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届南安一中高三毕业班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6届南安一中高三毕业班语文试卷(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6届南安一中高三毕业班语文试卷(16)出卷人:杨淑延审卷人;刘节约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一、(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脑体劳动划分的困惑  劳动从很早以来就被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但若要深究一下,什么是脑力劳动与什么是体力劳动呢?或许有人认为这①很简单,脑力劳动就是动脑筋的劳
试题预览
"2006届南安一中高三毕业班语文试卷(16)
出卷人:杨淑延
审卷人;刘节约
第Ⅰ卷选择题 (共24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脑体劳动划分的困惑
  劳动从很早以来就被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但若要深究一下,什么是脑力劳动与什么是体力劳动呢?或许有人认为这①很简单,脑力劳动就是动脑筋的劳动,体力劳动就是指四肢和躯体的劳动。但这样简单的划分是不行的。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脑力劳动也必须有体力的配合,而没有大脑指挥下的体力劳动也是不存在的。仔细观察一下社会就可以知道,人们区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不仅仅是以能量支出多少为依据的,这里还搀杂着许多社会因素。
  严格地说,脑的所谓劳动其实与躯干、四肢的运动不是一回事。随着现代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对自身大脑的认识也正在逐步展开。
  脑电生理研究证明,人脑神经细胞是采用电信号来传导信息的。与神经细胞结合的膜蛋白具有像“泵”、“通道”、“酶”那样的特殊功能。要是细胞膜受到刺激,神经细胞膜的“泵”就会开动起来,使得膜外的钠、钾、氯等离子产生分离,在膜内外产生不同的离子浓度,产生一个电位差,于是电传导就以每秒120米的速度由一个神经细胞传到另一个神经细胞。神经生理学家就将这一过程称为“一个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便是人脑产生各类意识、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
  神经化学研究还表明,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是靠化学反应来完成的。人脑每秒钟要进行数十万、数百万的化学反应来传递各种信号。这②一切都告诉我们,人脑的工作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在“转动”在“绞尽脑汁”。医学解剖还证明,一个人的脑组织结构一旦形成,则终生不会改变。每部分功能存在于头脑的某一位置,也终生不会移动。这样看来,人的思维活动其实与动物和植物的各种器官的“工作”方式是一样的,思维不过是脑器官的生理活动而已。正像植物的叶子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根能吸收养料和水分一样,也像人的心脏需要不停地跳动向全身输送血液,肺要呼吸,进行与二氧化碳的转化作用一样,这都是动植物的生理功能。如果这一切不能称之为劳动,那么脑被称之为劳动也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
  可见,科学地表述,劳动一词只适用于人的躯体运动,把劳动的概念扩展到人脑,这③是为社会分工寻求的一种解释。其用意在于可以为“脑力劳动者”寻得社会存在的合理性。正确的看法应该是:如果把体力劳动看成是建筑师,那么脑力劳动就是设计师。
  写到这里,让我也尝试着给劳动下一个定义:劳动就是人的谋生活动,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劳动就是有利于自己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职业谋生活动。
  我这样说,把一般目的性从劳动定义中去掉了,因为人的任何活动都有目的性,目的性不是劳动特有的品质;其次,拓宽了劳动包含的内容,人类所有的活动都可能成为劳动,也可能成为非劳动,该区别不在别的地方,就在于是否把提供人所需要的效用作为了谋生手段。
1.对文中的加点并标明序号的三个“这”字的指代,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                       B.①②不同 
C.①②③相同                      D.①②③均不相同
2.第二段说:“脑的所谓劳动其实与躯干、四肢的运动不是一回事。”下面的理由不能作为这句话依据的一项的是(  )
A.人脑活动是通过神经细胞采用电信号来传导信息,躯干、四肢的运动主要不是通过神经细胞来完成的。
B.人脑产生各种意识和思考问题的时脑细胞消耗的能量较小,而躯干、四肢运动时细胞消耗的能量较大。
C.脑的所谓劳动是属于生理功能的“神经冲动”过程,而躯干、四肢的运动则是有目的、非功能性的活动。
D.人脑工作时细胞的信息传递工作靠化学反应完成,而躯干、四肢运动时细胞并不靠化学变化相互关联。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区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不是那么简单的,还要考虑具体社会的对劳动的观念、风气、习俗等方面的因素。
B.脑力劳动如果没有体力的配合,那么人的思维活动只不过是脑器官的生理活动而已,称不上真正的劳动。
C.体力劳动如果离开大脑的指挥,便变成没目的性的本能反应,不能将其上升为人的劳动上去认识和理解。
D.科学地表述,劳动一词只适用于人的躯体运动,而脑力劳动只起指挥作用,应该从劳动的概念中排除掉。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脑力劳动是动脑筋的劳动,体力劳动是指躯体的劳动。因此,作家、教授、企业家本质上是以体力劳动支持的脑力劳动者。
B.人的脑组织结构不会改变,每部分功能存在于头脑的某一位置,也终生不会移动,可见,作者认为人的聪明是先天生成的。
C.劳动是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社会的职业谋生活动。而军人作战不一定有利于自己(会死亡),因此军人作战不是一种劳动。
D.区别劳动和非劳动在于是否把提供人所需要的效用作为了谋生手段。那么,唱歌、跳舞可以是劳动也可以不是劳动。
二、 阅读宋代曾巩的《赠黎安二生序》,完成下面5—8题 (12分,每小题3分)
   赵郡苏轼①,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②。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③。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④,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⑤?
   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⑥。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注释:① 赵郡:今河北省赵县。北宋末年升为庆源府。苏轼是四川眉山人,由于他的远祖——唐代文学家苏味道﹝公元648—705年﹞是赵州栾城人,所以苏轼除署“眉山苏轼”外,又称“赵郡苏轼”。② 江陵府:今湖北省荆沙。司法参军,官名,置于各州,掌议法断刑。③ 迂阔:迂远而不切实际。④ 道:指圣人之道,即儒家学说。⑤ 庸讵:也作“庸遽”,岂,难道。⑥:择而取之:指在古文、道与时文、世俗之间的选择。
5、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 
A、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 遗:赠予
