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试卷(人教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初三语文试卷(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初三语文试卷一、语文基础知识与积累运用(20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3分)气势pángó()kāngkǎi激昂()偃旗息鼓()中流砥柱()2、根据课文填空(3分)过尽千帆皆不是,,肠断白蘋洲。,化作春泥更护花。3、符合题意的一组成语是()(2分)啄木鸟要想吃虫子,就应该飞到树上去,而它却飞到刚刚架
试题预览
"初三语文试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与积累运用(20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3分)
气势páng bó(            )        kāng kǎi激昂(      )
偃旗息鼓(      )              中流砥柱(     )
2、根据课文填空(3分)
  过尽千帆皆不是,                       ,肠断白蘋洲。
                       ,化作春泥更护花。
3、符合题意的一组成语是(   )(2分)
啄木鸟要想吃虫子,就应该飞到树上去,而它却飞到刚刚架好的电线杆上,其结果是永远吃不到虫子的,这正是(     )
A、粗心大意,见异思迁;   B、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C、碌碌无为,痴心妄想;   D、并行不悖,徒劳心力;
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基础教育的第一职责应该是教会学生对祖国的强烈情感,教会他们如何与人相融,如何培养科学的集体精神,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奋斗。
   B、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激发学习兴趣,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C、学校的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共同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创造性人才。
   D、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打破经典遗传理论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品。
5、从下面两个角度,对“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这一历史事实,各写一句话新闻。(4分)
   英法:                                                         
   中国:                                                          
6、“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一句中,“信客”是一个职业,这个信字是送信、捎信的意思,而后面的“信”则是诚信、守信。请你也列举一种职业,仿照上面的句式,写一个句子(3分)


7、读下面的文字,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3分)
   他本来识字不多,但几十年来游历各处,又代写了无数封书信,实际文化程度在几教师中显得拨尖,教起国文来也从容不迫。
我的获得:                                                        。

二、文章阅读理解(50分)
(一)(11分)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伐,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见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8、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望西山始指异之(               )   缘染溪(              )
  不知日之入(            )          游于是乎始(            )
  知吾向之未始游(       )           外与天际(        )
9、下列“之”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2分)
 A、望西山始指异之;B、凡数州之土壤;C、穷山之高而止;D、其高下之势;
10、翻译句子:(3分)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11、文段结尾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试分析其作用?(3分)

(二)拿来与创新(22分)
所谓“拿来”,就是从他人处学来自己所没有的东西。鲁迅先生曾提出“我们要放开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来拿”的主张。然而是不是拿来据为已有就成了呢?不,还要创新。创新需要拿来,拿为是为了更好地创新。
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如果说“食桑”“采花”可算作“拿来”,那么“吐丝”“酿蜜”就是“创新”了。试想若蜜蜂采遍一千朵花,却酿不出一滴蜜来,或者酿出来的还是花粉,人们还会像今天这样赞美它吗?蚕、蜜蜂这样的小生灵尚且如此,我们人就更应该懂得“创新”的价值了。若说我们比其他生物高级,恐怕就在于我们有一个大脑,我们“运用脑髓”,不仅可以“自己来拿”,而且我们的大脑不是容器,还应借拿来之物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推出新成果。
纵观历史,上下五千年,人类就是在创新中发展进步的。祖冲之推出圆周率近似值、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中国的四大发明、英国的工业革命……哪一次科技进步、社会变革不是先进的人们努力创新的结果?当然,不“拿来”,“创新”就无从谈起,正如蚕不吃桑叶就吐不出丝来一样。倘若一味向前人“拿来”,只知道惟“传统”是从,而不“创新”的话,历史的车轮还怎么转动?牛顿曾说他之所以能摘取科学的桂冠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但学习过前人的理论从而站在了巨人肩膀的肯定不止他一人,只因为牛顿不满足于这个高度,敢于向上迈出自己的脚步,才有了“牛顿三定律”的诞生。历史便记住了这位创造者的名字。
放眼当代,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当然需要从“外面的世界”拿来,然而是不是就照搬西方那一套?当然不是。“开放”为了拿来,“改革”便要创新!我们采来先进的科学与管理技术的花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酿出来的便是自己的蜜——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再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近旁的世界。时代赋予了我们的任务是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我想这首先便要明确: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会“采花”,更要学会“酿蜜”。长期以来,我们只注意“拿来”,而忽视了“创新”。学生牢牢铭记:课本如是说,某某名家如是说。于是许多人的大脑就成了“容器”。不懂得独立思考,又谈什么“迁移能力”,谈什么“高能”?
“拿来”是“创新”的基础,而“创新”较之“拿来”更为不易。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蚕从吃桑叶到吐丝经过六次蜕皮。然而,若有一天每个人都不仅能辛勤地“食桑”“采花”,而且能“吐丝”“酿蜜”,那么,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想来,那必是如锦一样的绚丽、如蜜一样的甜美了。
12、解释“拿来”与“创新”在文中的含义(4分)
  拿来:
  创新:
13、文章引用鲁迅的话是为了:                                         
    文章引用袁枚的话是为了:                                     (3分)
14、第二自然段主要论述了什么?(3分)

15、第三自然段论述的重点是什么?(3分)

16、作者认为“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分)

17、第四、五自然段能否调换秩序,为什么?(3分)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至少说出二种)?(3分)

