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中学2006届高三第七次月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射阳中学2006届高三第七次月考(高三下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射阳中学2006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组题、校对:严德才一、(每题3分,15分)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加点字的读音不全相同的一组是 A、恶运扼腕讹诈嫉恶如仇怒不可遏B、讣告覆辙驸马物富民丰赴汤蹈火C、道观冠军盥洗如雷贯耳灌制唱片D、龟鉴皈依瑰宝大家闺秀岿然不动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
试题预览
"射阳中学2006届高三第七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组题、校对:严德才
一、(每题3分,15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加点字的读音不全相同的一组是
A、恶运   扼腕   讹诈   嫉恶如仇   怒不可遏
B、讣告   覆辙   驸马   物富民丰   赴汤蹈火
C、道观   冠军   盥洗   如雷贯耳   灌制唱片
D、龟鉴   皈依   瑰宝   大家闺秀   岿然不动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哈,China,”检查官看了一眼我的护照,冲我一乐,“friend。”
   B、《诗经》中只有少数作品可知具体的作者,如《诗经》中提到“家父作诵”(《小雅•节南山》),“吉甫作诵”(《大雅•崧高》),“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小雅•巷伯》)。
   C、为什么我们总是眼含泪珠,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是精神抖擞,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在不断寻求,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D、古堡上写着硕大的几个字:“我们期待死亡尤胜于你们渴望生存。”——这句话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伊斯兰教最初的传播时期。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目前的文学创作不可谓不繁荣,但厚重的、         时代精神的作品还偏少,描写普通大众百姓的作品太少。
②正是由于水资源的         ,人类才开始考虑如何来使相对         的水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③文化传统观念         可以影响和制约人们的行动,就必然会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发生作用,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A.引领    短缺/稀缺    既然/因而
B.引导    稀缺/短缺    如果/因而
C.引领    稀缺/短缺    既然/从而
D.引导    短缺/稀缺    如果/从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份文件清楚地表明,纪委已下决心花大力气来惩治这个单位内部长期存在的东拉西扯结党营私的宗派主义的不正之风。
B、不知为什么,如果求人帮忙做别的事,我一定会不好意思开口,但求人帮忙弄车,却张口就来,大言不惭。
   C、如果仅靠有关部门对国内互联网站采取的打击措施,以为从此就可以澄清网上的颓废低俗之风,试图毕其功于一役,显然不切实际。
   D、在秋季运动会的长跑项目中,李刚一马当先,把其他选手远远抛在后面。同学们都拍手称快,为他加油。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航空公司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后,飞机的油耗不仅大大减少了,而且飞行速度也有所提高。
   B、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安全、诚信以及文化不受污染等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
   C、2004年雅典奥运会异彩纷呈,新人辈出,许多运动员不畏强手,奋力拼搏,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前所未有的新记录。
   D、最近,一个轰动红学界的消息从北师大传出,女博士生曹立波在该校图书馆意外发现了珍藏44年之久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新抄本。

二、(每题3分,12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9题。
罕见的明西安城墙(节选)
王满厚
西安古称长安,其筑城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汉长安位于今西安城西北方5千米的汉城乡一带,城郭形状为不规则的正方形,而且“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故称“斗城”。
