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模拟试题之二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6年高考模拟试题之二(高三下册 2006年高考)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6年高考模拟试题之二语  文华武仁为“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制作2006.2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liàng 靓妆  踉跄  斗量车载  相互谅解B.qiè书箧 挈带 切骨之仇 锲而不舍C.kuàng 况味  粗犷  
试题预览
"2006年高考模拟试题之二
语  文
                   华武仁 为“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制作         2006.2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liàng   靓妆  踉跄  斗量车载  相互谅解
B.qiè     书箧    挈带    切骨之仇    锲而不舍
C.kuàng  况味  粗犷  旷日持久  框架结构
D.shǔ     数落    数说    备位充数    数典忘祖
2.下列词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赏赉  为丛驱鹊  盛气临人  有志者事竟成  
B.座落  门可罗雀  励精图治  不费吹灰之力  
C.狼藉  要言不繁  纷拥而上  坐收渔人之利
D.翔实  开门揖盗  水乳交融  无所不用其及
3.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刘翔的魅力还在于能用恰当的语言和行动抒发自己的心情,当他身披国旗跃上领奖台的一瞬间,显露出了震古烁今的个人气质。 
B.《三峡旅游》主编刘洪进近几年在工作之余,斩荆棘,钻深山,独辟蹊径,在宜昌地区发现了70多个景点,人称“刘发现”,真可谓名副其实。 
C.足协杯本周末进入第二轮,然而人们远没有嗅到硝烟的味道,尤其是对16强中的6支中甲球队来说,打足协杯似乎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感觉。
D.美国真可谓一不做二不休,用武力推翻了萨达姆政权,解决了伊拉克问题,又控制了中东石油。
4.下列各句中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2003年,中央教育部制订了中学语文“新课标”——《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该课标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语文基础教育课程的依据。 
B.1月14日,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强调,要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落实“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
C. “嘿!你们看出来没有,”一位细心的女士说,“这几盆花草有真有假。”于是大家都开始仔细地观察起来。
D.中学生是如何支配压岁钱的呢?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压岁钱呢?你是否想过用它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比如捐给希望工程等)。对上述问题,我们作了一些调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历史警示我们:顺潮流而动,与时俱进,方能引领时代大潮;逆潮流而动,因循守旧,必将被历史抛弃。 
B. 曼城足球队要防曼联队“恐怖左翼”的重任,邓恩不行,贝尔马迪不行,赖特•菲
利普斯更不行,只有孙继海行。
C. 大约在西汉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使用仪器进行气象观测了,但那时比较简单。 
D. 他希望各方本着相互尊重、互不敌视、平等协商,努力寻找符合各方利益并为各方接受的解决方案。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26日上午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灾难,波及了印度洋沿岸的7个亚洲国家和1个非洲国家,造成十几万人丧生。为什么这次地震震级如此之强、灾难波及面如此之广、并造成如此巨大的人员伤亡?就这些问题,各国地震专家分别做出解读。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东认为,这次地震是一次发生在板块边缘的逆冲型地震。苏门答腊以北地区位于印度板块边缘,板块边缘的一个长距离破裂带通过长时间积累,蓄积了巨大能量,最后这些能量集中释放出来,这就是此次大地震的直接原因。张晓东介绍说,此次地震中断层移动导致断层间产生一个空洞,当海水填充这个空洞时产生出巨大的海水波动。这种波动从深海传至浅海时,海浪陡然升到十几米高,并以每秒200米的速度传播,形成海啸。
  英国地质调查局的地质学家戴维•布思将此次地震引发海啸的过程比喻为在海底划动着一支巨大的桨。“一个巨大的水柱在移动,我们说的是数十亿吨水(的一个大水柱)。这是一种异常巨大的扰动。”布思说,“这一水柱以每小时800公里的速度移动,并很快从震中传递到斯里兰卡,造成那里惨重的人员伤亡。” 
  美国地质学家布鲁斯•普雷斯格雷夫解释此次大海啸的原因时说:“此类发生在浅海的大地震能使整个海底因此摇摆震动……就像你在搅动浴缸中的水,地震引起的波涌能波及整个大洋。”美国地质调查局已经根据震级将此次地震列为有纪录以来的第五大地震。 
  虽然此次地震震级很高,并使周边地区都有震感,但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的主要是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此次灾难造成的绝大多数人员伤亡都与海啸有关。对此,美国地质调查局信息中心的专家韦弗利•帕森指出,如果以前在印度洋建立了海啸预警机制,如果能居安思危给人们提供防护教育,这场灾害也许不会夺去这么多人的生命。目前,在印度洋沿岸,竟然没有一个海啸预警中心。帕森认为,这显然是因为印度洋很少出现海啸,使印度洋沿岸国家减低了防范意识,致使“这次海啸袭击的许多地方的居民根本没有任何海啸知识”。 
  意大利国家地质研究所主管恩佐•博斯基在接受意大利国家电台采访时说,这场地震“让整个地球都在振动”,颤动之强,甚至扰乱了地球磁场。 
6.对于张晓东的观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次地震是一次发生在印度板块边缘的逆冲型地震。
   B.这次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印度板块边缘的一个长距离破裂带长时间蓄积的能量集中释放出来的结果。
   C.这次地震导致印度板块边缘的破裂带扩大,当海水填充这个破裂带时产生出巨大的海水波动。
   D.这次地震导致海浪陡然升高达十几米,并以快达每秒200米的速度传播,形成海啸。
7.关于印度洋海啸形成原因的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英国的地质学家戴维•布思认为地震使海底形成了巨大的水柱,象一只巨大的浆,以每小时800公里的速度迅速推进,造成大量伤亡。
B.美国地质学家布鲁斯•普雷斯格雷夫则认为这种浅海地震造成了海底的整个震动,引起的波涌波及了整个大洋而造成了海啸。
C.中国张晓东研究员认为是海水倒流入地震断层的空洞内而产生了巨大的海水波动迅速传至浅海,导致海浪陡然升高并迅速传播,形成海啸。
D.意大利国家地质研究所主管恩佐•博斯基则认为这场地震颤动很强,甚至扰乱了地球磁场,因而引起了海潮的突然涨高形成海啸。
8.根据文中所提供的信息,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各国地震专家普遍认为地震和海啸的关系紧密,发生地震后就有发生海啸的危险。
   B.按照韦弗利•帕森的说法,这次印度洋海啸之所以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就是由于人们缺少防护意识而导致的。
    C.经过这次海啸,加强海啸知识教育和建立海啸预警机制对于印度洋沿岸国家来讲变得十分必要。
D.中国的张晓东研究员推测的海啸形成原理要比另外几个科学家的推测更科学更严密一些。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孝文帝初立,怪平病,问之。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让勃。”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徒为左丞相,位次第二。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居顷之,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 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史记•陈丞相世家》节选)
9.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     谢病:因病免职。
  B.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     明习:明了通晓。
  C.陛下既问决狱          决狱:打开监狱。
  D.右丞相大惭            大惭:内心悲伤。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
B.苟各有主者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C.臣功亦不如勃
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
D.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
