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三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四川省宜宾市三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四川省宜宾市三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的整个历史衍化过程,其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我们今天研究诸子之学,要从“照着讲”和“接着讲”
试题预览
四川省宜宾市三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的整个历史衍化过程,其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我们今天研究诸子之学,要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特别是近代以来,“接着讲”无法局限于原来的范围,因为它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应该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和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更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材料二:
“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兼爱”就是“远施周遍”的爱。它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阻止“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墨子•兼爱中》)的霸道行为,使穷苦人民和弱小的诸侯国家能摆脱灭亡的命运。“兼爱”着眼于实利,没有停留在空泛的道德说教上。对穷苦人民“兼爱”,就要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墨子•非命下》),就要做到“为万民兴利除害”。对弱小国家“兼爱”,就是竭力帮助它不受大国的侵略。
“兼爱”说是对儒家“仁爱”说的突破。孔子的学说以仁爱为中心,强调“亲亲”(爱其亲人)为本。人有亲疏之别,因此爱也有薄厚之分。墨子突破儒家“仁爱”的保守性和狭隘性,让人无亲疏、无等级、无差别的完全平等的“兼爱”,把人民从原来作为被“爱”的陪衬角色确立为被“爱”的主体对象,甚至要求君主也做到“爱民谨忠、利民谨厚”。这与古代的大同思想相通或相同。
大同思想起源于三皇时代,孔安国在《尚书序》中解释说,“《三坟》是伏羲、神农、黄帝等三皇的典籍,言大道也;《五典》是少昊、颛顼、高辛、帝尧、虞舜的典籍,言常道也”。这里的大道、常道即指“大同社会”的思想。这种思想在《诗经》里也有所体现,如《诗经•魏风》中的《硕鼠》篇,主题就是希望找到“安居乐业、劳有所获、永无悲号”的“乐土”。这里虽然没有说“大同”一词,但向往乐土的美好理想就是对大同社会的向往。大同思想在《墨子》一书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墨子的“兼爱”思想,给大同社会绘制了详细的蓝图,最后在《礼记•礼运》中才得以有完整的表述。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历代贤人志士为此前赴后继。其中最著名的是康有为和孙中山。康有为写了《大同书》,设想未来的大同社会是一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没有剥削的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很高。国界消灭,全世界统一于一个“公政府”之下,没有战争。政治上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没有贵贱等级。男女完全平等,家庭已消灭,不存在父权、夫权压迫。孙中山的大同理想主要内容是:土地国有,大企业国营,但生产资料私有制仍然存在,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两个阶级继续存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生活普遍改善,国家举办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等公共福利事业供公民享用。孙中山把“博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视为终生奋斗的理想,他说,努力普及博爱思想,使“地尽五洲,时历万世,蒸蒸芸芸,莫不披其泽惠”成为“人类之福音”。可见,孙中山的“博爱”思想是超越国界的。
今天,大同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人类文明的文化遗产,对解决全球发展的难题有着积极的时代意义。
(摘编自李广星李之文《论墨子的兼爱大同思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照着讲”注重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主要是为了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为后继的思想发展提供理论之源。
B. “接着讲”不仅要突破诸子之学原有的内在品格,还要突破诸子之学原有的思想范围,并实现与西方思想的逐步融合。
C. 墨子的“兼爱”思想具有清晰的历史渊源,它超越了儒家“仁爱”的保守和狭隘,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思想的创造性。
D. 康有为和孙中山都有超越国界建设“大同社会”的理想,但实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二人提出的设想有着很大的区别。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照着讲”和“接着讲”的内涵完全不同又无法分离,二者呈现出辩证统一的关系。
B. 要实现世界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有必要把“诸子之学”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C. 材料二多次引用《墨子》的原句来阐释“兼爱”思想,这本身就是“照着讲”的体现。
D. “兼爱”大同思想过于理想化,脱离社会实际,所以中国历史选择儒家作为正统思想。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C.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D. 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
