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长乐200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福建长乐200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福建长乐05—06高三模拟试题语文(完卷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注意事项:1、考生务必将姓名、座号、班级写于答题卡密封线外2、考生务必使用黑色水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3、考试结束后,只缴交答题卡。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1—4题。在如今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不但通信越来越
试题预览
"福建长乐05—06高三模拟试题
语     文
(完卷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1、考生务必将姓名、座号、班级写于答题卡密封线外
2、考生务必使用黑色水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只缴交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在如今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不但通信越来越便利了,就连通信的方式也在不断变换。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己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新宠。也许不久的将来,一种非常奇怪的保持联络的方式将走入我们的生活:不管你走到哪里,都可以将信息放在空气中,也可从空气中读取别人留下的信息。也许,最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将是这种通信方式的第一批倡导者。
    你可想像一下,当你走向办公室,正想与老总开个小玩笑时,你的手机突然发出轻微声响,然后你会听到一阵温柔的耳语:“今天老总有要事处理,请勿打扰。”多亏有了放在经理办公桌前方空气中那个看不见的留言的帮助,你没有去冒犯老总。
    这不仅仅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借助全球定位系统(GPS),与空气对话也将成为一种风靡世界的通信方式。利用这种通信方式,发生车祸的汽车司机可以利用车载卫星导航系统将有关车祸现场的信息放在空气中,警告其他驾驶员改道行驶;食客们可以在饭馆门口的空气中留言,向后来者推荐里面的美食或警告大家不要再像他那样又进去上当受骗;海员们可以在暗礁附近留言,相互提醒不要触上暗礁。
    实际上,并不是这些信息真的被藏在空气中,而是它们被储存在某个互联网页中,这个网页的地址不是与某个人或某个组织有关,而是与地球表面的各个点一一对应,当你移动时,你的手机或PDA(个人数字助理)中的GPS接收机会不断地进行检测,看看与某个特定点相对应的网页上有没有留下什么信息。如果先前从那里走过的人留下了一小段信息,那么不管是文本形式的还是声音形式的,它都会显示在你的手机的屏幕上或在你的耳机中响起。
    感谢GPS接收器系统的快速发展,所有这一切完全有可能实现。GPS接收器系统可以对你在地球表面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它们依靠一个由24颗卫星组成的网络,这些卫星可以不断地向地球发射无线电信号。你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可以接收来自不同卫星的信号。通过对比这些接收器就可以计算出你的位置。在十几年前,买GPS接收器一般需要花费10万美元,而现在只需要花费1OO美元,而且GPS哪接收器的磁针也越来越小,原来有手提箱那么大,现在小到可以置入手机、手表内。
如今,许多汽车都配备了GPS定位器,但带GPS定位器的手机还是凤毛麟角。不过,情况正在悄然改变。现在,美国制造的手机必须带有某种定位技术,当需要紧急服务时,可以通过手机判定他们的位置。欧洲的手机制造商们也在讨论类似的问题。当每个人身边都带有一个定位器时,我们就可以在空气中留言了。    
1、下列不属于“所有这一切”实际所指内容的一项是    (    )
A.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将信息放在空气中,也可以在空气中读取别人留下的信息。
B.借助全球定位系统(GPS)保持联络的方式将成为下一种风靡世界的通信方式。
C.把信息储存在某个互联网页中,这个网页的地区与地球表面的各个点一一对应。当你移动时,你的手机PDA中的GPS接收器不断进行检测,获取信息。
D.借助全球定位系统(GPS),无论是文本形式的还是声音形式的信息,都可接收。
2、下列对“完全有可能实现”的依据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GPS接收器系统可以对你在地球表面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
   B、有一个由24颗卫星组成的网络定位系统。
   C、GPS接收器的价格已经下降到人们可以接受的程度。
   D、GPS接收器的磁针越来越小。
3、下列不属于“GPS精确定位”的必要条件的一项是    (    )
   A、一个由24颗卫星组成的网络,这些卫星可以不断地向地球发射无线电信号。
   B、你身边带有GPS定位器,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可以接收来自不同卫星的信号。
   C、对比这些接收器。
   D、计算出位置。
4、依据文章的内容,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目前时尚的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通信方式,将被借助全球定位系统(GPS)与空气对话的通信方式取而代之。   
   B.只有每个人身上都带有GPS定位器手机,我们才可以在空气中留言。
   C.全球定位技术,已被美国及欧洲的手机制造商所应用。
   D.要在全世界实现与空气“对话”,最大的障碍是定位器(GPS)应用的覆盖面不广。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浣 花 溪 记  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选自《隐秀轩集》)
注:钟惺(1547—1625),字伯敬,号退谷,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明代散文家。浣花溪,在成都西郊,一名濯锦江,又名百花潭。溪畔有杜甫故居浣花草堂。
5、对下列文中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皆浣花溪委也   委:水流所聚        B、像颇清古,不必求肖   肖:像,似
C、出城欲雨,顷之霁 霁:雨过天晴     D、迫暮趣归        趣:兴趣
6、下列各句中“乃”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
A、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浣花溪“清幽秀丽”的一组是
   ①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 ②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③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  ④水木清华,神肤洞达 ⑤缚柴编竹,颇有次第  ⑥碑皆不堪读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浣花溪清幽秀丽,在成都城下回旋萦绕,但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主要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
    B. 杜工部祠中杜甫像清矍古朴,但不一定就是那个样子,只是人们想象是这个样子罢了。还有一个刻在石碑上的肖像,附有通判何仁仲在代理华阳县令时为杜甫写的传记。
    C.杜甫的两处居所,浣花溪显得清远,而东屯显得险奥,各有各的特色。作者借此赞赏了杜甫在穷愁奔走中犹能择胜而居的宽阔胸怀。
    D. 文末作者写到朝廷使臣出来游玩,大都由当地官府招待,来来往往都是些做官的人,因此到处热闹哄哄,引发了作者极大的赏玩兴趣,也间接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6分)
三、(22分)
9、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①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3分)

