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三名校试题汇编(11)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日常阶段测试
试题
名称
2006年高三名校试题汇编(11)(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6年高三名校试题汇编(11)语文试卷2006.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驽马(nú) 喑哑(ān) 葳蕤(ruí) 将进酒(jiāng) B.蓊郁(wēng) 鏖战(á
试题预览
"2006年高三名校试题汇编(11)
语 文 试 卷
2006.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驽马(nú ) 喑哑(ān ) 葳蕤(ruí ) 将进酒(jiā ng)
B.蓊郁(wē ng) 鏖战(á o) 央浼(mě i) 如丸走坂(fǎ n)
C.嬗变(shà n) 馈赠(zè ng) 煲粥(bā o) 潸然泪下(shā n)
D.广袤(má o) 觊觎(kǎ i) 侪辈(chá i) 梵蒂冈(fà 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蹂躏   滥殇   倾箱捣箧   棠棣之花
B.白晰   煞白   摩肩接踵   歪风斜气
C.橄榄   刻守   怏怏不平   左辅右臂
D.粗粝   誊写   旌麾南指   胁肩谄笑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在战时,丘吉尔是英雄,因为他顺应了        ,推动了历史。在另一情况下,英雄也可能成为历史进程中的绊脚石。
   ②孔庙、孔府、孔林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丰富的文物珍藏、丰厚的文化       以及极高的科学艺术价格而著称。
   ③1995年,法国摄影师Yann Arthus开始了这项名为“     地球”的摄影活动,从空中拍摄了一百多张照片,以此作为对新世纪的贺礼。他声称,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目录,更是一份关于人类和生态的宣言。
   ④国外有一种说法:“人的一生中只有两件事逃不过去,即纳税和死亡。”      纳税是和生活消费密切相关的。
A.时势   积聚   鸟瞰   因此 B.时事   积聚   俯视   因此
C.时势   积淀   鸟瞰   因为 D.时事   积淀   俯视   因为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一些人对中国的民族音乐有偏见,以为民乐只是下里巴人茶余饭后弹弹唱唱的东西。远不如西洋古典音乐有品位。
B.世人评说吴作人的画“笔落惊风雨,画成泣鬼神”,其笔墨传情,已达出神入化之境。
C.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城市里私人购买高档住房的数量不断攀升,而在中小城市个人拥有“毫宅”的还是雪泥鸿爪,因而,“毫宅”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尚待时日。
D.在这万物复苏、山花绚烂的美好时节,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向与会的东西南北客表示诚挚的欢迎并致以美好的祝愿!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再看中国画上的题句吧!画牡丹花的,要题什么“玉堂富贵”;画竹子的,要题什么“华封三祝”。YCY
B.《美腿与丑腿》选自《蜉蝣:人生的一个象征》,夏济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略有改动。
C.看起来,曙光好像一块变幻莫测的白台布绷在天空上,在这块台布上不久就要有一只金盆子——太阳,开始发出光芒了。
D.峰顶有平坦处,舒舒展展地仰卧在上面,顿时山啊、云啊、树啊、鸟啊,都一起屏息,只让你静静地休息。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这款潜水踏板车配备的电动马达能以每小时2.5海里的速度让使用者行进,毫不费劲就能一览海底美景。
B.杨绛、黄宗江、邵燕祥、舒芜、流沙河等60位名家以自己的书房为题材所作的散文,再加上董桥先生的序言,就集合而成了《我的书房》这本书。
C.《大荒野》的导演金意勋评价周伟童时说,她的表演非常本色,张弛有度,在那些表演专科出身的演员相比,并不逊色。
D.最近的三次全球经济衰退,无一不是石油价格猛涨的结果造成的。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飓风常常给沿海地区造成重大的破坏,那么科学家们能否找到应对飓风的办法呢?
2004年,总共有12次飓风袭击了大西洋沿岸和加勒比海地区,比正常年景多出一倍以上。这些风暴使1700多人死亡,摧毁了无数建筑物。而今年的飓风“卡特里娜”更是导致了水淹新奥尔良的大灾难。
为了减少风灾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应对飓风的方法,而不少令人吃惊的主意往往是从科幻影片中获得的灵感。如有人设想安装一个巨大的风扇将飓风吹回海洋;还有人设想用炸弹将飓风中的水分吸干……虽然科研人员认为这类想法纯属异想天开,但是其中确有两种方案被认真考虑过,美国的有关研究机构甚至具体实施过其中的一种。
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进行过一个名为“斯道姆夫利”的计划。有关方面派遣了多架特制的飞机进入飓风形成的空域,朝着“眼壁”(围绕飓风中心的旋转气流云,是飓风中最强的表面风)飞去。当飞机刚刚穿越眼壁外层云带时,执行任务的飞行员立即开始播撒碘化银颗粒,其目的在于让飓风中的一种特定类型的水滴冻结到颗粒上,使云层在该区域更快地形成。
那么更多的云层是否有助于阻止飓风的肆虐呢?支持试验的科学家们认为这类云层的增多能够从眼壁区夺取其能量,当云愈来愈多并向四周扩散时,就能削弱飓风的威力。
“斯道姆夫利计划”总共在4次飓风中进行了试验。通过对其中几次试验的观测,发现风速确实减弱了。然而大多数科学家认为风速的减弱只是飓风自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碘化银的功劳。此外,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大多数飓风缺乏那种特定的水滴以达到飞机播撒的条件。“因此支持这一计划的理论很明显站不住脚。”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的气象学家罗伯特•布莱克指出。1983年,美国有关方面终止了这一计划。
