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辽宁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辽宁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试题预览
辽宁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生动反映出粮食事关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更关乎国家政权的危亡。毛泽东深知粮食的重要性,曾发表诸多关于粮食问题的指示和号召。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在多部著作中论述农业问题。坚持粮食生产是农业劳动的基础。列宁强调“粮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他形象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权中的各项工作比作建造大厦,他说“以前我们往往一边在奠立大厦的基础,一边又在做圆屋顶和各种装饰”,“我们今后一定要更多地把自己的力量用在主要方面,用在奠定基础上,用在最难解决但我们还能解决的最普通的任务上”。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他认为发展农业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巩固新生政权。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农业文明从古至今为中国的发展指明方向。在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中,农业经济代表着国家经济,农业发展决定着国家命运。中华优秀传统农业发展思想中的“食为政首”“以农为本”思想理念为毛泽东关于粮食安全重要论述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尚书•洪范》中讲到治国理政的八项要务,其中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是第一要务。《管子》认为,保障粮食生产是维持国家政权稳定的基础,粮食储存丰富的国家才能治理天下。即“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毛泽东指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并要求全民参与粮食生产,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食为政首”思想的汲取。汉景帝站在农民立场上重视国家的农业生产发展。他认为,“雕文刻楼,伤农事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水也”。毛泽东认为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社会稳定的一把利剑,是安抚人民的定心丸。他一再强调:“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这是对“以农为本”重农思想的汲取。
(摘编自《毛泽东关于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主要内涵及当代启示》)
材料二: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将创作视角对准乡村生活。有的以餐食为主要表现形式,展现乡村生活的自给自足;有的在漫游旅程中感受乡村变化;有的体验渔火、牧民、果农等的生活状态……一时间,清新美丽的田园风光、舒缓惬意的乡野生活跃然于荧屏之上。但节目中的“乡村”“土地”“田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符号化的象征,用于展现乡村生活图景的空间感,并没有与节目中的人产生直接性的利害关系,而是仍然停留于被观赏、感知的表象层面。
而某档综艺节目将创作目光直接聚焦于“土地”,以耕种土地、收获粮食为故事主线,没有刻意制造话题、游戏,只是通过少年们收割水稻、挖建排水渠、搬运化肥、播撒种子、收获小麦、运营农场的真实忙碌串联起所有拍摄,将乡村生活从以往的元素性展示拓展为主体化体验,完整再现粮食从无到有的生产全过程。他们用实际行动扎根土地,带领受众沉浸式体会每一粒粮食背后的辛劳,以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踏实感。
综艺节目作为影响力、传播力巨大的文艺形态,肩负着媒体的导向性和社会属性。该节目正视了当前全世界面临的难题,即粮食安全问题。仓廪实,天下安。尽管我国粮食供给总量充足,但是中国粮食供求中长期仍处于紧张态势,加上复杂国际环境影响,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1年有1.93亿人经历了粮食危机,粮食安全程度进一步恶化,比2020年增加近4000万人,创历史新高。我们必须增强勤俭节约的意识,夯实“中国的饭碗要捧在自己手里”的底气。
粮食对于农民的重要性正如人才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乡村发展,关键在人。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乡村青年人口流失严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远离土地、淡漠乡愁,农耕文化正面临着消弭的危机。留住年轻人、引进青年人才,是乡村建设焕发活力的必然。因此,节目组特意挑选了一批少年,通过真实、完整的劳作过程传播农耕文化,强调年轻人种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呼吁青年力量的介入与回归,试图让屏幕前更多的年轻人看到重返田间地头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重新拾起中国人的躬耕精神和乡愁情结,以真情实感增强他们建设美好家乡的使命感、责任感,从而把乡村振兴落到实处。
