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溪高级中学2005年秋学期第二次质量抽测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直溪高级中学2005年秋学期第二次质量抽测(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直溪高级中学2005年秋学期第二次质量抽测高三语文试卷第I卷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狙击 沮丧 阻止 含英咀华 越俎代疱B.端详 揣测 湍急 苟延残喘 惴惴不安C.估价 枯槁 训诂 怙恶不悛 沽名钓誉D.嗔怪谨慎 瞋视 文思缜密 镇定自若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错别字的
试题预览
"直溪高级中学2005年秋学期第二次质量抽测
高三语文试卷 
第I卷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狙击 沮丧 阻止 含英咀华 越俎代疱
B.端详 揣测 湍急 苟延残喘 惴惴不安
C.估价 枯槁 训诂 怙恶不悛 沽名钓誉
D.嗔怪      谨慎     瞋视 文思缜密      镇定自若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驿站   炒鱿鱼   展露头角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B.贻害   家俱厂   歪风斜气   浪子回头金不唤
C.跻身   东道主   易如反掌    无事不登三宝殿
D.委婉   莫需有   心狠手辣  惟成言之务去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最近,美国向伊朗施加压力,企图———  伊朗放弃其核努力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全面核查。
      ②这次抢购风潮来得迅猛,波及面广,其原因固然很多,比如媒体  ———  真相滞后,少数商家乘机利用等,但归根到底,是群众性的盲目跟从。   
      ③ ———  充分正视,积极应对,中国出版产业必然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  应该成为文化信息产业中的一大亮点。
A.促使     披露   只有/而且     B.迫使   透露   只有/而且
C.促使     透露   只要/并且     D.迫使   披露   只要/并且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不能用句后括号中的熟语替换的一项是 (    )
A.情况十分紧急,险情就是命令,李刚当机立断,顾不上向上级汇报,就跳进了汹涌的江水里。(不管三七二十一)
B.两个单位有点矛盾,可以坐下来心平气和地交换意见,总这么针锋相对的,对哪方都没有好处。(针尖对麦芒)
C.办事情要有个轻重缓急,有的事虽然是好事,但是时机不对,只凭一厢情愿,即使办成了,也会招来不少意见。(剃头挑子一头热)    
D.张主任本以为问题不大,调解一下就可以解决了,谁知道他们两个各执一词,怎么也谈不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 如果说去年的填句“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还算是名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邻居”的话,那么,现在的填句“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连名句的“邻居”都说不上,只能戏称它为名句的“远亲”。 
B、 研究资料表明,“人类智力受遗传影响的程度在70%-80%,某些具体的智力行为可能 特别依赖于遗传素质”。(《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第412页)
C、 到底哪里是安徒生写作的地方?哪里是他父亲的皮鞋作坊?已经无法弄清了。
D、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试想,如果没有对楚国的至情,屈原能弹出千古绝唱《离骚》吗?如果失去了对民族未来的至情,鲁迅在风雨如晦的时代能够如此《彷徨》、如此《呐喊》吗?。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2006年汽车进口关税还要下调,预计未来几年内国产轿车价格将呈不断下降趋势,大部分轿车将与国际接轨。
B.美国总统选举每四年进行一次,2004年是又一个大选年,选举的结果是民主党克里竞选失败,共和党布什再次当选为美国第55届总统。
  C.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一项近期的调查显示,到目前为止,许多政府机构的“上网”,不过是在因特网上挂一个介绍性主页而已。
