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考模拟测试题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中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6年中考模拟测试题七(九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6年中考模拟测试题七一、积累与运用(25分)(1—8题,每题2分;第9题每空1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奔丧(sāng) 商酌(zhuó) 烂漫(làn) 冉冉上升(rán)B.琢磨(zhuó) 伺候(sì) 绛紫(jiàng) 亡羊补牢(wáng)C.殷勤(yīn) 遗憾(hàn) 戏谑(xuè) 目不转睛(zhuǎn
试题预览
2006年中考模拟测试题七
一、积累与运用(25分)(1—8题,每题2分;第9题每空1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奔丧(sāng) 商酌(zhuó) 烂漫(làn) 冉冉上升(rán)
B.琢磨(zhuó)    伺候(sì) 绛紫(jiàng) 亡羊补牢(wáng)
C.殷勤(yīn)    遗憾(hàn) 戏谑(xuè) 目不转睛(zhuǎn)
D.奢侈(chǐ) 街衢(qú) 嬉闹(xì) 骇人听闻(hà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暗哑    嬉闹    摹拟    忍俊不禁
B.啮噬    觅食    丞相    凶神恶煞
C.拮据    瞥见    流逝    消声匿迹
D.天籁    煽动    商酌    不记其数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个英明论断是牢不可破的,是放之四海而首准的。
B.他是我师傅的老邻居。师傅有几个孩子,谁几岁了,谁的性格怎样,他都洞若观火。
C.这是一篇动人心魄的文章,读着读着我似乎感到有一股汹涌澎湃的激情在胸中激荡。
D.今年,我终于考上了大学。就要离开故乡时,班主任老师苦口婆心地嘱咐我:“上了大学,更要努力学习。”
4.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恰当句子是(    )
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突起的纹线。
             。当婴儿长大成人,指纹只不过长大增粗,它的形状特征却固定不变。
A.由于人的遗传特征,虽然指纹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更有趣的是,指纹是胎儿从第三四个月便开始产生,到六个月左右就形成了。各人的指纹除了形状不同之外,纹线的多少、长短、粗细等也有明显不同。
B.更有趣的是,指纹是胎儿从第三四个月便开始产生,到六个月左右就形成了。各人的指纹除了形状不同之外,纹线的多少、长短、粗细等也有明显不同。由于人的遗传特征,虽然指纹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
C.由于人的遗传特征,虽然指纹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各人的指纹除了形状不同之外,纹线的多少、长短、粗细等也有明显不同。更有趣的是,指纹是胎儿从第三四个月便开始产生,到六个月左右就形成了。
D.各人的指纹除了形状不同之外,纹线的多少、长短、粗细等也有明显不同。由于人的遗传特征,虽然指纹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更有趣的是,指纹是胎儿从第三四个月便开始产生,到六个月左右就形成了。
5.赏析诗歌《浣溪沙》有误的一项是:(     )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西向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A.“夕阳西下几时回”一问,表现出一片对往日往事的痴情,对惋惜时光的痴情。“夕阳西下”已经是过去的景色了,作者用叹今的方式表现怀旧的感情。
B.诗歌的下片侧重写惜春,写的是诗人在一个特定的季节里的思想感情。
C.燕子秋天南去,春则北归,据说它隔年还能认明旧巢。所以说“似曾相识”。但是写燕子归来不是目的,目的是用燕子的“来”,来反衬时光的“去”。
D.诗中作者向我们倾诉的是他所感到的生活的寂寞、无聊,同时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6.“一旦威名惊蜀魏,吴王宁不敬书生”此句说的是谁,他因何事而声名大震?(    )
A.张飞   独退曹家百万兵                 B.周瑜  赤壁之战
C.陆逊   火烧连营七百里                 D.赵云  单枪匹马救孤子
7.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肖伯纳长的很瘦,一个又蠢又肥的资本家取笑地说:“您太瘦了,一见到您,我就知道目前世上正闹饥荒。” 肖伯纳即刻回答:“您太胖了,我一见到您,就知道了闹饥荒的原因。”
请说出肖伯纳回答的话的言外之意是:                                    。

8.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与句式,补写一个句子,然后得出结论。
千里马若不长鸣,就不会引起伯乐的注意,可能要一辈子同于常马;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课文原文填空
(1)                         ,芳草萋萋鹦鹉洲。
(2)夕阳西下,                         。
(3)                         ,衡阳雁去无留意。
(4)烽火连三月,                         。
(5)                         ,零丁洋里叹零丁。
(6)《曹刿论战》中鲁庄公想靠祭祀神灵来取得战争胜利,曹刿对此事的评价是        
               ,                   。
(7)辛弃疾在《破阵子》一词中用              ,             两句写出了将帅用牛肉犒劳部下,塞外边境响起军乐和战歌声的悲壮场面。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愚公移山》选段,回答10—13题。(8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0.解释句中加点字(2分)
室:              许:
11.翻译句子(2分)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12.文字开头写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高大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13.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为什么?(2分)

