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考模拟测试题三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中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6年中考模拟测试题三(九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6年中考模拟测试题三一、积累与运用(25分)(1—8题,每题2分;第9题每空1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揽着(lǎn) 黝黑(yōu) 脂肪(zhī) 面面相觑(qù)B.凝聚(níng) 绮丽(qí) 沟壑(hè) 拈轻怕重(niān)C.殷实(yīn) 捆缚(fù) 惘然(wǎng) 左右逢源(yuán)D.蹉
试题预览
2006年中考模拟测试题三
一、积累与运用(25分)(1—8题,每题2分;第9题每空1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揽着(lǎn) 黝黑(yōu) 脂肪(zhī) 面面相觑(qù)
B.凝聚(níng)    绮丽(qí) 沟壑(hè) 拈轻怕重(niān)
C.殷实(yīn)    捆缚(fù) 惘然(wǎng) 左右逢源(yuán)
D.蹉跎(cā) 预兆(zhào) 锤炼(liàn) 怡然自得(y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带挈    铿锵    桑莘    虎视眈眈
B.张惶    诘责    栈桥    耳目一新
C.腌渍    恻隐    白晰    稍纵即逝
D.喧嚣    田塍    馈赠    自吹自擂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那些困难的日子里,他们相敬如宾,相互鼓励。他说:“他不仅经常安慰我,还给了我不少帮助和支持。”
B.使用我厂生产的涂料装饰您的居室,使你蓬荜生辉。
C.小刘是我青梅竹马的朋友,我们俩常像亲兄弟一样在一起玩。
D.梁先生的作品气势磅礴,力透纸背。
4.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恰当句子是(    )
四时不同,爱者各异。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林黛玉葬花之悲;秋色似火,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                 芳苹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幢憬,是出航时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遭,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的欢乐。一个人只要献身于一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充实。
A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
B其实秋色、春景给人带来的是另一种感慨。
C其实春景、秋色与人的心情无关。
D古人尚且如此,我们也应有同样的情怀。
5.请选出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有误的一项    (           )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B.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作者以冯唐自喻,希望得到朝廷重用,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C.这首词基调慷慨豪迈、感情激越,所选用的典故,如“亲射虎,看孙郎”等,也都与这种基调相适应。    
D.结句的“射天狼”,“天狼”指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侵扰的西夏军队。
6.中国有一部古典名著,它最早的德文译名是《强盗与土兵》,法文译名是《中国的勇士们》,英文译名是《在河边发生的故事》。这部名著是(    )
A.《儒林外史》    B.《西游记》    C.《三国演义》    D.《水浒传》
7.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公元前480年,斯巴达国王莱奥尼达斯率领斯巴达300名勇士在色摩比利山与波斯的军队进行最后的决战。波斯派了一位使者来到斯巴达,想劝莱奥尼达斯放弃抵抗。“我们的士兵是那么的多,我们的箭飞起来能遮蔽太阳。”使者夸口说。“越多越好!”斯巴达国王答道:“到那时我们可以在荫凉处作战了。
斯巴达国王答话的言外之意是:                                         。

8.模仿画横线的句子写一个句子。
历史是一艘行进的船,时间是一张网。
例句:历史是一本书,时间是一支笔。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课文原文填空。
(1)采菊东篱下,                         。
(2)                         ,芳草萋萋鹦鹉洲。
(3)一水护田将绿绕,                         。
(4)                         ,儿女共沾巾。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6)天下之楼.以诗文而名。《黄鹤楼》中传诵不衰的一句“                     ,
                          ”则唱出了多少游子去国怀乡的羁旅之思;李白登临谢朓楼,“                  ,                  ”,追求理想的豪情令人神往。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核舟记》选段,回答10—13题。(8分)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冠:                 属:
11.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12.为什么雕刻家选用了“共阅手卷”这个细节?(2分)

13.文中写苏、黄的俯首阅卷,和写佛印的“矫首昂视”的神态,有什么含义?(2分)

(二)阅读《向沙漠进军》选段,回答14—17题。(9分)
(1)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沙漠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2)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3)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4)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5)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6)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7)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8)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一百米以上的。(9)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10)当风速达到每秒五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了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风面的坡上落下。(11)所以部分沙粒的移动速度虽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五米到十米。(12)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13)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部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14.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3分)

15.文中说沙粒的移动速度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而沙丘“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五米到十米”,这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16.用“‖”将本段划分两层。(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7.文中加点的“部分沙粒”指的是哪部分沙粒?请用自己的话来说说。(2分)



(三)阅读《忆读书》,回答18-22题。(14分)
忆  读  书
冰心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筐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二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才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8.“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3分)


19.第二段中“不是……而是……”一句突出表现了什么?(2分)


20.“…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2分)


21.根据文意进行归纳整理: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4分)


22.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3分)


