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广东中考模拟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中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6年广东中考模拟试卷(九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6年广东中考模拟试卷学校班级姓名座号说明:1.全卷共8页,满分为120分(含卷面分4分),考试时间100分钟。2.本试卷上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题号 卷面(4分) 一、 积累与运用 二、 文言文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作文(50分) 附加题(10分)
试题预览
"2006年广东中考模拟试卷
学校              班级            姓名           座号            
说明:1.全卷共8页,满分为120分(含卷面分4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本试卷上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题号 卷面(4分) 一、 积累与运用 二、 文言文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作文(50分) 附加题(10分) 总分
(14分) (10分) (一)(14分) (二)(11分) (三)(17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14分)
1.默写,或根据课文填空。(10分)
(1)予独爱莲之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2)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行路难》中写诗人展望前景,充满信心的诗句是:                          ,             
                     。
(4)默写崔颢《黄鹤楼》前四句。(4分)
                                   ,                          。
                                   ,                          。
2.请找出下面一段话中划线句子的错误,并在原文上改正。(4分)
梦境与睡眠深浅程度有关。①朦胧入睡时,大脑皮层里的抑制程度比较浅,梦境就更加相近现实生活,②正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比如,白天深思一道数学题,梦里也可能在做数学;白天搞技术发明,梦里可能搞同样的工作。③甚至有时自己也察觉到在做梦,所以不能主动地控制,只能听其自然发展。睡眠稍深一些,梦境则有明显的虚幻性和荒诞性,一时在东,一时在西,或者与死去已久的亲人在一起,而自己毫无判断辨别的能力。④这就是大脑里抑制程度更深。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3至6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布衣:                                ②卑鄙:                                
   ③驱驰:                                ④不毛:                                 
  4.下列各句中的“以”与“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2分)
   A、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B、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C、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6.第2段文字中,表明出师条件已具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42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第7至24题。
(一) 嗅觉的奥秘(郭振海)(14分)
诗人王冕在《咏梅》的佳作中曾写道:“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在此,我们不是要研究此诗写得如何高超绝妙,而是要探索人是怎样闻到梅花散发出的诱人的清香的。
人和动物为什么能闻到各种气味?气味与化学有什么关系?苍蝇和狗的鼻子为什么比人的鼻子还灵?这些问题长期以来使人类感到迷惑不解。虽然有许多人对此进行过研究,也提出过许多学说来解释,但至今仍是谜底深深。
从前,聪慧的古希腊人曾对嗅觉做过解释,认为鼻子里存在有网眼的黏膜,气体分子只要能钻进去,人就可以感到气味。显然,这只是一种主观想象。不过,上述假想在人们研究苍蝇的嗅觉时还是得到了一些证明。科学家在解剖苍蝇的嗅觉器官时,发现其嗅觉细胞的细胞膜有着渗透离子的功能。当此膜受到外界气味的刺激时,膜就会自动破裂,并产生微弱的电流信号,使苍蝇能立即嗅到气味。然而,对于哪些物质能引起电流信号,又是怎样引起电流信号的则不清楚。
