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三名校试题汇编(12)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日常阶段测试
试题
名称
2006年高三名校试题汇编(12)(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6年高三名校试题汇编(12)语文试卷2006.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挑剔(tì) 月晕(yùn) 瞠目结舌(tāng) 草菅人命(jiān) B.僭越(zèn) 自诩(xǔ) 呱呱坠地(guā
试题预览
"2006年高三名校试题汇编(12)
语 文 试 卷
2006.1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挑剔(tì) 月晕(yù n) 瞠目结舌(tā ng) 草菅人命(jiā n)
B.僭越(zè n) 自诩(xǔ) 呱呱坠地(guā) 博闻强识(zhì)
C.感喟(kuì) 皈依(fǎ n) 韦编三绝(wé i) 刚愎自用(fù)
D.体恤(xù) 胡诌(zhō u) 拾级而上(shè) 苦心孤诣(y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气慨 明信片 甘拜下风 凭心而论
B.妨碍 水笼头 忍俊不禁 命途多桀
C.脉博 主旋律 戴罪立功 杀人越货
D.竣工 入场卷 牝鸡司晨 安马劳顿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商业银行应遵循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比性的原则,规范地        经过独立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
②足协的一位官员毫不      自己的观点:北京现代队带着强队的心态迎战决心以弱胜强的对手,很可能屡战屡败。
③乘飞机托运宠物的全部手续及程序,我只知道一个      的情况,恳请有关人士告知详情。
A.披露    隐讳    大约 B.透露    隐晦    大约
C.披露    隐讳    大概 D.透露    隐晦    大概
4.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这种创造性的艺术作品,充分反映了战国时期劳动人民炉火纯青的聪明才智。
B.美国不会让任何一个国家强大起来和他分庭抗礼,包扩日本在内的“盟友”们。
C.有一种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涣然冰释,就是微笑的力量。
D.十八岁,花样年华,众多的莘莘学子,满怀憧憬地徜徉在大学的校园里。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YCY (    )
A.洪战辉精神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所折射出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辉足以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B.屈指一数吧,这条盘山公路至少有二十五次以上穿山洞而过,工程的艰巨可以想见。
C.他下乡检查工作,一开始就从车里摔了出来,手臂轻微骨折而不严重,也算是洪福齐天。
D.《流行病:从猖獗到颓败》一书,以流行病的历史为经,以文化科学思考为纬,描述了艾滋病、SARS等疾病的基本流行和治疗。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为什么我们会衰老直至死亡(节选)
衰老是怎么起源的?为什么我们会衰老直至死亡?这是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困扰着我们的难题。各个民族也都有神话、传说,试图对此做出解释。只有到了19世纪,才开始有科学家尝试对之做出科学解释。有人说这是自然规律,生老病死,不可抗拒。这只是把问题换了一个说法,并没有给出真正的原因。而且这条“自然规律”也并不普遍成立。那些通过细胞分裂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的生物,例如海葵,虽然会因为生病或意外的原因而死亡,却不会自然老死。如果细心培养,它们可以永葆青春。衰老而死乃是有性繁殖的生物的特征。也有人说衰老死亡可以避免世界变得更拥挤。这是一种目的论的说法,要接受它,我们需要首先相信天地间有神秘的力量做这种巧妙的安排。死亡使得世界不那么拥挤,这是死亡的额处意义,却不是死亡的原因。有人说衰老是基因程序决定的。的确我们现在经常见到与衰老有关的基因的报道,研究人员也常说“受编程的细胞死亡”。但这只是表明了我们是如何衰老的,并没有告诉我们衰老是如何起源的,也即那些“衰老基因”都是怎么来的。
显然,我们需要找出衰老的进化因素,才能最终回答这个问题。一种说法是,老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9世纪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就持这种观点。他认为长寿是一种不合理的奢侈,
