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学军中学高二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之不同,中西民族在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反映到民族的艺术性格上也有许多不同。这种不同在各种艺术中都有表
试题预览
学军中学高二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之不同,中西民族在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反映到民族的艺术性格上也有许多不同。这种不同在各种艺术中都有表现,建筑艺术也不例外。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中国建筑艺术也散发着中华大地特有的泥土芳香,显示了与西方不同的风貌性格。
西方的建筑重在坦率地呈现人心中的激情,把内心的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为实在的视觉形象:超人的巨大尺度、强烈的空间对比、神秘的光影变幻、出人意表的体形、飞扬跋扈的动势、骚动不安的气氛。这些在埃及神庙、拜占庭尤其是哥特或巴洛克教堂以至现代教堂中,都可以找到大量例证。中国的建筑则与此相反,并不注重表现人心中的狂热,而是重在“再现”精神的宁静与平和。
从艺术角度而言,中国建筑的美就隐蓄在“群”的内部,需要周览全局才能一一呈现。它鄙视一目了然,不屑于急于求成,因而也更加含蓄温文,更为内在。即就建筑单体美而言,中国建筑也颇不同于西方之注重外形的奇诡新巧、变化多端,而更多地存在于体、面、线、点的组合显示的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
中国建筑更具有一种“绘画”之美。群中的每一座建筑单体就像是画中的一些长短粗细浓淡不同的线,如果离开全画,这些线就失掉了意义。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的庄严氛围中才有价值,祈年殿也只是在松柏浓郁的天坛环境中才有生命。群外围绕的城墙或院墙则是画框。城楼、角楼或院门,则是画框上的重点装饰。“画框”里面的单体建筑内向而收敛。西方建筑则更具有一种“雕塑”之美,本身就是完然具足的,雕塑感很强,外向而放射,几乎每座不同,争奇斗胜,突现自己。中国的建筑重在创造一种群体的内在意境之美,比较含蓄,更多潜化之道;西方则重在创造单体建筑的外在形体之美,比较张扬,更多震撼之力。
就建筑和群外的自然而言,中国建筑不强调突出自己,所以尽管在围墙内部各建筑势态干戈相向,群外却趋于平静,故深山之古寺应曰“藏”,而不会筑成欧洲的城堡。中国建筑主动地把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对自身的肯定:寺既藏于深山,寺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体同山阿”,更加辽阔,更加不朽。
西方建筑则不然,它借助于墙和屋顶,造成一个自足自立的存在,它是放射的,以不凡的形象高傲地鄙视自然。在欧洲城堡里常常会耸起一些高高低低的塔楼,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生怕人们忽视了它们。欧洲建筑不重视与自然的渗透调和而更看重与自然的对比,人的力量显示得更加突出。
(摘编自萧默《从中西比较见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性格》)
材料二:
在中国和西方旧石器时代,先民们为了谋求基本的生存空间而促进了住宅的营造,最初出现的住宅都是用树枝和泥土搭建而成的树枝棚和洞穴。《墨子•辞过》说:“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房屋的起源及其发展”中也说:“有些人便开始用树叶铺盖屋顶,有些人在山麓挖掘洞穴,还有一些人用泥和枝条仿照燕窝建造自己的躲避处所。”“巢居”和“穴居”的进一步发展,即是中原大地上出现的干阑式建筑和木骨泥墙的地面建筑,以及欧洲大陆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蜂巢形石屋、树枝棚屋、帐篷、长方形房屋等。据考古发掘和复原研究,这些住所在空间上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例如,规模都很小,形状都是圆形和方形,构成方式主要以“单间复合式”和“多间集中式”为主。
然而,中西传统居住建筑也存在不同。中国住宅多数以院落式布局为主,通过廊或廊庑连接室内空间形成整体,空间组织讲究主从关系;而西方住宅多数以独立式布局为主,通过大厅等连接室内空间形成整体,空间组织注重序列关系。
中国住宅发展到周代,院落式布局已经基本形成,此后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院落式布局由一座座单体建筑、廊或廊庑、围墙围绕着中心院落,在平面方向上向四个方位扩展和延伸的组群形式,造就了一种使建筑物依存于大地的感觉。其中,单体建筑作为室内空间的载体,一方面以一定的组织方式,成为建筑组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每座单体建筑都具有完备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
