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六校联考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六校联考试卷(高二上册 粤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六校联考试卷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命题人:石和平审题人:麦静本试卷共7页,答卷4页。全卷四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已的姓名、学校和考号等信息填写在答卷的密封线内,在第二卷的右上角座位号栏内填上所处试室的座位号。2.考生必
试题预览
 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六校联考试卷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命题人:石和平   审题人:麦静

本试卷共7 页,答卷4页。全卷四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已的姓名、学校和考号等信息填写在答卷的密封线内,在第二卷的右上角座位号栏内填上所处试室的座位号。
2.考生必须保持答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卷交给监考老师。

一、古诗文阅读鉴赏(共52分)
㈠古诗文默写(8分)
1.补写出下列古诗文中空缺的部分。(每组只选1小题,共可选4小题。8分)
     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②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
(李煜《虞美人》)
     ①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①___________,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②__________,风华正茂;书生意气,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㈡古诗词阅读(12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2----4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的天空寥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诗人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 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惋,气却沉雄刚健。
3.“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4.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5分)
(三)、文言文阅读(3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7题。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曰:“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熅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谴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选自《汉书•苏武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治:审理
B. 见犯乃死,重负国      重:重新
C. 虞常果引张胜          引:供出
D. 蹈其背以出血          蹈:用手轻敲
6.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例:宜皆降之
A.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 惠等哭,舆归营
C. 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D. 孙子膑脚
7. 选出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3分)
例:见犯乃死,重负国。
A.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陈涉起大泽中。
C. 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
D. 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3题。
张骞传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驿道,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杂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
(节选自《汉书》)
【注】○1月氏,也作月支,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一带。○2堂邑:汉人姓。○3并(bàng)南山:并通“傍”,沿着;南山,指昆仑山。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月氏遁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无与:没有谁同它联合
B. 道必更匈奴中                  更(gēng):更改
C. 西径匈奴,匈奴得之            西径:西边一直到
D. 然骞持汉节不失                不失:不改变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以其头为饮器
骞以郎应募
B. 无与共击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不如因而厚遇之
D. 而为匈奴所闭道
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
10.对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无与共击之            之:指代上句之“匈奴”
B. 匈奴得之,传诣单于    之:指代张骞
C. 既臣大夏而君之        之:指代大夏
D.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   之:指代张骞
11.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目的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结交月氏,抑制匈奴,以打通丝绸之路。
B.沟通月氏,联合大宛、大夏以击败匈奴。
C.联合月氏,共同击败匈奴。
D.沟通月氏、大腕、大夏,既击败匈奴,又打通丝绸之路。
12.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4分)
                                                                       
⑵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3分) 
                                                                        
13.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4分)
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

二、现代文阅读鉴赏(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冰雪里的灵魂
夏立君
○1李陵小时候,祖父李广一定与他一块朗读过《诗经》中那篇有名的《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对诗意似懂非懂的李陵看着祖父微微翕动的嘴唇,感到祖父的表情是那样深沉而又奇怪,祖父好似看到了血光冲天,好似看到了无边雪原,好似看见了自己留在苍茫大地上的无数脚印。李陵从祖父的声调里听出了这首诗的美。李广对李陵说:从前有一个人,离开家非常久非常久,当他回来的时候,他发现他家没有了,他的家已经被人做田地来耕种了,黍和稷都长得很高了。小李陵似乎明白了:人不能离家太久,更不能一辈子不回家。
○2公元前99年秋天,李陵率五千步卒出击匈奴,出河西,临大漠。冬天很快降临了,寒潮一阵一阵从漠北扑来。这是一个与他过不去的冬天。至浚稽山一带,在两座峰峦之间,李陵部众与单于率领的三万匈奴骑兵遭遇。一场惨烈的厮杀之后,单于很快发现他这三万骑兵竟不足以制服李陵五千步卒。单于让部队后撤,很快调来八万余骑,摆成合围之势,紧紧咬住李陵。突围,突围!李陵此时唯一的念头就是突围。英勇的将士击退了匈奴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可单于的包围圈越勒越紧。李陵抽出一支箭,又抽出一支箭。他的箭率领着千百箭飞向敌阵。可是,忽然之间,他的箭袋空了。他高呼:箭,箭,快给我箭!可是,几乎在同时,将士们的箭袋全部空了。五千将士的五十万支箭全飞向了匈奴人。从此,李陵一生都没有摆脱赤手空张空弓的感觉。他下令解散部队,各自突围。匈奴将士簇拥着单于很快来到李陵跟前。李陵和单于互相看清了对方的面孔。李陵控住马,望一眼天空和大地,望一眼南方,深深叹息一声,下马,投降。
○3李广如此忠义,他的孙子李陵却投降了。武帝对此耿耿于怀,那些从前赞扬李陵的人现在都说李陵的坏话,他们知道皇帝愿意听什么。武帝问颇有书生气的司马迁对此事有什么看法。司马迁说:“李陵事亲极孝,与人交往恪守诚信,为国家奋不顾身。这次出征,虽身陷绝境,但杀敌数量巨大。他不死,可能是图谋将来有机会报答陛下……”武帝不喜欢这几句话,司马迁受了宫刑。不久,李陵遭受灭族之祸,老母娇妻幼子弱弟都被杀掉了。……两千年来,面对李陵这个名字,人们一直是一咏三叹。人们在心灵里为李陵辟出了隐秘的一角。体制总是塑造适合它需要的偶像,而李陵在体制的冷硬面孔之外。
○4李陵在匈奴生活了约20年,最后死在那里。匈奴人埋葬了他,匈奴人为他哭泣。他的躯体上一直覆盖着厚厚的冰雪。一个蒙羞的灵魂,一个堆积着厚厚冰雪的灵魂,一个插着无数把刀的灵魂,在两千多年前安息了。他埋骨在哪里谁也不知道。重视葬地是农耕民族的传统,他已融入了游牧民族。而他前半生所在的那个民族却不能忘记他。隔着两千多年的岁月,李陵这个名字为什么总给人异样的感受?人们感受到了李陵灵魂里的冰雪。李陵似乎永远在历史深处沉思默想。我感到历史一直在打扮李陵,但与打扮任何历史人物不同,人们念说着李陵时,总是颤动着那根最敏感最多情的神经。面对李陵这个投降者,人心竟知道了羞愧。人们企图以个人的方式,以一己的情感,融化李陵灵魂里的冰雪。而李陵在冰雪中远去,远去。人们一直望着的,是那一个背影。                                 
(节选自《散文》)
14.文题“冰雪里的灵魂”中“冰雪”有哪几层含义?试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15.○4段中说“李陵这个名字为什么总给人异样的感受”,你是如何理解“异样的感受”的?(4分)
答:                                                              