斗城全用精选黄土夯实而就,坚硬如砖石。城墙高12米,基部宽12米~16米,面积达36平方千米,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城市,今在西安市汉城乡仍可见到数米高的一段城墙残体。
公元581年,隋文帝见汉长安城凋残破败,便令著名建筑学家宇文恺在今西安城的位置上,另行规划设计了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史上的旷古未有的杰作——大兴城。唐朝建立以后,以隋大兴城为基础,进行了扩建和重建,筑成的长安城由外廓城、宫城和皇城组成。这使其成为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东西对称的、我国城市建筑史上空前绝后的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垣。
现在人们看到的西安城墙,诞生于距今600多年前。虽然今日西安城墙的规模,已远不及汉唐时代的长安城,但它却是国内独一无二、世界上罕见的现存古城垣。
明洪武三年(1370年),宏伟壮观的西安城墙开工修建,经过8年时间,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西安城墙才宣告诞生。
明西安城是在唐皇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城墙周长13.7千米,高12米,顶宽12米~14米,底宽15米~18米,城墙宽度大于高度,全城面积11.5平方千米。这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西安城墙的的规模、范围和高度。
城墙呈东西向拉长的矩形,四面城墙各有一座城门。东门叫长乐门,西门叫安定门,南门叫永宁门,北门叫安远门。每座城门由半圆形的瓮城(亦称月城)和位于其上的高大城楼、箭楼和闸楼组成。城门洞外小内大,面向城内的门洞高9米,宽6米,进深35米;面向城外的门洞高4.5米,宽4.7米,进深5米;城门的门扇重3.19吨,用木材2.8立方;木门扇上横着9道15厘米宽、23厘米厚的铁筋,铁筋之间钉有四棱攒顶的铁蘑菇钉,一扇门板上共有1800个蘑菇钉,门扇特别厚重结实。
城墙的四角,建有4座高大的角楼;城墙上每隔120米有一个伸出城外的墩台,墩台上建有小楼(称敌楼),全城共有98个墩台和敌楼。城顶内外侧有2米高的女儿墙,外侧女儿墙呈“品”字形,形成了全城5984个垛口,每个垛口下有一个外方内圆的悬眼;城墙顶面向城内微微倾斜,可并列行驶6辆马车,城墙内侧共有10处登城马道。
西安城墙最初是用黄土筑成的土城。筑城黄土均碾打精砸,掺入少量石灰、细沙和麦秸,拌匀后再铺就夯实。筑墙要求极其严格,每隔10厘米~12厘米夯实一次,不得有半点马虎;城顶部分处理得异常坚固,水渗不进,就连钢镐都挖不动。
6、下列对明西安城墙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墙呈东西向拉长的矩形,城墙四面各有一座城门,城墙宽度大于高度。
B、城门由半圆形的瓮形和位于其上的城楼、箭楼、闸楼组成,城门有内外门洞,外小内大。
C、城墙四角建有高大的角楼,城墙上每隔120米有一个伸出城外的墩台,上建有敌楼。
D、城墙最初是用黄土筑成的,建造时将黄土碾打精砸,并和石灰、细沙、麦秸等份拌匀后,再铺就夯实。
7、联系上下文,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旷古未有的杰作”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强调隋大兴城是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史上规模最大、最杰出的城市。
B、强调隋大兴设计、建筑的水平之高,自古及今没有哪一座城市能比得过它。
C、强调隋大兴城则规划、设计、建筑工艺等方面水平之高,并且是最新颖、最合理、最富建筑美感的,在它以前没有哪一座城市比得过它。
D、强调隋大兴城建筑水平如此之高,使唐长安城成为我国城市建筑史上空前绝后的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垣成为可能。因为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制造而成的。
8、关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长安城亦称“斗城”,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城市。
B、隋在汉长安城的基础上,规划设计了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史上旷古未有的杰作——大兴城。
C、唐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和重建,唐长安城是我国城市建筑史上空前绝后的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垣。
D、明在唐皇城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明西安城是国内独一无二、世界上罕见的现存的古城垣。
9、根据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古至今,西安城的名称演变过程为:汉长安城→斗城→大兴城→唐长安城→明西安城→今西安城。
B、人们今天所见之西安城墙的规模、范围和高度,与明西安城相同,但比唐长安要小得多。
C、从隋朝至明朝,历次扩建都是在汉长安城的旧址上,但建筑规模一次比一次大。
D、今日西安城墙是国内独一无二、世界上罕见的、规模最宏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垣。

