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公司第一高级中学(本部)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doc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金川公司第一高级中学(本部)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doc(高二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金川公司第一高级中学(本部)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终试题2005年7月命题人张连生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Ⅰ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委屈求全 暂露头角 兵慌马乱 如愿以偿B.旁征博引 冠冕
试题预览
金川公司第一高级中学(本部)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
高二语文期终试题
                                           2005年7月
命题人  张连生
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委屈求全 暂露头角 兵慌马乱 如愿以偿
B.旁征博引 冠冕堂皇 冷若冰霜 敛声屏气
C.面面相觑 掉以轻心 因咽废食 莫名其妙
D.奄奄一息     报效桑梓     免为其难 决不辜息
2、填入下列各句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          ,都使她苦恼。
②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张挂着古式的壁衣,          着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
③是夜,十娘与公子议及           之事。公子道:“我非无此心,但教坊落籍,非千金不可。”
   A.粗陋    陈列   终生              B.粗俗    陈列   终身 
   C.粗陋    陈设   终身              D.粗俗    陈设   终生
3、下列成语使用不妥当的一项是(     )
A.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熟视无睹了。
B.乘这个空当,出门活动活动,赚几个活钱买零碎。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
C.管营道:“素不相识,动问官人高姓大名?”那人道:“有书在此,少刻便知。且取酒来。”李小二连忙开了酒,一面铺下菜蔬果品酒馔。
D.魏兵骤至,把山四面围合,某引兵冲杀十余次,皆不能入。次日土崩瓦解,降者无数。某孤军难立,故投魏文长求救。
4、选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组(     )
A.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以“三言”和“二拍”为代表。凌蒙初的“三言”是反映明代社会生活的话本,有文学价值和认识价值。“二拍”即是指冯梦龙创作的两部拟话本专集,“二拍”的思想艺术水平可与“三言”媲美。
B.苏轼,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法与米芾、蔡襄及黄庭坚并称“宋四家”。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及《后赤壁赋》,并称“二赋一词”。
C.韩愈,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祭十二郎文》与欧阳修的《泷冈阡表》及袁枚的《祭妹文》合称“哀祭文三绝”。
D.骈体文在句式方面的特点是骈偶和“四六”。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又叫对仗。讲求句式结构平行对称、词语相对为偶,是骈文基本特点。骈体文的对偶句用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使路瓦栽夫人终于偿还了一笔可怕的债务。
B.优秀的现代小说,入情入理而又生动逼真地提供了一幅幅精彩的生活画面,引导读者认识社会和体验人生的导师。 
C.老栓走到家,店面早经收拾干净,一排一排的,滑溜溜的发光。
D. 从此,陈奂生一直很神气,做起事来,比以前有劲得多了。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6—8题。 
    ①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可以陈列满满一个艺廊。
②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托尔斯泰的《复活》,再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别是它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
   ③名著需要重读。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经过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其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因而需要反复阅读;也不仅仅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高,而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与生命感悟。我这里所说的重读名著,乃是从文化历史发展阶段着眼的。仅就我们这些年龄稍长的人的亲身经历来说,在“文革”前的一段时间和“文革”期间,阅读心态是何等的不正常,阅读空间和环境是何等的狭小和残破。那种以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为经纬的阅读定势,使我们只懂得给书中人物划成分,或者千方百计地追寻作者的阶级归属和政治派别。那种刻板的经济决定论,使我们阅读名著时,到处搜罗数据,以理解时代背景。那种“通过什么反映什么”来概括作品的主题的阅读公式,死死地套住我们的阅读思维。那种所谓“受阶级局限,如何如何”的万能标签,夺去了多少传世之作鲜活的生命,使人们对名著产生了多少误解!