② 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2分)

③ 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3分)

10、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3分)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1、默写。(8分)
(1)任选下列2道题完成。(4分)
①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②二十四桥仍在,                ,                。(姜夔《扬州慢》)
③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            ,不绝如缕。(苏轼《赤壁赋》)
(2)全部填写正确4分,填写错误一句倒扣1分。
①                ,乾坤日夜浮。    ②盘飧市远无兼味,                  。
③                ,但愿长醉不复醒。④新鬼烦冤旧鬼哭,                  。
四、(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神奇与旖旎。
    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撒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风声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久长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
    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于是,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座山,那座高不可攀、深入云霄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那山海拔高达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
    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沐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在岩石的阴影下。你身边所有的一切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地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        。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地飞泻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啼,此起彼应地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似乎在不住地低喊着:
    “来吧!来吧!来吧!来上一座山,看看山会带给你什么。来吧!来吧!来吧!”
    这就是那山的呼唤。
    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山的呼唤》琼瑶)
 [注]  琼瑶(l938---),湖南衡阳人,台湾当代言情小说家,1949年离开大陆赴台湾。此文写于1970年,当时作者已阔别故乡21个年头。
12、给加点字注音,并在文中划线处填两个字的词。(2分)
旖旎(   )     一片        
13、第二段“长久长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其中“倾诉”“声籁”“呼唤”在文中各指什么?(3分)


14、“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为什么“始终活在我的心中”?(4分)


15、文章多次出现“山的呼唤”,其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16、任选一题:(5分)
(1)冰心有一首小诗“满蕴着温柔,微带着乡愁,欲语又停留”,这篇散文的写法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试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赏析文。


(2)“来上一座山,看看山会带给你什么”,结合全文写一篇赏析文回答这个问题,100字左右。


五、语言运用(16分)
17、下面这篇报道有不少语病,请找出其中三处把序号填写在横线处并作修改。(6分)
星期三,校团总支召开座谈会。①到会的15名与会者,②就共青团员如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展开讨论。大家踊跃发言。③有的说,团员首先要起模范作用,当说话做事前,都要想到自己是一名团员。④有的说,要提高团员精神文明的意识,不重视这一点,就难以开展这项活动。团总支书记最后指出,⑤对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事应该大力提倡,对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应该注意改进。
   (1)语病:           修改:                         
   (2)语病:           修改:                         
   (3)语病:           修改:                         
18、观察下面图形,请用一句话对“环境科学”下定义。(4分)




环境科学是                                                                                  
19、认真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横线处写一个语句,使之与原文恰当衔接。(2分)
  有个年轻人去见灵修大师,请教他如何学习忍耐。大师就祷告说:“上帝啊!求你让这个年轻人经历痛苦。”年轻人立刻面有难色地对大师说:“你弄错了,我是要学习如何忍耐。”
  大师回答说:“我知道,                     ”
20、仿照下面示例,以“歌”为喻体,写两个本体不同的比喻句。(句式可以与示例不完全相同)。(4分)示例:酒(1)友情如酒,时间愈长久,香味愈醇厚。
(2)春雨如酒,怀着心事的人只要看一眼,心就醉了。
六、作文(7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三只小鸟一起出生,一起长大,—起从巢里飞出去寻找成家立业的位置。当它们飞到一座小山上时,一只鸟一看到眼前的牛羊鸡鸭,就满足地落在了一棵树上。另两只小鸟继续飞行。当它们飞到五彩斑斓的云彩上时,一只小鸟为自己能飞上云端陶醉了。另一只小鸟难过地说:我坚信一定还有更高的境界。于是它振翅翱翔,向着九霄、向着太阳,执著地飞去……最后,落在树上的成了麻雀,落在云端的成了大雁,飞向太阳的成了雄鹰。人也是这样,有什么目标往往就会有什么位置。
    请以“目标与位置”为话题作文。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所给话题范围之内,不得抄袭,不少于900字。
























