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6徐州市第一次高三质量检测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竞赛试卷
试题
名称
2005-2006徐州市第一次高三质量检测(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徐州市2005~2006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1卷(选择题,共30分)注意事项:1.答第l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2.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考试结束,将第Ⅱ卷和
试题预览
"徐州市2005~2006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1卷(选择题,共3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l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
2.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第Ⅱ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症结/症状    哄闹/一哄而散    成见/图穷匕见
  B.剽窃/缥缈    胼胝/民脂民膏    岱庙/严惩不贷
  C.恪守/联络    谄媚/陷害忠良    拮据/诘屈聱牙
  D.评判/频率    琢磨/卓有成效    契约/锲而不舍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网上阅卷”改革了传统的阅卷模式。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扫瞄技术,实现全程监控;通过双评机制,更有效地控制评分误差,进而提高阅卷质量。
  B.航天员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航天员要进行严格筛选,经过长年累月的封闭训    练,最后,能登上飞船的只是凤毛麟角。
  C.在北京《财富》论坛上,成思危副委员长认为,要缩小财富差距。协调社会矛盾,关键在于财富的分配。他提出的“财富三次分配论”观点,鞭辟人理,有利于构建和谐社    会。
  D.据了解,我市电话号码升位后有一些单位将还未使用的信封、信笺、名信片、印刷品广告作废,又印一批新的,还美其名曰“注重形象”。其实,在大力倡导节约型社会的    今天,一个企业不减省节约,才真正影响自身形象。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成的质量最高的高速公路,         东西两大高原,成为  我国西南部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②上一次的文化艺术节,我        不想参加呢?只是我们班排演的节目没被选上罢了。
  ③老舍作品语言的魅力倾倒一时,不仅在于高度个性化,恰如其分、         地吐露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更在于它拥有很大的概括力,虽历经岁月流变,而更显宽阔浩瀚。
    A.贯串    何尝    栩栩如生        B.贯穿    何曾    栩栩如生
    C.贯穿    何尝    惟妙惟肖        D.贯串    何曾    惟妙惟肖
 4.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近日在互联网上,全球华人大签名反对日本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此举也遭    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
    B.昨天,清华大学2006年保送生暨自主招生考试结果正式揭晓,清华大学录取了南京20位重点中学的优秀生。
    C.矿难发生一小时后,市委书记就指定纪委、计经委、安监局的几位领导组成事故调查小组,并担任遇难职工善后的工作。
    D.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费俊龙对中学生们说:“要想将来当上航天员,首先现在要做好人。”
二、(1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现时代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技术时代”。在现代社会中,大到生产发展、社会进步。    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社会交往,离开技术的中介。简直不可想象。什么是技术?作为人    完成某种目的的特定的手段,技术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工具。工具强化了人的能力,使人得    以更好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技术固然为人类制造了无数的便利,但技术也在设置着人    本身——可以说技术恰恰是一把双刃剑。
   现代技术与现代实验科学共同孕育而生,两者的完美联姻,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彻底改变了自然与人的面貌。我们通过原子技术制造出的核武器,可以轻松地把人类毁灭无    数次。在此意义上,现代技术不只是单纯的工具,反而成为一种宰制人的力量。通过现代科技,不仅“自然”,“人”也成为了“资源”,恰如河流中的水不再是大地的乳汁,而被规定为电能的来源一样。把人仅仅作为“资源”,意味着人只是,或说首先是能量的提供者,而不是独特的个体。
   我们还有什么需要不是出自技术的设定?我们的消费观念产生于广告的轰炸,我们    对艺术和美的享受被时尚牵引。我们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往往不知不觉沦落为对影像作品    的复制。当代的基因技术甚至可以使人本身直接成为被设置的对象。也许有一天,我们    可以制造出我们想要的任何一种“标准人”。也许在未来等待人类的就是一个冷冰冰的技    术公社!
