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2005—2006学年度高三年级检测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2005—2006学年度高三年级检测试题(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2005—2006学年度高三年级检测试题语文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毛坯(pī) 拘泥(nì) 数见不鲜(shuò) 瑕瑜互见(jiàn) B.挨打(ái) 应届(yīng) 阿其所好(ē) 车载斗量(zài) C.参谒(yè) 不啻(chì) 少安毋躁(s
试题预览
"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2005—2006学年度高三年级检测试题
语 文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
A.毛坯(pī) 拘泥(nì) 数见不鲜(shuò) 瑕瑜互见(jiàn)
B.挨打(ái) 应届(yīng) 阿其所好(ē) 车载斗量(zài)
C.参谒(yè) 不啻(chì) 少安毋躁(shāo) 如弃敝屣(xǐ)
D.发卡(qiǎ) 狙击(jū) 果实累累(léi) 明目张胆(zhāng)
2.下列四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
A.闲情逸志    事必恭亲    交浅言深    煊赫一时
B.藏污纳诟    真知卓见    戮力同心    孺子可教
C.书声琅琅    涸泽而鱼    敲榨勒索    催枯拉朽
D.断井颓垣    湮没无闻    情逾骨肉    目不斜视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①企业依法订立的合同具有法律         ,受到法律的保护,必须自觉履行。
   ②青年如果不有效地利用自己的黄金时期,那将是对个人青春年华和国家教育       的
 浪费
   ③文化市场是由文化        的,而文化市场的终极裁判是社会对文化的需求。
   ④安南说,战争并非不可避免,不过他还        伊拉克不要利用联合国安理会在伊问
 题上的分歧。
A.效应   资金   主导   告戒 B.效力   资源   主宰   警告
C.效力   资金   主宰   警告 D.效应   资源   主导   告戒
4.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他的杂文像匕首,像投枪,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总是身先士卒。
B.随着尤文图斯、AC米兰和国际米兰三支球队的出战,欧洲冠军杯出现了错综复杂、参差不齐的局面。
C.虽然有过失败的经历,但准备充分,信心十足的他在这次会议上力透纸背,终于使自己的观点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赞同。
D.2004年奥运会已经落下了帷幕,要想在2008年奥运会中取得好的成绩,我国运动员就必须发扬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精神。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2004年9月,人民银行报经国务院批准,决定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不含城乡信用社)。
B.北京市朝阳区教委明确提出:开学一周内,各学校认真组织一次安全疏散演练,进一步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
C.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D.“很难想象,今年的春晚如果没有《千手观音》将会得到什么样的评价?”媒体至今还热度不减的好评,更加证实了很多观众的这一感想。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时代的发展对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中国工人许振超的经验值得各行业工作者特别是当代技术工人的重视。
B.什叶派穆斯林领导人说,在未来日子里,他们将同什叶派政治观点一致的所有穆斯林政党组成“伊拉克团结联盟”来参加未来的大选。
C.业内人士普遍反映,在2005年图书订货会上,令人耳目一新的精彩选题较往年比起来明显偏少,对市场有强烈刺激的超级畅销书难以诞生。
D.美国白宫发言人麦克莱伦表示,美国拒绝与朝鲜就核问题进行双边直接会谈,主张在六方会谈框架机制内解决朝核问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12分)
    ①70年代出生的人突然受到关注,原因是一篇《不与70年代出生的人交朋友》的文章。代沟现象很普遍,两代人之间有些观念上的差异是难免的,但像这样断然拒绝与某一代人交朋友则委实少见。显然,作者觉得与70年代人的差异不是一点两点,而是70年代的人“不可理喻”。
②为什么70年代的人与其前辈有着如此深刻的差异,超过了其他代与代之间的差异呢?原因是70年代的人是“断裂的一代”。
③70年代的人对前几辈人所坚持的一些价值观有点不屑,他们不再坚持这些对于前辈而言是无疑义的价值取向。价值的传承在70年代人这里断裂了。比如克己,我们的先辈们觉得很理所当然的,但70年代人则不这样认为,他们持个性的张扬。这些价值观被前辈们认为是根本的做人准则,而70年代人抛弃了这些,他们当然会深恶痛绝。
④70年代人岂止是终止某些价值观,他们根本是没有价值观,更确切地说,这代人没有一种统一的价值观。他们每一个人的价值取向都不一样,没有哪一价值观可以将所有70年代的人都召集其下,不像我们的前辈,可以紧跟一面旗帜。这样,不只是前几辈的人难与70年代人交朋友,就是70年代人之间,也难以交朋友,但他们可以互相容忍,即使是互不赞同。70年代的人带来了价值的多元化,终止了一元价值对我们这个社会的统治,他们是一元社会的断裂代。