D.改革公费医疗制度、实施医疗保险的问题,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愉快接受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做好解释工作。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真有“绿色”手机吗?
尽管众多机构调查显示,至今尚未发现手机损害健康的直接证据,但手机电磁辐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绿色”手机便应运而生,CDMA手机便是一例。然而“绿色”定义是如何得出的呢?真的有“绿色”手机吗?
首先要明确的是,任何电器产品,如电视、冰箱、微波炉等,包括无线通信设备都是有电磁辐射的,纯粹意义上的所谓“绿色”手机是不存在的。
既然手机不可能没有辐射,那么相比较来说哪一种类型的手机辐射较小呢?这就需要引入一个比较手机辐射大小的标准。国际科学界采用“SAR”值来对手机辐射进行量化和测量。“SAR”是“Specific Absorption Rate”的缩写,即“比吸收率”,指单位时间内单位质量的物质吸收的电磁辐射能量,通常以每千克瓦数(W/kg)来表示。目前国际通用的标准为:以6分钟计时,每千克脑组织吸收的电磁辐射能量不得超过2瓦。
人们发现,GSM手机在拨号时会对话筒、固定电话、电脑显示屏产生干扰,而CDMA手机影响却很小,这是否意味着CDMA手机辐射要比GSM手机小呢?其实并非如此。上述现象并不是由于GSM手机电磁辐射和发射功率大造成的影响, 主要是因为GSM手机发射的是脉冲信号,易与其他电器产生耦合。
由于GSM系统的通信信号是以突发脉冲的方式发送,在整个通信过程中只有1/8的时间在发射信号。用户所熟悉的GSM手机发射功率0.8-2瓦,是指在信号发射时的最高功率,实际功率只有0.1-0.25瓦;而窄带CDMA在通信过程中采用的是信号连续发射,标明的发射功率是平均功率,指标为0.2-1瓦。因为“SAR”值的计量是一个单位时间的累计过程,因此可以说GSM和CDMA手机的电磁辐射值处于同一个水平。
目前市场上卖的手机都还未标明辐射能量,为此,全球大的手机制造商如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等均表示,将在手机产品使用手册中标明SAR值。诺基亚等厂商采用的标准为欧洲标准2.0瓦。而美国市场通信委员会(FCC)已规定手机须符合1.6瓦SAR值安全标准,方可在美国市场销售。
使用手册所标明的将是手机产品SAR的最大值而非平均值。SAR最大值发生于手机拨号之时,手机接通后SAR值将锐减。因此,如果移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到位,规划有方,手机用户通话时手机辐射很少会达到这个SAR最大值。除此以外,电磁辐射源距人体的远近就成为决定SAR值大小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发射源距离人体每近1毫米,SAR值就会增大许多。因此各手机厂商都在做这方面的改进工作,力争使手机天线离人体越远越好。
看来,不论是CDMA手机还是GSM手机都没有“绿色神话”。但是如果其辐射量均在安全标准以内,人们还是可以放心地使用。应该注意的问题是,手机标明的辐射量与实测出的辐射量是否吻合的问题。
7、 列关于“SAR”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SAR是国际科学界引入的一个比较手机辐射大小的标准。
B、国际科学界采用SAR值来对手机辐射进行量化和测量。
C、SAR指单位时间内单位质量的物质吸收电磁辐射的能量。
D、目前国际通用的手机SAR值标准为:6分钟内,脑组织吸收电磁辐射能量不得超过2W/kg。
8、 列说法,不能证明“GSM手机与CDMA手机的电磁辐射值处于一个水平”的一项是
A、GSM系统的通信信号是以突发脉冲的方式发送,在整个通信过程中只有1/8时间在发射信号。
B、GSM手机的实际功率只有0.1-0.25瓦,而CDMA的平均功率是0.2—1瓦。
C、GSM手机发射功率0.8-2瓦是按信号发射时的最高功率计算的,CDMA手机是按通信过程中信号连续发射的平均功率计算的。
D、SAR值计量的是在相同时间内,二者的累计发射功率处于同一水平。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任何电器产品,包括手机都有电磁辐射,纯粹意义上的“绿色”手机是不存在的。
B、GSM手机采用脉冲方式发射信号,导致在拨号时产生大量的电磁辐射,对其他电器产生干扰。
C、全球大的手机厂商将在手机产品使用手册中标明SAR值,显示其手机的安全性符合国际通用标准。
D、手机使用手册上标明的SAR值,无论是GSM手机还是CDMA手机都必须是最大值而非平均值。
10、根据文章,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移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到位,规划有方,手机通话时,SAR值将不会超标。