  ④新时期以来,名著重印,给读书界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生气。但如何重读名著呢?我想,所谓“重读”,并非“再看一遍”,也非多看几遍。如果仅仅停留于“看几遍”,那也许只是“无用的重复”。“重读”应是指把名著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而这首先需要阅读者在面对名著时有一种开放的阅读心态,同时应该破除过去的在某种力量束缚下的阅读方式,在心态上积极开辟多向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自身的建设性的文化性格。否则,仍可能导致重读名著的失败。
6、对第三段中“名著需要重读”的“重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
   B. 为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自身的文化性格而阅读。
   C. 破除简单化的思维格局,用多向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去阅读。
   D. 破除陈旧的阅读方式,用开放的阅读心态去阅读。
 7、结合全文看,第一、二段引述了许多作家作品,其主要表述的意思是
   A. 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
   B. 每一本经典名著都是取之不尽的精神矿藏。
  C. 经典名著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D. 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上是非常多的。
 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典名著值得后人反复品味,是因为它有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它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
  B.经典名著需要多读,读得多了,自然会培育出自身的建设性的文化性格。
  C. 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要求在心态上积极开辟多向多元多层次思维格局。
  D.名著需要重读,目的是通过阅读获得新的情感体验与生命感悟。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1题。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犳,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
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断:阻绝。
   B、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凛乎:恐惧的样子。
   C、攀栖鹘之危巢 。                             危:危险。               
   D、梦一道士,羽衣蹁跹。                        蹁跹:轻快、有风采的样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禄升斗之禄 B. ①听其所止而休焉
 ②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①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D. ①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② 归而谋诸妇。                    ②生乎我前,其闻道也先乎吾
 11、和课本中的前《赤壁赋》相比,以下比较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前《赤壁赋》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情、景、理水乳交融。
    B、后《赤壁赋》全用白描,不加雕饰,自然工致。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语言浅显易懂,近似白话,但描写的景物却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C、 前《赤壁赋》更散文化,对偶句极少,少用典故,音律和谐,依然有韵文的铿锵美。
    D、前后《赤壁赋》虽都以江夜明月为景,以客为陪衬,但后赤壁赋重在游览状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景,不假辞藻,自然而工致,体物精工,造语神妙,其写冬景一字不可移易。向来被历代文评家所推赏。 
    B、文章景物描写最集中的当属苏轼独自登临所见情景部分,但景物色彩阴暗,形象险峻肃杀。这和作者的心境是一致的。  
    C、本文是课本《赤壁赋》的姊妹篇,既互相应和,又各成篇目;作者的情感寄寓在生动的景物描写和事情叙述的感情色调之中。
    D、道士化鹤掠舟而过的结尾说明:鹤是超然物外、随缘而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苏轼的佛老思想的涵养使他产生了消极隐退的想法。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译文: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译文:                                                        
14、阅读下列一首元曲,完成曲后的问题(6分  )
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求梦里。
小令是通过哪些意象来写秋的?作者笔下的秋有什么特征?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
(2)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3)驾一叶之扁舟,               ;寄蜉蝣与天地,                    。
(4)                   ,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5)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                      。
五、(共22分)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16-19题。 
归  途
金顺根
出站后,我直奔售票处,买好回部队的车票。真是春风得意,这次多亏在邮局工作的老同学“帮忙”,拍了封“母病危,速回”的电报,要不,谁知道猴年马月探一次亲呢!
刚离开售票口,那个一直守在边上的老人突然拉住我:“去宁波?”我点点头,忽然明白了什么,甩掉了他的手继续朝前走。
“探亲还是出差?”他紧追不舍。“回部队。”我爱理不理的。说实在的,经常出门在外,这种人见多了,我猜得出再搭上两句话,他就要说“到部队看儿子,钱被偷了。想借点路费,回去寄还”这一类话,可能还会挤出几滴眼泪,最后还可能拿出一个证件,但其真假只有天知道。
猛然,他跑到前面拉住我:“解放军同志,想求你一件事儿……”一听这话,我差点儿笑出来,随手指了指不远处一个民警:“找他去吧!”
老人一怔,说:“不,我想请你回部队替我发个电报。”说着,递上一个信封和10元钱。我抽出信纸,上有一行短语:“妈,儿因部队需要不能回家并到医院服侍你老人家,请妈原谅!小强于宁波。”
我疑惑地抬起头,仔细打量老人:“你自己可以拍电报给你儿子,像这种情况,部队领导会考虑的。”
许久,老人才缓缓地说:“他妈患的是绝症,这几天一清醒过来就要儿子,而小强却在两个月前因公牺牲了,没办法,只好……”
啊!是这样,我一时竟不知该说什么好,手上的信变得异常沉重,仿佛捧着一颗跳动的心。
“我还要到医院去,这件事儿拜托了。”说罢,他双手为我扶正军帽,抚平衣折,转身融入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
望着人流中的老人,我庄严地举起右手……
16、小说开篇交待请老同学拍假电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6分)
(1)                                                                  
(2)                                                                  
(3)                                                                  
17、小说先写面对老人的请求“爱理不理”,后写“望着人流中的老人,我庄严地举起了右手”,请结合文意,概括前后变化的原因。(6分)
答:                                                                       
                                                                          
18、请用不超过50字的句子,概括小说的主旨。(6分)
答:                                                                       
                                                                          
19、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小说整体上运用先抑后扬和反衬的手法,体现了其构思的匠心独运。
B.老人的坚强与高尚,“我”的卑琐与渺小,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C.小说中,老人解释性的语言中,透露着悲伤,也透露着坚强。
D.老人为“我扶正军帽,抚平衣折”,是对“我”无声的指责。
E.题目“归途”一语双关,既指“我”回家探亲,也指“我”心灵的回归。
六(8分)
20、阅读下面一段文章,用一句话概括其要点。(不超过20个字)(4分)
小说不是论文,它的主题思想不能直说,也不能硬贴上去。好的小说总是把思想隐藏在形象深处。小说描写最基本的方面,往往是典型人物的塑造。因此,领会主题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认真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以及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内涵。可以说,典型人物形象是支撑小说情节的骨胳,而它们所包含的社会思想则是小说艺术的灵魂。
答案:                                                                             
21、把下面几句话组成语意连贯一段话。(4分)
①《茶馆》结构戏剧冲突的方法和一般的戏剧不同
②但是作为阶级社会中的一员,必然分别隶属于社会矛盾的某一方,所以他们的言谈举止又无不反映着社会的矛盾
③为了表现人民与旧时代的矛盾,它以茶馆为统一的地点,集中了三个社会中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
④他们相互之间也并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2005-2006学生年度福州八中语文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检测卷』  下一个『语文高考前强化训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