那些身体已受尽生活磨难的个体继续活着对其物种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因为它们在和年轻一代争夺生活资源。老死为后代腾出了生存空间,省下了生活资源,有利于后代的生存,而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就是留下更多的后代吗?这种貌似有理的说法,其实是违背了自然选择的原理的。一个群体的老一辈的死亡,的确有利于后代的整体的生存;但是,单个个体的死亡,却不能直接有利于它的后代的生存。自然选择不可能为了群体的长远利益,而牺牲个体的直接利益。自然选择只能在对个体及其后代有直接的优势时才能起作用,而衰老对个体及其后代而言,并没有优势。
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荷尔登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首先指出,老死并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恰恰相反,乃是自然选择不起作用的结果。另一位英国生物学家米达瓦在1952年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点。自然选择是通过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繁殖能力而表现出来的,因此,那些在个体丧失繁殖能力之前就起作用的基因,才受到自然选择的选择。一个致命的基因如果在青少年时期就得到表达,病人很可能在留下后代之前就已死亡,因此这样的基因将被自然选择所淘汰,很难遗传、扩散开去。相反的,那些隐蔽起来等过了青壮年才表达的致命基因,它的携带者在患病之前已经留下了后代,这样的基因是无法被自然选择所淘汰的,而会持续遗传下去。自然选择会使对生存、繁殖有害的基因的表达时间越来越往后推。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有越来越多的只在老年时候表达出来的致命基因在群体中累积起来,扩散开去。在每个人的身上就或多或少都有这种致命基因,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会衰老、死亡、而对无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它们一直保有生殖能力,自然选择一直在起作用,迫使它们一直保持健康,因此不会衰老。
1957年,美国生物学家乔治•威廉斯对衰老理论做了重要补充。他注意到了许多基因都具有多效性,在生物体的不同发育时期可能有不同的作用,指出那些在生命的后期有害的基因,在生命发育的早期并不一定都要保持沉默,只不过它们在当时能起到有益的作用。换句话说,那些在生命的早期发挥正常功能的基因,在生命的晚期即使没有发生突变,也能造成损伤。这样的基因也会得到自然选择的青睐,因为自然选择更注重在生命早期的益处,而无视生命晚期才出现的害处。这个假说和后来分子遗传学的发现相符。许多在老年时导致癌症的基因,都与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有关,在早期发育时起到重要的作用。
很显然,一个生物群体中,老年个体的数目高低与年轻个体的死亡率成反比。如果年轻个体很少因为天敌、恶劣气候、食物短缺、传染病等因素死亡,那么就会有许多个体能进入老年。反之,如果许多年轻个体都因故而死,就较少有个体能活到老年。因此,如果衰老的起因是由于自然选择无法清除导致衰老的坏基因,那么如果年轻个体的死亡率越高,坏基因就越没有机会表达出来让自然选择清除,就会在后代中越积越多。
6.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YCY (    )
A.衰老是怎么起源的?为什么我们会衰老直至死亡?人类直到19世纪才开始对此作出解释。
B.一个生物群体中,老年个体的数目越高年轻个体的死亡率就越低,反之,老年个体的数目越低年轻个体的死亡率就越高。
C.生老病死,不可抗拒,这是自然规律,因而衰老而死是自然界中生物体的特征。
D.那些在生命的早期发挥正常功能的基因,在生命的晚期也能对个体造成损伤,那是因为它们发生了突变。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具有多效性的基因,在生物体的不同发育时期可能有不同的作用,因而早期有害的基因,在生命的晚期一定能起有益的作用。
B.每个人都会因衰老而死亡,原因在于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带有致命的基因。
C.在生命的后期有害的基因,在生命发育的早期并不保持沉默,它们在起有益的作用。
D.那些在生命的早期发挥正常的功能的基因,在生命的晚期一定会变得有害。
8.本文有关人类衰老原因的说明,作者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B.衰老死亡可以避免世界变得更拥挤,这是自然力的巧妙安排。
C.衰老是由基因程序决定的,所以常有“受编程的细胞死亡”一说。
D.自然选择无法清除导致衰老的坏基因,所以衰老死亡不可避免。
9.英国生物学家米达瓦认为“那些在个体丧失繁殖能力之前就起作用的基因,才受到自然选择的选择”,文中说法与该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
A.青少年壮年才表达的致命基因,将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B.过了青壮年才表达的致命基因,是无法被自然选择所淘汰的。
C.受尽磨难的个体老死后代腾出生存空间,这与自然选择的结果一致。
D.无性生殖的生物,一直保有生殖能力,是自然选择一直在起作用。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问  说
