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中学高三语文第一阶段测试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高考试卷
试题
名称
龙泉中学高三语文第一阶段测试
(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龙泉中学高三语文第一阶段测试(本试卷分Ⅰ、Ⅱ卷,共150分)第 Ⅰ 卷(60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3分)A 鱼凫(fú) 石栈(zhàn) 扪参(shēn) 抚膺(yīng)B 巉岩(chán) 砯崖(īng) 飞湍(tuan) 喧豗(huī)C 峥嵘(róng) 吮血(yǔn) 欢谑(
试题预览
"龙泉中学高三语文第一阶段测试
(本试卷分Ⅰ、Ⅱ卷,共150分)
第 Ⅰ 卷(60分)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A 鱼凫(fú) 石栈(zhàn) 扪参(shēn) 抚膺(yīng)
B 巉岩(chán) 砯崖(bīng) 飞湍(tuan) 喧豗(huī)
C 峥嵘(róng) 吮血(yǔn) 欢谑(xùe) 沽取(gū)
D 荆杞(qí) 盘飧(sūn) 旧醅(pēi) 危樯(qiá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3分)
A. 静谧 笑魇 兴高采烈 罄竹难书
B. 服帖 寒暄 漠不关心 老态龙钟
C. 原委 惬意 敛声屏气 耳濡目染
D. 烟霭 佳肴 莫明其妙 大显身手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1)这部影片感人至深,故事主人公的 就是著名的体操运动员桑兰。
(2)这家医药公司________世界医药行业之首,是因为有三项产品连续获得 国际金奖。
(3)诗歌的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感情与客观形象 为一体所产生的艺术境界。
A. 原形 跻身 汇合 B. 原型 跻身 融合
C. 原型 跃居 融合 D. 原形 跃居 汇合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水浒传》笔法好,表现在它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的高明的写人艺术上。
B、虽然这时的战事还没有像战国末际那样剧烈——凡是年龄十五岁以上的都要向防地报到,降卒四十万或四十五万一起坑埋,这时也不再是春秋时代竞技式的战争了。
C、《周易》、《春秋》、《离骚》、《国语》、《吕览》……等都是作者发愤之作。
D、小王说:“小周去好呢,还是老周去好呢?”
5、下列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恐怖分子滥杀无辜、危害平民,罪不容诛,正义的力量决不会允许他们逍遥法外
B、话本是民间“说话” 艺术的底本,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
C.一个人要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既不骄傲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
D.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因为二者是休戚相关、紧密相联的。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5题。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 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6、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頞: 鼻梁
B.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庶几:或许,可能
C.吾王之好鼓乐 鼓:乐器的一种
D.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至于:到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王变乎色曰 母闻之,面色死灰。
B、不若与人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8、把文中划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9、本段文字,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其好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试概述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不超过10个字)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20题。 共15分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至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襄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1、对下列句子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霸:称霸
B.使之西面事秦,功施至今 事:侍奉,服从
C.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让:责备,责怪
D.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赍:赏赐,赠送
12、以下各组句子,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甚矣,汝之不惠!
