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考语文模拟题79(含答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中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5年中考语文模拟题79(含答案)(九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5年中考语文模拟题79(含答案)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①东阳木雕鬼斧神工,人物花鸟,飞虫走兽,无不玲珑剔()福谰鴏un()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②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xi()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2.根据
试题预览
"2005年中考语文模拟题79(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①东阳木雕鬼斧神工,人物花鸟,飞虫走兽,无不玲珑剔( )福谰鴏un( )
   
   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②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xi( )中依稀可见,宛如
   
   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 )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2.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6分) 
   
   ①陆游的《游山西村》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两句诗是:
   
   ②王维《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奇特壮美沙漠景象的两句诗是:
   
   ③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请任意写出两句能体现他浪漫主义风格的诗
   
   句。
   
   ④古诗词中描写春景的句子很多,请写出一例。
   
   3.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
   
   原句字数相同)。(4分)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4.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和沙尘暴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下面是有关这方面情况的统
   
   计。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统计结果。(4分)
   
   年代
   土地沙漠化面积
   
   单位:平方公里
   沙尘暴发生次数
   典型受灾情况
   
   70
   1560
   13
   降尘25600顿/平方公里
   
   80
   2100
   14
   20万亩农作物受损,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
   
   90
   2460
   23
   46.1万亩农作物受损,11.9万只牲畜死亡,156万人受灾,之际经济损失8亿
   
   
   
   
   5。口语交际。(4分)
   
   金娜匆匆走进教室,习惯地用卫生纸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随手将纸团扔在地
   
   上。同学张敏看见后说:“你很讲究个人卫生的哩!”金娜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
   
   “ 。”随即将纸团捡起来,扔进了教室外面的垃圾箱。
   
   ①张敏的语言外之意是:
   
   ②金娜该怎样说才得体:
   
   二、阅读理解(共58分) 、
   
   (一)(9分)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a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b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c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d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不再鸣叫.藏起形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连的寒冬。
   
   6.请用一个语意相同的成语替换文中划线部分。(2分)
   
   “不再鸣叫,藏起形迹”换为成语:
   
   7.“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在原文中的位置应是 处。(3分)
   
   8.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请你从选文中找出2个能表明季节变化的四字短语。 (4分)
   
   (二)境界(30分)
   
   有一次,游名山,朋友们都登绝顶而去,我懒得爬山,便在山脚闻名遐连的宝刹憩息。天很热,我坐在井边纳凉,寂寞寺院,寥落蝉声,显得少有的寂静。只见一位和尚,一担一担地挑水,去冲洒殿前的青石台阶。他年纪不大,话也不多,但言谈得体,识见不俗。这样我知道他是个游方的僧人,好像是佛家规矩,凡挂单者,总得为寺院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
   
   忽然,钟磬齐鸣,佛号长诵,原来从海峡那边来了一位法师,以及随同多人,都披着金灿灿的袈裟,在正殿里做法事,并布施若干万元。然后,又看到方丈引路,长老陪同,住持拈香,几乎所有僧众都簇拥着贵宾,瞻观膜拜。相比之下,这位穿着直裰短打的行脚僧,看来只有自食斋饭,自宿僧房,无人搭理的冷落了。我说,同是佛家子弟,何必厚此薄彼j.但他很坦然,继续挑着一担担井水,不紧不幔,将大雄宝殿前面,冲洗得干干净净,尘埃不沾,暑气尽消。
   
   我打量这位僧人,不由肃然起敬。整个下午,我看他从井筒里,至少挑有四五十担水,每一次把水筲从井口提出来的时候。都是绳直而不弯,水满而不盈。然后将水再倒进铁桶里,几乎很少泼洒在井栏上。提水一路,步履安详,也不见溅溢出来。这种从容不迫,举止得当的神态,令我神往。我想换了我,是做不到的,尤其那些有钱的和尚在身边走来走去的时候,大概是无法沉得住气和大度起来的。 
   