当飓风形成后并一路吹向大陆时,需要不断从所经过的洋面上吸取蒸发的湿润空气来增强能量。NOAA的另一位气象学家尼尔•道斯特认为:“如果能够阻止海洋和大气的这种能量转换,人类就能遏制飓风的灾害。”
曾有科学家考虑过这样一种方案:让多艘轮船在飓风将要经过的洋面上喷洒一种特殊的油膜。这层覆盖在洋面上的油膜能阻挡海水的蒸发,从而阻断飓风沿途从洋面上补充能量。这样风力就会渐渐减小,最后导致飓风消失。在风暴结束后,这种可生物降解的油膜会自然分解成无害的物质。
然而大多数科学家怀疑这种方案的可行性。因为飓风一旦形成,产生的海浪会高达15米,时速会高达250公里,像个搅拌器一样把海洋搅得天翻地覆。而大浪和高速推进的水流使一般的薄油膜不可能覆盖住洋面。“可是任何能压住海面的厚油类物质肯定会将鱼类杀死,”道斯特指出,“这种做法似乎会造成更可怕的生态灾难。”
因此,这种方案从未进行过试验。迄今为止,人类还未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来遏制飓风的强度或控制飓风。不过对制服飓风持怀疑观点的人也承认,人们能从过去的“想入非非”中获得某些有益的启示。
7.下列关于“斯道姆夫利计划”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YCY (    )
A.让多艘轮船在飓风将要经过的洋面上喷洒一种特殊的油膜,使之阻挡海水的蒸发,从而阻断飓风沿途从洋面上补充能量。这样风力就会渐渐减小,最后导致飓风消失。
B.派遣飞机在飓风眼壁外层云带播撒碘化银颗粒,让飓风中的一种特定类型的水滴冻结到颗粒上,使形成的云层从眼壁区夺取其能量,从而削弱飓风的威力。
C.科学家从科幻影片中获得灵感,用一种特制的炸弹吸干飓风的水分,使其失去能量,从而制服飓风。
D.在飓风途经的海岸区域安装巨大的风扇将飓风吹回海洋,当云愈来愈少并向四周扩散时,就能削弱飓风的威力。
8.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    )
A.遏制飓风的强度和控制飓风。
B.应对飓风的方法是从科幻影片获得的灵感。
C.减少飓风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的对策。
D.人类制服飓风的设想与实践。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道斯特指出:“可是任何能压住海面的厚油类物质肯定会将鱼类杀死,这种做法一定会造成更可怕的生态灾难。”
B.科学家相继实施了“斯道姆夫利计划”和“洋面喷洒油膜”等应对飓风的方案。
C.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斯道姆夫利计划”无法达到遏制飓风灾害的目的。
D.2004年至2005年的两年间,飓风频袭大西洋沿岸和加勒比海地区,致使1700多人死亡,摧毁了无数建筑物。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YCY (    )
A.人类还未找到有效的办法来遏制飓风,但人们从“想入非非”的方案中获得了某些启示。
B.罗伯特•布莱克认为风速的减弱只是飓风自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也许不是碘化银的功劳。
C.科学家普遍认为只要通过喷洒油膜阻止海洋和大气的能量转换,人类就能遏制飓风的灾害。
D.自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求应对飓风的方法,各种方案的实践从未停止。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兰陵武王长恭,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
邙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及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同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长恭然其言,未能退。及江淮寇扰,恐复为将,叹曰:“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自是有疾不疗。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长恭曰:“天颜何由可见!”遂饮药薨。赠太尉。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惟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节选自《北齐书•高长恭传》)
1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长恭总其众  总:统领 B.求福反以速祸   速:加速
C.今何不发    发:发作 D.为将躬勤细事   躬:亲自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邙山之败 年何之
B.朝廷若忌王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C.于此犯便当行罚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杖士深二十以安之 王语暴以好乐
1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高长恭优秀品质的一组是 (    )
①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  ②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  ③自是有疾不
疗  ④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  ⑤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⑥长
恭独还,无所谴罚  ⑦音容兼美
A.①④⑤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③⑦
1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长恭是皇上第四个儿子,当突厥入侵时,他率领五百人杀入敌阵,浴血奋战,终于扭转局势,建功邙山大捷。
B.高长恭很贪婪,在担任青州、瀛州刺吏期间,他大肆贪污受贿,被部属相愿发现后,他只好求他不要揭发检举自己。
C.高长恭外貌俊美,品德高尚,战功显赫,却因一言不合而横遭猜忌。为韬光养晦,他竟然盼着生病,有了病也不愿去治疗。
D.相愿为高长恭出主意,让他托病辞职以避灾免祸,高长恭深以为然,言听计从,但是最终仍未能幸免于难。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8分)