(三)老妪(17分)
那个老妪是一个卖茶蛋的老妪。在12月的一个冷天,在北京龙峡附近,儿子须作一篇“游记”,我带他到那儿“体验生活”。
卖茶蛋的皆是乡村女孩儿和年轻妇女。就那么一个老妪,跻身她们中间,并不起劲儿招徕。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是沙哑的。所以她的生意就冷清。茶蛋都是蛋煮的。老妪锅里的蛋未见得比别人锅里的坏。我不太能明白男人们为什么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老妪似乎自甘冷清,低着头,拨弄煮锅里的蛋。时而抬头,目光睃向眼前行人,仿佛也只不过因为不能总低着头,目光里绝无半点儿乞意。
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向她买了几个茶蛋。活在好人边上的人,大抵内心会发生这种一时的小善良,并且总克制不了这一种自我表现的冲动。表现了,自信自己仍立足在好人边上,便获得一种自慰。
老妪应找我两毛钱,我则扯着儿子转身便走,佯装没有算清小账。
儿子边走边说:“爸,她少找咱们两毛钱。”
我说:“知道,但是咱们不要了。大冷的天她卖一只茶蛋挣不了几个钱,怪不易的……”
于是我向独生子讲,什么叫同情心,人为什么应有同情心,以及同情心是怎样一种美德等等……
两个多小时后,我和儿子从公园出来,被人叫住——竟是那老妪。袖着手。缩着瘦颈。身子冷得佝偻着。
“这个人。”她说:“你刚才买我的茶蛋,我还没找你钱,一转眼,你不见了……”
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给我两毛钱,皱巴巴的两毛钱……
儿子仰脸看着我。
我不得不接了钱。我不知自己当时对她说了什么……
而公园的守门人对我说:“人家老太太,为了你这两毛钱,站在旁边等了那么半天!”我和儿子又经过卖茶蛋的摊前时,见一老叟,守着她那煮锅。如老妪一样,低着头,摆弄着煮锅里的蛋。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同样是沙哑的。目光偶向眼前行人一睃,也不过是任意的一睃,绝无半点乞意。比别人,生意依旧冷清……
人心的尊贵,一旦近乎本能的,我们也就只有为之肃然了。我觉得我的类同施舍的行径,于那老妪,实在是很猥琐的……
19、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2分)


20、第四段中“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我为什么“不平”?又为什么“体恤”和“怜悯”?(3分)



21、第九段写老妪,用了哪几种描写人物的方法?结合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22、文中“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给我两毛钱,皱巴巴的两毛钱……”“儿子仰脸看着我。”两段中所言“皱巴巴”你是如何理解的?“儿子”为什么“仰着脸看我”?(3分)




23、请简要谈一谈对“活在好人边上的人,大抵内心会发生这种一时的小善良,并且总克制不了这一种自我表现的冲动。表现了,自信自己仍立足在好人边上,便获得一种自慰。”这句话的理解?(3分)




24、请你发挥想象,写出老妪在公园门口等“我”时的心理活动?(3分)




三、写作(50分)(大小作文均写在作文格子上)
25、以“书籍的发展”为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说明性的文字。(5分)
要求:A、运用时间顺序,
B、运用下定义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不得出现知识介绍错误。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45分)
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便把巢穴里松软的铺垫全部扔出去,这样,幼鹰们就会被树枝上的尖刺扎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当这些幼鹰开始坠向谷底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最后,它们的性命保住了,因为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鹰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本领——飞翔!
要求:(1)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但不 要对材料扩写、续写、改写。
     (3)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4)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1、磅礴、慷慨、yǎn  dǐ;2、略;3、B;4、A;5、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大获全胜,收获巨大;中国:英法侵略者占我河山,夺我国宝;6、“电信电信就在于一个信字”一句中,“电信”是一种职业,这个信字是传达信息的意思,而后面的“信”字则是诚信、守信的意思。7、从生活中可以学习到知识。8、对……感到惊异,沿着,落山,这次(游历),从前的、原来的,接;9、A;10、略;11、以突出作者游西山的始得胜景的喜悦心情。照应文章题目。12、拿来指的是:从他人处学来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创新指的是:借肋拿来之物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推新成果;13、引用鲁迅的话是为强调拿来;引用袁枚的话是为强调创新;14、创新的重要性;15、人类是创新中发展进步的;16、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创新能力;17、四五两段之间是按由大到小的范围安排材料的,颠倒顺序后使论证层次混乱;18、我们拿来是为了更好地创新;道理论证(引证法)和事实论证(或例证法);19、老妪为找给我两毛钱在门口等了半天。20、“不平”:不明白男人们为什么连买茶蛋都物色女主人;“体恤”和“怜悯”:就那么一个老妪,她的生意是冷清的。21、肖像描写,突出老妪的高贵;22、“皱巴巴”说明老妪将这两毛钱抓在手里很长时间了,从而突出老妪的人格的高洁和善良。“儿子仰着脸看我”则因为之前我对他说“同情”之类的话,意在表明老妪的行为比我的类同施舍的行为要高贵得多。23、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大多数人都活在好人边上的,他们对于为恶自然是深恶痛疾,但也无能力无恒心无意志去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好人,只有在一些小事上偶尔为之。24、略 (58.51.208.87)"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2005年10月月考高三语文试题』  下一个『2006年湖上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