节目聚焦劳作,在一播一种里经营全景式乡村生活,在一耕一作里投射出传统农耕文明的文化价值。这种做法规避了不良审美导向的风险,剔除了“饭圈文化”的糟粕,将“选秀”舞台巧妙置于农田、自然中来,跳脱了传统的以歌舞才艺表演为主的“选秀”内容,转向开垦、播种、做饭、修葺、开挖掘机等诸多技能的掌握,比拼少年之间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团队协作的能力和为人处世的智慧,通过深化德、智、体、美、劳的价值内涵,实现传统养成类选秀节目的突围,亦让大众看见综艺节目从有意思迈向有意义的转变。
除此之外,节目中所运用的联合式收割机、稻谷烘干机、半喂入式稻麦脱粒机、播种无人机等农耕生产工具也是对乡土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既是展示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见证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变迁的重要视角。
(摘编自《种地吧:标新立异里的真诚,野蛮生长中的困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中,农业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农业发展决定着国家命运。
B. 某综艺避免了“乡村”“土地”“田园”符号化、表象化的问题,将创作目光直接聚焦于“土地”。
C. 某综艺通过深化德、智、体、美、劳的价值内涵,实现传统养成类选秀节目从有意思到有意义的创新。
D. 某综艺中所运用的联合式收割机、稻谷烘干机等农耕生产工具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深度挖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列宁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权中的各项工作比作建造大厦,指出粮食安全是奠定大厦的重要基础。
B. 材料一引用《尚书•洪范》《管子》和汉景帝的话,从农民参与粮食生产的角度论述了国家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
C. 综艺节目作为影响力、传播力巨大的文艺形态,肩负着媒体的导向性和社会属性。该节目正视了当前的粮食安全问题,导向良好。
D. 某综艺特意挑选了一批少年,意图唤醒年轻人回归土地,重拾躬耕精神和乡愁情结,从实处助力乡村振兴。
3. 下列选项与材料一中“食为政首”“以农为本”思想理念直接相关的一项是(   )
A. 陶潜《劝农(其五)》:“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冀?”
B. 《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C. 晁错《论贵粟疏》:“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
D. 崔道融《田上》:“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找到中国的出路,毛泽东同志‘向大本大源处探讨’”。请根据材料一,谈谈毛泽东同志从哪些大本大源处探讨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5. 部分青年辞职回乡种地频上热搜,有人担忧“这是逃避压力的失意之选”,有人称赞“扎根土地、振兴农业”。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D    2. B    
3. C    4. 
①理论基础层面: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列宁的思想为指导,从这些“大本”出发,结合中国国情,认识到发展农业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巩固新生政权。
②历史文化传承层面:毛泽东汲取“以农为本”“食为政首”的重农思想,从这些“大源”出发,认识到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社会稳定的一把利剑,要求全民参与粮食生产。    
5. 
(1)有积极意义:
①助力乡村振兴:青年回乡种地,能为乡村带来新的活力,引进青年人才有助于乡村建设。
②传承农耕文化:青年回乡种地,参与粮食生产过程,重拾躬耕精神,有利于传承农耕文化,增强对粮食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2)客观看待:
青年们能积极参与农业生产等活动,应得到理解和支持,不应简单地被视为“逃避压力的失意之选”。同时社会也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帮助与引导,让他们在乡村更好地发挥作用。
【解析】
【分析】
【导语】材料一论述了粮食安全在中国历史和政治中的重要性,引用毛泽东及古代经典的观点强调“农业为本”的理念。材料二聚焦于现代综艺节目,通过真实的农耕活动唤醒关注,呼吁年轻人回归农村,助力乡村振兴。这两则材料共同探讨了粮食和农业的关键作用,与当代社会需求、文化传承紧密关联,强调粮食安全和乡村发展的重要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农耕生产工具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深度挖掘”错误,原文“节目中所运用的联合式收割机等农耕生产工具是对乡土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是见证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变迁的重要视角”,可知是“对乡土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而非“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深度挖掘”。