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报》2006年高考模拟试题(湖南卷1).doc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考试报》2006年高考模拟试题(湖南卷1).doc(高三下册 湖南卷)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5-2006学年度高考模拟试题(湖南卷)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粗犷(guǎng)奇葩(ā)惊蛰(zhé)岿然不动(kuī)B.瓜葛(gě)咯血(kǎ)剖析(pōu)前倨后恭(jù)C.悲戚(qī)痤疮(cuó)睥睨(pì)卷帙浩繁(zhì)D.风靡(mǐ)馄饨(dùn)纤尘(xīān)戛然而止(jiá)2.下列词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试题预览
"2005-2006学年度高考模拟试题(湖南卷)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粗犷(guǎng)  奇葩(bā)     惊蛰(zhé)     岿然不动(kuī)
  B.瓜葛(gě)     咯血(kǎ)     剖析(pōu)     前倨后恭(jù)
  C.悲戚(qī)     痤疮(cuó)    睥睨(pì)      卷帙浩繁(zhì)
  D.风靡(mǐ)     馄饨(dùn)    纤尘(xīān)    戛然而止(jiá)
2.下列词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渲泄  扫描  名门旺族  成绩斐然
B.顶盛  贸然  重振雄风  无耻烂言
C.破绽  通牒  大跌眼睛  大声急呼
D.树阴  撕杀  烫手山芋  源远流长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①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牧歌中________,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________。
②维生素一般不能在体内合成,需要通过食物摄取,属于人体________营养素。
③________这里是地处偏僻的东海之滨的一座小城,然而,春节我们仍然过得是那么热闹、隆重。
A.行进/进展  必须  即使  B.进展/行进  必须  即使
C.行进/进展  必需  尽管  D.进展/行进  必需  尽管
4.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我的态度很鲜明,对台独分子的言论不赞一词,对他们的行为从来都是深恶痛绝。
B.二月河的第一部历史小说《康熙大帝》发表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始了他的历史小说创作之旅。
C.在高校“宽进严出”的今天,一个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打好基础,事业的大厦必然成为空中楼阁,很容易坍塌。
  D.多年来频频发生的“矿难”早已成了国人抹不去的痛,如果有人仍然觉得不足为训的话,那就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了。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继《快乐大本营》之后,《湖南卫视》新推出的《谁是英雄》节目以它那大众参与的形式和生动活泼的风格又一次深深地吸引着男女老少的眼球。
B.去年开始,高考考生的电子档案在考生报名信息(含身份证号、思想政治品德考核鉴定或评语等)、体检信息、志愿信息、成绩信息的基础上,增加了考生参加考试的诚信记录。
C.春节这些天,听到最多的是对年味越来越淡的感慨。那么,年味淡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呢?还是其中另有原因呢?我们是漠然置之呢?还是积极主动地去做些什么呢?
D.禽流感与非典有本质区别:非典发病主要有发热、干咳、少痰、头痛和全身酸痛等症状,禽流感没有任何症状。禽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而非典属于冠状病毒科。
6.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城市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地理单元,而是一个由政府、企业、市民以及空间等多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生命体。
B.从江南水乡田间小路上那名总背着一卷宣纸和绘画用具去上学的小学生,到今天背负着一个民族探索太空重任的航天员,费俊龙走过了一连串不平凡的征服之路。
C.近段时间,某些名校为什么接连有博士生跳楼轻生?这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反思的问题。
D.孩子的成功感从一次次的成功中获得,因此让孩子做什么事,都要遵循一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经过努力完全能做好的事,让孩子始终体验到“成功了”的欢乐。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为什么要让秦桧“站起来”
    10月22日,艺术家金锋为秦桧夫妇塑造的站像,在上海一家艺术馆展出,作品名称叫做《跪了492年,我们想站起来喘口气了》。据了解,金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秦桧塑站像的人。笔者认为,通过出乎常识的艺术表现,让秦桧“站起来”,意味着对其作为“人”的尊重;这并不是要为他“平反”,而是现代个体尊严、人权观念进步所进行的历史关照和必要的追溯:对历史个体人物的尊重,是现代人权实现的必然一部分,不可想象我们只尊重今人的尊严,而罔顾历史人物形象的基本权利,即使他们曾经是国家民族的有罪者。 
    让秦桧“站起来”,并非对其行为的宽容。忠臣义士“清名史上书”,奸佞小人则“遗臭万年”,以“春秋笔法”褒贬历史人物,永远不放过秦桧这样的历史罪人,在历史戏说、娱乐化的时代风气下,反而是仍要继承的传统。对于没有宗教审判意识的中国人来说,历史道德审判让那些职位高者,意识到“责任也大”,尤其是能上史书的人物,保持对“身后骂名”的警醒,在掌握较多的社会资源的同时受到较大的道德压力,至少在死后受到清算。这种道德褒贬的传统,能够起到一定维护历史正义的作用。 
     但是,传统历史审判一般在史书上实现和传承,让秦桧夫妇等奸邪“额外”在忠良岳飞坟墓前保持几百年跪姿,却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人物道德审判传统的极端之举。具体历史情境中政治人物关涉民生、国家兴亡的行为,黑白分明的道德评价很难全部解析,用君子与小人、忠良与奸邪的脸谱化二元划分,更谈不上完整的历史判断和人物评价。我们至今都很难在“君心难测”帝王独裁的政治博弈中,准确断定秦桧到底要为岳飞旷古历史悲剧负多大责任。让秦桧等人“跪”到岳飞坟墓前,显然是没有多少历史根据和为帝王讳的粗暴简单之举。秦桧被“选中”成了历史上奸邪的典型人物,他的跪像遭受的唾弃,其实承载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秦桧们”的愤怒。