四、(22分)
1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4分)
    王 前 既 有 勋 今 复 告 捷 威 声 太 重 宜 属 疾 在 家 勿 预 事。
1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3分)


   (2)岂不由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3分)


17.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


18.填空。(任选两小题)(4分)
   (1)思乡之情一触即发:李白是听到了音乐,“               ,何人不起故园情?”
                   (填后面诗句的作者名)是赶上了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词在描摹上比诗更为细腻,如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              ”;       
       (填后面诗句的作者名)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3)詹姆斯•乔伊斯是               (填国家名)人,现代派文学巨匠和意识流小说大师。他的创作“宣告了19世纪的末日”,“标志着人类意识新阶段”。其代表作为                 。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庐    山
玄武
诸事椎心,即便身在庐山。当1514年,中年的唐寅自朱宸豪府中佯狂逃出,来到庐山,想必心境便那般复杂。他曾在此留下一幅画作,迷茫和阴冷的气息在画卷上弥漫开来。有谁在画卷中感触到了这些?
于我,庐山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已远离,变得恍惚和不可信。也许我该留下一点印记,一点在庐山的气息。庐山并不会因一个人的书写而减石增雾,它只是随着书写的展开,从我的心里一点一点消失。
那是一次半公差式的游玩。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叵干轻浮的意味。随行的人颇多,有肥胖老太,逼仄的山路上她的身躯堵在眼前东挪西挪;有妇人或者少女,不辞辛劳带着衣服、每到一处景点就兴高采烈地更换。这些令人厌倦,而混迹人群之中,却也自有些污浊的快乐。
夜间乘车上山,腾腾的浓雾罩着山路,车灯只能照见前方二三十米的距离,此外一切不见。车窗上很快积了白茫茫的水雾,用手擦开一块探头看,黑漆漆一片——那黑的体积和压力时轻时重逼着眼睛,让人心惊和下意识地躲——水雾继而又漫上窗。
车进山门停下购票时我跳下来,抽了半支烟。好凉,这是九月。风大,雾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那雾有阴杀之气,让人觉得不祥。
这是对庐山最初的印象,和内心情感一般茫然。夜里下榻牯岭镇一宾馆,心中烦闷,出来走动,黑暗步步紧逼,人很快便一点一点退回房间。被褥潮湿,入睡时我想到多年以来我不断失落的一些事物,它们永不回归;想到一些具体的人,已经很久不曾记起他们了。此时他们像那些雾一般,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
对庐山最初的认识来自李白的诗句,与水有关的句子自少时起便令我欣喜莫名。然后是宋美龄的别墅,庐山会议,庐山遂名震天下。此外有朱熹在这里待过,一个令我厌恶的人。我其实并未读过他的理学论著,而仅凭直觉便将此人斥于千里之外。他与我无关,对我而言并不存在。
找到庐山更为久远的人的气息,是在第二天。
我到了庐山花径。花径之名源于白诗,白居易曾在此地流连忘返。这个自称是太原白公的人让我觉得亲切。他在春末写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句子,在秋夜、在山下不远处的九江书写江上的明月。我今日所在的庐山正是秋高时节,这时节白公不在,他在九江。这时节另一个高贵而寂寞的人是常处山间的,他种豆,采菊,修补八九间草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时候的庐山何其清爽,如今已宛若闹市了。
这个人是陶渊明,庐山原来竟是他的家乡。这个渴求淡泊的人不会想到在他身后,庐山变成了一处与阴暗争斗密切相关的场所。
陶渊明令我略感到一些安慰,但庐山几乎没有关于他的任何纪念场所。也好,他原本便是个寂寞的人。
庐山流水要看一看的,首先是著名的庐山瀑布。但导游说离此尚远,不在游程之内,如今也风范不再,只好作罢。看了两处瀑布,分别是大口瀑布和三叠泉,并无甚可观。水量颇小,像三叠泉落差虽大,却只有细细一般流水,算不得瀑布,所以叫泉了。下了那么深的山谷去看,心觉不值。
这些已是庐山遥远的、日趋淡薄的气息。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有人提过是陶渊明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
                                          选自2005年第9期《散文》,有改动
19.作者写庐山,为什么要从唐寅在庐山留下的一幅画作写起?(4分)


