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溪一中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辰溪一中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测试题(高一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测试题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10分)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加强自身修养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忠诚的人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无以怒而滥刑/不以
试题预览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加强自身修养 
B、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忠诚的人
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 山峦为晴雪所洗
D、将有作,则思知止而安人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下列四组句中加点的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项王曰:“沛公安在?”
B、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 王如知此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 其皆出于此乎
D、臣闻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 /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4、以下对文学常识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代韩愈、柳宗元与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中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是“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杜牧,晚唐人,其诗歌清丽自然,有“小杜”之称;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代表作有《阿房宫赋》等。
C、很多文章题目就可以看出其体裁,例如《种树郭橐驼传》《喜雨亭记》《秋声赋》《答司马谏议书》《谏太宗十思疏》《师说》中的“传”、“记”、“赋”、“书”、“谏”、“说”即是。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5、下面五个句子编成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②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③胜地不常,盛筵难再。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⑤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③⑤
二、读本阅读(每题2分,共30分)
(一)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6——9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下列加点的实词含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B、善始者实繁 / 春华秋实 / 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 / 振长策而御宇内 /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D、塞源而欲流长也 / 流水不腐 /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7、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终者盖寡 /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 而况于明哲乎
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 臣闻求木之长者
D、而况于明哲乎 / 青取之于蓝
8、下列句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权重,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9、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0——13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也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0、对下列四组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11、从句式特征看,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大王来何操?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学于余
12、下列对原文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B、而耻学于师——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
C、小学而大遗——小学学了,大学却丢了。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此)可以知道了。
13、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经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三)读下段文字,回答14—16题。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B、不霁何虹:云雾;
C、辇来于秦:用辇车装着;         D、骊山北构而西折:修建,建造;
15、下列各句中,最能体现阿房宫宏大规模的一项是
A、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B、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C、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16、下列对选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开头“六王毕,四海一”一句,写出秦统一天下的气概,交代建造阿房宫的背景。
B、选文短句的运用,使音节紧凑,气势铿锵,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C、这里节选的两段文字将描写、说明、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D、这两段文字分别写宫殿建筑、宫内生活两个方面,是后文议论部分的基础,它为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作了铺垫。
(四)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17—20题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17、下面对文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能使木寿且孳    寿:活得长     B、不抑耗其实而已   实:果实
C、若不过焉则不及    若,如果     D、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爱:吝啬
18、下列句式包含倒装的一项是
A、已去而复顾; B、他植者则不然; C、故不我若也; D、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19、下列四组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致其性焉尔 / 凡植木之性;
B、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 其培欲平,其土欲故; 
C、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D、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20、对下列加字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名我固当  ②驼业种树  ③蚤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  ⑤非有能硕而茂之也  ⑥非有能蚤而蕃之也  ⑦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⑧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⑨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A、①③④⑦ / ② / ⑤⑥⑨ / ⑧;B、①②③⑦ / ④ / ⑤⑥⑨ / ⑧;
C、①③④⑦ / ② / ⑤⑥⑧ / ⑨;D、①②③⑦ / ④ / ⑤⑥ / ⑧⑨。
三、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回答21—22题。(每题2分,共4分)
【甲】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 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乙】少陵云:“多师是我师。”非止可师之人而师也;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随园担粪者,十月中,在梅树下喜报云:“有一身花矣!”余因有句云:“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余二月出门,有野僧送行,曰:“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余因有句云:“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
21、下列句中与“非止可师之人”中的“师”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  D、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22、下列对这两则诗话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郑谷建议齐己,将“昨夜数枝开”改为“昨夜一枝开”,其理由是“‘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
B、乙文中的“少陵”是指唐代诗圣杜甫,他说的“多师是我师”的意思是许多人(老师)都是我的老师。
C、“霜高梅孕一身花”句中“霜”“孕”两字用得十分传神,“霜”,点出梅树“孕”花的季节和环境;“孕”,暗指梅树含苞待放。
D、这两则古代诗话告诉我们,写诗作文要善于向各类人学习,甲文所指对象是行家;乙文所指对象是普通人。
(二)鉴赏与默写(11分)
读蒋捷《虞美人•听雨》,回答23——25题。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以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23、对“悲欢离合总无情”理解准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对他人的“悲欢离合”已无感情。
B、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作者这时已对“悲欢离合”不十分在乎了。
D、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本身是没有感情的。
24、请在下表中填入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心情的词语。(3分)
歌楼听雨 客舟听雨 僧庐听雨





25、简析这道词的艺术特色。(4分)

26、按要求默写(任选两句,2分)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天下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将下段文言译成现代汉语(5分)
27、王子猷(王徽之,字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眼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白茫茫的样子)。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四、写作(40分)
28、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教育孩子要学会“抢”,调位子时要抢最好的,发书时要抢没毛病的……他们认为,现在不学会“抢”,就无以适应将来的竞争。针对这种现象,请你以“抢与竞争”为标题写一篇作文。要求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D;2、A;3、B;4、C;5、D;6、A;7、A;8、B;9、C;10、C;11、B;12、C;13、B;14、B;15、D;16、C;17、D(应为喜爱);18、C;19、D(作为;A、本性/方法;B、生长/治理;C、所以/旧、旧的土);20、A(名作动/名作意动/形容词作使动/名词作状语)21、B;22、B;23、C。
24、欢乐、失意、无奈
25、(1)以“听雨”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听雨”把三个画面巧妙地构成一个整体;在“听雨”中欢乐,在“听雨”中忧愁,在“听雨”中总结一生。(2)映衬手法。第一个画面的欢乐对第二、三个画面的忧愁、凄凉起反衬作用;第二个画面的满腹愁思对第三个画面的万念俱灰起陪衬作用。
26、①师不必贤于弟子。②不敢言而敢怒。③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7、王徽之住在山阴时,有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雪。他睡觉醒来,打开屋门。让人斟上酒,向四周望去,一片白茫茫的样子,于是,一边徘徊踱步,一边吟咏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起了戴安道。当时戴安道正在剡(这个地方)。当即就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走了一夜才走到,到了门口却不进家门就要回去。有人问他原因,王徽之说:“我本来就是乘着兴头前去,兴头尽了就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安道呢?”
28、(略) (61.186.74.188)"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下册 单元练习


上一个『凤山中学2006年中考语文第一轮模拟试题』  下一个『巴南区2005——2006学年度下期单元检测高二语文四册一单元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