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上虞市高中现代诗文阅读竞赛试题(2005.11).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竞赛试卷
试题
名称
浙江省上虞市高中现代诗文阅读竞赛试题(2005.11).(高一上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浙江省上虞市高中现代诗文阅读竞赛试题(2005.11)(本卷考试时间为150分,满分为150分)命题;杨宝根阅读下列现代诗文,然后答题(一)醉汉(台湾)非马把短短的巷子 走成 一条曲折 回荡的 万里愁肠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 母亲啊 我正努力地向您 走来诗中的“短短的巷子”、“母亲”、“醉汉”分别比喻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
试题预览
浙江省上虞市高中现代诗文阅读竞赛试题(2005.11)
(本卷考试时间为150分,满分为150分)
命题;杨宝根
阅读下列现代诗文,然后答题
(一)醉汉
(台湾)非马

  把短短的巷子
走成
一条曲折
回荡的
万里愁肠
左一脚十年
右一脚十年
母亲啊
我正努力地向您
走来
诗中的“短短的巷子”、“母亲”、“醉汉”分别比喻什么?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这首诗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诗人以“啊,我年青的女郎!”作为每节诗的开头有什么效果? 
作者以“炉中煤”为标题有什么含义?
(三)“此生或彼生”
鲁迅
  “此生或彼生”。
现在写出这样五个字来,问问读者:是什么意思?
倘使在《申报》上,见过汪懋祖先生的文章“……例如说‘这一个学生或是那一个学生’,文言只须‘此生或彼生’即已明了,其省力为何如?……”的,那就也许能够想到,这就是“这一个学生或是那一个学生”的意思。
    否则,那回答恐怕就要迟疑。因为这五个宇,至少还可以有两种解释:一,这一个秀才或是那一个秀才(生员);二,这一世或是未来的别一世。
    文言比起白话来,有时的确字数少,然而那意义也比较的含胡。我们看文言文,往往不但不能增益我们的智识,并且须仗我们已有的智识,给它注释、补足。待到翻成精密的白话之后,这才算是懂得了。如果一径就用白话,即使多写了几个字,但对于读者,“其省力为何如”?
    我就用主张文言的汪懋祖先生所举的文言的例子,证明了文言的不中用了。
                                           (选自《鲁迅全集》)
   5、汪懋祖的错误观点是                 ;他的论据是                                                 ;论证方法是(A比喻论证 B对比论证 C事例论证 D引用论证)
   6、反驳论据,就是揭露论据的虚假,汪懋祖的论据虚假在哪里?
(四)
    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自我的开端,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也是散文诗创作的心灵活动的基础。散文诗的意象是发端于感觉,然后在感情的催化和理性的净化、纯化下才最终完成的。散文诗诗人构思时无疑得先抓住感觉这一环,用感觉去调动感情和沉思。而在诗人的五官感觉中又以视觉最为重要。根据现代生理科学的研究,从外部世界进入大脑的信息,大约有百分之九十(一说百分之八十五)来自眼睛,在文学理论界、心理学界有一个名词叫“形象思维”,所谓“形象思维”就是指用形象和图画来思考。正因为如此,视觉在文学创
作,其中也包括散文诗创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通过视觉去感知外部世界以激起诗人内心感情的波澜,无疑是极端重要的,但是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散文诗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深邃思考,很大一部分只有落实到感觉(主要是视觉)上,才可能化为意象符号而为读者感知。散文诗诗人的视觉功能,从生理学和物理学讲,与平常人没有什么差异。但是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为避免视神经通道被阻塞,进入人的眼球的信息,大约只有一千万分之一输入了大脑皮层。于是,人并不是像照相机那样,把接受到的所有图象都映射到视网膜上,而只是把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觉得有意义的信息,由光信号转换为神经密码输送给大脑皮层的感觉区,从而顺利地感应外部刺激。人的大脑起初是随机性或根据习惯来接受信息,经过专业训练后,就能够以专业性质分拣信息。散文诗的创作,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专业训练。有素养的散文诗诗人眼睛是“艺术家的眼睛”,通过这双眼睛,那些对创作没有意义的信息被排除,而那些具有诗的因素的信息却得以强化,并逐
渐达到足以激起诗人强烈的感情活动和引起沉思的程度。这种用视觉去感应世界,去把握与内心情绪相应的形象而构成散文诗意象和意境的能力,因其带有观察者的悟性和灵气,也常常被称为“灵视”。一个散文诗作者应该养成善于区别具有散文诗因素的信息和非散文诗因素的信息的这种“灵视”的能力,形成一种职业性的敏感,使自己那种能够调动感情及引起深邃思索的艺术视觉能