B、手机用户通话时,手机距离人体越远越不会产生电磁辐射。
C、手机用户使用手机的正确方法是:在拨号之后,手机提示接通了,再靠近耳朵通话。
D、手机厂商标明的SAR值如果符合国际标准,用户就可以放心地使用,而不必担心。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卢承庆,字子馀,是幽州琢人。父赤松,为隋河东令,与高祖雅故。闻兵兴,迎见霍邑,拜行台兵部郎中。承庆美仪矩,博学而才,少袭爵。贞观初为秦州参军,入奏军事,太宗伟其辩,擢考功员外郎,累迁民部侍郎。帝问历代户版,承庆叙夏商至周隋增损曲折,引据该详,帝嗟赏。俄兼检校兵部侍郎,知五品选,辞曰:“选事在尚书,臣掌之,为出位。”帝不许曰:“朕信卿,卿何不自信?”历雍州别驾、尚书左丞,高宗永徽时,坐事贬简州司马,阅岁改洪州长史。帝将幸汝汤泉,故拜汝州刺史。显庆四年,以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坐调非法,免。俄拜润州刺史,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卒,临终诫其子曰:“死生至理,犹朝有暮。吾死敛以常服,晦朔无荐牲,葬勿卜日,器用陶漆,棺而木椁,坟高可识,碑志著官号年月,无用虚文。”赠幽州都督,谥曰定。初,承庆典选校百官,有一官督漕运,遭风失米,承庆考之曰:“监运损粮,考中下。” 其人容色自若,无言而退。承庆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既无喜容,亦无愧词。承庆嘉之,又改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新唐书•卢承庆传》)
李笠翁曰:“卢承庆之屡易判语,乃出于怜才热肠,然心可佳,而事不可法,虑开后世展转之门也。凡有自通贿赂而易下考为中、中考为上者,皆曰:“我欲为卢承庆耳。”是知公者即私之门,利者即弊之窦也。无论私弊不可为,即示公兴利之事,亦不得擅创于成法之外耳。 
(——清•李渔《笠翁别集》)
1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高祖雅故   雅故:故交,旧友       B.承庆美仪矩     仪矩:仪表容态
C.引据该详,帝嗟赏       该详:应该详细    
D.承庆重其雅量           雅量:宽洪的气度
1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表现卢承庆品德高尚的一组是(     )
①入奏军事,太宗伟其辩
②承庆叙夏商至周隋增损曲折,引据该详
③辞曰:“选事在尚书,臣掌之,为出位。”
④帝将幸汝汤泉,故拜汝州刺史
⑤吾死敛以常服,晦朔无荐牲
⑥又改曰:“宠辱不惊,考中上。”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⑤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承庆的父亲原是隋朝县令,听说唐高祖兴兵反隋,在霍邑迎见,拜为行台兵部郎中。卢承庆很小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B.卢承庆任秦州参军时,入朝奏报军事情况,很善于言辞,受到太宗赏识,不久就被提拔为检校兵部侍郎,掌管五品官员的选拔。
C.卢承庆对生死看得很透,临死告诫儿子,他死后丧事从俭,墓志只要写明所任官职生卒年月即可,不要那些虚浮夸耀的言词。
D.卢承庆在掌管考核官员时,有一个督漕运的官员,因风失米,他先评定那人等级是中下,后来看那人有雅量,又批注说:“不是我力所能及的,评为中中等。”最后改为:“宠辱不惊,评为中上等。”
14.下面对李渔一段话的认识、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认为卢承庆本心是好的,是为了爱惜人才,这一点与《新唐书》作者认识是一致的。B.以文学家深邃的目光评价卢承庆的做法会对后世产生很大弊端,为辗转拉关系,请   
托贿赂找到借口。
C.借卢承庆屡改考语的事,说明定下的规矩不能随便突破、更改。这又说明李渔是一个保守主义者。
D.启示后世人士做事必须按照法规,不能随心所欲,否则,即使好心也可能成为弊端。
第Ⅱ卷
四、(17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其能著人善,类此。
译文:                                                                  
(2)无论私弊不可为,即示公兴利之事,亦不得擅创于成法之外耳。
译文:                                                                 
 1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寒食①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 
       韩翃
春城②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③家。