   我们已习惯居住在现代技术的强力所带来的便利之中。摆在我们面前的,似乎除了在技术高速路上不断加速前行,别无他途。唯一的奢望是:也许技术自身即蕴藏了出路。电影《骇客帝国》的结尾人与机器和谐相处的景象,对于现实而言大概是过于乐观了。对于技术时代的生活,我们可做的,也许只是祈祷而已。    (摘自《中国青年》)
  5.下列对“技术时代”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从发展生产、推动社会进步到衣食住行、社会交往,都离不开技术。
    B.本质上说是一种工具,是人完成某种目的的特定的手段。
    C.人们能向自然榨取能量,同时人也成为能量资源的提供者。
    D.现时代,技术强化了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也成为一种宰制人的力量。
  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的消费观念、审美标准、情感表达方式,都在受着现代科技的影响。
    B.通过现代技术,我们甚至可能无限制复制出所需要的任何一种“标准人”。
    C.现代技术的发展,带给人类本身的也许是一个冷冰冰的技术公社。
    D.现代社会中,人们已习惯居住在现代技术的强力所带来的便利之中。
  7.下列根据文章作出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中,现代技术的力量有些已经远远超出人所能驾驭的范围。
    B.技术时代把人仅仅作为“资源”。每个人的个性、丰富情感都被忽视了。
    C.人类要想避免成为技术公社的危险,不能回归田园牧歌,要从技术本身找出路。
  D.对于技术这把双刃剑,我们相信,人与机器和谐相处的景象一定会出现。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张逸字大隐,郑州荥阳人。进士及第,知襄州邓城县,有能名。知州谢泌将荐逸,先设几案,置章其上,望阙再拜曰:“老臣为朝廷得一良吏。”乃奏之。他日引对,真宗问所欲何官,逸对曰:“母老在家,愿得近乡职官,归奉甘旨足矣。”授澶州观察推官,数日,以母丧去。服除,引对,帝又固问之,对曰:“愿得京官。”特改大理寺丞。帝雅贤泌,再召问逸者,用泌荐也。知长水县,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厚遇之,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后邑人陈希亮、杨异相继登科,逸改其居曰桂枝里。
    累迁尚书兵部郎中,知开封府。有僧求内降免田税,而逸固执不许。仁宗曰:“有司能守法,朕何忧也。”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逸凡四至蜀,谙其民风。华阳驺长杀人,诬道旁行者,县吏受财,狱既具,乃使杀人者守囚。逸曰:“囚色冤,守者气不直,岂守者杀人乎?”囚始敢言,而守者果服,立诛之,蜀人以为神。会岁旱,逸使作堰壅江水,溉民田,自出公租减价以振民。初,民饥多杀耕牛食之,犯者皆配关中。逸奏:“民杀牛以活将死之命,与盗杀者异,若不禁之,又将废穑事。今岁少稔,请一切放还,复其业。”报可。未几,卒于官。                (节选自《宋史•张逸传》)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数日,以母丧去             挟飞仙以遨游.
  B.乃奏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         臣愿奉璧往使
  D.民杀牛以活将死之命         项伯杀人,臣活之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张逸是“良吏”的一组是
  ①母老在家,愿得近乡职官。
  ②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
  ③后邑人陈希亮、杨异相继登科,逸改其居曰桂枝里。    
  ④有司能守法,朕何忧也。
  ⑤囚色冤,守者气不直,岂守者杀人乎?
  ⑥民饥多杀耕牛食之,犯者皆配关中。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10.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皇帝重视的谢泌向朝廷推荐张逸,皇帝两次问张逸想做什么官,并按其意愿授    官。
  B.张逸知长水县,为官很清廉。在青神县任官很重视教育,使得当地出了陈希亮、杨    异这样的人才。
  C.张逸知开封府,某僧人请求由皇帝下令免田税,张逸报告皇帝处理此事,因此皇帝    称赞他能严明执法。
  D.张逸知益州,能明察案情,惩处杀了人却又诬告他人的华阳驺长,曾上书朝廷放还    因饥饿杀耕牛食肉而犯罪发配的人。
第Ⅱ卷(共120 分)
四、(23分)
1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帝雅贤泌,再召问逸者,用泌荐也。
  译文:                                                                   
(2)阅读下面文言文材料,翻译画线的句子。(6分)
    人无论贵贱,总不可不知人。知人,则能亲贤远不肖,而身安家可保。①不知人,则贤否倒置,亲疏乖反,而身危家败。不易之理也。然知人实难。贤者易疏而难亲,不肖者易亲而难疏。贤者宜亲。骤亲或反见疑。②不肖者宜疏,因疏或至取怨。(明•张履祥《训子语》)
①知人,则能亲贤远不肖,而身安家可保。(3分)
译文:                                                                    
②贤者宜亲,骤亲或反见疑。(3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①催黄鸟,晴光转绿蘋②。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注:①淑气:温和之气。②绿蘋: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水草。
(1)本诗中最能揭示主题的词是           ,作者在本诗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是(2分)
                                                                           