西方住宅在初期布局上,也曾使用以庭院为中心周围布置房屋的形式,如古希腊的庭院式住宅、古罗马的中庭式住宅。但古罗马也创造了公寓式住宅,并呈现出由中庭式向公寓式住宅发展的趋势。自古罗马以后,西方住宅很快倾向于独立式布局,即把原来离散的单体建筑合并起来,组合成独立式住宅,不断追求巨大的建筑体量和内部空间,从中世纪的城堡,到文艺复兴的府邸和别墅,再到古典主义的府邸大多如此。室内各种房间,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房间,通过“大厅式”“楼梯厅式”“长廊式”“连列厅式”等把水平与垂直方向上的各个房间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室内空间系统。
(摘编自詹和平《中西传统居住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比较》)
1.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把中国建筑群比成一幅画,群中的建筑单体就是画中的线,群外围绕的城墙或院墙则是画框。
B. 中西方文献资料认为,最初的住宅建筑都是先民们为了满足生存需求而建造的“巢居”和“穴居”。
C. 中西方传统住宅建筑,在整体布局、室内空间连接方式以及空间组织关系上,多存在不同之处。
D. 以庭院为中心周围布置房屋的院落式布局,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典型而又独有的空间结构形式。
2.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西民族的哲学观念不同,决定了中西建筑艺术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性格。
B. 中国传统建筑的含蓄美,既表现在建筑群体之中,也表现在建筑单体中。
C. 如果太和殿没有紫禁城庄严氛围的烘托,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建筑的价值。
D. 中国建筑不强调在自然面前过分突出自己,因此也在自然面前失去自己。
3. 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材料一所提中国“艺术性格”的一项是(    )
A. 李白《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 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C.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 王实甫《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4. 萧默认为,“关于中西建筑的比较,很难说孰优孰劣,就好比山南宜于桃李,山北宜于松柏,各有其宜而已。”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5. 以下是《红楼梦》第十七回关于薛宝钗住的“衡芜苑”的描写,请根据材料一分析其所体现的中国建筑特征。
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营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
【答案】1. D    2. B    3. A    
4. ①中国住宅多数以院落式布局为主,空间组织讲究主从关系,体现中国人的伦理观念;
②西方住宅多数以独立式布局为主,追求巨大的建筑体量和内部空间,符合西方人的性格气质。    
5. ①衡芜苑入门是“突出的插天大玲珑山石,把所有房屋熟皆遮住”,这大山石是住处的屏障,也是主人性格瑟而不露的写照,体现了中国建筑重在“再现”精神的宁静与平和的特征。
②衡芜苑四面都环绕着石块,把里面的房屋都遮住了,且许多异草穿石隙,垂据绕柱,景物和房屋互相衬托,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的艺术审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院落式布局,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典型而又独有的空间结构形式”错误,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二“单体建筑作为室内空间的载体……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每座单体建筑都具有完备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分析可知,具有中国传统居住建筑典型而又独有的空间结构形式特点的是单体建筑,而不是“院落式布局”。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中西民族的哲学观念不同,决定了……”错误。根据材料一“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之不同,中西民族在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反映到民族的艺术性格上也有许多不同。这种不同在各种艺术中都有表现,建筑艺术也不例外”分析可知,中西建筑艺术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性格的原因有很多,不只有“中西民族的哲学观念不同”;