三、(每题3分,9分)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10--12题。
卢承庆,字子馀,幽州琢人。父赤松,为隋河东令,与高祖雅故。闻兵兴,迎见霍邑,拜行台兵部郎中。承庆美仪矩,博学而才,少袭爵。贞观初为秦州参军,入奏军事,太宗伟其辩,擢考功员外郎,累迁民部侍郎。帝问历代户版,承庆叙夏商至周隋增损曲折,引据该详,帝嗟赏。俄兼检校兵部侍郎,知五品选,辞曰:“选事在尚书,臣掌之,为出位。”帝不许曰:“朕信卿,卿何不自信?”历雍州别驾、尚书左丞。高宗永徽时,坐事贬简州司马,阅岁改洪州长史。帝将幸汝汤泉,故拜汝州刺史。显庆四年,以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坐调非法,免。俄拜润州刺史,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卒,临终诫其子曰:“死生至理,犹朝有暮。吾死敛以常服,朔望无荐牲,葬勿卜日,器用陶漆,棺而木椁,坟高可识,碑志著官号年月,无用虚文。”赠幽州都督,谥曰定。初,承庆典选校百官,有一官督漕运,遭风失米,承庆考之曰:“监运损粮,考中下。”其人容色自若,无言而退。承庆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既无喜容,亦无愧词。承庆嘉之,又改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新唐书•卢承庆传》
李笠翁曰:“卢承庆之屡易判语,乃出于怜才热肠,然心可佳,而事不可法,虑开后世展转之门也。凡有自通贿赂而易下考为中、中考为上者,皆曰:‘我欲我为卢承庆耳。’是知公者即私之门,得者即弊之窦也。无论私弊不可为,即示公兴利之事,亦不得擅创于成法之外耳 。”
——清•李渔《笠翁别集》
10、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承庆典选校百官 典:主持,掌管
B、承庆美仪矩 仪矩:仪表容态
C、引据该详,帝嗟赏 该详:完备详细
D、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 致仕:获得官位
11、下列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承庆美仪矩,博学而才    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
B、以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其人容色自若,无言而退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D、卢承庆之屡易判语,乃出于怜才热肠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承庆的父亲在高祖兴兵后,拜官为行台兵部郎中;承庆很小就承袭父亲的爵位,但他在仕途上并非一帆风顺,几次因事遭贬。
B、卢承庆任秦州参军时,入朝奏报军事情况,善于言辞,受到太宗赏识,不久就被提拔为检校兵部侍郎,掌管五品官员的选拔。
C、卢承庆对生死看得透,临死告诫儿子,他死后丧事从俭,墓志只要写明所任官职生卒年月即可,不要那些虚浮夸耀的言语。
D、李渔认为卢承庆本心是好的,是为了爱惜人才,这一点与《新唐书》作者认识是一致的。但是又认为卢承庆做事无视法律,对后世产生了消极影响。

四、(21分)
13、翻译阅读材料中画线的三句话。(9分,每句3分)
(1)吾死敛以常服,朔望无荐牲,葬勿卜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闻兵兴,迎见霍邑,拜行台兵部郎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无论私弊不可为,即示公兴利之事,亦不得擅创于成法之外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4、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要分析(2分)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4分,三题任选二小题)
(1)学而不思则罔,               。            ,诲人不倦。(《论语》)
(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王羲之《兰亭集序》) 
(3)               ,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杜甫《旅夜书怀》)
16、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处填空。(三题任选两题)(2分)
①我国第—部文人诗集是《楚辞》,第一首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是最初收录于《玉台新咏》的            ,第一部文艺批评专著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②“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枫叶四泣秋, 根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这两副对联所写的历史人物是
          和        。
③司汤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是         ;          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有《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等。

