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浙东北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浙江省浙东北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逐题解析)(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浙东北联盟(ZDB)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
试题预览
浙东北联盟(ZDB)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要理解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进而用这种眼光观看我们周围的真山真水。
什么是山水的眼光?中国画家画一座山,通常先在山脚下住一段时间,在山腰又住一段时间,山前山后来回跑,又无数次登上山岭远望,最后整座山了然于心,待要画时,和盘托出。一画之中,山脚与山体俱见,山前和山后齐观,巅顶与群峦并立,这就是所谓的“高远、深远、平远”。不为透视所拘,不受视域所限,山水草木一例相看,烟云山壑腾挪反转。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饱游而饫看,游目而骋怀。山水眼光是一种不唯一时一侧的观看,更是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综观的感性方式。
山止川行,风禾尽起。中国人的内心始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山水依恋。何谓“山”?山者,宣也。宣气散,万物生。山代表着大地之气的宣散,代表着宇宙生机的根源,故而山主生,呈现为一种升势。何谓“水”?水者,准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相对山,水主德,呈现为平势、和势。正是这种山水之势在开散与聚合之中,在提按与起落之中,起承转合,趋背相异,从而演练与展现出万物的不同情态、不同气韵。
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它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性的“谛视”。所谓“谛视”,就是超越一个人瞬间感受的意念,依照生命经验之总体而构成的完整世界图景。这种图景是山水的人文世界,是山水的“谛视”者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观照之中,形成“心与物游”的存在。
多年前,我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北宋郭熙的《早春图》。我在这里看到一片奇幻的山壑被一层层的烟云包裹着,宁静而悠远,峻拔而生机勃勃。这是早春即将来临之时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苏醒,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天的消息。
看着这幅画,如行游在山下山上、山前山后的风景之中。我们可以在这些景色中与天地相往来,这就是中国绘画,这就是中国山水。在我们眼前打开的不是一个镜头,而是使我们的身体在这里穿梭往还,使我们的心在这里吐纳元气。这就是与西方绘画和摄影作品全然不同的中国绘画。
在这些生动苍润的描画之中,我们还感受到了笔和墨的美,这种美最能体现山水的形神。正是这种“戏墨”的方法最自由也最有效地把我们带入对“象”的体察之中。“象”既不是自然对象,亦非纯然意识里的心象,而是在自然对象与纯然意识之间的辽阔无际的间性世界。我们在这种“象”的体察中,走进了中国绘画的世界,走进了诗意栖居的世界。中国绘画让我们获得体象的诗意、生命的诗意。
在宋代,还有一类文人画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大诗人苏轼。苏轼第一个提出了“文人画”术语,以应对画院的专业画家。他写道:“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他在绘画的题写中多次题道:“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作为诗人,苏轼对绘画强调天机,强调诗心独创,但他并不贬低“艺”的重要性,极重视有道有艺,道艺结合。他写道:“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
宋代著名文学家、画家黄庭坚诗言:“一丘一壑可曳尾。”“曳尾”指《庄子•秋水》中的那只乌龟在泥沼中自乐。一丘一壑,则是寄情山水。人在山水中自足自乐,表现出传统文人尤其是隐居文人的纯粹与高尚。一丘一壑虽有限,却以某种坚固的深度唤起恒远的积极思想,赋予人以自足自乐的充盈,以及“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无名之志。这直接构成了山水世界的无边容量与意涵。
宋韵的根蒂究竟在哪里?南宋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言有尽,意无穷,或者说用有限的言抒发无穷之意,就是宋代诗画要达到的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与评论家所悉心追求的蕴涵。
(摘编自许江《沿着宋画,走入中国山水精神的深处》)
材料二:
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乎应在中唐前后。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渐获有了自己的现实性格。正如人物、牛马从宗教艺术中分化出来而有了专门画家一样,山水、树石、花鸟也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被抒写赞颂。
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由具体人事转到自然山水,当然不是一件偶然事情。它是历史行径、社会变异的间接而曲折的反映。与中唐到北宋进入后期封建制度的社会变异相适应,地主士大夫的心理状况和审美趣味也在变异。自然对象特别是山水风景,作为这批人数众多的世俗地主士大夫居住、休息、游玩、观赏的环境,处在与他们现实生活亲切依存的社会关系之中。而他们生活的时代既不再是在门阀士族压迫下要求奋发进取的初盛唐时代,也不同于六朝贵族的掠夺开发时期。他们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一种满足于既得利益,希望长久保持和固定,从而将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牧歌化的心情、思绪和观念。不同于少数门阀贵族,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常常由野而朝,由农而仕,由地方而京城,由乡村而城市。这样,丘山滨塞、野店村居倒成了他们的荣华富贵的一种心理需要的补充和替换,一种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这种社会阶层的特征也相当清晰地折射在中国山水画上。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
