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县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上)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泗水县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上)语文试题(八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泗水县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上)语文试题题号 一(20分) 二(20分) 三(30分) 四(50分) 总分(120f) 一.积累与运用(20分)1.书写题(3分) 古人云:“字如其人。”新课标指出“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请将刘禹锡的《秋词》抄写在田字格内,要做到准确、规范、端
试题预览
泗水县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八年级(上)语文试题
题号 一
(20分) 二
(20分) 三
(30分) 四
(50分 ) 总分
(120f )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书写题(3分)
古人云:“字如其人。”新课标指出“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请将刘禹锡的《秋词》抄写在田字格内,要做到准确、规范、端正、整洁。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看拼音写汉字,依据汉字写拼音。(4分)
推chóng (     )       繁yǎn(      )    jié(     )问   荒huì(  )
    泅(      )水             荒 僻(      )    休憩(     )     嘈杂(     )
3.找出下面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3分)
(1)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嘹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
(2)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盘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骄健的金龙。(     )
(3)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一些学者主张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因为失衡是暂时的,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遵循物竟天择的法则。(     )
4.背诵默写(5分)
(1)《答谢中书书》一文意境优美,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饱含感情的语言再现了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描绘西北高原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一个人遭受到重大挫折,万念俱灰之时,由于别人的帮助,让他又重新燃起了新的希望,就可用陆游《游山西村》的诗句来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出洞庭湖浩大气势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本《名著导读》推荐的名著填空。(任选一题)(2分)
(1)名著是美的。《繁星•春水》美在它对母爱、童心的赞美;《              》(填作品)美在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智深美在它疾恶如仇、有勇有谋的性格;_________(填人物)美在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朝花夕拾》共收10篇回忆散文,被选为课文的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               》,请再写出另外一篇的篇名《               》。(2分)
6.在“保护野生动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少同学发现,我们地区捕食青蛙的现象较为严重。请以“保护青蛙”为内容拟一条公益广告词(构思新颖,语言生动,20字以内)。(3分,有创意的另加1分)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一)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
     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嶂:                    
     ②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溯: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疾:                    
8.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                                                         
9.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2分)
    答:                                                              
                                                                     
(二)滇游日记
文/(明)徐霞客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南,余竟仰攀而上。(1)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2)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②,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③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④(3)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削]陡峭  ②[陨]坠落  ③[摧]崩裂   ④崩裂
   10、文言文要读出韵味。请认真阅读原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正确填入文中的(1)、(2)、(3)处。(2分)
(1)            (2)            (3)
   11、请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口后用三个逗号断句。(2分)
欲 上 既 无 援 欲 下 亦 无 地 生 平 所 历 危 境 无 逾 此 者。
   12、作者艰险的攀登经历引人深思。阅读后,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写出你的思考。(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2分)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26 题。
(一)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15.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6.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作者在说明这些现象时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联系生活实际,你认为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只谈一点即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玉兰花的记忆
                                   卢  玮
①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我家院子里的玉兰花散放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
   ②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的楼房高。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便给摘下。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有时他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矫健。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鲜,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方便相赠。
   ③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枝头上那些用手可以够得到的花,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阴中寻一抹清幽的乐趣。
   ④念小学时,家人总要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及象牙白的花瓣。
然后再三叮咛,送给老师和同学。有时自己懒惰贪玩,便忘了。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我才猛然记起。
   ⑤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促,只好从亲近的同学开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给省下来了。这时想来,真自觉小家子气。
   ⑥那时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我总是喜欢花的姿态,远
远胜过它的香气。直到渐渐长大,才稍稍明了这是一种喜悦心情。二十几年前,物资并不丰
富,用香水的人当然不多。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气,并持续整天,的确令人喜悦。在要花的过程中,即使不认识的人也能透过花间说家常,增进友谊。真是情趣无限!
