         (古义:    今义:    )
B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古义:    今义:    )
C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古义:    今义:    )
D云树蓊郁,中隔长江……      (古义:    今义:    )
5.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8分)
A向 秋天漠漠向昏黑(    )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    )
B高 高者挂罥长林梢(    ) 八月秋高风怒号   (    )
C一 一至于斯   (    ) 传一乡秀才观之   (    )
D始 游于是乎始  (    )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
6.选择与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选项。(4分)
①漫漫而游(    )  A披草而坐  B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C箕踞而遨  D穷山之高而止
②日与其徒上高山(  )A醉能同其乐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颓然乎其间者 D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③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A负者歌于途  B游于是乎始
C一至于斯 D于时冰皮始解
④山之僧智仙也。(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C凡人之情 D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7.下列句子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文:(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文: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C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
  译文:没想到观看瀑布的快乐,竟到了这种境界!
D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的亭子,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
8. 默写。(8分)
 ①描写柳宗元与同伴遍游永州山水的句子:                  
                                      
②描写西山气象阔大的句子:                        
                                      
③《醉翁亭记》中描写众宾欢的句子:                     
                                      
④《醉翁亭记》中描写太守宴的句子:                    
                                      
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出自李贺的《南园》,表达了诗人为国建功的理想。
B“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选自温庭筠的词《梦江南》,“梦江南”是这首词的题目。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以用来赞扬那些退休后仍然为祖国建设事业做贡献的老年同志。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中的“风吹雨”一语双关,一是指十一月四日夜里的天气状况,一是指南宋王朝的处境,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
二、阅  读(60分)
阅读文言选段,完成后面练习。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0.描写醉翁亭周围的环境,作者先写“  ”,突出其特点的语句是“     ”和“     ”;再写“  ”,用了一个动词“  ”,突出了泉水流量丰沛。(5分)
11.描写醉翁亭的造型,用“         ”,化静为动,生动形象。(2分)
12.醉翁亭得名的原因是:                      。(2分)
13.怎样理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分)
答: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4.用双竖线给本段文字划分层次。(3分)
15.本段描写的朝景是        ;暮景是        ;春景是      ;夏景是        ;秋景是        ;冬景是        。(3分)
16.作者在写朝暮与四季景色时各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4分)
答: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7.第一段描写了何时何地何景?(3分)
答:                                     
18.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4分)
答:                                     
19.找出第二段中与第一段相呼应的景致与情致?(6分)
答:                                     
20.从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中可看出作者游览满井时是什么样的心情?(3分)
答:                                     
21.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3分)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宕瀑旁无寺;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余,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砚,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报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22.第一段引出了本文的哪些重要景物?(3分)
答:                       
23.作者要记写的是峡山飞瀑,却又提到了在其它地方观瀑,目的何在?(3分)
答:                                     
24.匡庐、罗浮、石门的瀑布也很奇特,作者为什么不喜欢?(3分)
答:                                     
25.本文本意是要写峡江寺、飞瀑、飞泉亭,但第三段却写峡山的磴级、古松、石桥、奇树,是否多余?为什么?(4分)
答:                                     
                                       
26.怎样理解“以人之逸,待水之劳”?(3分)
答:                                     
                                       
27.“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这句话有两层含义,应怎样理解?(3分)
答:                                     
                                       
(三)写  作(50分)
28.题目:以“家和万事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6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第五单元(A卷)
(一)(共40分)
1.B  2.C  3.C  4.A僇-戮 遭到贬谪
B暴-曝 晒 C见-现 出现 D以-已 已经 5.A凡是人(“凡”和“人”是两个词)-表示所有的(一个词) B从这里-于是 C在于-在意 D指代小孩-关照、合作  6.①动词,攀登 方位名词,与“下”相对。 ②疑问代词,怎么 动词,安稳 ③像 比如 ④返回 聚拢 ⑤秀丽 发荣滋长  7.①-B ②-C ③-D ④-A  8.C  9.D  10.③①②  11.A
(二)(共60分)
12.是为了交代作者寄情山水的动机——聊以忘忧,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的描述。
13.指的是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同伴以及仆从。
14.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15.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16.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这)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说明作者从自然中得到了人生的解脱,把一切归于自然,毫无挂碍。
 17.这说明作者通过始游西山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把寄情山水作为一种解脱,一种对自我的超越。
18.至于负者歌于途……滁人游也。‖临溪而渔……太守宴也。‖宴酣之乐……众宾欢也。‖苍颜白发……太守醉也。
19.“太守醉”是选文第一段的核心。  
20.写众宾客宴游表现了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写滁人游山反映出百姓和乐。
21.衬托太守之乐。
22.与民同乐。
23.动 快乐 名 乐趣
2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5.焦急、痛苦。
26.表现了作者在国破家亡的时局中仍然忧国忧民。
27.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三)(共50分)28.作文(略)

第五单元(B卷)
(一)(共40分)
1.A  2.A D  3.C  4.A没想到――不谋求B受限制――不自在 C一起――两方或多方为经营事业或在特定的工作中规定彼此权利和义务所订的共同遵守的条文。 D长的河流――专有名词  5.A渐进――先前B(飞得)高――高阔 C竟然――全 D开始――才  6.①C ②B ③A ④C  7.D  8.①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②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③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④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9.B
(二)(共60分)
10.山  林壑尤美  蔚然而深秀  泉  泻
11.翼然临于泉上
12.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13.原意是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
1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
15.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
16.作者写朝景和暮景分别扣住“明”和“晦”的特点来写,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穴暝”的变化景色,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季景色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17.描写了京城早春时节“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的景象。
18.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
19.“天稍和”与“余寒犹厉”相呼应;“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与“飞沙走砾”相呼应;“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与“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相呼应。
20.作者游览满井时怀着轻松喜悦的心情。
21.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22.瀑布、峡江寺、飞泉亭。
23.这是为了与峡江飞瀑作对比,引出飞泉亭的功劳。
24.是因为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
25.不多余。因为下文重点是要写观瀑之娱,即天籁人籁合同而化的情趣,本段写古松、奇树正好照应下文的松声、鸟声,写石级、石桥正好与老僧怀远拾级而下相呼应。而且正是因为这些景物,才使山水有了灵气,使游人有了更浓的游兴。
26.这句话是由成语“以逸待劳”添就而成,这里的“逸”应理解成“悠闲的情趣”,“劳”应理解成“半山飞瀑的气势”,“待”应理解成“观赏”。
27.一是有意给“飞来寺”寺命的由来作新的解释。二是说明飞来寺的景物给作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也正好照应了第一段的“意难决舍”。
(三)(共50分)28.作文(略)



一、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40分)
1.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亲戚 qī   畎亩 quǎn  谪守 zhé   霪雨 yín
B潜形 qǐan 皓月 hào    霏霏 fēi   骚人 sāo
C东篱 lí    涵虚 hán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单元练习


上一个『良井中学八下语文期中检测题答卷卡』  下一个『八年级语文“双基”知识竞赛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