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哲学思潮,则可说是形成这种审美趣味的主观因素。禅宗从中晚唐到北宋愈益流行,其教义与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对自然的态度有相近之处,它们都要求自身与自然合为一体,希望从自然中吮吸灵感或了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获取心灵的解放。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高于转瞬即逝的人世奢华,顺应自然胜过人工造作,丘园泉石长久于院落笙歌……它们构成了中国山水画发展成熟的思想条件。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画家往往借助山水的眼光,采用“游目骋怀”的方式,从整体出发,综观天地,将观看化入胸壑。
B. 山水之势在开散与聚合之中,起承转合,因为难以相融,故而能演练与展现出万物的不同情态、不同气韵。
C. 山主生,呈现为升势;水主德,呈现为平势。宋代画家用“戏墨”的方法最自由高效地体现山水的形神。
D. 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由具体人事转到自然山水,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也受到当时哲学思潮的影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我们可以在中国绘画中与天地相往来,自由地遨游在绘画的世界里,而西方绘画与之相比则存在差异。
B. 我们能走进中国绘画构筑的诗意栖居的世界,体察万物,得益于中国画中的“戏墨”笔法。
C. 独立于中唐前后的中国山水画,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娱悦亲切以及牧歌式的宁静,受到多种思想的影响。
D. 苏轼提出“文人画”术语以应对画院的专业画家,“有道而不艺”等句更是表现了他对道艺结合的重视。
3. 根据选项内容,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记录了北宋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B. “南宋四大家”之一刘松年绘的《四景山水图》,分春、夏、秋、冬四时景象,全卷书风精巧,彩绘清润。
C. 《枯木怪石图》中枯木怪石无定形,利于放笔造形,以发泄胸中盘郁,以求英风劲气逼人。
D. 北宋范宽创作的《溪山行旅图》前景溪水奔流,山径上一队运载货物的商旅缘溪行进,为幽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气。
4. 古人提及画卷的时候,通常会说“观”。“观”是一种“谛视”,是指凝视、审视,不是写生意义上的透视,而是包含了内心体悟的凝视和洞察。自古诗画同源,请结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说说此词的创作是如何体现这种“观”的。
5. 某博物馆拟拍摄一期宋代山水美学科普短片,由你拟写视频文案。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请你列出文案拟写的要点。
【答案】1. B    2. B    
3. A    4. ①《沁园春•长沙》中火红的枫林、碧绿的江水、争流的百舸、高飞的雄鹰等景物,具有生机勃勃、绚丽多姿的特点。
②这些景物是词人当时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真实写照。抒发了词人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5. ①宋代山水美学是什么:宋代画家用山水眼光观看真山真水,这是他们观察世界、理解自然的感性方式。
②宋代山水美学意义: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心与物游,体现了宋画综合谛视 世界观。宋代山水画的笔墨之美最能体现山水形神,使人们获得体象的诗意、生命的诗意。
③如何发展宋代山水美学:宋代山水画的神韵在于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解析】
【导语】材料一透过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独特视角表达了山水画艺术的精髓,即整体观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它不仅是视觉上的体验,更是情感与精神境界的升华。材料二着重分析了山水画作为独立审美对象的历史背景及思想影响,强调了社会变化和哲学思潮对其发展的作用。两则材料相辅相成,揭示了山水画不仅是艺术表现,也是文化和精神的载体,使读者理解其中的诗意和哲理之美。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因为难以相融,故而能演练与展现出万物的不同情态、不同气韵”错误,在材料一第三估中明确提到“正是这种山水之势在开散与聚合之中,在提按与起落之中,起承转合,趋背相异,从而演练与展现出万物的不同情态、不同气韵”这里并没有说因为难以相融,而是通过开散与聚合,起承转合来展现万物的不同情态和气韵。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B.“得益于”错误,在材料一第四段提到“这种图景是山水的人文世界,是山水的‘谛视’者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观照之中,形成‘心与物游’的存在”表明,我们能走进中国绘画构筑的诗意栖居的世界,体察万物,得益于山水的人文世界和“谛视”者的内心体悟,而不仅仅是“戏墨”笔法。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讨论的是山水画的精神内涵和审美趣味,而不是具体的作品和技法。