   于是,我向他请教心静之术。他合十说,佛是不许打诳的,他没有想得这么多,甚至根本不曾想,心里只有这桶水.也就不可能生出其他杂念了。他虽然不是高僧,但他的话,他的行为,却透出一种颖悟。从此,每当我感到心烦意躁之时,就想想这位扭水的和尚,顿觉有习习凉风。由腋下生起,不由轻快许多。其实,杂念即欲。人世间的许多烦恼,皆因太在乎那桶水外的名欲和物欲,纠缠其中,才不能自拔的。如果只求挑好自己那桶水,摒除杂念,力臻宁静淡泊的境界。我想,-无论对己,还是对人:都会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通常,人老了,意味着成熟。作家老了,尤其应该如此。我特别饮佩文学长者笔下,那种对于命运的领悟,人生的豁达,世情的谙悉。社会的了解,所言所行,常常于不其然中所闪烁出的智慧之光,足使我们后辈于迷蒙中清晰,混沌中了然,而获益匪浅。因此,我总感觉到这些老者人品,风范,学问,乃至于炉火纯青的文章,由于经过了长时间的历练磨砺,虽岁月迁移,世道变幻,已无碍于那光辉的存在。于1是在我脑海里,对这些敬仰的前辈,,遂凝固成一个如玉之润,如石之坚,如水之静,如海之深的永恒印象。 
   
   不知道这是否可称之为在历史的永恒,读者心目中的不朽?
   
   有一年的冬天,我去积雪覆盖着的托尔斯泰的庄园参观_。那庄园叫亚斯纳亚,位于离莫斯科不很远的图拉附近。也怪,那天也不知为什么,偌大的庄园,银装素裹,一望皆白,竟再无其他来参观的人,显得十分地落寞。当时,我心中涌上来很冷清,也很凄凉的感慨。因为看不到太多脚印的雪地,是冷落的最好见证。
   
   托尔斯泰就这样很不起眼地埋葬在他的庄园里,一条平平常常的土路旁边。
   
   他的坟墓只是稍稍隆出地面的一块小丘,除了周围的参天高树外,别无任何明显的标志。那些照例有的,也应该有的碑石啊,祭坛啊,十字架啊的装饰,在这里是看不到的,真是平凡的无法再平凡的了。要不是插在不远处的一个小小的木板上,写了两行字,我们就会走过去了。
   
   这两行字,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意是这样:请你把脚步放轻些,不要惊扰正在长眠的托尔斯泰!
   
   多好!一片洁白,万籁无声,连时间也仿佛凝固了。这一块普通的木板上的两行字,倒体会出这位大文豪朴素中的伟大磊落,淡泊中的高风亮节。我忘了查考这是谁的手笔,但使我豁然贯通,眼下这份寂寥空廓不正是这位文学巨人,最后走出亚斯纳严,在风雪中追寻不知所终的辽阔苍茫的境界么?
   
   虽然陪伴着这位文学巨人的,是那晶莹的雪和那冷冽的空气,但他的智慧之光,却会永远点亮世人的心。
   
   9.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4分)
   
   ①憩息( )②簇拥( )③步履( )④淡泊( )
   
   10.小和尚“年纪不大,话也不多”,“挑着一担担井水”。他令作者“肃然起敬”的真正原因是什么?(4分)
   
   11.文章第四段作者谈到“只求挑好自己那桶水”,这句话的普遍意义是什么?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分析。(5分) 、
   
   12.请在第三段中找到兼用比喻和排比两种修辞方法的一句话,完整、准确地抄写下来。
   
   (4分)
   
   13.文章第五段、第六段中作者深情礼赞文学长者的光辉。除托尔斯泰外,你最敬佩的文学家是谁?请结合他(她)的一部名著谈一谈你的收获。(4分)
   
   14.仰视文学巨人托尔斯泰,作者感悟到怎样的人生境界?(4分)
   