清•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颖,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①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果,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闻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不见其有可耻焉,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选自刘开《孟涂文集》)
[注]①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致:招致,取得
B.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 规:规劝
C.询天下之异闻鄙事以快言论 鄙:卑鄙
D.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由乎! 几:接近
11.下列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基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问焉以破其疑YCY B.舍问,其奚决焉
C.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 D.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12.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不一致的一项是 (    )
A.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
B.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C.不如己者, 轻之而不屑问焉。
D.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
1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针对读书人“学而不问”的陋习,围绕“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的中心观点作阐述,倡导“问学相辅”的正确求学态度。
B.作者引用儒家经典中的话“就有道而正”“好问则裕”等,来证明“问”的必要,从中看出“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一环。
C.在作者看来,今人学而不问有“师心自用”“好学不诚”等多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今人所学“非古人之学”,而所好“非古人之好”。
D.写作允许模仿,但拒绝抄袭。清代桐城派刘开的《问说》很明显是模仿了韩愈《师说》,语势纵横,说理透彻。
四、(24分)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译文:                                                             
   (2)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译文:                                                             
   (3)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译文:                                                             
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黄庭坚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注]宋崇宁元年,黄庭坚贬谪四川近六年后被赦,在回江西老家的路上经过岳阳,写下此诗。
 (1)说说“一笑”是怎样的笑,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2)诗中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4分)
        答:                                                                  
16.古诗文默写。(6分,每小题1分)
   (1)                  ,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离骚》)
   (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                。(曹操《短歌行》)
   (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五花马,千金裘,                    ,                    。
(李白《将进酒》)
   (5)一肌一容,             ,             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杜牧《阿房宫赋》)
   (6)                  ,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王勃《滕王阁序》)