(2)明代胡应麟称“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请就第二、第三两联的写景特色写一段鉴赏性文字。(6分)
                                                                         
                                                                         
                                                                         
1 3.补写出下列语段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纵观“登高”诗,先有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占据时间高度;复有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占领空间制高点;至杜甫《登高》,达到“登高”诗之巅峰,其颔联“                       ,                   ”是千古流传的佳句。
  (2)稼轩以词名。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愤尤深,如“可堪回  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杜鼓。凭谁问:                      ,                   ?”  “稼轩”即                  ,是       朝人。
  (3)古人讲究炼字。一个平常的“空”字就被赋予了丰富的意蕴。李白的
“                               ,                            ”(《将进酒》),用一“空”字,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杜甫诗“                         ,                    ”(《蜀相》),用一“空”字,极写武侯祠的荒凉冷落。
五、(22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4一17题。
寂寞书院冷
叶文玲
    四月间走洛阳途经嵩山,发现了一处“新大陆”——嵩阳书院。
    驻足留连时,相识恨迟的感慨油然而生。
    这处在我是第一次见识的所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是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等齐名的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可是,它如今悄悄立于深山的清高,它少有游迹的冷寂,令我讶然。
书院和寂寞,本是绝不相称的对立词,可是,寂寞于书院,在特定的时代和情境中,仿佛是注定的宿命。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知嵩山,知它崛立中原,峻崖千仞。是名贯中外的中华四大名山之一;如今年轻人也知嵩山,只知它脚下的名刹少林寺,一场电影教少林寺跻身为全国旅游点之最;《牧羊女》的歌声至今绵绵不衰,李连杰因为少林寺而成为武林和影坛双杰,投身商海引起的商业效应也为别的从商者望尘莫及。
    同样位于嵩山怀抱中的书院,就全然不是如此了。
    我无法得知书院的当年规模,但见它选择在这样一处深山腹地辟地起宅,是很见开辟者的一番苦心的。它所背倚和面朝的,都是壁立千丈的嵩山,巍巍嵩岳,是喻示学问的高深,还是比拟攀登的艰难?门前门后那早已湮没却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径,院里那两棵历时千年几人抱不过来的汉柏“大将军”和“二将军”,都增加着它无以言喻的苍凉。
    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曾经传道解惑所立下的功德,也应为所有的受惠者铭记不忘。   
    我在那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间徘徊,诚如我在《嵩山古柏》中所叙,这两棵古树是我平生所见最具生命象征的老树,它虬枝盘曲,清气自流,越时千余年而依旧岁岁华生翠叶,遭大雷击劈而临绝不毙!当在书院留连良久后,我更觉得它们的存在,就是书院的天然见证和最佳伴侣,它们已到龙钟之年却巍然挺拔的身躯,它们多皴而苍黑的树纹叶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的生动具象。
    书院的现址只剩下了前后两进的小小屋舍。是否是当年院舍自然也难考究。历尽风霜,几经浩劫,价值连城的国宝文物尚且荡然无存,何况这几近湮没的书院?因此,空落的院舍中,诸如什么先贤手译文书宝卷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我依然钦佩那些想到要标识它尊奉它的有识之士,钦佩努力设法恢复它的旧迹的人们,他们毕竟想到在热热闹闹的少林寺高处,还有这处对世人有所教益的所在。
    世上事也许就这样:越不是行中人,越能激发新鲜的刺激和感触。我也如是。越对照少林寺的热闹,我越为这书院的清冷而感到不是滋味——在我留连的个把小时中,几乎没有第二茬游人光顾此地。
    我在想,假如改一个字——将书院的“书”改为“寺”;假如将这张讲案换成几尊红头赤面的什么菩萨大佛,这儿肯定香火袅袅,游人不绝,门票高昂,收入丰盈。管理员或主持者肯定也会成为如今的小康人物。而与此相应的,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的教学精神,却就真的从此湮没无闻,而烛火阑珊中,再也无人记得嵩山深处曾经有过这么一所不凡不俗的嵩阳书院。
    看来,寂寞和清冷果真是书院和做学问者的宿命。
    话又说回来,与其向热闹得不伦不类亵渎了精神品格的世俗投降,我宁可见它继续清冷下去。因为,背倚高山的它,至少承载过光荣的使命,至少贮留了我们对它的怀念和思考,至少拥有山中高士的那份清雅胸襟,至少还拥有“尽收城廓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的那份怡然和旷达。(有删节)
14.文章题目中用了“寂寞”和“冷”两个词语。
  (1)从文章内容看,书院的“寂寞”除“少有游迹”外,还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答:                                                                                          
                                                                                            
  (2)“冷”字在文章中有三层含义,一是                                                   ;
  二是                                                                                    ;
  三是                  &nb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竞赛试卷


上一个『巢湖市四中高三第三次月考试卷(及答案)』  下一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