五、(20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7一20题。
寂寞书院冷     叶文玲
   四月间走洛阳途经嵩山,发现了一处“新大陆”——嵩阳书院。
   驻足留连时,相识恨迟的感慨油然而生。
   这处在我是第一次见识的所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是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等齐名的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可是,它如今悄悄立于深山的清高,它少有游迹的冷寂,令我讶然。
书院和寂寞,本是绝不相称的对立词,可是,寂寞于书院,在特定的时代和情境中,仿佛是注定的宿命。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知嵩山,知它崛立中原,峻崖千仞,是名贯中外的中华四大名山之一;如今年轻人也知嵩山,只知它脚下的名刹少林寺,一场电影教少林寺跻身为全国旅游点之最;《牧羊女》的歌声至今绵绵不衰,李连杰因为少林寺而成为武林和影坛双杰,投身商海引起的商业效应也为别的从商者望尘莫及。
   同样位于嵩山怀抱中的书院,就全然不是如此了。
   我无法得知书院的当年规模,但见它选择在这样一处深山腹地辟地起宅,是很见开辟者的一番苦心的。它所背倚和面朝的,都是壁立千丈的嵩山,巍巍嵩岳,是喻示学问的高深,还是比拟攀登的艰难?门前门后那早已湮没却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径,院里那两棵历时千年几人抱不过来的汉柏“大将军”和“二将军”,都增加着它无以言喻的苍凉。
   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曾经传道解惑所立下的功德,也应为所有的受惠者铭记不忘。   
   我在那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间徘徊,诚如我在《嵩山古柏》中所叙,这两棵古树是我平生所见最具生命象征的老树,它虬枝盘曲,清气自流,越时千余年而依旧岁岁华生翠叶,遭大雷击劈而临绝不毙!当在书院留连良久后,我更觉得它们的存在,就是书院的天然见证和最佳伴侣,它们已到龙钟之年却巍然挺拔的身躯,它们多皴而苍黑的树纹叶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的生动具象。
   书院的现址只剩下了前后两进的小小屋舍。是否是当年院舍自然也难考究。历尽风霜,几经浩劫,价值连城的国宝文物尚且荡然无存,何况这几进湮没的书院?因此,空落的院舍中,诸如什么先贤手译文书宝卷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我依然钦佩那些想到要标识它尊奉它的有识之士,钦佩努力设法恢复它的旧迹的人们,他们毕竟想到在热热闹闹的少林寺高处,还有这处对世人有所教益的所在。
   世上事也许就这样:越不是行中人,越能激发新鲜的刺激和感触。我也如是。越对照少林寺的热闹,我越为这书院的清冷而感到不是滋味——在我留连的个把小时中,几乎没有第二茬游人光顾此地。
   我在想,假如改一个字——将书院的“书”改为“寺”;假如将这张讲案换成几尊红头赤面的什么菩萨大佛,这儿肯定香火袅袅,游人不绝,门票高昂,收入丰盈。管理员或主持者肯定也会成为如今的小康人物。而与此相应的,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的教学精神,却就真的从此湮没无闻,而烛火阑珊中,再也无人记得嵩山深处曾经有过这么一所不凡不俗的嵩阳书院。
   看来,寂寞和清冷果真是书院和做学问者的宿命。
   话又说回来,与其向热闹得不伦不类亵渎了精神品格的世俗投降,我宁可见它继续清冷下去。因为,背倚高山的它,至少承载过光荣的使命,至少贮留了我们对它的怀念和思考,至少拥有山中高士的那份清雅胸襟,至少还拥有“尽收城廓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的那份怡然和旷达。                          (有删节)
17.文章题目中用了“寂寞”和“冷”两个词语。
  (1)从文章内容看,书院的“寂寞”除“少有游迹”外,还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3分)
     答:                                                                                          
                                                                               
  (2)“冷”字在文章中有三层含义,一是                                                
二是                                                                        
三是                                                          (3分)
18.作者写嵩山及少林寺的热闹,其用意是什么?(4分)
    答:                                                                                       
       &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06年中考语文“全新”模拟试卷七(浙教版)』  下一个『二00五年度九年级上学期模拟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