C.“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建筑的价值”错误,根据材料一“中国建筑更具有一种‘绘画’之美。群中的每一座建筑单体就像是画中的一些长短粗细浓淡不同的线,如果离开全画,这些线就失掉了意义。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的庄严氛围中才有价值”分析可知,如果太和殿没有紫禁城庄严氛围的烘托,那么它也就失去了“绘画”价值,而不是建筑价值;
D.“因此也在自然面前失去自己”,错误,根据材料一“中国建筑主动地把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对自身的肯定”可知,中国建筑不强调在自然面前过分突出自己,并没有在自然面前失去自己,而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对自身的肯定。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所提中国“艺术性格”指的是精神的宁静与平和,含蓄温文,更为内在,融于自然。
A.“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直接抒情,不符合“含蓄温文”的特点;这几句也突出了自然与人的对立,不符合“融于自然”“天人合一”的特点。
BCD都体现了中国“艺术性格”中的“含蓄温文”的特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可知,中西建筑各有特色,各有千秋。
根据材料二“中国住宅多数以院落式布局为主,通过廊或廊庑连接室内空间形成整体,空间组织讲究主从关系”分析可概括为:中国住宅多数以院落式布局为主,空间组织讲究主从关系,体现中国人的伦理观念;
根据材料二“而西方住宅多数以独立式布局为主,通过大厅等连接室内空间形成整体,空间组织注重序列关系”分析可概括为:西方住宅多数以独立式布局为主,追求巨大的建筑体量和内部空间,符合西方人的性格气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衡芜苑“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其中这大山石是住处的屏障,也是主人性格瑟而不露的写照,体现了材料一“中国的建筑则与此相反,并不注重表现人心中的狂热,而是重在‘再现’精神的宁静与平和”的特点。
衡芜苑“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只见许多异草” 垂据绕柱,景物和房屋互相衬托,体现了材料一“中国建筑主动地把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的艺术审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回忆
巴金
回忆折磨我。我好像又回到去年春天里了……
在上海闸北的宝山路上有我平日称作“家”的地方。然而一个多月来,我就不能够回到那里去了。许多穿制服的人阻拦着我,每一条通到闸北的路都被铁丝网拦住。我冒险地奔走许多次,始终找不着一个机会回到我那个“家”,回到我在一个凄清的夜里分别了的那个“家”。
我一个人带着一本书离开了微雨中的上海,那时宝山路上只有寂寞和寒冷。等到十多天以后我从南京回来时,就只能够看见闸北的火光了。
轮船驶进黄浦江的时候,我站在甲板上,我看见黑烟遮满了的北面的天空,我听见大炮隆隆的怒吼和机关枪密放的声音。我冷静地看着黑烟的蔓延,我冷静地听着船上许多乘客的惊叫。我又望着那些江边的高大的建筑物,我又望着外白渡桥上拥挤的行人,我又望着外滩马路上来往的载行李的车辆,我咬紧我的嘴唇,不让它们发出任何的声音,我觉得我的血已经冷了,冷得结冰了。忽然一阵恶毒的憎恨抓住了我,使我的全身颤抖起来,我明明听见一个响亮的声音在我的耳边说:“历史上没有一次血是白流的。”
我怀着这样的心情,在十六浦码头登了岸。如今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了。晚上我没有固定的住宿的地方。这样彷徨了几天以后,我才在一个朋友的家里找到了住处。三月二日的夜晚,得到问北落在侵略者手里的消息,看见半个天空的火光,听见无数人的绝望的叹息,我又一次被恶毒的憎恨压倒了。我一个人走在冷静的马路上,我也叹息,我也呼吁,我要血海怒吼起来把那些侵略者淹没掉。
后来我终于有机会到闸北去了,我同一个朋友从北四川路底绕进去。我们受到了两次的搜查。
我们的脚踏在闸北的土地上。在我们的面前横着许多烧焦的断木和碎瓦,路已经是不可辨认的了。到处是瓦砾,大部分的房屋都只剩下空架子,里面全是空洞。我同行的朋友曾经住过的江湾路口的房屋就只剩下光光的一堵墙壁。那个房间内,哪里是床,哪里是柜子,哪里是书架,我都记得很清楚。然而如今我就只看见一片瓦砾……
我们在废墟中慢慢地走着,我认不出哪里是我曾经进去过的饭馆,哪里是我常常看见的店铺,哪里又是我的一些朋友居住的地方。我们踏着瓦砾,有些地方还有热气。我们非常小心,害怕踏着没有爆炸的炸弹。
“看,这血迹!”朋友埋着头说。在地上瓦砾堆旁边,我看见了一摊黑红色的迹印。人的血!活人的血管里流出来的血!
在一堵残缺的墙壁下,瓦砾中躺着好几具焦黑的尸体。身子那样小,而且蜷曲着,完全没有人的样子。然而活着的时候,他们分明是人,跟我一样的、并且生活在我周围的人呀!