经过长期的研究,人们发现,对物质的气味辨别,不仅与嗅觉器官有关,也与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溶解状况,分子量的大小等有关。例如,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酸,分子中一般都含有叫做“羧基”的基因,所以一般有酸味,如醋酸、柠檬酸等;酯类物质一般都具有浓郁的香味,如乙酸异戊酯有香蕉味,异戊酯异戊脂有苹果香味……也就是说,气味是由化学物质微粒决定的,它能在空气中散发飘逸。
进入20世纪后,苏格兰科学家蒙克里夫于1994年提出了一种气体主体化学理论,认为气体分子的形状如同我们常见的物体那样,多种多样,千姿百态,有球形、船形、椅形等。
气体立体化学理论认为,在人和动物的鼻子中有感觉灵敏的鼻窦,在鼻窦的细胞中有专门接受外界气体分子的受体,它也是一种分子。当外界气体分子和鼻窦受体分子像模具和模型一样相互吻合并发生生理反应时,产生的信号便刺激大脑,就可以使人闻到气味。如果外界气味分子和鼻窦受体分子不吻合,不反应,人就闻不到气味,例如,樟脑分子是球形,而鼻子中受体分子是碗形,两者吻合,所以人才能闻到樟脑味。后来,美国的阿尔莫对此理论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嗅觉化学机制,但两者大同小异,观点基本相同。
不过,这种理论也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战。例如,有的物质化学结构虽不同,却有相同气味;有的物质结构非常相似,却具有不同的气味;也有一种物质同时具有两种气味……这些问题用上述理论都难以解释。
现在,人类对嗅觉的认识还在步步深入,在步步逼近真理,但还有许多问题至今仍不清楚。作为一门正在悄然兴起的新科学——香味学,但愿能像王冕诗中描写的那样,早日“散作乾坤万里春。”
7.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                                                (1分)
8.文章开头第(1)段引用诗人王冕的《咏梅》诗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分)
答:                                                                                            
9.文章第(3)段“不过,上述假想在人们研究苍蝇的嗅觉时还是得到了一些证明”中加点的词语“一些”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答:                                                                       
                                                                           
10.文章第(6)段中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2分)
11.这篇文章是运用什么说明顺序进行说明的?有哪些标志性的词语?(3分)
答:说明顺序                      标志性的词语                                              
12.纵观全文,人们对嗅觉奥秘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
                            (2分)
13.自然界中的奥秘无穷无尽,未解之谜也还有很多很多。请你列举两个未解之谜。(2分)  
答:                                                                                     
        (二)不为什么而读(11分)
   ①你看到本文的题目也许会感到奇怪。大凡人读书,都是为了求知需要和感情上的满足,________谈论读书的文章都教人读好书,提倡有目的地读书。这“不为什么而读书”似乎不近情理。________这里所说的也许不无道理。
   ②知识和智慧在很多情况下有触类旁通这样一种机制,行为心理学上叫做“突然诱发”或“偶然诱发”。牛顿看到苹果下坠,突然悟到了地心吸力,乃至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看到水壶沸腾冲动壶盖,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他们都“不为什么而看”苹果落地、水滚的,但收到了比有心要看什么更大的效果,这和“不为什么而读”却能得到意外收获的机制相同。
   ③这是说日常生活中的触发。再说“不为什么而读”却从书中得到了益处的轶事。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拍摄过一部著名的影片《大独裁者》,是讽刺希特勒的。其中把希特勒变形为理发匠,希特勒耍动着地球仪,象征这个恶魔征服世界的野心,这些都是很富匠心的精彩场面。据卓别林自述,他一次在旅行中偶尔翻一本杂志,看到一篇讽刺小品,其中写一个理发匠因为技术不佳,用一个皮球在家练习刮胡子,一边转动皮球,一边用剃刀在球上刮。这篇无意中读到的小文章给了他启发,在拍片时有了上面这些精彩镜头的灵感。
   ④有句谚语叫做“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知识和智慧这玩艺,有时确实常在你并不存心追求它的时候进入你的记忆库,一旦碰上时机,突然触发,就能比你有心去寻找它们还管用。
   ⑤大部分时光,读书当然要讲求目的,要潜心于你所学的专业;但是,不等于读任何书都必须怀有功利目的。与本身业务无关的书也应该读,兴趣越广泛越好,不要在一棵树上栓死。有些养成了读书习惯的人,不读书就感到是苦事;有些人把读书当作疲劳工作中的一种休息,并不是读一本书就预先想定读它要派何种用场,即“不为什么而读”。但日积月累,确实可以长知识、广见闻、有收益的。“不为什么而读”实在正是在为什么目的而读,为一个广义的人生目的而读。这大概就是“开卷有益”的话头吧!
