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分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分析(高二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①—③题。甲乙约客雨晴赵师秀王驾黄梅时节家家雨,雨前初见花间蕊,青草池塘处处蛙。雨后全无叶底花。有约不来过夜半,蜂蝶纷纷过墙去,闲敲棋子落灯花。却疑春色在邻家。①甲、乙两首诗的体裁均属于近体诗中的②甲、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仔细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季
试题预览
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①—③题。
     甲                              乙
       约    客                雨   晴
        赵师秀                   王驾
     黄梅时节家家雨,        雨前初见花间蕊,
     青草池塘处处蛙。        雨后全无叶底花。
     有约不来过夜半,        蜂蝶纷纷过墙去,
     闲敲棋子落灯花。        却疑春色在邻家。
①甲、乙两首诗的体裁均属于近体诗中的               
②甲、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仔细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
             季节                    景物
     甲                            家家雨、处处蛙
     乙      春天                                  
③甲、乙两首诗后两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请分别说明
  甲: 
  乙: 
参考答案:①绝句(七绝)    ②初夏(黄梅时节) 蜂蝶(或叶)    ③甲:由对客人的等待想象客人不来的种种情况。乙:由蜂蝶飞过墙想象邻家的春色。

2001年春季上海卷
阅读下文,完成17—19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7.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       诗。
18.从诗中                      和                     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19.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参考答案:17.诗圣,律 18.“寄书常未达”“况乃未休兵” 
          19.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它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001年夏季上海卷
阅读下面一首词,解答①—④题。
                              摸 鱼 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下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②。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①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           。
②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饰方法是
A.设问 借代              B.设问 比拟
C.夸张 比拟              D.夸张 借代
③杨玉环、赵飞燕曾经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武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                                  


④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参考答案:①稼轩 ②B ③主和派(奸臣小人)没有好下场。 ④“愁”指抗金主张不被采纳。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
2002年全国卷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分析】本题重点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前几年试题中也都考查过文学鉴赏的能力,但当时运用的方法为客观性命题,即采用选择题的方法。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对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因此,今年采用了主观性命题。 
     试题选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来鉴赏。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现在的题目也就从这儿提出。“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有霸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析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可见,“折柳”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听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所以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实为重要。 
     当然,也许会有考生认为“折柳”在诗中算不得是关键,那只要他能说得自圆其说,就可以考虑给分。




2002年春季上海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蛩(qióng):蟋蟀。
15.下列名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
A.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B.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D.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6.词中说的“心事”指                    
17.这首词的主旨句是                        
18.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1)希望抗金报国 (2)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3)此诗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
2002年夏季北京卷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②题。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②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参考答案:①B、E 
          ②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丽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2002年夏季上海卷
阅读下文,完成16—18题。
虞美人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6.请在下表中填入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心情的词语。
    歌楼听雨 
    客舟听雨 
    僧庐听雨 
17.对“悲欢离合总无情”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对他人的“悲欢离合”已无感情。
B.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作者这时已对“悲欢离合”不十分在乎了。
D.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本身是没有感情的。
18.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参考答案:16.欢乐,失意,无奈 17.C 
18.参考角度:形象、线索、对比、含蓄、以实写虚、情景交融、语言风格等。
2003年全国卷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鸣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的是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过去我们运用客观性命题的方法,即采用选择题的方法来考查这一能力,从2002年开始,运用了主观性命题的方法,2003年沿袭这一作法,继续采用主观性命题。
     试题用了王维的五律《过香积寺》一诗来赏析,题目的切入点为“诗眼”。现在一般提“诗眼”往往是用来指一首诗的眼目,即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诗句,但过去更多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宋以后不少人认为,唐人五言诗工在一字,谓之“诗眼”,我们题目中讲的“诗眼”,也就是指这样的一个字。
     王维这首诗的五六两句一向为人所称道,前人对此评解甚多,如《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引汪道昆的话说:“五六即景衬荒凉意,‘咽’字‘冷’字‘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咽’与‘冷’见用字之妙。”《唐诗从绳》中说:“五六是‘危石’边‘泉声咽’、‘青松’上‘日色冷’,成倒装句。”《缆斋诗谈》认为这两句写“泉遇石而咽,松向日丽冷,意自互用。”清人赵殿成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等等。可见,这两句中的诗眼当是“咽”、“冷”二字。这两句诗写的是: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鸣咽之声;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两句中的“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再从全诗来看,诗人谓初“不知”有山寺,等到深入云峰,于古木林丛人迹罕到之处,,忽然耳边传来了一阵阵寺院的暮钟之声,而方始知寺之所在。前面几句的描写其实也都勾画了香积寺外山中的一种幽微僻静之景。现在“咽”“冷”二字更加烘托出了全诗所表现的孤寂之境。
     对诗的赏析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如采用字的活用、句式的倒装这样的方法对“咽”、“冷”二字进行赏析,或从修辞的角度、心理的角度来鉴赏“咽”、“冷”二字的作用,也是完全可以的,只要赏析得恰当,都可给分。本题难度0.527,区分度0.409。
2003年春季安徽卷
阅读下面一首元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小桃红   秋江 
倪瓒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蘋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请从动静和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这首小令头两句写出江面水影浩白如绢,属静景描写,最后几句“吴歌……惊起白鸥眠”,则显出动景,首尾动静呼应,和谐统一。(如写出“第三句写视线之内只见几行大雁在天空飞行为动景,与前两句的静景描写和谐统一”,亦可。)“雪晴天”两句描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之下,绿色的浮萍、粉红色的蓼花高低不齐地长在水边。作者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天点缀得异常绮丽。

2003年春季北京卷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闻 雁      韦应物                       寒 塘 赵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
这两首都是抒发                      。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答: 

参考答案:(1)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2003年春季上海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16—19题。
           甲                                       乙
     过华清宫   (唐)杜牧                 题华清宫   (宋)杜常
     长安回望绣成堆,                         行尽江南数十程,
     山顶千门次第开。                         晓风残月入华清。
     一骑红尘妃子笑,                         朝元阁上西风急,
     无人知是荔枝来。                         都向长杨作雨声。
16.从这两首七绝的内容看,它们都属于               诗。(1分)
17.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描述                ,讽刺了 
                              ;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                    的感慨。(3分)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诗开头两句犹如电影镜头,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骊山图景。
B.乙诗开头两句描述了诗人长途跋涉到华清宫后所见到的凄迷景色。
C.甲诗语言虽然不用难字,但精雕细琢,雄健豪放。
D.乙诗取景深远,意味无穷,表现了对历史的思索。
19.甲诗作者杜牧是唐朝著名诗人,下列诗句都是杜牧的名句,请写出它们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两句)(2分)
    ⑴停车坐爱枫林晚,               。
    ⑵                 ,隔江犹唱《后庭花》。
    ⑶东风不与周郎便,             。
参考答案:16.咏史。17.送荔枝一事、唐玄宗杨贵妃的淫逸误国、兴衰(或:兴废、更替)。18.C。19.(1)霜时红于二月花。(2)商女不知亡国恨。(3)铜雀春深锁二乔。
2003年夏季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①-②题。
江 楼 感  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②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体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E 
(2)、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 
          内容:(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写法:(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003年上海卷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0分)
望海楼①
米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白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17.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临近青天,作用是               
                                    。(2分)
18.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         和           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2分)
19.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2分)[    ]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上册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上一个『粤教高二选修1诗歌鉴赏课外练习』  下一个『短篇小说阅读训练3篇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