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四册《失街亭》一课一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高二语文第四册《失街亭》一课一练(高二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  失街亭[西江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  一.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简介《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
试题预览
" 
        失街亭
[西江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  
一.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东原、钱塘等多种说法)。他生于元代,死于明初,大约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间,他生平不见史传,据某些片断的材料说,他性格孤介,“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所终”。他还是一个“有志图王者”,曾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现存署名罗贯中的通俗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还写过杂剧和乐府隐语,现存的剧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三国演义》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统一为止,前后共97年。它描述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的主要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这些可供我们借鉴。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种斗争的经验、智慧和才能。2.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这能帮助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性。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乱年代里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与和平统一的愿望。小说描叙了封建军阀屠杀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园荒芜,生产凋敝,白骨如山,饿莩遍野的历史事实。作者对坚持分裂割据的军阀进行了鞭挞和嘲讽;对于曹操,虽不赞成由他来统一天下,但在写他同北方军阀进行斗争时,却如实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本来寄希望于蜀汉,把刘备、孔明作为仁君、贤相的典型来塑造,希望他们君臣际会,作出一番功业,统一中国,使百姓安居乐业。这种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4.“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十分鲜明。尊曹或尊刘,是历史家长期的争论,这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表现。《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倾向,既继承了晚唐以来三国故事,直到《平话》一贯“尊刘”的文学传统,又继承了东晋习凿齿和南宋朱熹“尊刘”的史学传统,表现了为东晋、南宋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反对入侵的外族统治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元明之际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此外,《三国演义》还大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所谓义气,内容十分复杂,既渗透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也包含着当时人民的道德理想。有的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和鼓舞人民的力量,如人民用义气互相团结,互相救援。但是由于义气不是从阶级观点出发,而往往是从个人恩怨出发的,所以常常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影响深远。它是广大人民认识三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军事、政治斗争和整个社会面貌的教科书;它曾为后世农民革命的战略策略提供了借鉴;几百年来它为民族戏曲提供了大量题材;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一种反映复杂历史生活的体裁。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和96回。它通过对魏、蜀两国对街亭的争夺战役的描述,赞扬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以及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
第95回梗概:马谡立下军令状,自告奋勇去守街亭。司马懿指挥大军把马谡的军营围困在一座土山上,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失守,魏延、王平等各路人也频频失利。司马懿兵到西城,诸葛亮临危不惧,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 
第96回梗概:马谡自缚后前来请罪,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然后又上表刘禅,自贬三级。曹休准备进攻吴国,鄱阳太守周鲂到曹营诈降,以自刎、断发之举骗取了曹休的信任,结果曹休中计大败。 
二.线索:
本文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第一部分写马谡立状守街亭和诸葛亮周密部署,命令马谡“谨守”,当道下寨;而马谡却违令拒谏,屯兵北上。第二部分写司马懿采取“围山断水”的战术,夺取了街亭;诸葛亮布置退却。第三部分主要写因街亭失守而斩马谡。这三部分始终不离街亭的攻守。
三.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马谡的三次“笑曰”(①“笑”诸葛亮“多心”,②“大笑”王平“真女子之见”,③“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表现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和思想。 再如“斩马谡”一段,以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美文赏析 
提示:在《三国演义》中,继失街亭后,接着写了空城计——武侯弹琴退仲达,而实际上这个故事完全是虚构的,因为当时与诸葛亮直接对阵的是曹真,街亭之战也是曹真派张去的。那么故事中的主人公司马懿当时又在哪里呢?当时,魏国有三路大军在前线拒敌,东路军在扬州,总指挥是曹休;中路军在宛城,总指挥是司马懿。东路军和中路军都是防备东吴。还有一路就是西路军了,总指挥是曹真。
品读《三国演义》第95回一段: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使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平生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随军入汉中:司马懿必将复来。于是孔明离西城望汉中而走。
赏析:有人说,一味小心的人不能做大事,也只有小心的人才能做大事。这句话看似矛盾,而实际上却讲出了事情的本质所在,这一点从诸葛亮的空城计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孔明一生谨慎,这次忽然用了极冒险的计策,似乎不合乎常理,而他就是用的这种不合常理迷惑了司马懿的推理。司马懿多次败于孔明的计策,所以对孔明的每一个计策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进行推测,这一次空城计的成功又正是利用了司马懿的多疑。如果围城的不是司马懿,那结果又怎样呢?

课堂训练:
1.下列加线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曹睿(ruì)    马谡(sù)   司马懿(yì)   张合   阝(hé)
B.祈(qí)山     沂(qí)水    祈(qǐ)祷    斫(zuó)木
C.参(cān)军   参(cēn)差     参(cān)天    人参(sēn)
D.偏裨(pí)   稗(bài)史     奴婢(bì)   裨(pí)益

2.下列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城垣        ②置之死地而后生    ③犄角之势
④一涌而进    ⑤鼓噪呐喊          ⑥流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⑥    D.③④⑤⑥