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从农民参与粮食生产的角度论述了国家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错误,“《尚书•洪范》中讲到治国理政的八项要务,其中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是第一要务。《管子》认为,保障粮食生产是维持国家政权稳定的基础,粮食储存丰富的国家才能治理天下”可知,引用他们的话,重点是从治国理政角度论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而非从农民参与粮食生产角度。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能力。
“食为政首”“以农为本”体现的是保障粮食生产是维持国家政权稳定的基础,粮食储存丰富的国家才能治理天下的思想理念,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A.陶潜的诗强调民生在于勤劳,重点是“勤劳”;
B.主要借“硕鼠”,表达对剥削者的不满;
C.强调粮食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粮食,即使有强大国防和兵力也无法守卫国家安全,与“食为政首”“以农为本” 思想理念直接相关;
D.主要描绘农民劳作的辛苦。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在多部著作中论述农业问题。坚持粮食生产是农业劳动的基础。列宁强调‘粮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可知,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列宁的思想为指导,从这些“大本”出发,结合中国国情,认识到粮食生产是农业劳动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巩固新生政权。
②从“中华优秀传统农业发展思想中的‘食为政首’‘以农为本’的思想理念为毛泽东关于粮食安全重要论述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可知,毛泽东汲取“以农为本”“食为政首”的重农思想,从这些“大源”出发,认识到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社会稳定的一把利剑,是安抚人民的定心丸,要求全民参与粮食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有积极意义:
①助力乡村振兴:从材料二可知,乡村发展关键在人。青年回乡种地,能为乡村带来新的活力,引进青年人才有助于乡村建设,如节目呼吁青年力量回归,让年轻人重拾躬耕精神,增强建设家乡的使命感、责任感,切实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②传承农耕文化:青年回乡种地,有利于传承农耕文化。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农耕文化面临消弭危机,年轻人参与种地,能让传统农耕文化得以延续。关注粮食生产:如某综艺聚焦粮食生产过程,让人们体会粮食背后的辛劳。青年参与种地,能增强对粮食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保障粮食生产,积极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2)客观看待:
青年回乡种地可能有多种原因,但无论是出于对农业的热爱、对乡村振兴的责任感,还是其他因素,只要他们积极参与农业生产等活动,都应得到理解和支持,而不应简单地被视为“逃避压力的失意之选”。同时社会也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帮助与引导,让他们在乡村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见香雪  
铁凝
我的短篇小说《哦,香雪》写于一九八二年,香雪是小说女主人公的名字。
一九八五年,在一次同美国作家的座谈会上,曾经有一位美国青年要我讲一讲香雪的故事,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原因有二:首先,这篇小说很难拿来当作故事讲;其次,在内心深处,我觉得一个美国青年是无法懂得中国贫穷的山沟里一个女孩子的世界的。然而这位美国人把持着话筒再三地要求我,以至于那要求变成了请求。身边我们那位读过《哦,香雪》的美国翻译也竭力撺掇着我,表示他定能把我的故事译得精彩。于是我用三言两语讲述了小说梗概,我说这是一个关于女孩子和火车的故事,我写一群从未出过大山的女孩子,每天晚上是怎样等待在她们村口只停一分钟的一列火车的。
我没有想到在场的人们竟为这小说兴奋不已,一家名叫《毛笔》的杂志的主编对我说:“你知道你的小说为什么打动了我们?因为你表现了一种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他说肯尼迪在演说里就向人们描述过他当年是怎样从家乡小村里走出来第一次坐上火车的,肯尼迪的内心感受令人泪下。我没有过多地关注肯尼迪的感受,令我留意的是主编的话“你表现了一种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我因这句褒奖而获得了虚荣心的极大满足,我也忽然有点明白我为什么要写小说。细细地去想,这又是一句多么苛刻的咒语——我觉得事实上我是终其一生也未见得能够到达这一境界,或者我愿意终其一生去追逐这种苛刻。
上述一切仿佛是旧话重提了。之所以重提旧话,是因为今年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将《哦,香雪》拍成了电影。
可以想象,把《哦,香雪》拍成电影是怎样的艰难。这个没有故事的故事不仅使人在将来的上座率、拷贝数上为之伤神,导演和摄影也对它望而却步。你怎样奈何一群大山、几个女孩、两根冰冷的铁轨和一列黑沉沉的火车呢?