     但是,让其在史书上留下骂名后再保持跪姿几百年,却表明了道德审判不仅会流于简单的义愤,更会造成历史人物形象的侮辱和伤害。人的名声可以由历史裁决,其形象的尊严却不应随意由后人处置,历史的正义同样不应通过任何形式的人格形象侮辱来实现,让秦桧“站起来”,他的罪恶与名声不会因此改变,但是,“直立着”接受一代又一代人的审判,是今天的我们应该给予历史人物的基本尊严和权利。 
     历史决不仅仅是君子忠良与小人奸邪的角力,岳飞的悲剧也不是秦桧简单作恶的结果。当“奸邪代表”的秦桧跪向“忠良代表”的岳飞,让一代代人获得道德的泄愤,复杂的历史悲剧却在历史道德图景中简化:历史变成了道德的冲突,历史的悲剧似乎都是奸邪小人们的恶作剧;历史情境中的众多人物无奈被忽略,政治制度的致命缺陷更无人思考,一代代的政治文明也就并不因为道德的审判和义愤而有多少进步。所以,在秦桧“跪”向岳飞后,国家羸弱和英雄惨死的故事继续发生,袁崇焕的结局比岳飞更惨,清军的扬州三日比元军的屠杀更甚,而后世的吴三桂、奕山、汪精卫比秦桧有过之而无不及。 
     让秦桧“站起来”,其实也是让普通人在道德义愤之外,超越传统的历史道德图景,看到更加复杂的历史政治文明、社会制度缺陷和独裁政治下的人生无奈,这些内容的认识才能促进历史进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才能更加丰满和全面。 
     人的尊严没有历史限制……秦桧“站起来”的艺术展现,并不是要改变西湖边的作为历史文物的跪像,而是提醒我们在观念和历史意识中让所有中国人站起来。(《大众科技报》2005年10月30日,有删除)
7.对文中“站起来”一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塑站像”仅仅是尊重作为“人”的权利,并非平反行为。
B.指让岳王墓前秦桧夫妇的跪像换成金锋塑造的站像。
C.指在观念和历史意识方面让所有中国人得到进步。
D.“塑站像”同西湖边的作为历史文物的跪像没有冲突。
8.下面说法,符合作者在文中意思的一项是(  )
A.“个体尊重”要求我们应该尊重所有人的基本权利并宽容他们的行为。
B.历史戏说的风气严重影响了今人对历史的正确评价,我们应坚决反对。
C.中国向来喜欢以道德审判代替历史评价,于是千百年来,秦桧始终只能跪着。
D.文中举出吴三桂等更令人唾弃的人却没有秦桧的遭遇正是为了说明秦桧不应再跪着。
9.下面是对道德审判弊端的评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道德审判难以解析一定历史情境中重要人物关涉民生、国家兴亡的行为。
B.道德审判可能造成历史人物形象的侮辱和伤害,从而演变成一种“不道德”。
C.道德审判虽有维护正义的作用,但也往往使历史简单化,甚至使许多真相被掩盖。
D.道德审判只能让那些位高权重者,尤其是能上史书的人物,死后才受到清算。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个体尊重和人权观念的角度看,恶人也应享受人的尊严。
B.跪像是华夏儿女爱憎分明的体现,也是缺乏理性的表现。
C.如果从现代法治和人权观念看,我们应该将岳王墓前的跪像改成站像。
D.金锋为秦桧夫妇塑站像引起了一定的反响甚至遭到了不少人的非议。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竹溪记
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稿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稿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尔。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
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选自《荆川先生文集》)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穷其所生之地                     穷:探求
B.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       胜:胜景
C.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         偃蹇:高傲
D.凡诸富人所酣嗜                     酣嗜:畅饮嗜好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                B.①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②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    D.①甥其为我记之
②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②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1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师人)或芟而去焉。              B.独此取诸(于)土之所有。
C.是将不胜笑(之)也。                D.(竹)不可以谐于俗。
1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溪记》名为记,实际是一篇议论文。所记中心事件是作者舅父任光禄治园植竹一事,但文章并没有记叙事件的始末,却把重点放在了议论上。
B.这篇小品文,多记竹溪景物,并借题发挥,对世俗不知竹而盲目贵竹、贱竹的怪现象作了针砭,也赞扬了任光禄孤高独立的人品。
C.第三段,作者引入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依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的。同时,作者用反诘语,强烈地表达了他对世俗偏见的不满之情。
D.唐顺之主张文章要有独特的思想见解,好的作品富于本色,且能直抒胸臆,因而他的文章常能不受形式束缚。别具一格的《竹溪记》体现了他的文风。
第Ⅱ卷(共108分)
15.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以其难致而又多稿死,则人益贵之(3分)
                                                   
⑵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3分)
                                                   