(四)阅读《与人为善》,回答23—27题。(14分)
与人为善
①与人为善是一种征服人心的力量。
    ②阿姆斯特朗在迈上月球时,因一句“我个人迈出了一小步,人类却迈出了一大步”的善美之言而家喻户晓。一同登月的还有奥尔德林,虽然少有人知道,但同样让人敬佩。
③在庆功会上,有一位记者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你作为同行者,而成为登上月球第一人的却是他,你是否有点遗憾?”在众人有点尴尬的注视下,奥尔德林风趣地回答道:“各位,千万别忘记了回到地球时,我可是最先迈出太空窗的!我是从别的星球上来到地球的第一个人。”大家在欢愉的笑声中,给了他最热烈的掌声……奥尔德林用与人为善的善念化解了人们的不平和尴尬,同时也真诚地分享了朋友的快乐。
④与人为善是一座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
……
⑤与人为善是一壶洗涤灵魂的净水。
⑥与人为善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同情心,她是一种无形的相助,一种博大的爱,是一股矫正世俗的春风。
⑦道家的老子说得好:“上善如水”。是的,“水溶万物而不争”,与人为善者与水一样能溶解万事万物,化解人间恩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与人为善者能包容一切,气度恢宏,胸怀博大;“水质透明,清澈见底”,与人为善者白日为善,夜来省己,心如明镜……与人为善跟水一样精深博大。
⑧与人为善来源于高尚。“人心本善”,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有了这样的情操,人们的行动才有了指南,人生杠杆才有了支点,理想大厦才有了精神支柱。
    ⑨与人为善也来源于自信。无论生活以什么样的方式回报他,他都能应对自如。正如一位诗人所说:“报我以幸福吗?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报我以不幸吗?我是一根劲竹经得起狂风暴雨。”    
    ⑩市场经济,红尘滚滚。似乎地位、金钱、利益决定一切。于是有的人便认为与人为善的精神已变得陈旧而失去了光泽。其实,人们需要善良,世界需要善良,你自己也需要善良。
23.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24.文中用奥尔德林以善念化解人们的不平和尴尬的事例证明了                  这一分论点;在论证“与人为善是一壶洗涤灵魂的净水”这个分论点时,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4分)


25.文中说:“与人为善是一座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请为这一观点补出一个事实论据。(40字左右)(2分)


26.文章的①—⑦段似乎已经较好地证明了中心论点,但作者还写了⑧、⑨两段。你认为写这两段的作用是什么?(2分)


27.读了文章后,相信你对“与人为善”有了新的感受,请简单谈谈。(3分)


三、作文(50分)。
28.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一)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化”,《新华字典》里是这样解释的:性质或形式改变。生活中,“化”的现象是很常见的。春风化雨,既有自然现象,也有人间情怀;冰雪融化,既指自然界中的消融,也指人与人之间心灵坚冰的化解;昆虫总是经过艰辛的蜕变,从而羽化为成虫,飞向广阔的天空,……
请以“化“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字数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人名、地名、校名;④书写工整,⑤不得抄袭。
(二)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许主动帮助过别人,你也许得到过别人善意的帮助,而这种帮助又往往是不求索取,也不图回报的。正是这种互助互爱营造了我们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请以《帮助,不需要理由》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2006年中考模拟测试题三答案
一、1.C  2.D  3.D  4.A  5.B  6.D  7.我们不怕你们人多,我们将与你们战斗到底。8.仿写的句子以“历史是”开头与宾语要构成暗喻关系;第二句要以“时间是”开头不仅要与宾语构成暗喻关系,而且此句宾语与前句宾语要有内容上的联带关系。如:“历史是一棵大树,时间是繁茂的枝叶。”“历史是一条长河,时间是涌动的波涛。”“历史是一幅画,时间是绚丽的色彩。”“历史是一座高山,时间是嶙峋的巨石。”9.(1)-(5)略,(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二、(一)10.略。11.略。12.联想泛舟的背景来看这个细节,是足以表现人物的闲适生活和旷达胸襟,这正是雕刻品的主题。13.显示出他们不同的身份、教养,表现出的不同神情、气质、风度。表现作者观察之精细。
(二)14.说明沙漠危害人类的武器是风和沙,进攻方式有“游击战”和“阵地战”。15.不矛盾。①并不是所有沙粒的移动速度都快,只有沙丘迎风面的沙粒与狂风刮起的时候移动速度才快,沙丘背风面的沙粒并没有快速移动;②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而是沙丘迎风面的表层沙粒被风一层一层刮起随风移动的。所以,沙粒的移动速度虽然快,而整个沙丘的移动速度并不快。16.(1)‖(2)(3)(4)(5)(6)(7)(8)(9)(10)(11)(12)(13) 17.沙丘表层有迎风坡到背风破的沙粒。
(三)18.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19.突出表现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20.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21.喜欢的作品:《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逸事》、《红楼梦》;不喜欢的作用:国文教科书、《荡寇志》、《精忠说岳》。喜欢的理由是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有人物个性。22.略。有见解、有新意即可给分。
(四)23.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与人为善。24.与人为善是一种征服人心的力量;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一种即可)。25.只要说补的事例能证明分论点即可。如:蔺相如用与人为善的做法对待廉颇的不满,感化廉颇负荆请罪,化解了两人之间的误会。26.作用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使人明白怎样做到与人为善;使论证更深入、严密。27.开放题。答案不唯一,只要围绕“与人为善”谈出感受即可。
三、28.略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上一个『2006年中考模拟测试题二』  下一个『2006年中考模拟测试题四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