力变得敏锐起来。
    7、对散文诗诗人所具有的“艺术视觉能力”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用形象和图画来思考和创作的“形象思维”。
    B、对外部信息的辨别力和对宇宙人生深邃思考的思维能力。  
    C、善于筛选和提取那些具有艺术因素的信息,并使之强化,以激起强烈创作冲动的感知能力。
    D、经过专业训练后的视觉创造力。
    8、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句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诗创作,实质上是训练散文诗诗人大脑的以专业性质分拣信息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B、散文诗创作的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和提高散文诗诗人分拣信息的能力。
    C、散文诗创作,一方面提供了艺术产品,另一方面也可以被看成是对作者进行信息筛选能力训练的有效途径。
    D、散文诗创作,有助于散文诗诗人发展自己筛选信息的能力。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散文诗创作的基础是视觉,散文诗诗人主要是通过视觉来传达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的。
    B、散文诗的意象就是诗人筛选出来的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觉得有意义的信息。
    C、与平常人不同的是散文诗诗人的眼睛只接受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觉得有意义的信息。
    D、一个有素养的散文诗诗人具有敏锐的视觉能力,善于鉴别和选取视觉通道涌来的信息。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常的人鉴别、选取视觉通道涌来的信息的能力远逊于散文诗诗人等艺术家。
    B、散文诗诗人的主观情感大多是寄寓在作品里的经作者精心勾描的具体形象之中并由此传递给读者的。
    C、长期的艺术训练和创作活动,使散文诗诗人的“灵视”几乎成了本能。
D、散文诗诗人应当努力发展自己善于筛选提取有艺术因素的信息并使之强化以激起创作冲动的艺术视觉能力。
(五)
近年来,一项被称为“共生生物固氮”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  “共生生物固氮”是生物固氮中最复杂的、也是效率最高的一种形式。它是指根瘤菌促使植物根部结瘤以后,就留在那里进行固氮活动。例如,拔起一颗大豆,就会看到其根部长有许多绿豆般大小的块状物,就是根瘤。在根瘤内部,大量的根瘤菌活动着,有许多基因参与固氮(称固氮基因),就像一座天然的化工厂在生产,不断地将空气中的氮素转变成氨,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科学家通过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在根瘤菌的细胞膜上找到了一种蛋白质,正是这种蛋白质分子,灵敏快速地控制着固氮基因的活动。诸多固氮基因的活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酶——固氮酶。在固氮酶的作用下,氮素才转变成氨。所以,根瘤菌有固
氮能力是因为固氮酶的存在。固氮酶是生物固氮的核心。
    目前,科学家已经从约20种固氮微生物细胞内分离出固氮酶。此外,科学家还发现,光合作用是维持生物固氮作用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生物固氮需要生物能就如同化肥厂需要电、煤、天然气提供能源一样重要。这正是“共生生物固氮”固氮最显著的原因。例如,豆科作物的光合作用为其根瘤生物固氮提供了充足的能源。当然,生物固氮还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30℃左右)和酸碱度条件(Ph7.2—7.4)。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了在根瘤生成的过程中,存在着根瘤菌与植物之间的“对话”。正是通过这种“对话”  (信息传递)根瘤才逐渐形成。
    对于生物固氮这一自然界的奥秘,科学家们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进展;但是,生物固氮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物学过程,要改变生物种类的重大遗传特性,使原来不能固氮的植物也具有固氮性能,当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必须巧妙地使用遗传操作技术这个新武器,克服一个个技术难关,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生物固氮遗传工程的研究,不仅有科学意义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相信不久的将来,科学家们够完全解开生物固氮这个谜,为促进农业生产,造福于人类作出贡献。