 (二)阅读《发问的精神》选段,回答14—17题。(10分)
(1)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2)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人类思想。
(3)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
(4)生、老、病、死,都是极普遍的人生现象,释迦牟尼偏偏要寻根问底,求个解答。他因此抛弃尊位和家庭,独自去潜修静想,终于创立了佛教。
(5)我们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他到太庙里去,看见每样事情都要问。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问理。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
(6)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道理。要求知识,明道理,处处都会碰到问题。不能勤于发问,是多么可惜呀!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5.短文的主体部分主要通过列举事例论述中心论点,文中起过渡作用、使上下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句子是(2分)
(1)                                                                 
(2)                                                                  
16.请你在第(3)段后或在第(3)段后,再插入一个能证明论点的事例,使之与短文内容构成一个整体。
                                                                       
                                                                       
放在第                   段之后。(3分)
17.第○6段中加线的“大科学家”“大思想家”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2分)



(三)阅读《读书》,回答18-22题。(13分)    
读书
    ①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乍听之下,这话似乎说得严重。叮足、仔细一想,却觉得十分有理。
    ②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假如好久没接近书本了,那必定是因为他的心思分散在其他琐碎  拉杂的事情上。而这些琐碎拉杂的事情使人忙碌,正是造成一个人思想肤浅庸俗的最大原因。  思想肤浅庸俗形之于外的时候,言语就自然无味,面目也必随之可憎了。
    ③我们固然不能脱离现实而生存,但每天抽出一小部分时间读读书,却可以使我们保持  头脑的清醒和灵活。
    ④古人说:“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思想需要源头活水,而这源头有一大部分是来自读书。天天读点有益的书,对精神有滋补作用,而我们的言谈举止就不至  于“无味”或“可憎”了。
    ⑤对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休息。对用脑力处理事务的人来说,读书会是  一种解脱。当我们烦闷的时候,读书固然可以解闷;当我们愁苦的时候,读书也可以使我们忘忧。
    ⑥读有益的书可以把我们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能以旁观者的  眼光回顾你自己的忙碌沉迷。一切日常引以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这时就都不再那么值得认真了。
    ⑦书本是人类精神上的营养剂。缺少了它,生活必有缺陷。
    ⑧林语堂劝人们找到“文学上的爱人”。他说:“世上原有所谓性情相近的事。所以一个人必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找寻出和自己性情相近者。”你如能时常有机会和一位与自己精神领域接近的作家借书本聊天谈心,他所说的话就是你想说的话,他的喜怒哀乐就是你的喜怒哀乐,这时,你就可以得到如同交到知心朋友一般的快乐。
    ⑨世上有人喜欢储蓄金钱,有人喜欢收藏古董,有人喜欢搜集邮票珍玩,也有人喜欢把  书本上的佳言名句储存脑中。最后这种储存是最富经济价值且又是最安全的储存。因为它一  不怕窃盗,二不怕丢失。而且携带方便,取用简单。
    ⑩“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使人风度高雅,气宇轩昂,远胜过服饰上的奢华或家宅中  的堆金积玉,而它能使你有恬淡宁适、心安理得的快乐,更决非终年孜孜为利,唯恐失去存款的人们所可比拟的。
18.文章开头即引古人“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之说,其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4分)

19.第②段写的“造成一个人思想肤浅庸俗的最大原因”是什么? (2分)

20.第⑨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21.请写出本文的两种论证方法。 (2分)

2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读有益的书”的好处?请简要概述。 (3分)
 