⑶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16.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
⑴《离骚》中表现屈原忧国忧民的句子是:              ,              。
⑵           ,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
    ⑶《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            。
⑷塞上长城空自许,             。              ,千载谁堪佰仲间。(陆游)
⑸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赤壁赋》)
⑹至今商女,          ,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1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台城                   台城
刘禹锡                 韦庄
台城六代竞豪华,       江雨霏霏江草齐,
结绮临春事最奢。       六朝如梦鸟空啼。
千门万户成野草,       无情最是台城柳,
只缘一曲后庭花。       依旧烟笼十里堤。
六朝皇帝在金陵豪华的台城,营造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楼,奢侈荒淫,然而笙歌未尽,隋兵已迫都门。面对荒废不堪的台城,后世两位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感慨顿生,于是吟出了这让后世无数人产生共鸣的诗作。
   (1)刘诗着一“竞”字,____________,一味追求享受;直接道出了六朝衰败直到灭亡的原因。韦诗着一“柳”字,绘出了_____________,间接地写出了自己的伤感。(3分)
⑵两诗都使用了对比手法,刘诗通过台城的盛衰对比,用具有典型意义的高楼替代六朝的历史,高度浓缩了对六朝帝王奢侈荒淫生活的不满,当然,也借《后庭花》表达了对六朝灭亡的看法,有很强的思辩色彩;韦诗是通过_____________对比,抒发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无限感慨,当然,还采用_________________。(3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废墟(有删改)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陨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
  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一位朋友告诉我,一次,他走进一个著名的废墟,才一抬头,已是满目眼泪。这眼泪的成分非常复杂。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拨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母亲微笑着怂恿过儿子们的创造,又微笑着收纳了这种创造。母亲怕儿子们过于劳累,怕世界上过于拥塞。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
  一位朋友说,他最喜欢在疏星残月的夜间,在废墟间独行。
   我只怕,人们把所有的废墟都统统刷新、修缮和重建。
  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
  怀古者只想以古代今,趋时者只想以今灭古。结果,两相杀伐,两败俱伤,既斫伤了历史,又砍折了现代。鲜血淋淋,伤痕累累,偌大一个民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和地逼视着古代。废墟不值得羞愧……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唯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古希腊傍海而居,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间前仆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
  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
现代人目光深邃,知道自己站在历史的第几级台阶。他不会妄想自己脚下是一个拔地而起的高台。因此,他乐于看看身前身后的所有台阶。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因此,古代的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构建。
现代,不仅仅是一截时间。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
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取材于余秋雨《文化苦旅》)
18.“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作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4分)
                                                                                                                                
                                                                                
19.按要求填空(4分)
⑴作者以“                ”比喻废墟的价值,旨在告诉人们切莫忘记历史的经验教训。(只能摘录文中词句作答)
⑵如果为废墟而羞愧,则往往会             的真面目,这正如在给真正的悲剧              
              。(填写的文字中不能有“废墟”一词)
20.结合全文,分条陈述你对古代废墟价值和存留废墟的主要看法。(4分)
                     &nb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湖南卷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普宁一中2005-2006学年度高三级第四次阶段性考试』  下一个『天津一中高二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测试二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