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中学2005级高一语文阶段测试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日常阶段测试
试题
名称
江苏省镇江中学2005级高一语文阶段测试(高一上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江苏省镇江中学2005级高一语文阶段测试语文试卷(实验班学生用)本试题共100分,时间120分钟。其中第Ⅰ卷18分,为单项选择题;第Ⅱ卷82分,为主观题。第Ⅰ卷(18分)一、(12分,每小题2分)1.下列各组词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摭拾(zhí)熨(yù)帖小心翼翼(yì)挥斥方遒(qiú)B.戕害(qiāng)炽(
试题预览
"江苏省镇江中学2005级高一语文阶段测试
语 文 试 卷
(实验班学生用)
本试题共100分,时间120分钟。其中第Ⅰ卷18分,为单项选择题;第Ⅱ卷82分,为主观题。
                               第Ⅰ卷(18分)
一、(12分,每小题2分)
1. 下列各组词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摭拾 (zhí)      熨(yù)帖    小心翼翼(yì)      挥斥方遒(qiú)
B.戕害(qiāng)  炽(zhì)烈    不屈不挠(ráo)     魂牵梦萦(yíng)
C.惬意 (qiè)      驽马(nú)    锲而不舍(qì)   饮鸩止渴(jiù)
D.粗犷 (kuàng)   田塍(chéng)  目光炯炯(jiǒng)   不可胜(shèng)数
2. 下列各组中字形均正确的一组是:( )
A.弦律 馈赠 铩羽而归 盘根错节  鞭辟入理
B.诡秘 寒暄 良辰美景 融会贯通  免予处分
C.敷衍 坐谈 并驾齐驱 漫不经心  继往不咎
D.峥嵘 笼络 哀声叹气 按步就班  拾人牙秽
3. 下列各句中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不知道今天为什么会这么热?按照惯例,现在该是穿秋装的时候了。
B.“你们该带的物品都带齐了吗?同学们。”老师亲切地询问已经上车的同学。
C.“这个城叫什么名字?”我问这位躺在我旁边的人。
D.“该死的,”司机大声地回答:“你们已经解除灯头管制了吗?”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王晓华外语能力和攻关能力很强,被学校        到国际交流处负责外籍教师的引进和管理工作。 
②         天气恶劣,这些初到庐山的外国朋友还是游兴盎然。 
③有时她偷偷塞一点口香糖、瓜子什么的给小王,小王不想要,又不便当众             。 
A.委任    不管    推却  B.委派   尽管    推却 
C.委任    尽管    推诿  D.委派   不管    推诿 
5. 下列各句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在写作中,文不加点,只能使意思变得模糊,并可能使正确的意思变得不正确。
B.谭嗣同是甘为变法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有为、梁启超他们确乎少了些刚烈。
C.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
D.一个月后,他的病逐渐好起来了,这已是他第四次起死回生了。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专家认为,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有重要意义。
B.这家医院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的治疗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建立了细胞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C.有的儿童文学偏重于教育和理性,过多地注入了成人思维,孩子天性中的爱游戏、爱幻想被忽略了。
D班主任欣老师把我们班的几个干部召集到办公室开会,研究校运会的宣传工作。
二、(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出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中条山横亘于山西南端,这里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它的北面是汾运盆地,南面是黄河谷地。从侯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这两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华”字得自华山。“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也”,古人把中条与华山看作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华夏的“夏”,得自“大夏”、夏朝。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的两面。历史文献中说中条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东一带是“有夏之居”。看来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地理学强调“人地关系”,夏族与中条的“人山关系”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内容。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至少,中条山有丰富的铜矿,中部北侧又有巨大的盐池。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很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 
     山间奇材,往往是山脉的重要价值所在。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从中条北面翻越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发展,就必须冲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条,进入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春秋时代的晋国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强国之路。反之,从南面北越中条,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虽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史书所记尧舜的传说多在中条以北,这或许暗示着夏族的渊源所在。因为夏朝的影响力的强大,汾运盆地便成为法统观念上的崇高区域。商人灭夏,定要翻越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片肥田沃土,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
   7.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A.山西南端的中条山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
   B.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
   C.古人早已看出中条山与华山本为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
   D.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南北两面。
   8.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于中条山脉如何对中国文明做出贡献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
   B.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中条山的意义在于联结汾运盆地和黄河谷地。
   C.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尽管群山环绕,比较封闭,仍不失为一片肥田沃土。
   D.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经之地。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自然屏障的中条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护卫着夏人的安全。
   B.相对而言,历史地理学界对“人河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一定成果。
   C.晋人向南翻越中条,不仅具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也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D.历史文献中关于“夏墟”和“有夏之居”的记载,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
                               


第Ⅱ卷(82分)
三、文言文阅读(14分)
(一)语段翻译(8分)
10. 把《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补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①其子患之,告其父曰:“曷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鼠,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②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尤远,若之何去夫猫也?”(6分)
译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
(二)语段阅读(6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1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侣鱼虾而友糜鹿
D、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3、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B、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是一世的英雄啊,现在又在何处呢?
C、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江水是这样不停地奔流,但其实没有流走。
D、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14、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
A、 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B、 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C、 慨叹人生无常。
D、 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8题。
合 欢 树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
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炙。“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着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裸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取材于《史铁生作品集》)
1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
      孩子成为作家。
 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
      作。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D.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章,比获奖更重要。
 E.“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
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答:【   】【   】
16.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4分)
答:                                                                                                            
17.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4分)
答:                                                                                                           
18.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6分)
答:             
五、古代诗歌鉴赏和名句名篇(14分)
19.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2分)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4分)
20、名句名篇默写(8分)(每小题2分,共4小题)
①恰同学少年,        ;     ,挥斥方遒。
②故不积跬步,_    _ _;         ,无以成江海。
③生乎吾前,            ,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吾从而师之。
④盖将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六、(6分) 
21. 把下列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只写句子的序号)(2分) 
{1}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美丽的小城。 
{2} 城中有一条小河流过,河水清澈见底。 
{3} 到了札兰屯,原始森林的气氛就消失了。 
{4} 白砖绿瓦的屋舍悠然地倒映在水中。 
{5} 走出小城,郊外风景幽美,绿色的丘陵上长满了柞树。 
{6} 丛生的柳树散布在山丘脚下。 
22. 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辞谦语。(4分) 
示例: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更文雅一点,也可以说“特意登门拜访”。 
(1)邀请朋友到家里作客,可以说“下午我在家里等您来”,也可以说“下午我在家 您 ”。 
(2)把自己的著作送给人,可以在书上写“请您多提意见”,也可以写“××先生 ”。 
七、(30分)
23、作文(任选一题)
(一)命题作文
作文题目:长大的感觉
写作要求:文体为记叙文,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二)话题作文
我们之所以不断地回忆童年,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童年是我们成长的出发点,童年是我们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栖息地。回忆童年,是对现实的重新认识,是对心灵的重新审视,是对自己生活空间的认可和理性的思索。
请以“精神的家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文体为记叙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省镇江中学2005级高一语文阶段测试
语 文 答 卷 纸(实验班学生用)
第一卷(2*9=1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第二卷
10、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译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13、     14、    15、    
16、                                                        
                                                              
                                                            
17、                                                                      
                                                                            
18、                                                        
                                                           
19、(1)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一 上册 日常阶段测试


上一个『2006年中考模拟测试题十』  下一个『2006年中考模拟测试题十一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