(四)阅读《穿红裙子的语文老师》,回答23—27题。(14分)
穿红裙子的语文老师
又一个夏季。
炎热的田野,火热的山林。她穿着一件红裙子,带着几个小学生,说说笑笑走出校门,步入校园树丛的绿色中了。
这是一所“老龄”的村级小学,已经65年了。任课老师大都五十多岁了学校生活在“老”的色彩中,变得默默无语。
那年我刚上小学,20岁的她走进了校园。她一头乌黑的长发,穿了件美丽的红裙子。学校安排她给我们上语文课,任班主任。她上语文课与众不同:有时把学生带到村子中间的清水河里,找小鱼咬脚趾的感觉;有时把学生领到郁郁葱葱的牛头山上,看哪儿像牛头,哪儿像牛角;有时把学生打扮成课文中的大灰狼、小白兔、丑小鸭,在讲台上模仿课文内容大喊大叫,有哭有笑……
课堂上,学生跟着她进入了情境。一会儿是没有捞到月亮的水淋淋的小猴子站在讲台上,一会儿又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怜巴巴地向大家诉说着什么。
她那漂亮的红裙子飘在课外活动的场地上,飘在学校的小戏台上,把学生带到课本以外的精彩世界。不久,班队会、活动课在这所偏僻小学的各班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二胡、口琴、笛子、小碗小盆等“乐器”的“交响曲”在校园小戏台上演了,惹得近处几个“玩船迷”村民止不住心里痒痒而登台献艺。小学生们把课本剧演到了家里,课本的故事,家长们也熟悉起来。学校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它驱散了丛林深处的宁静,赶走了村民们的无聊和疲惫。
放学回家的学生吃了饭就吵着要上学,学校充满了令家长费解的诱惑。再也没有搜肠刮肚的找借口的“逃学生”了,更没了爸妈拿棍子赶着上学的孩子了。村民们在议论:学校变了。原来辍学的9名学生又自觉地背着书包上课了,主动来学校找老师谈孩子情况的村民多起来……
有一次,她到县城参加了一个教学研讨会,一去就是五天。这可苦了这些山里娃。他们一天三次站在校门口的尖角山上,等啊,盼啊,想看到那红裙子又飘回来。等到第三天,坐到太阳落下了尖角山,带着一种无名的惆怅、一种失落感,几个不甘心的五年级小学生背着书包,拖着沉重的脚步告别了最后一抹余晖,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第六天,她从城里回来了,她带来了锅碗瓢盆,带来了批改作业的小方桌,还带了几件更漂亮的红裙子。她对着围过来的学生微笑着,好像在说:我哪里也不会去。
激动、兴奋的孩子们把她围起来,许多学生流着泪笑了。在红裙子的映衬下,这些满含渴望的笑脸多么动人,多么纯真!
23.从全文来看,“红裙子”贯穿全篇。因此,从结构上来说,它是文章的         ;从内容上来说,它象征着                                          (3分)

24.学校生活在“老”的色彩中,变得默默无语。“老”的深层含义是什么?(2分)

25.20岁的她穿着美丽的红裙子走进了校园,给校园带来了哪些新变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26.文章刻画“红裙子”的形象主要采用了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2分)
27.“她的语文课与众不同”,你喜欢这样的语文课吗?为什么?(3分)


三、作文(50分)。
28.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一)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花匠院子里的葡萄藤结了不少又大又甜的葡萄,他高兴极了,很想与人分享这些果实,便摘了一些送给邻居。首先,他送给一位商人,商人一边吃一边说:“好吃,好吃!多少钱一斤?”花匠又把葡萄送给一位干部,那干部接过葡萄后沉吟良久,问:“你有什么事要我帮忙吗?”花匠又把葡萄送给一位少妇,她有点意外,而她的丈夫则在一旁一脸的警惕。花匠回到家很纳闷:我只是想让大家尝尝鲜,怎么就会产生那么多的误会?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感受或见闻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以“我们需要理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600字。
(二)请将题目“    越来越    ”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要求:①文章不少于600字。②文体不限,如写诗歌,不得少于20行。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校)名。
2006年中考模拟测试题七答案
一、1.C  2.B  3.C  4.C  5.A  6.C  7.穷人的贫困是由于资本家的无情剥削造成的。8.示例:雄鹰若不展翅高飞,就不会引起猎人的瞩目,可能要一世被当做雉类。结论:有才能要脱颖而出。9.(1)-(5)略,(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7)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二、(一)10. 略。11.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12.烘托,表明移山的艰难和愚公移山决心之大。13.不相同,其妻是出于关切才“献疑”而且,提出问题也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智叟对愚公移山完全持否定态度,他嘲笑愚公兵力劝愚公停止挖山。这些可以从两者的对话措辞和语气上看出。
(二)14.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15.(1)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2)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16.举科学家的事例放在③之后,举思想家的放在⑤之后  示例:清代的戴震,幼时读书喜欢发问,并曾经以发问难住塾师,最终成为一位大学问家、大哲学家。 放在⑤之后。(写出人物给1分,语句通顺1分,放的位置正确1分)17.不能,因为文中列举四个事例的顺序是先科学家、后思想家。(意思对即可)
(三)18.目的是为了从反面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引出论题。其好处是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深思。19. 琐碎拉杂的事情使人忙碌,心思分散,无时间读书。20. 作用是过渡,承上启下。21. 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22. 文章从三方面论述“读有益的书”的好处。一是可以伸头脑清醒和灵活;二是可以滋补和提升精神:三是可以使人胸襟高雅,气度不凡。
(四)23.线索  象征着语文老师那颗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的火热红心,也象征她给学校带来的生机和活力。24.沉闷、单调、古板,缺少活力。25.学校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使不爱学习的学生爱学习了,使辍学的学生主动复学了,使学生家长关心孩子的教育了。
26.能更好地表现她给学生、校园、村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使“红裙子老师”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鲜明突出。27.紧扣对语文课的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三、28.略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上一个『2006年中考模拟测试题六』  下一个『2006年中考模拟测试题八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