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北大附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剽悍漂白瓢泼大雨膘肥体壮B.弹劾核心骇人听闻言简意赅C.酝酿踉跄琳琅满目锒铛入狱D.创举呛人沧海桑田怆然泪下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盘桓通宵达旦摄服浮想联翩B.凌驾有理有节渎职灿若河汉C.报负独辟蹊径毕竟各行其是D.
试题预览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剽悍  漂白  瓢泼大雨  膘肥体壮
B.弹劾  核心  骇人听闻  言简意赅
C.酝酿  踉跄  琳琅满目  锒铛入狱
D.创举  呛人  沧海桑田  怆然泪下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盘桓  通宵达旦  摄服  浮想联翩
B.凌驾  有理有节  渎职  灿若河汉
C.报负  独辟蹊径  毕竟  各行其是
D.遐想  穷且益艰  囊括  出其不意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万竿碧竹,郁郁葱葱,蔚为壮观,透出一派清韵,让人难以________。
(2)文章的基本论点是正确的,但是论据_______了一些,说服力还不够强。
(3)________上次“一弹多头”空中拦截试验失败的教训,美国决定暂缓多极导弹的研制。
A.忘怀  单薄  鉴于   B.释怀  单薄  基于
C.释怀  薄弱  鉴于   D.忘怀  薄弱  基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一代名臣诸葛亮肝胆相照,鞠躬尽瘁,赢得了后世广泛的敬仰。
B.厨师的经验之谈也和艺术家们异曲同工,如“若要甜,加点盐”。
C.他大病初愈,身体虚弱,提起画笔,手情不自禁地颤抖起来。
D.只有我们的党员干部廉政勤政,率先垂范,才能上行下效,使整个社会风气好转。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如“阿Q”一类的“字母词”已遍布汉字文化圈内,不但进入教科书,而且活跃在各类媒体上。
B.一些宾馆、饭店还成为某些部门的非正常开支的重要渠道,给少数腐败分子孕育了堕落的温床。
C.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蕴藉的美感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
D.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1)唐诗以韵胜,故丰腴;宋诗以意胜,故瘦劲。譬诸花,则________。
(2)苏州诸园,_______:网狮园清雅恬淡,神韵独超;留园秀色夺人,风姿自妙……
①唐诗如芍药海棠,秾花繁彩;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②唐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宋诗如芍药海棠,秾花繁彩
③各具面目,各领风骚
④风骚各领,面目各具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设立了《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1年公布了世界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昆曲入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过程,同样付出了时间的代价。三十年前(1972年),形成了最早的世界遗产公约,当时主要指有固定空间形式的文化遗产,简称物质遗产或有形遗产。
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当经济迅猛发展到每个地域后,相应而来的是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人类文化不同的精神存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存在与可持续发展。世界开始把口传的民间文化遗产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日程上来。《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规定指出:“列入《名录》的必须是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又因种种原因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
围绕着口头文化传承下来的习俗生活,我们能列举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陕北春节习俗中的民间艺术,如古老的社火、民间剪纸、民间秧歌、皮影戏、面花等,还有南方的傩戏,苗族刺绣,藏族口传史诗《格萨尔》,蒙古长调,都蕴含着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鲜活野性的生命风采。
口头文化传承是一个充满人性活力、有着独特思维的传统,是一个具有真正文化时空含量的传统。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间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那样:“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