16.“融化李陵灵魂里的冰雪“一句表达了人们对李陵怎样的情感?(6分)
答:                                                              
17.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的开头引用了《诗经•黍离》中的诗句,姜夔在《扬州慢》中也曾提及“黍离”之悲,两者都寄托了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B. ○3段“体制总是塑造适合它需要的偶像”中的“偶像”包含了这样一些人物,如苏武、岳飞、文天祥等。
C.就“李陵事件”而言,汉武帝更关注的是如何维护皇权,认为臣子应该“杀身成仁”;而司马迁对李陵的投降给予了充分的理解,认为他“将以有为也”。
D.文章两处提到了李广,作者借助对比手法,将李陵放在李广的对立面上,更突显了李广的忠君爱国,展现了其民族气节。
E.本文作者一面生动再现了李陵投降的史实,一面则用现代人的目光重新审视“成仁取义”的实质,字里行间含蓄地表达了对李陵的理解与同情。


三、语言表达(共20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喜欢在洁白的墙上笔走龙蛇、写字题诗,大概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积习和癖好。不知此风起于何时,始作俑者为谁。
B.我这个人心直口快,刚才对你说的话也是想到就说,言不由衷,请你千万不要介意。
C..这里地震之后,迅速盖起了房屋,恢复了生产,如果没有党的领导,要想取得胜利是不堪设想的。
D.老同学聚会,大家萍水相逢,欢聚一堂,真是太难得了。

19.仔细阅读下面例句,自选一个对象,按照例句的形式进行描述。(4分)
例句:平常心,是惊心动魄激战后那只动情的琵琶,是车水马龙的马路边那朵小菊,是历尽艰辛后那宽容平和的笑容。
仿句:                                                            。

20. 2005 年是希望工程创建16周年,请你结合下面一段材料,为希望工程拟写一句宣传语。(不超过20字) (4分)
   13年前,《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拍摄了极具感染力的照片——《大眼睛姑娘》。苏明娟用她那双闪亮的大眼睛喊出了“我要读书”的心声。 
   苏明娟在希望工程的资助下,在家乡读完小学和中学后,2003年被安徽大学录取。 
   苏明娟在成为大学生后的第一个暑假,就参加了安徽大学团委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来到骏马希望小学,辅导小学生们的学习。 
答:                                                                   
 
21.联系上下文,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内容。(3分)
  有一天,戴着面具的美和丑在海边邂逅,她们互相怂恿道:“咱们到海里去游泳吧。”于是她们脱下面具,在海里游泳。
  过了一会儿,丑回到了岸上,戴上了本来属于美的面具,径直走她的路。
  接着美也上来了,找不到自己的面具,只好戴上了丑的面具,径直走她的路。
  所以直到今天,______________。
  
22.《水浒传》写武松打虎之前,有这么一段话:“当日晌午时分,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三碗不过冈’。” 
    从现代商品经济的观点来看,“三碗不过冈”是绝妙的广告词。它究竟蕴含着酒店主人怎样的用心?请回答三点。 (6分)
答:(1)                                                 
   (2)                                                    
   (3)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成长是什么?十六七岁的人正在由少年走向青年,可是你感受到成长了吗?成长或许是一种自信、自立、自尊,是一种宽容,是一种感恩的心情,是忽然发现自己开始冷静与理智的一种感受?总之,只有在成长中的人才深知成长的滋味。
请以“感受成长”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六校联考答卷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一) (二) (三)
得分
一、古诗文阅读鉴赏(52分)
     ㈠古诗文默写(8分)
1、
(1)                      ,                           。

(2)                      ,                            。

(3)                      ,                            。 

(4)                      ,                            。         
       ㈡古诗词阅读(12分)
      2、【  】(3分)
      3、“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4、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5分)
      答:                                                                    
                                                                              
                                                                                  (   (三)、文言文阅读(32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粤教版 高二 上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浙江省2006年高中证书会考语文模拟试卷』  下一个『广东2007年普通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语文试题模拟样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