A.《清明上河图》不是山水画。虽然《清明上河图》确实采用了散点透视构图法,并记录了北宋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 生活状况,但这些内容并不能直接体现材料一中关于中国画家如何理解和表现山水的观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创作体现了山水画的“谛视”“超越一个人瞬间感受的意念,依照生命经验之总体而构成的完整世界图景”。这首诗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其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等句,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象,体现了山水画中的高远、深远、平远的意境。
②同时,诗中也融入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观照之中”,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等句,体现了山水画中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这些景物是词人当时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真实写照。抒发了词人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因此,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创作体现了山水画的“谛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筛选要点的能力。
①宋代山水美学是什么:根据“不为透视所拘,不受视域所限,山水草木一例相看,烟云山壑腾挪反转”“山水眼光是一种不唯一时一侧的观看,更是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综观的感性方式”“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可以概括出,宋代画家用山水眼光观看真山真水,这是他们观察世界、理解自然的感性方式。 
②宋代山水美学意义:根据“正是这种山水之势在开散与聚合之中,在提按与起落之中,起承转合,趋背相异,从而演练与展现出万物的不同情态、不同气韵”“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它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观照之中”“中国绘画让我们获得体象的诗意、生命的诗意”可以概括出,宋代山水体现了宋画综合谛视的世界观。宋代山水画的笔墨之美最能体现山水形神,使人们获得体象的诗意、生命的诗意。  
③如何发展宋代山水美学:根据“宋韵的根蒂究竟在哪里”,引用严羽的话“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言有尽,意无穷,或者说用有限的言抒发无穷之意,就是宋代诗画要达到的境界”可以概括出,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宋代文人所追求的山水美学境界。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远处没有别人,黑只好独自响应孕妇这恼,它忙着又啃两口,才溜出麦地,拐上正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仿佛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专心走路的黑弄得挺惊愕。黑停下来,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而孕妇早已走到它前头去了。黑直着脖子笨拙而又急忙地往前赶,却发现孕妇又落在了它的身后。平原顿时热闹起来。孕妇给自己造出来一点儿热闹,觉得太阳底下就不仅是她和黑闲散地走,还有她的叫嚷,她的肚子响亮的蠕动,还有黑的笨手笨脚。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海碗大的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住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挪这一挪,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没想过是否坐在了字上。那么,缘故还是出自胸膛下面的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那些放学的孩子。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她的孩子无疑要识很多字,她的孩子无疑要问她许多问题,她的孩子无疑也要看见这石碑的,她的孩子也会问起这碑上的字,就像从前她问她的丈夫。她不能够对孩子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她的孩子。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开始了她的劳作。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孕妇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于是她把眼睛挪开,去看远处的天空和大山,去看辽阔的平原上偶尔的一棵小树,去看奔腾在空中的云彩,去看围绕着牌楼盘旋的寒鸦。她终于收回眼光,定住了神。她再次端详碑上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在白纸上落下了第一笔。有了这第一笔,就什么都不能阻挡孕妇的书写和描画了。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代表着什么意思。虽然她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但这些字又叫她由不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呵。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她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那是她提前的准备,她要给她的孩子一个满意的回答。她的孩子必将在与俊秀的字们打交道中成长,她的孩子对她也必有许多的愿望,她也要像孩子愿望的那样,美好地成长。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地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孕妇和牛在平原上结伴而行,互相检阅着,检阅着平原、星空,检阅着远处的山、近处的树,还有嘈杂的集市,怀孕的母牛,陌生而俊秀的大字,她未来的婴儿,那婴儿的未来……