晋于是始墨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陈平处事机敏、有才干的一组是
①愿以右丞相让勃          ②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
③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    ④宰相者……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⑤君独不素教我对          ⑥绛侯谢病请免相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帝初年,太尉周勃因为平定诸吕叛乱有功,被封为右丞相,位在陈平之上。
  B.孝文帝接受群臣朝见时,向周勃、陈平询问决狱及钱谷出入事,周勃不能回答,陈平则巧妙应对。
  C.周勃责备陈平为什么平时没有告诉他怎样回答皇帝问话,陈平认为周勃既在相位,理应知道宰相职责。
D.周勃自愧不如陈平,主动辞去相位;陈平凭借实力夺回了本属于他的丞相职位。
第Ⅱ卷(114分)
四、(20分)
1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选自《吕氏春秋》)
⑴国危甚矣,若将安适?(3分)
   译文:                                            
 ⑵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3分)
译文:                                                   
⑶乡之死者宜矣。(2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踏莎行•郴州旅舍①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②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①此词约作于1097年,其时秦观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②幸自:本自,本来是。
  ⑴填空:秦观是北宋时           派著名词人,这一词派的代表词人有         等。(请写出一位)(2分)
⑵秦观好友苏轼认为末二句“郴江”之问最为精彩,而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更赞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甚至认为苏轼的看法“仅得皮相”。那你更认同谁的评价?请从诗句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分别加以分析。(6分)。
答:                                                                                                                                                        
15.按要求补写出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现在人们常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两句诗“                                ,
                            。”来比喻人在绝望中重获生机的喜悦之情。
(2)《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     
                            ,                             ”的观点是相同的。
(3)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以自况的两句诗是:                 , 
                   ?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像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
⑤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⑥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因历史。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极日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
⑦75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一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⑧这样想着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因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⑨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⑩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75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选自2004年8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16. 在第⑦段中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手法直抒胸臆?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起到了什么样的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第⑧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文末“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个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从全文看,作者采用虚写手法“移植”了朱自清先生先前描写的美景,作者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在第⑩段中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的人的本性”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陈旧而永恒的人生命题”?(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3分)
21.提取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0字。(4分)
【日本《富士产经商报》3月11日报道】中国是手机大国,同时也是发手机短信大国。据说今年仅春节期间发手机短信就达100亿条。
  手机的迅速普及给人们的思想和文化都带来了影响。
  中国30岁以下的年轻人,用拇指在手机键盘上输入、发送短信,打破了几千年来用手写汉字的传统,似乎成了更加自由地向对方表达自己心情的手段。
  在中国,通过3亿多部手机发送的信电量,有时要超过9000万台电脑上网用户传送的信息量。
在中国,许多信息都在政府的掌控之下,官方消息非常多,但是继因特网之后,拥有了手机短信这种信息手段的普通市民,了解“真相”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答:                                                                         
2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列图表的主要内容。(不超过90字)(5分)
 
   答:                                                                      
23.仿照下面的句子造句,要求寓意深刻、感情积极。(4分)
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执灯的人,他是坚忍地站在黑暗当中呢!
仿句                                                                         
七、作文(60分)
24.孔子说:“四十而不惑。”对芸芸众生来说,这又谈何容易!有的人此事不惑而彼事惑,有的人此时不惑而彼时惑;有的人年级轻轻就能够大彻大悟,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执迷不悟;还有人自以为不惑,其实只是把思想的权利交给他人支配罢了。中国人重视“不惑”,殊不知,“惑”才是思想永不僵化的原动力。“惑”并不可怕,关键是不当惑处绝不能惑。
  请你以“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2006年高考模拟试题之二参考答案
1.B(A斗量liáng车载;C粗犷guǎng ;D备位充数shù)
2.D(“无所不用其及”应为“无所不用其极”。A“为丛驱鹊”应为“为丛驱雀”;“盛气临人”应为“盛气凌人”。C“要言不繁”应为“要言不烦”;“纷拥而上”应为“蜂拥而上” 。)   &n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2006年高考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0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之一(华武仁制作)』  下一个『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语文检测试卷(人教版)(答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