B.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乐用:乐意使用
B.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蚕食:逐步侵蚀
C.裹足不入秦 裹足:停住脚步
D.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黔首:老百姓
14、以下各项中全都能体现李斯认为不能逐客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②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③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 ④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⑤却宾客以业诸侯 ⑥今逐客以资敌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③⑤⑥
1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穆公访求了大量人才,如百里奚、蹇叔、来丕豹、公孙支等人,这些人均不是秦国人,但他们助秦国称霸西戎地区。
B.秦昭王得到范雎,罢黜了穰侯,放逐了华阳君,加强了王家的权力,阻止了私人的专横,使秦王成就帝王的基业。
C.五帝三王时期,地区不分东西南北,人民不分国内国外,一年四季都充足美好,连鬼神都来降福,所以天下无敌。
D.物资不出产在秦国,值得宝贵的很多;能人好手不出生在秦国,可是愿意效忠的有一大批,因此李斯认为不能逐客。
16、 诗歌鉴赏。(本题总分6分)
春 日
秦 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这首诗描写生动细腻,融情于景。本诗在描写景物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17、名篇名句默写。(本题总分10分)
①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枯松倒挂倚绝壁。 (《蜀道难》)
②、 ,千金散尽还复来。
古来圣贤皆寂寞, 。(《将进酒》)
③、牵衣顿足拦道哭, 。
去时里正与裹头, 。(《兵车行》)
④、花径不曾缘客扫, 。(《客至》)
⑤、吴楚东南坼, 。 (《登岳阳楼》)
⑥ 星垂平野阔, 。 (《旅夜书怀》)
⑦ 谁家玉笛暗飞声? 。 (《春夜洛城闻笛》)
第 Ⅱ 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1题
芦 沟 晓 月①
王统照
“苍凉自是长安日,呜咽原非泷头水。”这是清代诗人咏芦沟桥的佳句。原非泷头水,是不错的,这桥下的汤汤流水,原是桑乾与浑河的合流。桥工的建造既不在北宋时代,也不开始蒙古人的占据北平。金人与南宋南北相争时,于大定二十九年六月方将这河上的木桥换了,用石料造成,这是见之于金代的诏书,据说:“明昌二年三月桥成,款命名广利,并建东西廊以便旅客。”
马可波罗来游中国,官服于元代初年时,他已看见这雄伟的工程,曾在他的游记里赞美过。
经过元明两代都有重修,但以正统九年的加工比较伟大,桥上的石栏、石狮,大约都是这一次重修的成绩。清代对此桥的大工艺也有数次。乾隆十七年与五十年两次的动工确为此桥增色不少。
“东西长六十六丈,南北宽二丈四尺,两栏宽二尺四寸,石栏一百四十,桥孔十有一,第六孔适当河之中流。”
按清乾隆五十年重修的统计,对此桥的长短大小有此说明,使人(没有到过的)可以想象它的雄伟。
从前以北平左近的县分属顺天府,也就是所谓京兆区。经过名人题咏的,京兆区内有八种胜景:例如西山雾雪,居庸叠翠,玉泉垂虹等,都是很幽美的山川风物,芦沟桥不过有一道大桥,却居然也与西山居庸关一样列入八景之一,便是极富诗意的“芦沟晓月”。
本来,“杨柳岸晓风残月”最容易引动从前旅人的感喟与欣赏的凌晨早发的光景;何况在远来的巨流上有一道雄伟的壮丽的石桥;又是出入京都的孔道,多少官吏、士人、商贾、农工,为了事业,为了生活,为了游览,他们不能不到这名利所萃的京城,也不能不在夕阳返照,或东方未明时打从这古代的桥上经过。你想,在交通工具还没有如今迅速便利的时候,车马、担签、来往奔驰,再加上每个行人谁没有忧、喜欣、戚的真感横在心头,谁不为“生之活动”在精神上负一份重担?盛景当前,把一片壮美的感觉移入渗化于自己的优喜欣戚之中,无论他是有怎样的观照,由于时间与空间的变化错综,而对着这个具有崇美的压迫力的建筑物,行人如非白痴,自然以其鉴赏力的差别,与环境的相异,生发出种种触感。于是留在他们心中,或留在藉文字绘画表达出的作品中,对芦沟桥三字真是有很多的酬报。
不过,单以“晓月”形容芦沟桥之美,据传是另有原因:每当旧历的月尽头(晦日)天快晓时,下弦的钩月在别处还看不分明,如有人到此桥上,他偏先得清光。这俗传的道理是否可靠,不能不令人疑惑。其实,芦沟桥也不过高起一些,难道同一时间在西山山顶,或不平城内的白塔(北海山上)上,看那晦晓的月亮,会比芦沟桥不如?不过,话还是不这么拘板说为妙,用“晓月”陪衬芦沟桥的实在是一位善于想象而又身经艺术家的妙语,本来不预备后人的测验。你想:“一日之计在于晨”,何况是行人的早发,潮气清濛,烘托出那钩人思感的月亮——上浮青天,下嵌白石的巨桥。京城的雉堞若隐若现,西山的云翳似近似远,大野无边,黄流激奔……这样光,这样色彩,这样地点与建筑,不管是料峭的春晨,凄冷的秋晓,景物虽然随时有变,但如无雨雪的降临,每月未五更头的月亮、白石桥、大野、黄流,总可凑成一幅佳画,渲染飘浮于行旅者的心灵深处,发生出多少样反射的美感。
你说,偏以这“晓月”陪衬这“碧草芦沟”(清刘履芬的《鸥梦词》中有长亭怨一阕,起语是:叹销春间关轮铁,碧草芦沟,短长程接),不是最相称的“妙境”么?