4. 为什么说墨子的兼爱思想“给大同社会绘制了详细的蓝图”?请结合材料二举例说明。
5. 面对当前全球发展的“四大赤字”(指治理、信任、和平、发展赤字),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呼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四个坚持”:坚持公正合理,坚持互商互谅,坚持同舟共济,坚持互利共赢。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1. B    2. C    
3. D    4. (示例)①兼爱思想打破了亲疏和等级之间的差别,是《礼记•礼运》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思想的来源。②兼爱思想打破了穷富界限和强弱界限,对穷苦人民和弱小国家兼爱,是“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思想的来源。    
5. (示例)①“四个坚持”是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的体现,是墨子、康有为、孙中山等人思想的延续,具有“照着讲”的特征;②“四个坚持”的目标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的是解决当前全球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具有“接着讲”的特征。
【解析】
【整体分析】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探讨了中国古代思想的传承与创新。材料一阐述了“照着讲”和“接着讲”两种研究方法的辩证关系,强调了思想的历史承继性和创造性。材料二则具体分析了墨子的“兼爱”思想及其对大同社会的构想,展示了其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比儒家和墨家思想,揭示了思想的突破与发展,并结合现代背景,探讨了这些古代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整体结构清晰,论证严密。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能力。
B.“‘接着讲’不仅要突破诸子之学原有的内在品格”有误,材料一开头说“其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可知,“突破性”是诸子之学原有的内在品格,所以“接着讲”不是要突破其内在品格,而是“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判断推理的能力。
A.“内涵完全不同”有误,根据材一“ ‘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可知,二者相互渗入和包含。
B.“逐渐过渡”有误,材料一指出两者“无法分离”,“逐渐过渡”意味着二者的分离,选项与原文矛盾。
D.“脱离社会实际”有误,墨家关注穷苦人民和弱国,不能说是脱离社会实际,这点所谓的不足更不是造成中国历史选择儒家作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是对待贤明者的态度:意思是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B.是对待学问的态度: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没有思想的突破,仍然是‘照着讲”的表现。
C.是对待老师和真理的态度。
D.强调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守正”“尊古”接近“照着讲”,“不守旧”“不复古”接近“接着讲”,最符合材料一最后一段“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相互渗透的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原文中“墨子突破儒家‘仁爱’的保守性和狭隘性,让人无亲疏、无等级、无差别的完全平等的‘兼爱’……这与古代的大同思想相通或相同”“墨子的‘兼爱’思想,给大同社会绘制了详细的蓝图,最后在《礼记•礼运》中才得以有完整的表述。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等内容,说明兼爱思想打破了亲疏和等级之间的差别,是《礼记•礼运》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思想的来源。
②原文有“‘兼爱’就是‘远施周遍’的爱”“使穷苦人民和弱小的诸侯国家能摆脱灭亡的命运……对穷苦人民‘兼爱’,就要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就要做到‘为万民兴利除害’。对弱小国家‘兼爱’,就是竭力帮助它不受大国的侵略”“墨子的‘兼爱’思想,给大同社会绘制了详细的蓝图”“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说明兼爱思想打破了穷富界限和强弱界限,对穷苦人民和弱小国家兼爱,是“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思想的来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①墨子思想讲“兼爱”,讲“完全平等”;康有为写了《大同书》,设想未来的大同社会是一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没有剥削的社会;孙中山阐释了自己的大同理想,把“博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视为终生奋斗的理想。“四个坚持”的“坚持公正合理,坚持互商互谅,坚持同舟共济,坚持互利共赢”与以上三者的思想一脉相承,是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的体现,是墨子、康有为、孙中山等人思想的延续,具有“照着讲”的特征;
②原文有“今天,大同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人类文明的文化遗产,对解决全球发展的难题有着积极的时代意义”, 据此可知,“四个坚持”是今天的“大同思想”,必然也有时代的突破性,其目标“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的是解决当前全球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具有“接着讲”的特征。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秋时代的春与秋
李舫
公元前五百余年的某一天,两位衣袂飘飘的智者翩然相遇。时间,不详;地点,不详;观众,不详。但是,他们短暂的对话,却留下一段妙趣横生的传世佳话。
