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现代文套餐三:分析综合能力的提升(下)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高三现代文套餐三:分析综合能力的提升(下)(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三:分析综合能力的提升(下)  [指点迷津]  如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结合文体特点,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大致结构、作者的总体倾向和写作意图等。其次,抓住文中的重要语句或标志性语句,确定与作者观点和态度有关的信息。第三,认真阅读试题,将试题中涉及观点态度的部分与有关信息做比较分析或核对,
试题预览
"三:分析综合能力的提升(下)
  [指点迷津]
  如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结合文体特点,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大致结构、作者的总体倾向和写作意图等。其次,抓住文中的重要语句或标志性语句,确定与作者观点和态度有关的信息。第三,认真阅读试题,将试题中涉及观点态度的部分与有关信息做比较分析或核对,选择有效信息。第四,根据试题指令,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概括表达,一要完整;二要明确;三要尽量使用文中语句或词语。
  推断和想象的主要思路是:(1)阅读分析文中有关材料,抓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或条件关系,由“前因”或条件推出“后果”或结果。(2)在理解文中信息的基础上,借助注释或积累的知识经验,对文中的某些语言信息进行新的或进一步的推断。(3)着眼全文,把文中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作为推断的前提,或利用文中隐含的信息,由此推出结论。(4)在文中没有信息或信息不足的情况下,要联系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或生活常识来进行推断。(5)在分析和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基础上,从语言表达的特点上反复品味,从而推断出文中包含或涉及的其他要素。(6)进行想象时,首先应找出材料提供的情境要素(时、地、境、人、景、物),然后根据试题要求确定想象的思维方向,再按照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理出事件脉络线、人物感情线、语言对话线、动作发展线或景物描写线,最后用鲜活的语言把思维成果固定下来。
  【例】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长城    鲍昌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间已晚,我看见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在猎猎西风扑刺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曾几何时,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觱篥①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于是,在人们的一种执拗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来。那是自我保护、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墙高六七米,墙厚四五米,随山就坡,险峻万状,自渤海之滨,复绝荒漠,蜿蜒竞达六千七百公里。戍楼高耸,斥堠②连绵。你用一座座雄关,卡住咽喉古道,构成北门锁钥。这使得互市的商旅,为之蹙眉;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他们自以为统治下的“中央之国”固若金汤,无求于人,万寿无疆。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③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他们之中有总统,有商人,有教师,有学生,有开心的演员与体育明星。照相机咔嚓咔嚓响着,但响声又被哗哗的笑声淹没。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目的,但是他们来了,来了。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我看到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的顶端,向什么人频频飞吻,接着高举双臂,做成一个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现爽朗的笑声。
  哦。长城!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你不语。你扎根的纠墨④群山不语,并晴洁气爽的长天也不语。
  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注]①觱篥:汉代从西域传入的一种管乐器。②斥堠:嘹望敌情的土堡。③紫塞:指长城。④纠墨:绳索。这里形容俯瞰群山像粗大的绳索。
  1.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长城的评价是什么?(2)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问,因为作者在反思和评价长城的历史时,尽管大量用典,并采用了形象化的描写手段,洋洋洒洒,但是归纳起来并不难,那就是作者认为长城是一卷凄婉的历史,是民族封闭的象征,是文化愚钝的标志。
  第二问,回答起来比第一问难些,因为作者对长城现实的看法,与对四面八方亿万游人的描写交织在一起,并没有独立成段。但是阅读中不难发现“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这样一些句子,可以从中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答案】(1)评价历史:①凄婉的历史,②民族封闭的象征,③文化愚钝的标志。(2)看待现实:①开放,②自信。
  2.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1)这段文字与倒数第3自然段的关系是什么?(2)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1)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实际上也考查了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
  散文的最后一段,是对倒数第3自然段所提出的两个问题的回答,回答比较含蓄,但坚定有力。这几段文字的内在联系相当巧妙。倒数第3自然段表面上是对长城提出两个问题,实际是问“我们中华民族愿意开放吗?”“我们中华民族能承受住改革开放的冲荡吗?”而接下来的倒数第2自然段并不急于回答,长城不语,群山不语,长天也不语,三个“不语”形成一个鲜明的顿挫。直到最后一段才做出回答,揭开谜底,引人入胜。
  其次,从这段文字的内容来看,长城是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这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祖先创造出来的伟大奇迹,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创造出这种奇迹的。这充分显示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足以让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再联系全文看,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受了那么多的磨难而不垮,曾想通过闭关自守来寻求安全而不能,如今却主动敞开胸襟,这不充分显示出我们的自信心吗?我们一定能够承受住改革开放的冲荡,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结论是通过反思和观察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长城的历史和现实而得出的。正是因为有了最后这一段文字,才使本文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尾。
  【答案】(1)是对倒数第3自然段所提问题的回答。(2)①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②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
  [牛刀小试]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是怎样决定了自己的一生
王  蒙
  我曾经与一个嫁给中国人的美国女士交谈,她说她的中国的翁姑,对孙儿最常讲的词是“不要”——“不要爬高”“不要点火”“不要玩儿水”“不要动这动那”。而美国家长对孩子最喜欢讲的话是:“try it!”“do it!”(“去试试!”“去干干!”)他们要求孩子的是勇于尝试勇于动手。这是值得深思的。
  我常常回忆起我刚刚过完了19岁生日,决定写一部长篇小说(即《青春万岁》)的情景。当时我觉得它像一个总攻的决定,是一个战略决策,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是一个决定今后一生方向的壮举,当然也是一个冒险,是一个狂妄之举。因为所有的忠告都是说初学写作应该从百字小文千字小文做起。
  我高兴我的这个决定,我满意我的这个决定。我从小就敢于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14岁还差5天我就唱着冼星海的歌儿参加了地下共产党:
  路是我们开哟,
  树是我们栽哟,
  摩天楼是我们亲手
  造起来哟,造起来哟!