无论你是否身经其地,现在,你对于这名标历史的胜迹,大约不止于“发思古之幽情”罢?其实,即以思古而论也尽够你深思永叹,有无穷的兴趣!何况,血痕染过的那些石狮的鬈鬛,白骨在桥上的轮迹里腐化,漠漠风沙,呜咽河流,自然会造成一篇悲壮的史诗,就是万古长存的卷“晓月”也必定对你惨笑,对你冷觑,不是昔日的温柔,幽丽,只引动你的“清念”。
桥下的黄流,日夜呜咽,返抱着青空的灏气,伴守着沉默的郊野……
他们都等待着有明光大来与洪涛冲荡的一日——那一日的清晓。
①本文作于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之后,有删节。“芦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引发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日的民族解放战争。
18. 为什么说京都八景之一的“芦沟晓月”极富诗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简要说明下面语句的深刻含义。(4分)
血痕染过的那些石狮的鬈鬛,白骨在桥上的轮迹里腐化,漠漠风沙,呜咽河流,自然会造成一篇悲壮的史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简答下面问题。(6分)
(1)指出结尾一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特点与含义。(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作者写《芦沟晓月》的目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起笔引用清人的诗句,奠定了全文悲戚、愤懑的感情基调。
B.历史上,国内的民族矛盾与战争并不能阻断中华文明的沿传与发展。
C.金人始建芦沟桥是为南下扩张,乾隆两次重修则是为京都添增胜景。
D.芦沟桥可使人“发思古之幽情”,更能让炎黄子孙不忘国耻,同仇敌快。
E.“芦沟晓月”,传达出旅人所陶醉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妙境。
22、为了使语言更加简洁,请找出下面语句中最应该删去的两个词。(2分)
由于在欺诈情况下所签订的合同,都是违背了一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愿的,所以各国法律都允许受欺诈的一方可以建议撤消合同或提出合同无效。
应该删去的两个词是:
2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4分)
“世界屋脊”上的奔腾不息的江河、数也数不清的珍禽异兽、冰峰的高耸、湖泊的晶莹透彻、巨大的雪岭,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千里风雪的青藏公路正在成为一条旅游热线。
修改为: 。
24在下面这个赞颂“无名英雄”的比喻句后,再接着仿造两个比喻句,句式要与前一句相同,意境要与前一句一致。(6分)
你(无名英雄)不是金秋的硕果,而是果树下的一方泥土;
你不是 ,而是 ;
你不是 ,而是 ;
2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尽管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都有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但每到逢年过节总有燃放爆竹声不绝于耳;尽管交通规则明确规定红灯时禁止通行,但是总有人在红灯时与机动车争道;尽管考试规则规定不许作弊,但各级考试总有人频频顶风作案……且此类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究其原因,其中之一便是,有人看到别人放了鞭炮,闯了红灯,舞了弊后并未受到惩处,感到自己没有这么做“吃亏”了,于是也跃跃欲试。
请以“吃亏”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9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 (218.5.119.59)"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试卷
上一个『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分类复习
』  下一个『
柳树中学2006年高考语文主观题冲刺训练二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