其中的一位,温而厉,恭而安,儒雅敦厚,威而不猛。另一位,年略长,耳垂肩,深藏若虚,含而不露。这也许是他们的第二次会面,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后两千五百余年的岁月中,我们将渐渐知晓这场对话对于世界历史、对于人类文明的伟大意义。

他们,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老子。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孔子是两千五百年来儒家的始祖,老子是两千五百年来道学的滥觞。这一天,年幼些的孔子将去向年长的老子求教。
贵族世家的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尽管他被后世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但身世并不光彩,“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孔子生而七漏,首上圩顶,所以他的母亲为他取名曰丘。与孔子相比,平民出身的老子身世颇为含混,除弥漫坊间的奇闻逸趣外,只知道他“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某一日,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从此一去不复返。
孔子对老子一向有着极大的好奇。我们不妨想象这样的场景——两位孤独的智者踽踽独行,他们的神情疲倦而诡谲,赫然卓立,没人理解他们的激奋,更没人理解他们的孤独和愁苦。
孔子的弟子曾点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颇得孔子的赞许。这是一幅春秋末期世态人情的风俗画,生命的充实和欢乐盎然风中。阳光明媚,春意欢愉,人们沐浴、歌唱、远眺,无忧无虑,身心自由,我们似乎从中感受到了春的和煦,歌的嘹亮,诗的馥郁。
老子也徘徊在这春末的暖阳中,他看到的却是不同的景象:“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在他的耳边,是呼喊声、应诺声、斥责声,世事喧嚣纷扰,世人兴高采烈,就像要参加盛大宴席,又如春日登台揽胜,媸妍良善邪恶美丽狰狞,又有什么分别,谁又能够分辨?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在茫茫人海中,老子反复抒写自己“独异于人”的孤独与惆怅,在“小我”与“大众”之间种种难以融合的差异中,老子在反思、在犹豫、在踟蹰、在审视众生、在拷问自己。这孤独和惆怅曾吸引过年幼的孔子,而这一次,他想问的是,孤独和惆怅背后的机杼。
历史的天空,就在这一刻定格。
一个温良敦厚,其文光明朗照,和煦如春;一个智慧狡黠,其文潇洒峻峭,秋般飘逸。他们是春秋时代的春与秋。两千五百年前的这一刻,他们终于相遇。
老子直言不讳。他认为孔子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其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他建议孔子,抛弃他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孔子、对于世人,都是没有好处的。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这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两个巨人的对话、中国思想史上两位智者的相遇,更是两个流派、两种思想的碰撞和激发。战乱频仍、诸侯割据的春秋年代,老子和孔子的会面别有深意。

这次问礼对于孔子,是晴天霹雳,更是醍醐灌顶。
老子与孔子性格迥异。老子致虚守静、知雄守雌,孔子信而好古、直道而行。然而,老子作为周守藏室之史,孔子作为摄相事的鲁国大司寇,两者自然都有辅教天子行政的职责,救亡图存的使命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春秋左氏传》评价,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翻开春秋时期的社会历史,不难看到其中充斥的血污和战乱。诸侯割据,礼教崩殖,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坠落,世袭、世卿、世禄的礼乐制度渐次瓦解,各国诸侯假“仁义”之名竞相争霸,卿大夫之间互相倾轧。值此之时,老子的避世、孔子的救世,不可谓不哀不恸也。
老子之高标自持、之高蹈轻扬,确是世俗之人、尘俗之世难以想象,更难以理解的。老子研究道德学问,只求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于世。
当然,同样作为一代宗师,孔子也不会因为一次谈话而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和志向。与其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吧。孔子依然故我,宵衣旰食,席不暇暖,赶起牛车,带领他的弟子出发了。他们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纵使困难重重,也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这是春秋时代怎样的一幅画卷?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两千五百年前漆黑的长夜里,两位仰望星空的智者,刚刚结束一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对话,旋即坚定地奔向各自的未来——一个怀抱“至智”的讥诮,“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一个满腹“至善”的温良,惶惶不可终日,“累累若丧家之狗”。在那个风起云涌、命如草芥的时代,他们孜孜矻矻,奔突以求,终于用冷峻包藏了宽柔,从渺小拓展着宏阔,由卑微抵达至伟岸,正是因为有他们的秉烛探幽,才有了中国文化的纵横捭阖、博大精深。
老子与孔子的这一次会面,尽管短暂,却完满地完成了中国文化内部的第一次碰撞、升华。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和老子相遇的时间、地点等均不详,两人会面的场景颇具神秘感,给后人留下许多想象空间。
B. 文章提到孔子的身世并不光彩,老子的身世含混,是为了表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成才不易。
C. 同样沐浴在春末的暖阳中,孔子和老子的感受却不尽相同,是因为两人性情有别,思想理念不同。
D. 这次会面后,孔子并没有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和志向,而选择周游列国,继续宣传自己的救世主张。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用齐整的短句勾勒孔子与老子的神貌,将两人并举,表明二者在这场历史对话中同等重要。