  好汉子当大无畏,
  运着铁腕去,
  创造新世界哟,
  创造新世界哟!
  而在1963年秋,我与妻子用了不到5分钟时间就商量好了,举家西迁去新疆。
  然而年轻人的热情又太洋溢了。我决定了要写作以后,那最初一年写出草稿的过程简直就和得了热病一样。志向一经确定就不再是幻想梦境,而是巨大的实践,是一系列问题的挑战与应答,是沉重如山的劳务。这样,才知道自己离志向有多么远,即自己实行志向的准备是多么可怜。文学如海,志向如山,我知道我自己的那点敏感和才华积累,不过是大地上的一粒芥子,海浪中的一个泡沫,山脚下的一粒沙子。一部长篇小说,足以把一个19岁的青年吞噬。结构、语言、章节、段落、人物塑造、抒情独白,这些东西我一想起来就恨不得号啕大哭,恨不得从楼上跳下去。原来写一部书要想那么多事情,要做那么多决定,要让那么多人物出台,让另一些人走开甚至让另一些人死掉。而每一个字写到纸上以后,就有了灵气,就带上了悲欢,就叫做栩栩如生啦。栩栩如生是什么?就是文字成了精,头脑成了神,结构成了交响乐,感情获得了永生,你的声音将传到一间又一间房屋一个又一个心灵。而小说成了一个你创造的崭新的世界,你的写作过程只能与上帝的创世过程相比!
  学而后知不足,立志而后知不足,投入而后知不足。如果当初就知道文学有这么大的胃口,文学需要这么多的投入,文学要用去我的这么多生命;如果知道文学需要我冒这么多风险,需要我放弃青云直上、颐指气使、驾轻就熟、八面威风的可能,我当初还敢做出那样的决定吗?然而这里并没有疑问,我只能也一定会那样决定:我以我血荐文学。我的回答是:“是的。”我有许多的话要倾诉、要抒发、要记录、要表达,我压根儿就期待着翻山越海、乘风破浪,全力搏击,一显身手。向自己挑战,向自己提出大大超标的要求正是我自己!这就是我的人生,这就是我的价值,这就是我的选择,这就是我的快乐,这也就是我的痛苦。活一辈子,连正经的痛苦都没经历过岂不是白活一回?岂不是枉走人闻?我什么时候都没有忘情过文学。文学也就没有忘记过我。我不会忘记1953年11月的那个初冬季节,它改变了、决定了我的一生。
  (节选自《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
  1.文中“你的声音将传到一间又一间房屋一个又一个心灵”是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什么时候都没有忘情过文学,文学也就没有忘记过我”这句话作者意在表达什么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一段通过一个嫁给中国人的美国女士之口,形象地演绎了文化的不同。《德国之声》的网页曾载关于朱镕基总理和施罗德总理乘坐磁悬浮列车的报道。朱镕基说:“我今天来坐磁悬浮列车,我把我的孙子也带来了,而且连保险都没买。”施罗德说:“今天,这趟车要是出一点儿问题,看我怎么收拾这两家公司。”试问两国总理的对话分别反映了各自怎样的文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汉字与国运    熊培云
  月皓云瀚,汉字江河流淌。
  相信每位在国外生活的中国人,读到汉字时感觉都是暖洋洋的,那时你像是历尽艰难,终于爬出密林瀚漠,于恍惚间见到了父老乡亲。
  对汉字的真爱,那是一种融于血液的热爱,而不只是出于文化上的好恶或实用的考量。一位留学生朋友,听我背了席慕蓉的“渡口船头风里翻飞的裙裳”,欢欣难抑,旋即写在黑板上,然后站在一边,浩叹汉字意韵之关。当时的情形让我一生难忘——他双手近乎掬着了“裙裳”二字,像圣•埃克绪佩里笔下的小王子,呵护自己星球上的那朵玫瑰花。那一刻我相信,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每个汉字都是和狐狸一样可以被“驯养”的,而不止于唐诗宋词的意境之美——世界大概还没有哪一种文字能像汉字这样可以供人享受人生。
  近几年在网上看新闻,时常会读到一些让我欢欣鼓舞的文字,世界经济“中国一枝独秀”,欧洲流行“汉语托福”,美国兴起了“中文热”,大家嚷着“你好!”到中国搞投资……洋子洋孙们不知道,当年八国联军大闹北京城,惟一没能抢走的大概就是汉字了。他们更想像不到的是,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汉字险些被中国人自己“刨个坑儿给埋了”。
  汉字,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我庆幸汉字逃过了上一个世纪的劫难。它祸起中华衰微的国运,也源自城市脆弱的人心。好在这毕竟是个伟大的民族,穿越历史无穷的险境,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终以忍辱负重之心,使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未蒙没顶之辱。