五、(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与一条小溪结伴同行
黄文山
小溪远在闽西北的泰宁,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上青溪。在地图上找到这细细的一抹绿痕时,不知为什么,只是一眼,心里已然与它订下了约期。
抵达泰宁的那天晚上,下着雨,旅枕上落满了动听的声音,分不清是溪声还是雨声。我们下榻的金湖宾馆面临杉溪,上青溪就是它的一条支流。想到翌日的漂流,恍惚间似乎听见了上青溪轻轻的呼唤。
漂流,便是隔着一面薄薄的竹筏和溪水结伴同行。竹筏是用数根碗口粗的毛竹绑就的。造筏用的笔竹,是一例削去青皮的裸竹,据说这样做既可以减轻竹筏自身的重量,还可以防裂。笔竹两端则用炭火烤弯,形成高昂的船头和微翘的船尾。一面竹筏可乘坐三位游人,由一名艄公以竹篙掌控方向和速度。竹筏刚放下水,浪花便簇拥而来,看来它们已是老朋友了。
一路上,不论穿岩过滩,溪水只是轻轻地咬啮着竹筏,好像有说不完的亲热话。
不像武夷的九曲溪,更不似桂林的漓江,上青溪两岸没有太多的风景。其实,对于漂流而言,过多的风景,也许是一种精神负担,免不了让人牵肠挂肚的,而漂流追求的则是一种无羁绊的自由自在。作为城市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在极其狭窄的时间和空间里讨生活,心灵之累,如坠重铅。而在上青溪漂流,感受最强烈的也许就是这一点。一坐上竹筏,就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了狭窄和窘迫的感觉。那当是一种心灵的放生。
上青溪的好处,就在于它十足的野性。由于人类无止境的垦伐,已经很难找到这样仍然保存着原始风貌的土地。十五里的水程,没有村庄,没有寺庙会引诱你作短暂的驻足。自然,也没有一切人文的痕迹,诸如崖画、岩葬,更遑论历代文人的题刻。就连艄公扬起水淋淋的竹篙向游客讲述的种种神话传说也是“新编”的,这让人有点啼笑皆非。其实,上青溪完全用不着这些,那碧莹莹的一湍激流,那叠若累卵的巨大岩石,那林林总总的花草树木,分明是有别于人寰的另一世界。你闯进了别人的世界,还要用俗不可耐的种种比拟去附会,去演绎人间世相,岂不可笑!你只要端坐竹筏,让流水执导,用心去感受那一种清幽,那一分闲适,用不着解说,也无须想象。人生太累了,什么时候能够这样,既不用费用,也不用劳神,只是默默地漂流,在漂流中悠然忘机,品尝自由奔放的快感,那才是人生最丰美的享受。
用遭是草木的世界,也是岩石的世界。人只是其间的一个匆匆过客,就像身边这条轻轻唱着的欢快流水。或许它们自己也不知道将流向何方,只是随形就势,时而跌宕,时而宛转,时而飞泻千丈,时而百结回肠,率性由情,无牵无挂。与这样一条小溪结伴同行,心情自然格外轻松自在。
不过,这仅仅是相对于人世而言。其实尘寰之处,万物一样有高下之分、强弱之别。在上青溪,占统治地位的是岩石。两岸巨壁亘天,我们只能和身下的溪水一起,小心翼翼地、委委曲曲地从强大的岩石让出的一道缝间屏声息气,慑然前行。有时,霸石横道,溪水不得不三回五折,才觅得一条出路,从夹岸森然的峭岸间通过。乾隆年间重修的《泰宁县志》上,关于上青溪有这样一段文字,读后不禁让人掩卷动容:“奇岩跋扈,天为山欺,水求石放。”只有身历其境,才能体会到这12个字的绝妙,一“求”一“放”,写尽了天地万物生存的况味,而无生命的山水世界,也由于一份人生世情的关注,忽然就生动起来。
岩边的草木何尝不是这样?在这片原始的次森林里,肥沃之土自然全是大树的地盘,于是小树们只能挤占在贫瘠的溪滩,与涨落的溪水作生存的殊死搏斗。你会看到,在刚刚消退的洪水留下的一道赫然在目的水线上下,是一个怎样惊心动魄的场面!水线下,一片破败狼藉,到处是枯枝败叶残根;水线上,一棵棵小树东倒西歪,惊恐万状,崩坍的溪岸,露出它们紧紧缠绕着的根须。生死只在瞬间,躲过了这场劫难,只能说是一次侥幸。严酷的环境,使得生存的意义变得那样实在,而生命本身则显得格外美丽。在几乎不见一星土的峭崖上,还魂草觅到了自己的归宿,那焦黄焦黄等待着一场雨水让它返青的一片,似乎在诉说着与命运抗争的艰难。至于在树梢上悬挂的青藤呢,别看它们悠哉游哉的样子,那可是一些费尽心机的经营者,当一棵棵幼树刚刚破土而出,它们便要窥测方向,把握机会,然后以自己的生命做一次冒险的投入。这以后的等待也许漫漫无期,也许,经营的对象半途夭折……终于,它们的攀缘有了结果,但悬在半空中的感觉一样让人心旌摇摇。
泛筏而下,从岩石和草木的世界中悄然而过,仿佛经受了一场洗心涤肺的沐浴。这里是大自然原始的舞台,没有掺杂任何人为的因素。万物都在悄悄演示着它们各自的生命内容,同时把生命的真谛揭示得那样的深刻。
春浓似酒,筏行如风,一个半小时的漂流让人从此记住了上青溪,闽西北的这条野趣盎然的小溪。
17.请简要说说第4段中“心灵的放生”的意思。(4分)
答:                                                                          
18.文章第5段写到“上青溪的好处,就在于它十足的野性”。你认为这种“十足的野性”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                                                                         
19.简要回答第9段中“万物都在悄悄演示着它们各自的生命内容,同时把生命的真谛揭示得那样深刻”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n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日常阶段测试


上一个『2006年高三名校试题汇编(11)』  下一个『2006年高三名校试题汇编(13)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