B. 文章引用《史记》关于孔子问礼的记载,使作者对这次会面的想象有了历史依据,增强了真实感和文化底蕴。
C. “这是春秋时代怎样的一幅画卷?”这一问句饱含深情,一改前文冷静的叙写,引出后文对两位智者热情的赞美。
D. 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回望了两位思想巨人的这场对话,视野宏阔,富于思辨。
8. 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 有人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作家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上。你认为本文是否体现了这种创作追求?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6. B    7. C    
8. ①“春”指年幼些的孔子,温良敦厚,其文光明朗照,和煦如春;“秋”指年长的老子,智慧狡黠,其文潇洒峻峭,秋般飘逸。
②“春”指救世的儒家学说,“秋”指避世的道家学说。
③“春和秋”指春秋末世的时代特征,既有充实欢乐的一面,也有萧瑟冷峻的一面。    
9. 示例1:
我认为本文体现了“感时忧国”的创作追求。
①文本中孔子与老子会面的故事聚焦在两人对时代的忧思上。
②作者由此引发的抒情和议论都与国家的文化兴衰有关。
③读者从文本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热切的家国情怀。
示例2:
我认为本文没有体现“感时忧国”的创作追求。
①文章讲述的是历史人物的故事,没有对当下的时代问题展开探讨。
②作者赞美了孔子和老子会面对中国文化 深远意义,没有感伤、忧虑之情。
③读者从中能感受到文化传承的不易和中国文化的坚韧、博大。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为了表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成才不易”错,目的关系不成立,文章提到孔子的身世并不光彩、老子的身世含混,只是对二人的身世背景进行介绍,不是“为了表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成才不易”。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前文冷静的叙写”错,前文的叙写并不完全“冷静”,也带有作者个人的主观色彩,如“他们短暂的对话,却留下一段妙趣横生的传世佳话”“我们将渐渐知晓这场对话对于世界历史、对于人类文明的伟大意义”,表现了作者对孔子和老子的赞美。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①根据“一个温良敦厚,其文光明朗照,和煦如春”“一个智慧狡黠,其文潇洒峻峭,秋般飘逸”“他们是春秋时代的春与秋”,可知:“春”指孔子,温良敦厚,其文光明朗照,和煦如春;“秋”指年长的老子,智慧狡黠,其文潇洒峻峭,秋般飘逸。
②根据“孔子是两千五百年来儒家的始祖,老子是两千五百年来道学的滥觞”“这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两个巨人的对话、中国思想史上两位智者的相遇,更是两个流派、两种思想的碰撞和激发”,可知:“春”指救世的儒家学说,“秋”指避世的道家学说。
③根据“战乱频仍、诸侯割据的春秋年代,老子和孔子的会面别有深意”“这是一幅春秋末期世态人情的风俗画,生命的充实和欢乐盎然风中”“在他的耳边,是呼喊声、应诺声、斥责声,世事喧嚣纷扰……又有什么分别,谁又能够分辨”,可知:“春和秋”指春秋末世的时代特征,既有充实欢乐的一面,也有萧瑟冷峻的一面。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如果认为体现了“感时忧国”的创作追求。
①由“两位孤独的智者踽踽独行,他们的神情疲倦而诡谲,赫然卓立,没人理解他们的激奋,更没人理解他们的孤独和愁苦”“老子反复抒写自己‘独异于人’的孤独与惆怅”“老子在反思、在犹豫、在踟蹰、在审视众生、在拷问自己”“两者自然都有辅教天子行政的职责,救亡图存的使命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等内容,可知孔子与老子会面的故事,聚焦于两人对时代的忧思上。
②由“此后两千五百余年的岁月中,我们将渐渐知晓这场对话对于世界历史、对于人类文明的伟大意义”“在那个风起云涌、命如草芥的时代……正是因为有他们的秉烛探幽,才有了中国文化的纵横捭阖、博大精深”等内容,可知作者的抒情和议论都与国家的文化兴衰有关。
③由“老子的避世、孔子的救世,不可谓不哀不恸也”“同样作为一代宗师,孔子也不会因为一次谈话而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和志向”“老子与孔子的这一次会面,尽管短暂,却完满地完成了中国文化内部的第一次碰撞、升华”等内容,可以引发读者感受到作者热切的家国情怀。
如果认为没有体现“感时忧国”的创作追求。
①由“他们,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老子”“孔子的弟子曾点……无忧无虑,身心自由”“老子也徘徊在这春末的暖阳中……又有什么分别,谁又能够分辨”等内容,可知文章讲述的是历史人物孔子和老子的故事,而没有对当下的时代问题展开探讨。
②由“此后两千五百余年的岁月中,我们将渐渐知晓这场对话对于世界历史、对于人类文明的伟大意义”“历史的天空,就在这一刻定格”“正是因为有他们的秉烛探幽,才有了中国文化的纵横捭阖、博大精深”等内容,可知作者赞美孔子和老子会面对中国文化的深远意义,没有感伤、忧虑之情。
③由“这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两个巨人的对话、中国思想史上两位智者的相遇,更是两个流派、两种思想的碰撞和激发”“老子与孔子的这一次会面,尽管短暂,却完满地完成了中国文化内部的第一次碰撞、升华”,读者能从中感受到文化传承的不易和中国文化的坚韧、博大,没有突出“感时忧国”。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材料二:
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节选自《国语•晋语三》)
材料三:
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
(节选自《左传》)
【注】①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四A年B晋C饥D乞E籴F于G秦H缪I公J问K百L里M奚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上 月考试卷


上一个『四川省广安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县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