⑤70年代的人是断裂代,是传统与现代的分野。这一代人昭示着现代社会在中国的成型。这里的“现代”不是指采用了现代技术,而是人的现代化。在这社会里,没有人能宣称他的价值观比别人的更高尚,然后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别人的价值取向,因为大家同样有作为人的平等与尊严。人们追求自由,不再活在某个权威之下;他们自己为自己制定目标,追求自己所认为的幸福,不再服从于所谓的社会普遍价值;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再多考虑社会影响。是一个为人而存在的社会,而不是人为社会而存在的社会。如果说这个社会出现了颓废,那也是对多元与自由的注解,在这个社会同样有积极向上的追求,而且更加纯粹,更加彻底,因为这是出自内心的认识。人们只看到70年代人追星时的激情,殊不知,他们中也有人具有创造的激情。70年代的人抗拒着前辈们的价值观,不愿意将其传承下去。
⑥70年代的人是断裂的一代,也注定他们是痛苦的一代。他们天生具有反抗倾向,却仍受着前辈的影响,因此他们实际是在断裂的价值中被撕扯。而且他们不被前辈理解,甚至他们自己也不能理解自己。在这种矛盾中他们会失去自信,最终重新遵循前辈的规范吗?有一部分70年代的人会走回去,但是他们开辟了道路,下一代人再也不会走回去了。
⑦70年代的人作为断裂代,还有一点不幸,就是他们的机会比较少。在他们之前,是凭资历说话,他们年轻的时候只能服从,由于太小而没有太多的机会;而当他们年龄增加,有了资历,这个社会又将变成更年轻人的天下,像比尔•盖茨那样18负就开始创业才会有机会,他们又显得老了,机会已经不再青睐他们。
⑧但纵使痛苦,70年代的人仍然是幸福的。他们经历了单一价值观的崩溃,他们在有生之年将有机会生活在多元而自由的社会,只要那时他们的思想还不是很僵化,他们就能感受到幸福。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70年代的人是‘断裂的一代’”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70年代的人带来来了价值的多元化,不属于前辈人所坚持的价值观,抛弃了前辈做人的根本准则,价值的传承在70年代人这里断裂了。
B.70年代的人崇尚自由、平等、尊严,他们有自己的目标与追求,不再服从于所谓的社会普遍价值,不再考虑社会影响,有颓废,也有积极向上的追求,是传统与现代的分野。
C.70年代的人反抗着前辈却仍然受着前辈的影响,这种矛盾使他们最终会失去自信,他们注定是痛苦的一代。
D.70年代的人机会比较少,是不幸的一代;但他们有幸生活在多元而自由的社会,又是幸福的一代。
8.对70年代人的价值观的特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不再坚持前辈毫无意义的价值取向,张扬个性,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向。
B.张扬个性,没有统一的价值观,追求个人幸福,不服从社会的统一价值。
C.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别人的价值取向,追求自由、幸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再考虑社会影响。
D.不再服从于社会普遍价值,抗拒着前辈的价值观而又不自觉地受着前辈的价值观的影响。
9.70年代的人既是不幸又是幸福的,不属于他们的“不幸”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在他们之前凭资历说话,他们只能服从,社会不给他们机会。
B.在他们之后,社会要求更年轻化,他们又显得老了,机会不再青睐他们。
C.他们在经历了单一的价值观的崩溃之后还要面对多元而自由的社会。
D.天生具有反抗倾向,却仍受前辈的影响,在断裂的价值中被撕扯。
10.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文章认为与70年代人的代沟现象普遍存在,两代人之间在观念上有差异在所难免。
B.作者揭示了前辈与70年代人之间存在深刻差异的根本原因:70年代人是断裂的一代。
C.文章说:70年代人没有一种统一的价值观;也没有哪一种价值观能够将所有70年代统一起来。
D.作者认为70年代人坚持个性的张扬,这一代人昭示着现代社会在中国的成型,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考虑社会影响。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1—14题。(12分)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①?”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②,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①武安君:即白起,秦将。②应侯:即范睢,曾任秦相。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    自:亲自。
B.孰与文信侯专              专:专一、单纯。
C.令装治行                  治:整治,准备。
D.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    赍:送物给人。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说明甘罗能洞察时势的一组是 (    )
   (1)今之燕必经赵,臣不何以行 (2)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3)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4)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 (5)请因孺子行
A.(1)(2)(3) B.(1)(4)(5)
C.(2)(3)(4) D.(2)(4)(5)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甘罗对丞相吕不韦的反驳表现出一位少年政治家年少气盛,敢想敢说敢做和非常自信的鲜明性格。
B.吕不韦想要派张唐出使燕国,遭到了张唐的拒绝,吕不韦很不高兴,却也没有办法,于是只好改派甘罗前往。
C.甘罗通过白起被杀的例子向张唐分析了违抗吕不韦命令的后果,使张唐最终同意了自己的建设。
D.甘罗年仅十二,却能洞察时局,利用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使秦国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了赵国五个城池。
四、(18分)
15.翻译上文中划线句子。