20.怎样理解文中“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意味”这句
话?(4分)


21.文中两次提到“扑上来、扑上来”,试比较它们的不同。(4分)


22.针对文最后一自然段“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有人提过是陶渊明
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说一说作者对庐山的认识。(6分)

六、(8分)
23.把下面的散句变成整句,不能改变原意。(4分)
    吴昌硕天资聪颖、才华横溢,他既接受传统,又熔铸百家,是一个善于变法、风格
独特的艺术大师。


24.阅读冰心《繁星•八十九》,然后以“看花的人”的口气写一段对“花儿”的反驳,不
少于30字。(4分)
花儿低低的对着看花的人说
“少顾念我罢
我的朋友!
让我自己安静着
开放着
你们的爱
是我的烦扰”
七、(60分)
25.作文。(60分)
题目:智者乐水
说明:(1)“智者乐水”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智者喜爱水”。
   (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18分,每小题3分)
1.C(蓊wě ng   板bǎ n   喑yī n   将qiā ng   袤mà o   觊jì )
2.D(滥觞、倾箱倒箧、白皙、邪气、恪守、右弼)
3.C [时势:某一时期的客观形势。时事:最近期间的国内外大事。积淀:积累沉淀;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积聚:积累。俯视:从高处往下看,所处的位置高低均可,只要高出“俯视”的对象即可。“俯视”的对象一般是视野中的部分具体目标,如俯视大地(山谷)等。“鸟瞰”所处的位置一般较高,如鸟瞰地球,鸟瞰整个北京城;还比喻事物的概括描写,如世界局势鸟瞰。]
4.B(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出神入化:神、化,指神妙的境域,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雪泥鸿爪: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鸿爪,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东西南北客:指居处无定之人。)
5.A [B《美腿与丑腿》选自《蜉蝣:人生的一个象征》(夏济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略有改动。C在这块台布上不久就要有一只金盆子——太阳——开始发出光芒了。D顿时山啊,云啊,树啊,鸟啊,都一起屏息。]
6.B [A语序不当:电动马达能让使用者以每小时2.5海里的速度行进。C搭配不当:“在”改为“和”。D句式杂糅:无一不是石油价格猛涨的结果。]
二、(12分,每小题3分)
7.B(ACD非“斯道姆夫利计划”)
8.D(全文讲的是人类制服飓风的设想及实践,ABC均以偏概全)
9.C(A这种做法似乎会造成更可怕的生态灾难。B“洋面喷洒油膜”等应对飓风的方案并未实施。D不包括2005年。)
10.A(B原文为“而不是碘化银的功劳”。C“如果能够阻止海洋和大气的这种能量转换,人类就能遏制飓风的灾害。”D“美国有关方面在1983年终止了这一计划”,“这种方案从未进行过试验”。)
三、(12分,每小题3分)
11.B(“速”的意思是“招致”)
12.B(A第一个“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第二个“之”是动词,意思是“往”。B都是连词,当“如果”讲。C都是介词,分别作“在”和“被”讲。D分别作连词“来”和介词“把”讲。)
13.A(①表勇敢;②属贪赃行为;③属避祸的无奈之举;④表宽厚容人,了却他人心病;⑤和将士同甘苦;⑥表宽厚仁慈;⑦是“音容”,不是内心的品质)
14.C(A邙山大捷不是在突厥入侵时发生的,是北齐和北周之间的战争;B高长恭并不贪婪,这由文章的最后一段可知,他也并未求相愿“不要揭发检举自己”,而是向他请教躲避猜忌的办法;D从原文中“未能退”一句可知,高长恭并未对相愿“言听计从”)
四、(22分)
15.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
   (断句共4处,每处1分。错一处扣1分。)
16.(1)高长恭脱去头盔,露出脸来,(城上的守军)才派出弓弩手下城救援。(重点词语:“免”译为“脱去”,“摘下”。“示”译为“给……看”。“乃”译为“才”。)
   (2)莫不是因为邙山大捷,恐怕因威武被嫉恨,便自我玷污吗?(重点词语:“以”译为“因为”。“见”译为“被”。“秽”译为“玷污”。)
17.(1)拟人(1分)
       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2分)
       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2分)
   (2)可以有两种答案:
    ①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2分。加点字为评卷要点,大意对即可得分。)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1分。有比较即可得分。)
    ②同意。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的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2分。加点字为评卷要点,大意对即可得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日常阶段测试


上一个『200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下一个『2006年高三名校试题汇编(12)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