活态的非物质文化,一旦消失,是不可再生的。我们不仅要提倡生态环保,同时也应大力提倡文化环保。中国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在民间,许多古老文化原型在不同时代通过积淀形成了不同文化形态的迭层和变体,我们应当去打破地下考古和地上活态文化、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之间的隔阂,打通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深层关联。
7.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面临失传和正在失传的各种传统文化的总称。
B.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民族独特的传统杰出工艺及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等文化表现形式。
C.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于有固定空间形式的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遗产、活态文化、民间文化。
D.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民间有着不同文化形态的迭层和变体,体现了各民族文化形态血脉相连。
8.对文中画横线一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一个民族古老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基因,具有鲜活的生命风采。
B.处于弱势边缘文化的民族,如果不设法保护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将有被强势文化侵蚀的危险。
C.每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突出代表该民族的文化认同,表达该民族独特思维传统,所以是该民族的基本标志。
D.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实际上就是对民族独特的精神存在的重视,是民族发展进步的前提。
9.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得到全世界关注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取得全球一致的认识,需要付出时间的代价。
B.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文化之根,也是一种无法再生的文化资源。
C.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了人类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
D.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迅速消亡流变,影响了人类文化的多元存在和持续发展。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工业现代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必将导致全球文化一元化的趋势。
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交流实质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蚀。
C.加强各民族多元文化的沟通交融,应是中国搞好文化环保的重要方面。
D.已公布的世界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下定能免于失传。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彦光少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魏大统末,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开皇二年,上幸岐州,悦其能。后数岁,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化。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干上曰:“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于是人皆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隋书•列传第三十八•循吏》)
[注)诙(bì):不正,邪僻。《隋书》为唐代魏徵等撰,为避讳而改“民”为“人”。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    质:质朴
B.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坐:因为
C.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  庶:但愿