   (1)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3分)
        译文:                                                               
   (2)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5
 分)
 译文: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问题。(6分)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弯,月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这首诗仿拟民歌的韵致,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兰溪一带       季的      (景
物)之美。诗中的“         ”既写出了月色的秀朗,又点出了雨后        气
候。(2分)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写一段鉴赏性文
字。(不少于50字)(4分)
答:                                                                   
                                                                       
17.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句,4分)
   (1)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史记》)
   (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陆
游《书愤》)
   (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辛弃疾《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阅读下文,回答19—21题。(18分)
哭泣的圆明园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肢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高贵——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昔日皇族的赋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模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确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最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着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18.我们应从哪几个层面理解文中圆明园的“哭泣”?(6分)
                                                                              
                                                                              
19.对圆明园废墟,作者为什么说“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用自己的话解说)(3分)
                                                                              
20.第二段对圆明园废墟描述时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作者对废墟细腻描述的用意
是什么?(5分)
                                                                              
21.对这篇散文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十年前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十年后圆明园却喧闹起来。十年之间人们对圆明园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B.作者在末段的景物描写,是用来衬托心境的,这种心境与前面第二段中所表达的心情可以说同中有异。
C.散文写了作者两次凭吊圆明园的经过,第一次重在描写自己面对废墟的悲愤心情,第二次重在写面对游园人们的行为所触发的无限感慨。
D.全文的主旨是批评当前人们民族情感的缺失,而第一次游园所见所感能揭示圆明园所蕴含的深沉情感,对主旨的表达起强化升华的作用。
E.全文将叙事、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在描写景物和描写人们的行为表现时融进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六、(12分)
22.补写文字,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信息。(不超过30个字)(4分)
列夫•托尔斯泰忠告作家,绝对不要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
阿•托尔斯泰则再三强调:作品要写得好,一定要写自己愿意写的东西。
非常正常!但是要补充:作家的兴趣是什么,愿意是什么。因为归根到底,作家的作品不是写给自己看的,必须想到它对读者的影响。严肃的责任感对作家是同样重要的。
答:作家                         &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西林中学高二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下一个『2006广州市高三语文调研测试试卷及答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