    11、下列对“共生生物固氮”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指植物根瘤菌促使植物根部结瘤以后,就留在那里进行固氮活动,并在植物体内转化大气氮素为氨的过程。
    B、指生物固氮中像一座天然的化工厂在生产,不断地将空气中的氮素转变成氨的最复杂的、也是效率最高的一种形式。
    C、指根瘤菌促使植物根部结瘤以后,就留在那里进行固氮活动,并灵敏快速地控制着固氮基因的活动而形成一种特殊的酶。
    D、指在固氮酶的作用下,将氮素转变成氨的生物固
氮中最复杂的、也是效率最高的一种形式。
    12、根据原文,固氮遗传工程的最主要的作用是
  A、避免环境污染
  B、节约能源
  C、使庄稼增产
  D、降低成本
    1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共生生物固氮”固氮原因的一项是
    A、根瘤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B、固氮酶
    C、光合作用
    D、一定的温度条件和酸碱度条件,根瘤菌与植物之间的“对话”
    1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固氮遗传工程,指科学家将遗传工程用于固氮。
    B、豆科植物及玉米等的固氮本领,为生物固氮遗传工程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C、空气中的氮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固氮微生物细胞中遗传固氮能力的核心是固氮基因。
(六)
    龙与凤,都是传说中的神奇动物,其实,那是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一痕。现代学者有的认为,龙是原始夏氏族的图腾,凤是原始殷氏族的图腾,果真如此吗?
    这是个有趣的学术问题,在讨论是否之前,这里要提及一件与此有关的玉雕燕雏。
    它,羽毛未丰,雏态可掬,似破壳未久,尚嗷嗷待哺。然而,它却伏胸展翅,躁动于故巢,急于效母燕飞翔钻天呢!这一寓动于静的艺术造型,原是殷人的一件玉雕配饰,1976年出土于殷墟中。玉燕呈乳白色,然而,真燕上体却呈蓝黑色,前胸亦呈黑褐色。故而,燕子又被称为玄鸟,意为黑青色的鸟。殷人对玄鸟有特殊的感情,那曾源于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
    相传殷始祖契的母亲名叫简狄。简狄正同女伴在河中沐浴,忽有玄鸟飞过,有卵坠落,简狄吞吃了鸟卵而有孕,后生子契。契长大后,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赐姓子氏,始有商族,即殷人。
    在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记录有这一故事,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股土茫茫”。同时,契也被称为“玄王”。这是殷人以鸟为图腾的最早记载。
    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学者们不断从多方面予以考证,也不断提出新的材料和证据。最早,当推闻一多教授,他曾从文献角度,广泛加以考证,证明殷人以凤为图腾。其中,他引用了个有趣的例证,大意是说春秋末年,楚国哲学家老子将东方思想家孔子比之为凤,而孔子将老子比之为龙。孔子是殷人的后代,而殷人恰足以凤为图腾的。后来,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关于晚周
帛画的考证》一文中,也提出了与闻氏相近的结论。
    几年前,甲骨学家胡厚宣教授宣称,他在八片甲骨上找到十条卜辞,其中都将殷人尊为高祖的王亥的“亥”字刻成从亥从鸟形,即在“亥”字之上刻一鸟。如将这些字依时序排列起来,其作为图腾崇拜的形象,如何从象形到字化,又如何由繁到简的衍变痕迹,依稀可见。这显然是殷人以凤鸟为图腾的新证。
    凤鸟作为殷人的图腾形象,从种种迹象不难看出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简狄吞卵的传说中,被崇拜的还是一种具体的鸟儿燕子;而在青铜族徽、甲骨卜辞中,其图像已呈形形色色,且都比较抽象的鸟了,在殷墟与燕雏同出的有只玉凤,其造型有鸡冠、鹤足、孔雀羽尾等多种禽鸟的特征,鸟图腾发展为凤的形象,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从中可见氏族、部落不断联盟、融合的痕迹。后来,当人间出现了大一统的“帝王”,凤也就被宣称为“百鸟之王”了。
    L5、下列各项不属于证明凤鸟是殷人图腾的一项是
    A、老子将孔子比之为凤,孔子是殷人的后代,而殷人恰是以凤为图腾的。
    B、甲骨文中将殷人尊为高祖的王亥的“亥”字刻成从亥从鸟形。
    C、《诗经》中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
    D、凤是传说中的神奇动物,其实是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痕迹。
    16、对全文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凤鸟成为“百鸟之王”的过程。
    B、说明凤鸟成为殷人图腾形象的发展过程。