注:①寒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以纪念春秋时期被火而死的介子推,故名寒食。②春城:指春天的长安城。③五侯:指帝王的贵近宠臣。
   (1)说说孟诗开头一句写景的作用。(2分)
                                                                              
   (2)从抒情方式和诗的内容两个角度比较两诗的不同。(4分)
                                                                              
                                                                              
                                                                              

17.名句名篇补写和文学常识填空。(6分)
   (1)              ,龙光射牛斗之墟;             ,徐孺下陈蕃之塌。(唐  王勃《滕王阁序》)
   (2)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宋 苏轼《赤壁赋》)
   (3)唐代的诗歌创作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杜甫之后,杰出诗人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主张,他是唐代          运动的倡导者,他的诗歌通俗流畅,生动感人;而中唐的另一位诗人李贺的诗歌则想象丰富,立意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他的诗作《                》是文学史上写音乐的名篇。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望春     柯灵
离开龙山,又是一度月圆。小巷寂静的生涯,已渐觉相安若素;而且俗务困人,每天被琐屑的工作缠绕,也不复有余裕坐寻幽窗,悠然作遐想。只是龙山的望春花,至今还频来相扰,使人难忘。
龙山山腰的宿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种着两树高大的梧桐,三四棵矮小的黄杨,一株望春花。我迁入宿舍的时候,正是风雪连天的寒冬,梧桐早已落叶,望春花也只剩着疏落的空枝;惟有终年常青的黄杨木,还透示着几分生意。时节推移,渐渐由冬转春,气候虽已日渐暖和,大地却还沉睡未苏;第一个泄露了春讯的,就是那树望春。草未曾茁青,树没有抽芽,望春花却在濯濯的枝头,开起了满树的花蕾。宿舍里深通世故的女佣,有意无意地说:“望春花开了,春天就快要来了!”
从那时起,不知为什么,我对这满树含苞的望春花发生了好感,而且有些为它杞忧。一天早晨,和同居的朋友在院前小立,我说:“望春花开得这样早,怕等不到春事烂漫,就要零落了罢!”朋友冷漠地回答却出乎我的意外,他说:“望春花是最难看的花了!枝干僵秃,有花无叶,让它零落了也好!”更出我意外的,此后他竟几次表示对望春的嫌厌。我觉得很不平,有一次对他说了这样带刺的话:“放心罢,朋友!望春花不是为你开的,它并不要你赏识!”朋友还说:“谁教它开在这里,让我看见呢?”我怃然,没有再开口。
每天午后,柔阳拨逗着春意,蜜蜂翅上驮着薄薄的东风,在黄杨木上纷飞。同居的伙伴都到山麓去了,我总独自伫立院前,对望春作许久的顾盼,而且常不免为它担忧:“花开得早,自然也就谢得早,来时寂寞,去时冷落,岂不辜负了大好春光!”眼见望春花欣欣地开放,粉妆玉琢,洁白如雪,我越是倾心怜惜,我的隐忧也越是深切。
不幸的预想常常容易实现,春意盎然的一天早晨,紫槿花红出墙头,我终于发现望春的残葩零落在院中的草地上了。我像亲自演了一出人间的悲剧,心头侵蚀了无名的怅惘。
我曾经决定要为这素馨的花树写一篇童话:假定望春花是一个追求光明的少女,春天就是她理想的王国。肃杀的严冬使她发愁,料峭的寒风使她颤栗,她决定独自出发,向天涯海角寻觅春天。跋涉了无数山水,饱尝了无限苦辛,当她听见南国的燕子送来第一声呢喃,冬眠的蛰虫打了第一个呵欠,她知道自己的愿望快要达到,激动得发狂,立刻在寂寞的大地上展开惨白的笑靥,报告了春天的消息。于是风暖了,草绿了,花开了。但春天刚来,自己却已经憔悴,在春阳温暖的怀中,作了个含泪的微笑,悄悄地离开了人间。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我立下心愿要为望春抒写。但只恨自己才分太浅,几回铺笔,几番搁笔,我终于没有写成。
人事倥偬,如今我已离开了龙山,望春花的故事却依然频来相扰,甚至见她化作白衣的少女,宛转轻愁促请我对她践约。几日以前,因事偶上龙山,便去看看院前的望春,现在已经是绿叶成阴,迥非往日的丰姿了。我想,望春有知,对那过去的旧梦,怕也早如隔世,淡然忘却了罢?果然,那么我的心愿,这样也就算偿了!                           
一九三一年五月十八日,于古资福阉
 
18、体会文中“我对这满树含苞的望春花发生了好感,而且有些为它杞忧”,回答下列问题。(4分)
   ①作者为什么会“发生好感”?
 

②作者又为什么“为它杞忧”?
 

19、作者在第二段中写梧桐、黄杨和小草在气候变暖时依旧未抽芽茁青,第三段又写“同居的朋友”对望春花的嫌厌,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20、“我”对望春花充满了深情厚意,请分析望春花在“我”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6分)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住在龙山时,庭院里的一树望春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离开一年后,仍是难以忘怀,每次想起都遐思无限,心中充满了无名的怅惘。
B.文中用了“杞忧”“担忧”“隐忧”“怅惘”等词语,表明了作者对于望春花及与望春花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着美好追求的人们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C.作者善于选用细小的素材来表现自己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一树寻常的望春花在作者笔下却成了一个鲜活灵动、有着深厚意蕴的形象,成了一种精神象征。
D.全文以空间转换为线索,其中穿插着丰富想像,思路清晰而明朗;首尾以“频来相扰”相应,中间连接紧密,结构严谨。
E.语言不事雕琢,不刻意求工,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之感。特别是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使得所描绘和赞美的事物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六、语言表达(13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文章所给内容,为全文补写结论(不超过50个字)。(4分)
美国一所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学生们在下面三种情况下,选择其中的一种,对其进行捐钱援助。
一是非洲中部遭受严重旱涝,许多人正面临死亡的威胁。
二是大学中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因为无力负担学费,已处于无法继续学习的困境。
三是购置一部复印机,放在系办公室供学生们使用。
学生们以不记名方式选择,结果有85%的学生选择捐钱买复印机;有12%的学生选择捐钱资助成绩优异的学生完成学业;只有3%的学生选择捐钱援助非洲难民。
这个实验一方面说明                                         ;另一方面说明                                           &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05年度台湾大学入学學科能力測驗試題』  下一个『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06届年高三年级10月份月考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