温暖的阳光照在我们的头上,四周是死一般的静寂,走了这许久,我们没有看见一个人影,连日本兵也不见一个!我以为我可以看到我的家了,然而几个日本兵在我们的面前出现了。一个穿便服的日本人站在路旁用上海话对我们说,前面不许通行。
失望压倒了我们。但是我们不过是两个徒手的青年,四周又没有别的人,只有一条开始脱毛的死狗躺在我的脚边。
几天以后我第二次走进了问北,陪我去的是另一个朋友。这一次我们从虬江路进去。
我以前很熟习虬江路,如今我居然认不出它是什么地方了。我看不见一间完好的房屋,瓦砾堆接连着瓦砾堆,这样遮住了我的视线。两三部黄包车载了劫余的用具迎面过来。几个乡下女人在我们前面低声叹气。十字路口被沙袋堵塞了,只留下容许一部汽车通过的地方。在沙袋堆上骄傲地站着日本帝国的兵士,这个海军陆战队的小兵毫无原因地叫嚣着,故意威胁、留难来往的行人。我们受过几次盘查,终于进到里面去了。
我们走在似乎还有热气的路上,我用憎恨的眼光看周围的一切。一队日本帝国的兵士在瓦砾堆旁边走过了,尽是得意的面貌,他们在一些乡下女人面前表示他们的英勇。几个江北人躬着腰在瓦砾堆里挖掘。一个老妇人坐在她的成了废墟的家门口低声哭泣。另一个女人牵着两个孩子找寻她那个失去的丈夫。几个中年人一路上摇头叹气。“完了,什么都完了!作孽呀!”许多人这样说。
于是我回到了我的家。弄堂门关着,我们只得埋着头从隔壁的劫余的墙洞里进去。我看到家里楼下,有人挖了一个大坑,亭子间是我放书的地方,被一个炮弹打破了,不过只毁了几十本书。除了书和家具外,什么东西都给人拿走了……
“你的书还在,这真是幸事!”那个朋友安慰我说。
我起初微笑,我很高兴。
但是后来我和朋友将一本一本的书整理的时候,我忽然带着厌恶对自己说:“我已经被书本累了一生了!”……
我的记忆模糊起来,许多影子在我的眼前晃动。日本兵的枪刺……海军陆战队中队长轰然的笑脸……一对逃难归来的贫家夫妇……一个脱了肉只剩牙齿的头颅……两三次日本兵的严厉的查问……在江湾路上被日本兵打伤腿的两个江北人……未爆炸的二百五十磅的炸弹……以及许多许多……
1932年春在上海,1933年5月底在广州改写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回忆折磨我”一句,写出作者难以忘却去年遭遇,暗示下文所写内容对“我”的刺激与震撼之大,同时照应文题。
B. 文章多次写到“憎恨”,有时甚至用“恶毒”来强化这种情感,表明作者面对日本军队的恶行时,内心的愤恨难以自抑。
C. 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写两次进入闸北的所见所闻,第一次重点写建筑物遭受的破坏,第二次重在写人遭受的战争创伤。
D. “我的记忆模糊起来”,是因为回忆用时久而疲惫,更是因为记忆中太多的片段难以让“我”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四段连用多个“我”,用“我”站在轮船甲板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日军进攻闸北造成的影响,让文章具有浓重的情感色彩。
B. “温暖的阳光照在我们的头上,四周是死一般的静寂”,在鲜明的对比中写出了上海闸北遭到日军轰炸后的悲凉景象。
C. 文中描述侵略者的“骄傲”“得意”“英勇”等三个词语都是反语,暗含“我”对轰炸上海的日军的痛恨。
D. 文章主体部分采用片段式结构,按时间顾序对“回上海途中”“一进闸北”“二进闸北”进行描写,结构清晰明了。
8. 第二次走进闸北,“我”的情感随着所见所闻而起伏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概括。
9. 文章写了作者战争中的经历,在情节叙述上并不复杂;但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请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达到这种效果的。
【答案】6. D    7. C    
8. ①对制造战争惨象的日军极度憎恨;
②对丧失家园、痛失家人的百姓充满同情;
③因自己的藏书还在,内心稍感欣慰;
④因自己不能上阵杀敌而自责。    
9. ①真实 场景重现。城市整体造成的破坏,个体生命的惨象都真实的还原出来。
②典型的细节描写。如瓦砾旁的血迹,焦黑的尸体,房屋的空架子都形象具体的表现出来。
③强烈的感情倾向性。作者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充溢字里行间。
【解析】
【导语】整体来看,巴金的《一个回忆》通过“我”在战争期间两次进入被轰炸的上海闸北所见所闻,真实再现了战争的残酷与侵略者的暴行。文章以细腻的感情描写贯穿始终,特别是不断重复的“憎恨”等词语,强化了作者的愤懑情绪。片段式的结构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沉重的压抑和无力感。通过强烈的对比,如温暖阳光与死寂的城市,展现出战争给普通人生活带来的巨大破坏和无尽痛苦,读来令人震撼。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是因为回忆用时久而疲惫,更是因为记忆中太多的片段难以让‘我’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错,“我的记忆模糊起来”是因为痛苦、仇恨等复杂的感情让“我”难以承受。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反语”错,“在沙袋堆上骄傲地站着日本帝国的兵士”“一队日本帝国的兵士在瓦砾堆旁边走过了,尽是得意的面貌,他们在一些乡下女人面前表示他们的英勇”,这里的“骄傲”“得意”“英勇”不是反语,是对他们的状态、表情等的真实记录。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情感变化的能力。