    C、说明凤鸟成为图腾形象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D、说明殷人以凤为图腾是氏族、部落不断联盟、融合的残痕。
    17、根据文意,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是从神话传说、文献考古的角度来证明殷人是以凤鸟为图腾的。
    B、文章是从青铜族徽、文献、《诗经》的角度来证明殷人是以凤鸟为图腾的。
    C、文章是从玉雕燕雏、帛画、甲骨卜辞的角度米证明殷人是以凤鸟为图腾的。
    D、文章是从神话传说、帛画、甲骨卜辞的角度来证明殷人是以凤鸟为图腾的。
    18、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中出土的玉雕燕雏,正是此时殷崇拜的图腾的形象。
    B、神话传说中认为,殷人正是玄鸟的后代,这是最早的历史记载,《诗经》的记载与内容及其相近,作者以此说明殷人崇拜玄鸟的原因。
    C、闻一多从文献的角度,胡厚宣从汉字字形的角度提出材料和根据,证明凤鸟作为殷人图腾的演变过程。
D、凤被称为“百鸟之王”,是氏族、部落首领在氏族、部落的不断联盟、融合中成为大一统的帝王的写照。
(七)
怎样才算一个现代人?依周作人的说法,在中国,“讲人的意义,从新要发见人”,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才真正开始的。那时候人们怎么讲人的意义呢?不妨来看两篇当时最有影响的文章。  一是胡适的《易卜生主义》,它这样归纳易卜生对“人”的要求:“他主张个人须发达自己的天才性,须要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随后引出那一段脍炙人口的宣言:“你要想有益于社会,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有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的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你自己。”现代的“人”被解释为“个人”,对人的“发见”,也被具体化为个人对社会的新的关系的“发见”,胡适从头到尾,都是把他对“人”的看法,放在“个人如何面对社会”的论述框架中来展开的。  二是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它先列出“人”的定义:“其中有两个要点,(一)‘从动物’进化;(二)从动物‘进化’。……这两个要点,换一句话说,便是人的灵肉二重的统一。”接着引申道:“而这灵肉一致,便是我们所谓的人类正当的生活所致。所谓从动物进化的人,也便是指这灵肉一致的人。”这似乎是开辟出了一片与《易卜生主义》完全不同的视野,它呈现的是人自身不同侧面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可是,周作人并没有顺着灵肉一致的思路往下讲,他话头一转:“这样的‘人’的理想生活,应该怎样呢?首先便是改良人类的关系。彼此都是人类,却又各是人类的一个。所以须营造一种利己继而利他,利他便是利己的生活”,又折入胡适的《易卜生主义》的视野了。由此往下,一路都是讲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最后以耶酥“爱邻如己”的训诫结束了对人道主义的阐发,文章开头拓出的那一片新的视野,随之缩小到几近于无。  在这里,关于胡适的“发达自己的天才性”,我没有意见,我只想指出一点,胡适们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强调,虽然切合时势的需要,可一旦成为“发见人”的主导方向、出现“我如何挣脱社会束缚”这一问题,并因此遮没了人们思考“人的意义”时候的大部分视野,那就会造成极大的限制。人的生活的许多重要方面,譬如灵与肉的关系,人的各种社会需求——政治、经济、审美、爱情等——之间的关系,理智与情感的关系,人的身心常态与非常态的关系,以及其它许多方面,都会被排除在对“人”的思考之外。当然,这些方面并不能完全自外于人与社会的关系,但也决不能等同于这种关系,倘若你只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去把握人,那就很难避免狭隘和武断。19、从文章来看,作者对“人的意义”这一问题所持的看法是A.关注现代人的独立意识,强调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B.关注人的灵与肉的统一,既注重人自身不同侧面的关系,又强调个人与群体的关系。C.不排斥个人与外在社会的关系,但更要关注人自身不同侧面的关系。D.要关注人自身不同侧面的关系,但更要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20、第三段中所谓“那一片新的视野”是指A.人自身不同侧面的关系,不仅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关系。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D.人的灵与肉的统一,以及由这种灵肉统一而带来的正当生活。21、关于胡适和周作人在“人的意义”这个问题上的认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胡适强调发展个人,周作人主张兼爱他人。B.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胡适的观点切合了当时时代的需要,但也有极大的限制。