D.发摘奸隐,有若神明        摘:揭发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人皆剋励,风俗大改
B.通遂感悟,既悲且愧
C.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
D.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梁彦光的为政之道的一组是
①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②发摘奸隐,有若神明
③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
④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
⑤彦光训谕而遣之
⑥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彦光品行和学识皆佳。他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对他寄以厚望,认为他一定会兴盛宗族;他就学于太学时,泛览经史,严守礼法。
B.梁彦光性情执着,不为挫折屈服。相州民风不纯,民众诽谤他任刺史不善为政,使得他获罪免官。但他后来重被起用时,却不惧失败,主动请求再回相州任职。
C.梁彦光为政始终是惩恶和教化兼施。他一方面严厉打击强横狡猾、不守法纪之徒,另一方面以圣贤之道教育感化民众。他的政绩很为皇帝赏识。
D.梁彦光的德政使得过去善变狡诈的相州民众转而向善。酗酒不孝的焦通,经过教育感化而幡然悔悟,弃恶从善;相州官吏民众的好争执的习俗也为之大改。
 
四、(15分)
16.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诗人“惆怅”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
(1)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______? ________。(柳水《雨霖铃》)
(3)是故无贵无贱,_________,道之所存,__________。(韩愈《师说》)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黄河臆象  杨闻宇
①摊平我国地图,从东北向西南,自东南往西北,平直绷起两根细线,线的交点恰巧是兰州的所在地。黄河九曲,逶迤数千里,它只正二八经地穿过了一座城市:兰州。
②在晴朗的日子里,百里长街,市声如沸,流经闹市的黄河则是悄无声息的。不甚透明的水纹盘旋交织,沉默平稳的波痕在朝晖夕照里犹如铜汁浇铸的块状肌腱,透出凝重的粗犷的血色,流动成浩浩的、浑厚的一派,仿佛千万条汉子衔枚疾进,无声地运行。人们看不出别的迹象,只看见瓷实的、富于弹性的肌腱在起伏、在抖动,强悍雄劲却不暴戾,元气勃勃而不响动。——切怀有巨大追求的生命,常常是无声的。
⑧“不到黄河心不死”,“跳到黄河洗不清”,小时节,我听到父辈动不动念叨黄河,心里也觉着黄河了不得。读书时,耳畔啥话都有,有人说黄河是一支剽野的黄肤色的歌,有人说是长长的一线泪滴、深深的一声喟叹,也有人说它是月亮下神话里的一条龙……我想往黄河,以为今生今世能见它一眼,就知足了。没料想成人之后,我这生命的火星儿溅离父母之乡,西掷千里,住进兰州,居然与北国大地上最古老、最有声望的大河相依为邻了。夕照下,风地里,雨天,雪天,我独自在河滩里逍遥漫步,纵览这亘古不息的、不舍昼夜的活的巨物,聆听这似乎无言、却分明有意的弦外之音,久而久之,我的情绪便有了些神秘的变动。
④黄河,是大海以它倔犟的手指深深地抠进陆地里的一个“大问号”。这问号在兰州形成稽考历史的第一个锐利弯钩,钩起一连串的积淀物:踏波跳浪的羊皮筏子,策驼西上的汉使张骞,120丈铁缆的镇远桥铁柱,湖湘子弟栽植于3000里征途中的左公柳,兰州战役时在炮火中旋动不已的大型水车……这些记载过我们民族的年代的实物,有的化作了濒水而立的花岗岩石雕,有的尚绵延着一线活气,对“问号”努力进行解释。
⑤黄河,又是天际一霎闪电掣开的鞭影,鞭杆攥在汪洋的掌心里(渤海是汪洋紧握的拳头),鞭梢抽打在一个微微耸起的背脊上。在兰州,黄河并不是箭杆式地插城而过,每于人迹稀寥处折个大弯,长的波痕便斜倾如熊腰,低吼喑呜,拍石崩岸,狂不可羁,这一种地上没有路便要踢开一条路、前方没有海自己便要掏成一个海的霸王气概,着实惊人!黄河在兰州,并不晓得前程上还有横流四衍的壶口、有“平地一声雷”的龙门、有大禹神斧劈裂的三门峡。浪未至而气先凝,这一条由海魂挥动着闪电似的长鞭,它那征服一切的气度是先天具备的。
⑥“黄河远上白云间”,那仅仅是它远上昆仑时偶尔一现的背影。兰州乃挟水之山城,夜来两厢灯火,珠玑罗列,金冠嵯峨,洋洋洒洒映进黄河,致使这里的流水成为千里躯体上光明璀璨、瑰丽无比的一个段落。“昆仑者,天象之大也”,昆仑怎么也容纳不了的黄河,正从我身边经过……
19.试比较,文章②⑥两段所描写的黄河之景有什么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联系所在段落内容,分别说说对以下两个比喻句的理解。(6分)
(1)黄河,是大海以它倔犟的手指深深地抠进陆地里的一个“大问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河,又是天际一霎闪电掣开的鞭影,鞭杆攥在汪洋的掌心里(渤海是汪洋紧握的拳头),鞭梢抽打在一个微微耸起的背脊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本文以“黄河臆想”为题的理解。(4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①段写兰州的位置及黄河流经兰州的情况,既写出这条母亲河在中国的地位,又写出兰州是体味黄河的最佳地方,能自然引起后文的“臆想”。