B、辱以顾余 辱:侮辱
C、若不可极者也 极:用尽
D、既得之于心矣 得:契合
6、下列各组句子里划线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吾其还也
B、孰有甚于予乎\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C、特以文不近俗\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D、则于是焉\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7、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
B、 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C、 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D、 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8、下面是对这篇赠序的具体分析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1段叙述好友苏轼向他推荐蜀之士黎安二生,不久,二生携文求见,详读二生之文后,作者觉得黎安二生堪称“魁奇特起”之士。第2段叙述黎生在将外出做官之际,因他与安生“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请求作者为他们“解惑于里人”。
B、 第3、4段为议论,就黎生所谓里之人笑其迂阔,求言以解里人之惑而发。作者明确指出自己的“迂阔”在于信古志道,不与世俗同流,不怕世人讥笑,并希望“二生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这实际上是在勉励二生要坚持学习古文,反对俗文。
C、 这篇文章的“文眼”是“迂阔”二字。从行文上来看,全文紧紧围绕“迂阔”二字来写;文章议论的唯一中心,也在于“迂阔”二字;文章的主旨,也是为了表达对于世人所讥笑的这种“迂阔”,作者自己是矢志不渝的。
 D、 此文本来就是为自己不合世俗、怀才不遇而写的,作者针对“迂阔”二字发议论,咄咄逼人,把自己心中郁积的不平和愤懑一泻无余,与韩愈、苏轼那些痛快淋漓、气势不凡的古文有相似之处。
第Ⅱ卷(共126分)
三.(20分)
  9. 给下面文言文段中划横线的部分用“/”断句,然后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合。”子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余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
[注]小奚:小书僮。牡:门栓
   (1) 思 渡 者 言 近 道 天 下 之以 躁 急 自 败 穷 暮 而 无 所 归宿 者 其 犹 是 也 夫。
(2)译文: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章台夜思(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章台:即楚灵王行宫章华台,故址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南。
(1)“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3分)
(2)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思”,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3分)
11. 根据要求默写或填空。(6分)
    苏辙的生活和创作,展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生历程和生活情怀的典型特征。像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就借“____________,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明示自己在实践中穷究事理、驳斥旧说的决心。尤其可贵的是,苏轼追求人生理想,宠辱不惊、高洁自持。即便是在被贬处境之中,像《_______》中,“大江东去,____________”仍然透出冲天的豪气;虽然说,其中“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似乎包含些许颓废的意味,然而,综观苏轼这一时期的创作,像《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中于人生挫折处的从容、乐观与豁达仍然是其精神的主流,更成为后世文人墨客题咏自勉的题材;也正因为如此,于宋词的“婉约”风格之外,文豪苏轼在词坛别开“_________”一宗。
四、(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冬日香山          梁衡
①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②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国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阴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随处抛撒橙果皮、罐头盒,手提录音机里的迪斯科音乐,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技,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朴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溶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容貌。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齿,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④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持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成紫红色,像壮汉羞脸。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    )静安闲如在涅槃,觉得          ,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作伴的还有柏树与翠付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作一些铺垫。你看他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他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千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他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采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⑤当我登上山顶时田望远处,烟窃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他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看这骨这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
12(2分)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觉得          (胸若虚谷、虚怀若谷、心胸开阔),头悬明镜,人山一体。
(2)注音划线字      澄(    )静安闲如在涅槃
13(4分)作者开篇提到“香山性格的那一面”具体含义是什么?既然香山有“那一面”性格,当然应当有另一面性格,请用—个句子概括香山的另一面性格。