C.周作人起初强调个人的进化而达到灵与肉的统一,而后来强调的个人与群体的关系问题,与胡适的观点相契合。D.对胡、周二人的观点,作者更倾向与周作人起初所强调的“个人的进化而达到灵与肉的统一”的见解,只是周作人没能就此深入下去。22、下面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从新要发见人”的含义是在新的层次上去认识人,胡适认为这个新的层次主要是“个人与社会的新的关系”。B.在思考人的意义时,如果因“我如何挣脱社会束缚”这一问题而遮没了人们的大部分视野,就会造成人对社会的许多正常需求被我们忽略。C.没有社会,政治、经济等就无从谈起,因此,人的各种社会需求————政治、经济、审美、爱情等——之间的关系不能与社会相分离。D.周作人在论及人的理想生活时,强调要改良人类的关系,强调“爱邻如己”,在当时比胡适一味强调“救出你自己”更有进步意义。

(八)秃的梧桐
                                苏雪林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人们走过秃的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荫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由两家分享。
    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蚂蚁所蚀,渐渐地不坚实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是一棵棕搁树。
    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
久便可以恢复从前的荚荫了。
    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求生的志气。
    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不容易长得巴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
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
    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储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  园中减了葱笼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薛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歔欷地悲叹。
    大理菊东倒西倾,还在荒苹里挣扎着,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在冷露中,满缀着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眷恋;它要死了,它愿意死在花儿的冷香里。
    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树,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人们走过秃的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它。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摘自  《台湾散文名篇欣赏·第一辑》
    23、“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这两句话在开头和结尾重复出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4、除了写这棵梧桐,作者还写到了老柏、香橙、老榆、薛荔和一些娇嫩的植物,以及蝴蝶。这些描写的用意是什么?  
    25、作者对这棵秃的梧桐喜爱吗?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运用象征手法,一反中国古代文人寄情梧桐的伤感情调、悲剧气氛而赋予梧桐以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希望之情。
    B、文章首段借路人发出的惋惜声起笔:“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一个“总”字表明毫不例外。作者运用反笔,表现了梧桐不屈的形象。
    C、文章结尾并不是简单的照应与重复。作者把梧桐置于“惨淡的斜阳”之中,这是另一种境界的美。“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一语更给人带来一种新的希冀,给人的心灵以慰藉。
   &n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一 上册 竞赛试卷


上一个『浙江省上虞中学200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下一个『永嘉初级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