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黑——呀!”孕妇只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午后的太阳干净又暖和,用“干净”形容阳光,新奇而准确,同时烘托了气氛,暗示了孕妇轻松愉快的心情。
B. 小说中多次描写孕妇唤牛“黑——呀!”的画面,虽然每次唤牛孕妇的心情有所不同,但都能表现出孕妇与孕牛的相互怜惜。
C. 小说中孕妇等到放学的孩子们走远以后,才去做“鬼祟的事”,她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她写的,这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内敛害羞的人。
D. 小说结尾,写孕妇在黑暗中的小声嘟囔宛若幸福的呓语,是因为尽管回家的路漫长,但她怀揣着“劳作的果实”,因此内心充满向往和期待。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把专心走路的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等,其中蕴含着作者的人文精神。
B. 文中生动细腻地刻画了孕妇描写碑文的情景,运用了动作、心理等一系列细节描写,表现出孕妇描写时的专心致志、一丝不苟。
C. 孕牛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它既是孕妇行为的见证者,也是孕妇形象的有力衬托和重要补充,突出孕妇具有人的能动性和理性的追求。
D. 本文用诗意的笔调,从容淡定地描绘了孕妇心灵的成长过程和激烈的情感冲突,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
8. 孕妇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汪曾祺认为铁凝在《孕妇和牛》中写出来的是“向往”,是“希冀”。因此,评论家将《孕妇和牛》视为《哦,香雪》在主旨上的回归。请结合文本谈谈理由。
【答案】6. C    7. D    
8. ①具有善良、温婉等传统的女性美。孕妇从不忍心去骑怀有身孕的牛,宁愿与“黑”相依为命,并排在平原上行走。同时她极富耐心,“走快走慢也由着黑的性儿”。
②自强有责任心,做事认真,对知识、文化心存敬畏。孕妇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内心始终渴望学习知识,专心描摹碑文。
③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孕妇描写碑文,正是因为对腹中孩子、对生命与未来满怀美好的期许。    
9. ①《哦,香雪》通过香雪用鸡蛋换铅笔盒的故事,表达了香雪对火车所代表的现代文明的“向往”,蕴含了对追求知识和更美好生活的“希冀”。
②《孕妇和牛》通过描写孕妇抄写碑文的故事,揭示了孕妇超越自我的心灵探索之旅,蕴含了孕妇对知识的“向往”,更表达了对生命的“希冀”和对母性的神圣礼赞。
【解析】
【导语】文章以孕妇对未来孩子的期盼为核心,展现了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冀。孕妇在石碑上描摹文字的行为,象征着她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孩子未来的美好愿景。作品以温暖的笔触和诗意的语言,传达了母爱的伟大和生命的延续,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与期待。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这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内敛害羞的人”错,孕妇等到孩子们走远才去做“鬼祟的事”,不是因为她内敛害羞。从后文她认真描摹碑文的情节可以看出,她是想自己完成这件事,是对知识的敬畏,对腹中孩子负责的一种体现。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从容淡定地描绘了孕妇心灵的成长过程和激烈的情感冲突”错,文章主要是通过孕妇的行为和心理变化,细腻地表现出她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传达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①善良、温婉等传统女性美方面:从孕妇从不骑怀孕的牛,“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仿佛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还有行走时“走快走慢也由着黑的性儿”,这些情节体现出她的善良和温婉,对动物的关怀,展现出传统女性的美好品质。 
②自强有责任心、做事认真、对知识文化心存敬畏方面:孕妇虽然不识字,但她为了腹中的孩子,为了能回答孩子将来对石碑文字的提问,自己努力地描摹碑文。“她把眼睛挪开……定住了神。她再次端详碑上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在白纸上落下了第一笔”,这个过程体现出她对知识的渴望,认真做事的态度和强烈的责任心。
③对人生抱有美好向往和期待方面:孕妇之所以如此认真地描摹碑文,是因为她对腹中孩子的未来充满期待,“她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她的孩子无疑要识很多字”,她希望孩子能在知识的环境中成长,这体现出她对人生、对孩子未来的美好向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在《哦,香雪》中,香雪用鸡蛋换铅笔盒的情节是核心。铅笔盒代表着现代文明,香雪对铅笔盒的渴望体现了她对火车所代表的现代文明的向往。这种向往的背后是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更美好生活的希冀,她希望通过知识改变自己和村庄的现状。
②《孕妇和牛》里孕妇抄写碑文这一行为是关键。孕妇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了解碑文的内容,这是她超越自我的心灵探索。她对知识的向往体现在认真描摹碑文的过程中,她渴望了解这些文字,这和香雪对知识的追求类似。同时,孕妇的行为更蕴含着对生命的希冀,她是为腹中孩子而做这件事,体现出对新生命的期待和母性的神圣,和《哦,香雪》一样都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节选自韩愈《进学解》)
材料二: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诸生A业患B不能精C无患有司D之不明E行患不F能成G无患有司之H不公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上一个『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