B.文章先写“我”为黄河的神奇所吸引,再写“我”与黄河相依为邻,最后写“我”与黄河密不可分,全文线索清晰,结构谨严。
C.文章先写黄河“悄无声息”、“沉默干稳”,再突出黄河征服一切的霸王气度,欲扬先抑,曲折多姿。
D.文章主要描写黄河兰州段景象,又指出黄河在兰州并不晓得前程上还有“横流四衍的壶口”等景象,虚实结合,表现了黄河全程的声威气势。
E.文章最后指出“昆仑怎么也容纳不了”黄河,借“天象之大”的昆仑反衬黄河,充分表现黄河粗犷、浑厚的性格和宽广、博大的胸怀。
[    ][    ]
 
六、(12分)
23.将下列长句改为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4分)
在新的环境里,中国人往往以家族道德和家族感情为社会的母本,迅速复制出官员是“父母”、下属是“子弟”、朋友和熟人是“弟兄”的仿家族和准血缘的人际关系。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仿照下面的拟人手法和句式特点,另写一组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4分)
山间的溪流,并不因为大海就在山下而停止歌唱;路旁的小草,并不因为大树就在身边而含羞躲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为下面的报道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4分)
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8年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地方政府,相对集中财力,对部分有一定基础的高校进行重点建设。到目前为止,已经实施部省(直辖市)重点共建的高校有32所,共投入经费219.7亿元。其中,教育部投入104.05亿元,省市以土地、建筑、资金等各种形式多渠道投入共计115.65亿元。共建不仅大大改善了高校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水平,而且也带动了全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七、(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康德说: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奇异的色彩。
一个普通人说:我们或许终生吃苦,但我们应该活得精彩。
看了以上材料,你对“精彩”或许会有新的认识,请以“精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
【注意】
1.文体自选。
2.题目自拟。
3.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18分,每小题3分)
1.A(A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分别为piāo、piǎo、piáo、biāo,B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分别为以hé、hé、hài、gāi,C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分别为niàng、liàng、1áng、láng,D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分别为chuàng、qiàng、cāng、chuàng)
2.B(A项中“摄”应为“,慑”;C项中“报”应为“抱”,或“负”应为“复”;D项中“艰”应为“坚”)
3.A(“忘怀”意思是“忘记”,“释怀”意思是“(爱憎、悲喜等感情)在心中消除(多用于否定)”。结合句(1)语境,该填“忘怀”。“薄弱”和“单薄”都是形容词,表示不雄厚、不坚强,容易破坏。“薄弱”强调力弱,不坚强,容易破坏;用于力量、意志、能力、事情的环节等抽象事物,不用于具体事物。“单薄”强调不厚实,显得无力;用于力量、论据和某些具体事物。结合句(2)语境,该填“单薄”。“鉴于”含有“觉察到、考虑到”的意思,后接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件事情发生的条件;“基于”只是相当于“根据”之意。结合句(3)语境,该填“鉴于”。)
4.B(A项中的“肝胆相照”不能用于一个人;C项中“情不自禁”指感情激动而不能控制自己,不合句意,可改为“不由自主”;D项中的“上行下效”多指做坏事。)
5.D(A项“进入教科书”和“活跃在各类媒体上”应互换位置才能构成递进关系。B项中“孕育”和“温床”搭配不当,“孕育”可改为“提供”。C项杂糅,成分残缺,应删去“的危险”,或在“会”后加上“有”)
6.A(句(1)应根据唐宋诗歌的不同风格来选。句(2)要注意“超”和“妙”押韵的特点)
二、(12分,每小题3分)
7.A(各种传统文化中既包含非物质文化,也包含物质文化)
8.C(原句为“对于许多民族”,C项误解为“每个民族”,以偏概全)
9.D<根据第2、3段文意筛选概括可得)
10.C(A项错在“必将导致全球文化一元化的趋势”,B项“实质”的说法不妥,D项错在“定能免于失传”)
三、(15分,每小题3分)
11.B(B.坐:因犯……罪或错误;D.摘:同“擿”,“发摘奸隐”等于“发奸擿伏”,“摘”等于“发”,可依语境推断)
12.C(古代汉语意为技艺,此处用为名词,指从事各种技艺的人,即工匠;现代汉语意为表现在艺术、工艺、体育等方面的巧妙的技能)