14.“不为什么而读”的含义是什么?(用文中的话作答)(2分)
答:                                                                               
15.本文是属于         (A.立论  B.驳论)文章,中心论点应是                
                                                                        。(3分)
16.在第①段中画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2分)              、              
17.这篇文章主要运用的是___          __的论证方法,“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谚语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8.作者是提倡还是反对“不为什么而读”呢?作者提倡或反对的理由是什么?联系文中语句具体回答。(写出两个即可得分)(2分)
答:(1)                                                                          
   (2)                                                                           
(三)叙利亚的卖水人(17分)
  到位于沙漠地带的叙利亚去旅行,最不能忍受的,是它气候的干燥与闷热。喝下去的水,顷刻间便化成成串的汗,从额上淌下。
  因为这样,叙利亚境内,不论大街小巷,不论白天晚上,都有着各式各样的卖水人。他们卖的,不是糖浆冰水,而是新鲜的水果汁。最常见的,有橙水、柠檬水和萝卜水。
  这些新鲜果汁,价格便宜得叫人难以相信。比方说:一杯用4只鲜橙榨出来的果汁,才卖新币7毛钱,一杯以5条萝卜压成的萝卜水,才收新币9毛钱。据当地人告诉我:这些都是叙利亚盛产的水果,因为生产得多,价格也就贱了。
  令我念念难忘的,倒不是这些又便宜又好喝的水果汁,而是那些卖水人。
  为了吸引顾客,叙利亚的卖水人都出尽奇招地来装饰他们的摊位。记得有位卖橙水的,把浑圆的橙堆得好像一座小山一样高,“橙山”上面,满满地插着制作精巧的塑胶花,远远看去,五彩缤纷,橙与花相互争艳。另有位卖萝卜水的,把他又肥又大的萝卜叠成一个奇特的图案,惹人驻足而观;这一观,当然便得“破财而欢”了。
  最最可爱的,是一些吹笛子的卖水人。他们或站在购物中心,或站在马路旁边,身上挂着一个形似葫芦的巨型铝制水壶,手执笛子,放在嘴边,“咿咿唔唔”地吹出一支又一支幽幽怨怨的曲子。当你经过他身边时,他会用眼睛向你说话:“来吧,来吧,这么热的天气,来喝一杯水吧!”试问,你能抗拒这样的诱惑吗?浸浴在笛子柔美的声音里,喝着从铝壶里倒出来的冰冷的酸柑水,你会觉得,整颗心都凉了起来。喝完以后,把杯子递还给他时,你会不由自主地说:“再来一杯。”
  卖水人浓厚的人情味,也叫人感动莫名。离我所下榻的旅舍不远处,有一摊卖柠檬水的,摊主是个脸上稚气尚未脱尽的年轻人。他卖的柠檬水,一杯4毛钱,够酸又够浓,确是解渴妙品。早晚经过那儿时,我总要停下来喝上两大杯,一天两趟,4杯,加上外子的,总共8杯。喝到第三天时,他竟对我们说:
  “你们晚上喝的,不必付钱。反正,我也要收摊了!”
听了这话,我恍惚间以为错误地闯入了《镜花缘》里的“君子国”了;但定睛一看,站在眼前的,却只是现代的一位卖水人——叙利亚一位笑口常开的卖水人……
19.这篇游记题为“叙利亚的卖水人”,但文章前三段都没有直接写到“卖水人”,作者这样写有何意?(3分)
答:                                                                                 
20.第四段文字在结构上起到了           的作用,从内容上看,有个词还暗示了文章的主旨,这个词是                  。(2分)
21.第四段说“令我念念难忘的是那些卖水人”,那么我“难忘”的是“卖水人”的什么呢?请结合全文回答。(3分)
答:                                                                        
                                  
22.“你会觉得,整颗心都凉了起来”,能让整颗心都“凉”起来的,既是“               ”、也是“ ____            __”(4分)
23.文章最后一句中“笑口常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答:                                                                                          
24.你认为这篇游记的主旨是什么?(3分 )
答:                     &nbs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上一个『2006年沂蒙六号联考试题1』  下一个『2006年沂蒙六号联考试题2及答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