14.“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问却寂然不动了。”“寂然不动”显然有违常理,请从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4分) 


15.”阅读有关段落,完成下面(1)(2)两小题。(6分)
(1) 文章第③段,主要是把冬日的香山同春、夏、秋三季的香山作对比,目的是什么?


(2) 在第四段开头,作者描写松树时,为什么要“与春夏相比,而不是与春夏秋相比?


16,写一段文字,赏析第三段表现手法(不少于50个字)。(4分) 


五、(16分)
17“拒绝词”可理解为:为一件不能接受的要求在口头上给与当事人以明确而又委婉的拒绝。请根据下列两小题中设置的有关情景及要求,任选一题,设计一个“拒绝词”。 (4分)
(1)由一位同学想在下午上课时间到新华书店买一本重要的书,于是请他的朋友向老师请假,说他因为身体不舒服不能到校上课。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打算拒绝他的请求?请设计你的“拒绝词”,不超过30个字。
答:
(2)你向亲戚借来一架照相机,在校运会上为本班运动员照相。某同学看这机子性能好,非要借去旅游不可。你认为这个要求不能顺从,但面对要好的同学,又不能简单拒绝,那么,你打算如何既明确又得体地回绝这位同学。请拟出你的“拒绝词”,不超过40个字。
答:                                
18.下面是某报一篇为报道写的编者按语,在标点、字的书写、用词、句意上有一些毛病,读后完成修改。(6分)
①本文作者是原新华社驻贝鲁特记者。②他在任期内,③亲眼目睹贝鲁特这座昔日名闻暇迩的中东小巴黎,④在近日连年内战中,⑤正被毁灭的面貌,⑥回国后写了这篇通信。
将    处        改为                    将    处        改为
将    处        改为                    将    处        改为
将    处        改为                    将    处        改为
19.目前,发送手机短信已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交流方式。好的手机短信简明得体,还富有文采。假如你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发明比赛”中获得了金奖,请你拟一则手机短信发给你的老师报告喜讯和表示谢意,要求句式匀整对称,不超过22字。(正文不写称呼)(4分)


 20. 假如中国旅游电视频道想要在第一时间、以滚动标题新闻的方式向中国国内旅游爱好者通报下面一则材料中所包含的出游信息,那么,标题可以拟作___________                                               _                                      (20字以内。2分)
    “未来你只要持有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乌兹别克斯坦五国其中一国的旅游签证。即可自由畅游这五个国家。”这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制定的丝绸之路区域项目所包含的具体设想。该项目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和中亚四国政府联合发起,其宗旨在于复兴丝绸之路沿线区域在贸易、投资和旅游三个重点领域的经济合作传统优势。有评论说,丝绸之路区域项目一旦启动,必将开启丝绸之路区域项目实施阶段的战略对话机制。同时,为了实现这个设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对于这五国公民而言,本国护照将成为此项目实施中唯一必备出入境资料文件;有鉴于此,联合国会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杜绝非法移民的出现。
20作文(70分)
以“落花”为话题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900字。 (222.79.172.234)"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06年中考模拟试题』  下一个『初三语文模拟试卷(扫描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