   15.游方僧人的言行和托尔斯泰的坟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境界的思考。生活中的哪件小
   
   事触发了你的思考?从中你有何感悟?(5分) 
   
   (三)储蓄人生(19分)
   
   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便想到了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
   
   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亲情。这一储蓄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我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这张“存单”,借助它走出困境。有了亲情这笔储蓄,我们即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可以很富有;如果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友情。也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迷途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是不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彼此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学识的储蓄要锲而不舍。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学校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刻苦勤勉,日积月累,在长长的一生中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
   
   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知道怎样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
   
   16.从整篇文章看,“储蓄人生”具体包括“储蓄” 和 。文中表
   
   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是 .。(6分)
   
   17.揣摩第三节中画线句子的意思,用直白简明的语言替代比喻的说法,完成下面句子。任何带动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 ,而且 。(4分)
   
   18.第四节加点的词中,“充实”是说知识需要 ,“更新”知识则强调. 。(4分)
   
   19.文章说“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你认为还需要储蓄什么?请写出一点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18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日:“此何遽不为福乎iI”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日:“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父日:“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5分)
   
   ①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 ②马无故亡而入胡( )
   
   ③人皆吊之( )④居一年,胡人大入塞( )
   
   ⑤此独以跛之故( )
   
   21.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此何遽不能为福乎?
   
   ②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22:由这篇寓言而产生出来的一个成语是“ ”,这个成语一般用来比喻
   
   。(3分)
   
   23.从文中塞翁说出的三个反问旬来看,你觉得塞翁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观点是否完全
   
   正确?(4分)
   
   四、作文(共30分)
   
   题目:走近——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①ti伦②曦 pie 2.略 3.提示可联想“大海、湖泊、星空、江河、森林’’等。 4.提示:我国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重。 5.示例:①你只讲个人卫生,而不讲公共卫生。.②谢谢你的提醒,真不好意思。 : 
   
   二、阅读与理解 .<一>6.。销声匿迹。 7.b 8.冰雪融化。一草木萌发。孕育果实果实成熟 北雁南飞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三)9.①qi②cu‘③lu④bo 10.他不受有钱的和尚们走来走去的影响,沉着大度,心无杂念。只挑好自己那桶水,达到了宁静淡泊的境界o‘ 11 , ’,
   
   普遍意义是不受世俗干扰,做好份内事‘,全身心为理想奋斗。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应以学为本,脚踏实地,勤勉坚定,积蓄知识和能力,方能在今后大展鸿图。 12.于是在我脑海里,对这些敬仰的前辈,遂凝固成二个如玉之润,、如石之坚,如水之静,如海之深的永恒印象。 13.所举文学家应有历史耍献和一定影响力,所举作品必须是一部名著,而不能是一篇文章或二首诗歌。 14.“朴素中的伟大磊落,淡泊中的高风亮节?。或者是:“为了人类贡献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但丝毫没有炫耀之心,丝毫没有贪功之嫌。15.此题开放性强,重在感悟。应有生活小事的叙述和有针对性的说理。 (三)16.亲情友情 学识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精致的部分,储蓄-切至真至善至美 17.‘回报(真正的好处) 连友情本身都会失去 1 8.不断增加、丰富(日积月累) 要用新知识替代旧细识(知识的学习要跟上知识化发展的步伐 学习,癜与时俱进) l 9.例如,待人接物的态度 良好的态度是事业成功,被别人接纳、认可的重要保证,米卢说-态度决定一切" 三、文育文阅读 20.①擅长.②逃跑③安慰④停,过⑤大规模 21.①这怎么就不能算是福呢? ②靠近边塞的人1十个要死去九个。 22.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坏事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变为好事 23.能辩证地看问题;第二问略。 (125.93.180.52)"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上一个『2005年中考模拟试卷』  下一个『2006年黄冈中学高三第一轮高考复习语文单元测试题(十)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