①由“我们走在似乎还有热气的路上,我用憎恨的眼光看周围的一切”“在沙袋堆上骄傲地站着日本帝国的兵士,这个海军陆战队的小兵毫无原因地叫嚣着,故意威胁、留难来往的行人”“一队日本帝国的兵士在瓦砾堆旁边走过了,尽是得意的面貌,他们在一些乡下女人面前表示他们的英勇”可知,对制造战争惨象的日军极度憎恨;
②由“两三部黄包车载了劫余的用具迎面过来。几个乡下女人在我们前面低声叹气”“几个江北人躬着腰在瓦砾堆里挖掘。一个老妇人坐在她的成了废墟的家门口低声哭泣。另一个女人牵着两个孩子找寻她那个失去的丈夫。几个中年人一路上摇头叹气。‘完了,什么都完了!作孽呀!’许多人这样说”可知,对丧失家园、痛失家人的百姓充满同情;
③由“‘你的书还在,这真是幸事!’那个朋友安慰我说。我起初微笑,我很高兴”可知,因自己的藏书还在,内心稍感欣慰;
④由“但是后来我和朋友将一本一本的书整理的时候,我忽然带着厌恶对自己说:‘我已经被书本累了一生了!’”可知,因自己不能上阵杀敌而自责。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
①真实的场景重现。“我们的脚踏在闸北的土地上。在我们的面前横着许多烧焦的断木和碎瓦,路已经是不可辨认的了。到处是瓦砾,大部分的房屋都只剩下空架子,里面全是空洞”“我们在废墟中慢慢地走着,我认不出哪里是我曾经进去过的饭馆,哪里是我常常看见的店铺,哪里又是我的一些朋友居住的地方”,这是整体表现城市的惨状;“在一堵残缺的墙壁下,瓦砾中躺着好几具焦黑的尸体”“一个老妇人坐在她的成了废墟的家门口低声哭泣。另一个女人牵着两个孩子找寻她那个失去的丈夫”,这是个体的惨象。由此可知,城市整体造成的破坏,个体生命的惨象都真实的还原出来。
②典型的细节描写。“在地上瓦砾堆旁边,我看见了一摊黑红色的迹印。人的血!活人的血管里流出来的血!”“在一堵残缺的墙壁下,瓦砾中躺着好几具焦黑的尸体。身子那样小,而且蜷曲着,完全没有人的样子”“到处是瓦砾,大部分的房屋都只剩下空架子,里面全是空洞”,瓦砾旁的血迹,焦黑的尸体,房屋的空架子都形象具体的表现出来。
③强烈的感情倾向性。“我咬紧我的嘴唇,不让它们发出任何的声音,我觉得我的血已经冷了,冷得结冰了。忽然一阵恶毒的憎恨抓住了我,使我的全身颤抖起来”“得到闸北落在侵略者手里的消息,看见半个天空的火光,听见无数人的绝望的叹息,我又一次被恶毒的憎恨压倒了。我一个人走在冷静的马路上,我也叹息,我也呼吁,我要血海怒吼起来把那些侵略者淹没掉”“瓦砾中躺着好几具焦黑的尸体。身子那样小,而且蜷曲着,完全没有人的样子。然而活着的时候,他们分明是人,跟我一样的、并且生活在我周围的人呀!”,文中作者直接感慨,表达憎恨与厌恶之情,作者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充溢字里行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炎固辞也?”曾子曰:“吾闻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吾岂能勿畏乎?”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①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节选自《孔子家语•在厄》)
材料二: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伸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子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恶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而察青黄②,区冶③不能以必④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藏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显学篇》)
[注]①埃墨:烟灰。②锻锡:古人锻炼金属时掺的锡。青黄:蓝黄色,冶炼金属时的火色。③区冶:区冶子,春秋时善于铸剑的人。④必:判断。
10.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而世主之听眩乎A仲尼B为悦C其言D因E任其身F则G焉得H用无失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给予,与《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意义相同。
B. 全,保全,与《孔雀东南飞》“足以荣汝身”中的“荣”字用法相同。
C. 形容,指形体容貌,与现代汉语“喜悦之情难以形容”中的“形容”完全不同。
D. 涂,通“途”,与《齐桓晋文之事》“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的“涂”意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子生活贫困,面对鲁君的赏赐做了出人意料的选择,孔子对其所言大加赞赏,认为他可以保全名节。
B. 孔子信任颜回,子贡告诉孔子颜回偷吃米饭后,孔子直接向颜回询问事情的原委,证实了自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上 月考试卷


上一个『浙江省杭州市周边重点中学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浙江省嘉兴市茅盾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