3.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①孟达做事不密,死固当然。(应当这样)
②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四到八幅)地理形状图来我看。
③凡事商议停当(齐备、完毕)而行,不可轻易。
④如逢魏兵,或战,或不战(有的……有的……)
⑤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须分不得功。(必须)
⑥魏兵齐出,把魏延、高翔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
A.①③⑥      B.②③⑤⑥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4.下面对《三国演义》及其作者的解说,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中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合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
B.《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一八四年到二八O年的历史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全书一百二十回,流露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C.罗贯中,元末明初人,号湖海散人,是封建社会里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并有一定的军事、政治斗争经验的人物,其创作才能也是多方面的,除历史小说外,还有戏曲流传于世。
D.《三国演义》是罗贯中以西晋陈寿的历史著作《三国志》以及南北朝裴松之注为历史依据,呕心沥血、惮精竭虑的个人创作,故有“七分史实,三分虚实”之说。

5.下面对《失街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九十六回,完整的故事情节为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文中略去第二部分空城计。
B.《三国演义》作者用较多笔墨描写了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斗智斗勇,《失街亭》虽然没有写出二人的直接争锋,但可算作为二人较量揭开序幕。
C.《失街亭》刻画了马谡狂妄自大、刚愎自用、夸夸其谈、纸上谈兵的形象,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将人物的性格跃然纸上,马谡最后只落得街亭失守,人头掉地,给后人不无警策。
D.《失街亭》人物形象众多,有诸葛亮的小心谨慎,军令严明,王平的忠心耿耿,赵云的老当益壮,司马懿的雄才大略,作者对这些人物平均着墨,形象栩栩如生。
 
6.对马谡形象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马谡说:“岂一街亭不能守也”,说明其不能认识到街亭乃汉中咽喉,又说:“休道司马懿、张合   阝,便是曹睿亲自来,有何惧哉!”既有对魏国的蔑视,又说明他盲目自大。
B.“凭高视下,势如劈竹”和“置之死地而后生”说明马谡熟读兵书,深谙用兵之道,街亭失守不过是“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队伍,甚是严整,蜀兵见之,尽皆丧胆”之故。
C.布置街亭防守之务,马谡云“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马谡之刚愎自用、狂妄自大,暴露无遗。
D.值司马懿围定街亭之时,马谡杀二将以正军心,见事不妙改攻为守,终料守不住,驱残兵杀下山西逃奔,可以看出马谡还是有一些军事才干的。


创新能力训练
<一>
谡自缚跪于帐前。孔明变色曰:“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汝今犯法,休得怨吾。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与禄粮,汝不必挂心。”叱左右推出斩之。谡泣曰:“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某之死罪,实已难逃;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亦无恨于九泉!”言讫大哭。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左右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将斩。参军蒋琬自成都至,见武士欲斩马谡,大惊,高叫:“留人!”入见孔明曰:“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
 
1.解释文中加线的词语
熟谙:                                                                      
言讫:                                                                     
追思:                                                                     
 
2.马谡由泣到大哭可以看出其怎样的心态变化?
答:                                                                       
 
3.结合上下文,试分析孔明“挥泪”,“流涕”,“大哭不已”的原因?
答:                                                        
           


<二>
大年夜,天寒地冻,为民旅馆只剩下最后一位旅客。小芹走进值班室,半躺在被窝里,继续编织那块洁白的台布。
笃笃!轻轻的叩门声。“谁?”“服务员同志,有开水吗?”“没有。”“我只要一杯水,服药。”“水在缸里,柴在灶边,要喝自己烧。”
“你态度……”
“态度好的在家里等你!”
门外传来远去并上楼的足音。床柜的电话铃响了起来。她拿起听筒:“服务员同志,请通知那位王县长,我晚上来看他。”
小芹顿时紧张起来,提起两只热水瓶赶紧送上楼去;接着又端脸盆又递毛巾,又接着是拿脚盆……几个转身,忙的她身上细汗涔涔。
当她回到值班室刚躺下,一眼瞥见翻开的旅客登记簿,竟气得脸像苦瓜。“见鬼,该死的电话!”啥个王县长?是跑采购的王贤章呀。
1.给小小说命个题目

2.“继续编织那块洁白的台布”中“继续”一词说明了什么?

3.这篇文章在构思上和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A  2.C  3.A  4.D  5.D  6.B
【创新能力训练】
1.熟谙:熟悉;言讫:说完;追思:回忆。
2.马谡开始是负罪自责,行将处死时则伤心欲绝。
3.孔明的挥泪流涕是对马谡之死的伤心,大哭不已是悔不当初的痛心 






参考答案
1.A  2.C  3.A  4.D  5.D  6.B
【创新能力训练】
1.熟谙:熟悉;言讫:说完;追思:回忆。
2.马谡开始是负罪自责,行将处死时则伤心欲绝。
3.孔明的挥泪流涕是对马谡之死的伤心,大哭不已是悔不当初的痛心    



参考答案
1.A  2.C  3.A  4.D  5.D  6.B
【创新能力训练】
1.熟谙:熟悉;言讫:说完;追思:回忆。
2.马谡开始是负罪自责,行将处死时则伤心欲绝。
3.孔明的挥泪流涕是对马谡之死的伤心,大哭不已是悔不当初的痛心    






参考答案
1.A  2.C  3.A  4.D  5.D  6.B
【创新能力训练】
1.熟谙:熟悉;言讫:说完;追思:回忆。
2.马谡开始是负罪自责,行将处死时则伤心欲绝。
3.孔明的挥泪流涕是对马谡之死的伤心,大哭不已是悔不当初的痛心 (61.182.198.3)"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2004-2005年度高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下一个『高二语文第四侧一课一练《祭十二郎文》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