13.B(B.前者为第三人称代词,代人,译为“他”;后者为语气副词。A.均为用作助词,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属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C.均为表示被动关系,跟“所”结合,组成“为……所”句式。D.均为用作介词,表凭借,译为“用”)
14.C(排除①⑥,①学识修养,⑥为政之道的结果)
15.C(任相州刺史是惩恶和教化兼施,而任岐州刺史则是以静镇之,并非始终。)
附参考译文: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省泾川县)人。彦光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常常对亲近的人说:“这个孩子品格、气概不凡,一定会使我们的宗族兴盛。”西魏大统末年,彦光进太学学习,泛览丁经书和史书的要略,做事有规矩和法度,即使在匆忙之际也严守礼仪。到了隋高祖接受了北周的禅让登基,任命彦光担任岐州刺吏。开皇二年,皇上驾临岐州,很赏识彦光的才能。几年之后,彦光调任相州刺史。彦光以前在岐州任刺史时,那儿的民风很质朴,彦光用为政安定的方式来治理,使得一郡的风俗人心都受到了教育感化。等到到了相州,依然按照治理岐州的方法治理。相州治所邺都的民风不纯,民众大多善变而狡诈,他们给彦光编了歌谣,说他不能够以理教来感化教育世俗人心。皇上听到了这个歌谣就责备了彦光,最终因此罪名而被免官。一年多以后,被任命为赵州刺史,彦光对皇帝说:“请求再任命我为相州刺吏,我将改变方法,期望能有办法来改变那儿的民风,来报答陛下对我的大恩。”皇上答应了他的请求,再次任命他为相州刺史。相州的强横狡猾、不守法纪之徒听说彦光是自己请求前来的,没有不嘲笑他的。彦光一到任,就揭发隐匿的奸邪之徒及其罪行,就如神明一般明察,从此狡诈之徒没有不潜逃的,一郡之内人们都非常惊骇。当初,北齐灭亡之后,世族士绅和读书人大多迁居关内,只有工匠、商贩和乐户人家迁移聚居在州城的外城一带,因此民风险恶邪僻,无端地编造歌谣诽谤,控告官员,频繁地挑起许多事端。彦光想要革除这种弊端,就用俸禄召请了中原的儒学大师,在每个乡里建立学校,不是圣贤的学说不准教授。从此民众都能够克制自励,民风大有改变。有一个滏阳人焦通,性好酗酒,在对待父母的礼法上有过错,被堂弟告发。彦光并没有处置他,而是把他带到州中的学校,让他在孔子庙里参观。焦通于是就受到了感化而醒悟,又难过又惭愧,无地自容。彦光就教训他,他明白道理之后就让他回家了。后来焦通改正了过错,磨砺自己的品行,最终成为了有善行的士人。彦光用德行来教育、感化民众的行为,都如这样的情况。官吏民众都被他感化而爱戴他,相互之间没有了争执。
四、(15分)
16.(5分)
(1)做事有规矩和法度,即使在匆忙之际也严守礼仪。(3分)
(2)后来焦通改正了过错,磨砺自己的品行,最终成为了有善行的士人。(2分)
17.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3分。意思对即可。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答到这一点的给1分。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寄之慨。答到这一点的给2分)
“梨花淡白”和“一株雪”并不重复。“梨花淡白”是以实笔泛写印象中的梨花,而“一株雪”则是以虚笔写东栏梨花,虚实交错,富于变化,强化了对摹写对象的认识,并非重复。(1分。意思对即可)
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各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18.(4分,每题2分)
(1)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3)无长无少  师之所存也
五、(18分)
19.(4分)
两段描写的虽都是黄河兰州段之景,但第②段写的是白天之景,第⑥段写的是夜晚之景;第②段表现黄河悄无声息而又强悍雄劲的特点,第⑥段表现黄河璀璨瑰丽的特点。
此题4分,两点不同各2分。意思对即可。
20.(6分)
(1)“大问号”既喻指黄河的外形,又表示对黄河文明(华夏文明或历史)的回顾和反思。(2)“鞭影”喻指黄河与大海紧紧相连,先天具有征服一切的霸王气概。
此题6分,每小题各3分。每小题答案的两个意思中,前者1分,后者2分。意思对即可。
21.(4分)
以“黄河臆象”为题,表明文章写的主要是黄河之“神”而非“形”,是人们心目中而非地理学意义上的黄河。
此题4分。意思对即可。
22.(4分)A、D。
六、(12分)
23.(4分)
①在新的环境里、中国人迅速复制出仿家族和准血缘的人际关系。
②这种人际关系往往以家族道德和家庭感情为社会的母本。
⑧这种人际关系是官员为“父母”,下属为“子弟”,朋友和熟人为“弟兄”。
24.(4分)句式2分,内容2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5.(4分)下列三个答案供参考。
①重点共建32所高校    部省投入近220亿元(或219.7亿元)
②部省投入近220亿元重点共建32所高校
③部省投入巨资重点共建高校
答案应包含共建和投资两点意思,每个意思2分。
七、(60分)
26.(60分)
题意提示:康德等人以及“一个普通人”的话,揭示了工作与快乐、辛苦与精彩的辩证关系。文章就精彩与辛苦的关系或“精彩”立意,均可视为符合题意。 (61.175.230.106)"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0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12』  下一个『哈尔滨三中高三月考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