   ⑦而父亲赶早摘花,想到会有许多人喜欢他种的花,并盘算着不知今天的花够不够时,这份可以与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啊。尤其某个有晨曦的夏天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沾露的玉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
   ⑧我恍然大悟。原来,母亲身上的花影飘香,皆是父亲每天亲手插上去的。对父亲而言,
这也许是极自然不过的一个举止,但跃入我眼里,却是温柔万分。我很难明确地描述出这份感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⑨对玉兰花我有很特别的记忆。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但这都只不过是父亲无形中带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
18.文章第②③段具体描写了父亲摘花的过程,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第④段中的“再三叮咛”除了表现家人怕我忘记外,还表现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章第⑥段说小小的玉兰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请结合这段文字说说“魅力”表现在哪两个方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结合第⑦段中父亲给母亲插花这一细节,分析“我”深深感动的原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章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这”指代什么?请结合这段文字概括说说父亲带给“我”的“启示”有哪些。(3分)
文章最后一段中的“这”指代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亲给“我”的“启示”有:                     ________________。
(三)学会感恩(17分)
①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都是浅显的道理,没有人会不懂,但是,我们常常缺少一种感恩的思想和心理。
    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辛苦”,我们小时候背诵的诗句,讲的就是要感恩。甲:        ,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语,告诉我们的也是要感恩。但是,这样的古训并没有渗进我们的血液,有时候,我们常常忘记了,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
    ③没错,感恩的敌人,是乙:       。但是,真正忘恩负义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人们常常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和情谊、恩惠和德泽,以为是理所当然,便容易忽略或忘记,有意无意地站在了感恩的对立面。难道不是吗?我们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常常是细小琐碎却无微不至,不仅常常被我们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而且还觉得他们人老话多,树老根多,嫌烦呢。而我们自己呢,哪怕是同学或情人的生日,都不会错过他们的PARTY,偏偏记不清父母的生日,就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④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谦虚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知道要躬身弯腰,便是属于前者;感受上苍懂得要抬头仰视,便是属于后者。因此,哪怕是比自己再弱小的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帮助,这样的人也是不敢轻视、不能忘记的。跪拜在教堂里的那些人,仰望着从教堂彩色的玻璃窗中洒进的阳光,是怀着感恩之情的,纵使我并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我总是被那种神情所感动。
    ⑤不懂得忏悔的人,一般也容易缺乏感恩之情。道理很简单,这样的人,往往丙:    ,
一切都是他对,他从来都没有错,对于别人给予他的帮助,特别是指出他的错误弥补他闪失的帮助,他怎么会在意呢?不仅不会在意,而且还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帮助是多余是当面让他下不来台呢。这样的人,心如冰硬板结的水泥地板,水是打不湿的,便也就难以再松软得能够钻出惊蛰的小虫来,鸣叫出哪怕再微弱的感恩之声来。   
23、请为文章空缺处选择恰当的成语,将成语代码填写在下边相应的序号里。(3)
选项:A.唯我独尊    B.滴水之恩   C.忘恩负义
甲                乙                丙               
24、在第②段末尾,作者写道:“有时候,我们常常忘记了,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想想在生活和生命两个方面,我们需要对谁感恩?(2分)
①面对生活:                                                                    
②面对生命:                                                                    
25、从本文可知,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之所以不懂得感恩,是因为                    
                                                                        。(1分)
四.写作(50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二十世纪初,一位美国的意大利移民弗兰克经过艰苦的积蓄终于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一次意外灾祸使他破产了,储户也失去了存款。当他拖着妻子和四个儿女从头开始的时候,他决定要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劝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但他回答说:“是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但在道义上我是有责任的。我应该还钱。”偿还的代价是他和家人三十九年的艰苦生活。他寄出最后一笔“债务”时,轻叹道:“现在我终于无债一身轻了。”
他用一生的辛酸和汗水完成了他的责任,却给世界留下了一笔真正的财富。
亲爱的同学,读了上面的材料,你一定会有许多感触,请选择感触最深的一点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文中不出现(或暗示)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  下一个『苏教版八(下)第一单元测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