答案
1、A(依据第四段“实际上,并不是这些信息……”可知。)
2、B(仅“24颗卫星组成的网络”不能称为定位系统,它只是发信号,要有GPS接收器才能完成精确定位。)
3、D(D属结果。)     4、D(A.太肯定;B.“只有……才……”是必要条件;C.“被应用”错,正在“讨论”。)      5、D  趣:通“促”,急,赶快。
6、A,才。B,竟然;C,是;D,你的。      7、B。
8、D  作者极大的赏玩兴趣不是朝廷使臣出来游玩热闹哄哄引起的, 表达应是愤世嫉俗,鄙视豪贵的感情,而不是对隐居的向往。
9、①溪水的东边住了一些人家,因此,溪水常常被挡住看不见,没有挡住的,又显现出来。像这样的地方有好几处。
②可以看到一个小沙洲,像梭子一样横斜着插在水面。溪水环绕着它,没有桥就不可以通到洲上去。
③穷愁潦倒,为生活而奔走,还能选择景色奇丽的地方居住。胸中宽松不乱,就可以应付世事变故。
10、(6分)
(1)(3分)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3分)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11、(略)   12、yǐ  朦胧
13、风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山林中种种互相唱和的声浪;希望我一次又一次,继续攀登的声音。
14、因为这座山一直以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成为了我攀登、写作、成功的原动力。
15、运用反复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这座山的无限眷恋,从而引出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引发了作者对故乡浓烈的思念,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16(1)文章起于“那山在呼唤”,反复吟咏,又结于“那山在呼唤”,着笔温柔,意境朦胧而含义隽永。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写了两座山。童年故乡的一座山,因为“堆积着我最初的梦”而“始终活在心中”,这就为下文埋下了思乡的种子和热爱自然的根,接着作者着力用她那枝生花妙笔细腻而有序地描绘了玉山的优美景色,表达出对神奇的大自然的惊叹和沉迷。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摄取了清晨和夜里两个反差极大的特写镜头。清晨,“太阳……遍撒在整个山头”,“使你不能不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夜里,“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语言委婉含蓄,中间多用排比和反复,显得隽永玲珑。最后,结尾与开头照应,更使文章显得言短意长,余韵无穷。冰心的这首小诗恰好可以用来概述这篇散文的特点。
(2)文章以《山的呼唤》为标题,通过写两次关于山的经历,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眷恋故土的情怀,结尾“来上一座山,看看山会带给你什么”,正表现了这一主旨。
作者从小热爱自然,因此一座故乡布满松树、红泥、松果的小山,竟让人流连、沉迷,以至“活”在心中。就是这样一座山,激励着作者不断写作直至成功;而两年前最终登上的玉山,那瞬息万变、清幽朦胧,让作者“一次又一次的惊叹”,再度感受到了那份令人喘息,令人沉迷的滋味。可见,山带给你的不仅是自然的美好,更是对故乡的怀念。
山中种种声浪,汇成山的呼唤,在作者心中低喊,“来吧,来吧,来吧!来上一座山”,它能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带给你思念家乡的慰籍。
17、 (1)“到会的15名与会者”→15名与会者/到会的15名团干部  (2)“就……问题” →“建设”后加“作贡献”  (3)“当说话做事前” →删去“当”或改为“在”
(4)“提高……意识” →“加强……意识”
18、环境科学是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领域交叉融合的一门新兴的 综合性、边缘性的科学。(单句判断句,主宾一致占1分;三处画线内容各占1分,共4分。)
19、略(能与上句恰当衔接,并要表现出“学会忍耐”与“经历痛苦”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    20、(l)岁月如歌,时时奏响动人的旋律。 (2)命运如歌,高亢与低沉都是不可或缺的音符。     21、(略)
附《浣花溪记》译文
从成都出南门,向左走是万里桥。向西转弯,又曲又长,纤巧秀丽,人们看到的形状像连环,像玉玦,像玉带,像圆规,像弯钩,颜色像玻璃,像美石,像绿沉瓜,幽深而暗绿,萦绕回旋在城墙下的,都是浣花溪汇流的地方。但是一定要到杜甫居住的草堂,浣花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  下一个『高中语文第五册期末试题(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