  1918年钱玄同首先在《新青年》上发难,在这篇《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中,钱玄同称,“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钱玄同希望中国能废除汉字,因为“处处都足以证明(汉字)这个老寿星的不合时宜,过不惯二十世纪科学昌明时代的新生活”。那个时代大多数有头有脸的文人,对用表达自己思想的汉字几乎到了仇恨的地步。鲁迅被称作民族的脊梁,却差点上房揭了“汉瓦”。将汉字绑去“杀头”。鲁迅说,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倘若不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与此同时,文人政治家瞿秋白也不甘示弱,其对汉字的辱骂几乎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在瞿秋白眼里,拉丁文字是印有ISO9001标签的抽水马桶,代表先进文明。
  清末以来,国事既以衰微,西学乃当务之急,“西体中用”“中体西用”之争便是明证。糟糕的是,中国大多数激进知识分子为使“东方不败”,纷纷将西方视作葵花宝典,“欲练神功。必先自宫”,索性阉了这“象形文字的残余”。透过一个世纪的烟云,回想起历史上的这些声音,我惊诧于中国知识分子勾肩搭背群起赶时髦时有多么疯癫。无论是国统区的国语罗马化运动,还是“汉字一定要走拉丁化”的反右斗争,都让我在事后想起他们时冒一身冷汗。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血液,是承载文明的江河,失去它就失去了根本。这与古人所说的“亡其国,先亡其史”的道理是一样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若是将汉字消灭了,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山河”就不在了。
  陈独秀与胡适也是主张废除汉字的。只是胡适的态度稍显温和一些,认为一切都得慢慢来,先把汉字变成白话文,再谈消灭汉字,因为文言文里太多的单音节词,“决不能变成拼音文字”。胡适的主张,虽是权宜之计,但他的白话文运动让汉字这个“象形文字的残根余孽”能爬出中世纪的茅坑,多少算是救了汉字。所以才有今日汉字与拼音同生共气的机会,这大概是迄今为止最经典的“中体西用”的案例的。
  其实,真正“茅坑援手”、挽汉字茅坑于既倒的还是中国百姓。因为在精英们努力推广罗马汉语和拉丁汉语时草根阶层大多“甘心愚昧”,没有一点“与时俱进”的精气神。所谓思想的“龙种”收获现实的茅坑,字母化在中国一直只停留自负革命的知识分子的书斋里。汉字因此存活下来。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可以“愚昧图存”的例子。它让我相信柏克所说的保守主义有其金贵的一面。   
 (选自2003年9月《散文》)
  4.从文中看,“我庆幸汉字逃过了上一世纪的劫难”句中的“劫难”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汉字可以供人享受人生。那么汉字到底可以让人们享受怎样的人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6段写了钱玄同、鲁迅、瞿秋白等人要求“废汉字”的言论,分析这样的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从全新的视角,告诉人们语言如果不存在,国家就不能发展,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那场废汉字的闹剧,险些把中华民族的“山河”给废了。
  B.“每个汉字都是和狐狸一样可以被驯养的”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汉字极具感染力,它能让人情不自禁地去“真爱”。
  C.胡适的“白话文运动让汉字这个‘象形文字的残根余孽’能爬出中世纪的茅坑,多少算是救了汉字”,汉字得以存留离不开胡适,是他救了汉字,也救了中华民族的国运,因为“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血液,是承载文明的江河”。
  D.汉字得以保存下来是因为有“甘心愚昧”的中国百姓,是他们挽汉字茅坑于既倒,从而让汉字躲过了劫难,的确“愚昧”可以“图存”与发展,保守主义的金贵不容忽视。
  E.文章倒数第3段写了中国大多数激进知识分子赶时髦、废汉字、走罗马和拉丁化都让人冒一身冷汗,语言犀利又不乏幽默,读来发人深省。

参考答案
  【答案】  1.文学作品的流传以及对人们心灵的影响。
  2.表达对文学的痴迷和信任,自己的生命和文学是相互交融的。
  3.中国重亲情,讲带孙子来,且“没买保险”表示信任德国人的技术;而施罗德的话则表示对于一切他们都是严格要求的。
  4.“劫难”指的是险些被中国人自己“刨个坑儿给埋了”。
  5.汉字能让人诗意地栖居。
  6.①指出他们的言论是险些造成劫难的根源;②批评了他们这种赶时髦的疯癫。
  7.BE   A“废汉字的闹剧”说法不对;C“救中华民族的国运”夸大说法;D“愚昧可以图存与发展”以及“保守主义的金贵不容忽视”缺乏依据。 (218.15.87.189)"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高三现代文阅读套餐二:分析综合能力的提升』  下一个『高三现代文阅读套餐四:鉴赏评价的能力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