王好为导演在今年初冬时节终于完成了她几年之久的夙愿。
日子定在晚秋,我重返九年前曾经住过的那个小村苟各庄,当年它是河北涞水县最穷的村子之一。《哦,香雪》的拍摄点就在这村子附近——北京房山与河北涞水交界处的十渡风景区。我记得那年也是晚秋,我在苟各庄下了火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去,就看见了路基下村口那个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纸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做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猪白猪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土地的贫瘠和多而无用的石头使这里的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地守着自己的一份日子,没有怨恨,没有奢求,没有发现他们四周那奇妙峻美的大山是多么诱人。几年前一个奇异的外部世界到底冲破了这里的困顿,人们才发现这里原本有着奇珍异兽出没的原始森林,有着可与非洲白蚁媲美的成堆的红蚁,有着气势磅礴的百里大峡谷,有着清纯明净的拒马河。
如今的苟各庄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风景区野三坡的一部分,从前的香雪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了家庭旅馆的女店主。她们的眼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的谈吐不再那么畏缩,她们说:“是啊,现在我们富了,这都是旅游业带来的啊。”
摄制组正在离苟各庄两站远的十渡火车站拍摄最后几个镜头,我去看他们最后的拍摄。一位在野三坡度假村当客房服务员的苟各庄姑娘小玉,因了对拍电影的好奇,也和我一同前往。一路上小玉不停地为什么事情咯咯笑着,九年前小玉还只有七八岁吧?她说她也不记得村里曾经来过一个我。我们在十渡站下了车,我看见白色站牌已换成小说中的站名:台儿沟。这是一个卧在大山之中的山区小站,几条单薄的铁轨寂静地伸向远方。此时没有火车通过,站台上也没有旅客等车。只在候车室那扇小小的绿色门前,并排挤着四五个拿着荆编篮子的半大女孩,篮子里有核桃和大枣。坚硬的山风把她们的嘴唇吹得发紫,她们把双手袖在薄棉袄的袖筒里,脚上是家里做的花布单鞋。
哦,香雪!
我认出了她们,也认出了饰演香雪的薛白。读者对薛白不会陌生,她因在电影《黄土地》和《三家巷》中扮演女主角而拥有了许多的观众。现在她分明是个苟各庄姑娘了,如同九年前我熟识的那些女孩子一样。
这时与我同车来的小玉也发现,原来站台上这几个装束寒酸的女孩便是电影演员了。“像!”小玉说。她望着面前的薛白们,眼光有点惊奇,有点兴奋,还有点居高临下:“真像!”小玉又说,“和早先我们穿的一样。”她对“早先”二字加重着语气。
那么,香雪仿佛是个早先的故事了,仿佛已是小玉们依稀可辨的一个遥远,又仿佛是个无中生有的存在。一瞬间我几乎有点为香雪、为导演、为摄影师、为我自己感到沮丧:日子果真是那样地多变么?香雪已不复存在,为什么人们非要钻进这大山,苦苦地制造一个香雪出来?
然而香雪分明地站在我的眼前,她挎着一篮核桃,是要卖给火车上的旅客的,可是她还不会讲价钱,只会说:“你看着给吧!”我想起我所尊敬的一位老作家曾经说过,“在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我明白了,香雪并非从前一个遥远的故事,并非一个与小玉的“早先”衣束相像的女孩,那本是人类美好天性的表现之一,那本是生命长河中短暂然而的确存在的纯净瞬间。有人类就永远有那个瞬间,正是那个瞬间使生命有所附丽。
最后几个镜头已拍摄完毕,为摄制组送饭的卡车也已开来。导演、演员、摄影师站在卡车旁,就着冷风吃米饭和素炒蒜薹,他们的脸上都蒙着黄土,他们都吃得很香……
我深知这一切都是因了我的无中生有,虽然香雪的确是我在那个小村苟各庄的发现。
我想无论是对小说还是电影,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不困难;但要明白无中生有对小说和电影的意义,就似乎不太容易。而我所说的无中生有,恰恰是指作家对生活和生命更深层次的体悟。
我越来越觉得因了我的无中生有,香雪才获得长久存在的意义;因了无中生有的香雪,才有读者觉出她表现着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
1990年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认为小说《哦,香雪》很难拿来当作故事讲,要把《哦,香雪》拍成电影是很艰难的,导演和摄影对此也有畏难情绪。
B. “我”当年在苟各庄下了火车,看到了贫瘠和破败,但“我”发现苟各庄有大峡谷,有清纯明净的拒马河,还有香雪。
C. “香雪仿佛是个早先的故事了,仿佛……又仿佛……”运用排比,增强了气势,为写“我”感到沮丧的心理做了铺垫。
D. 无中生有的“香雪”表现着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这“无中生有”指作家对生活和生命更深层次的体悟。
7. 关于文中“‘我’重返苟各庄”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重返苟各庄与电影《哦,香雪》的拍摄有关,拍摄点在苟各庄附近,“我”去看最后的拍摄。
B. “我”重返九年前曾经住过的苟各庄,发现当年贫穷的苟各庄如今大力发展旅游业,人们变富有了。
C. 苟各庄姑娘小玉和“我”一同去看电影拍摄,她说不记得“我”曾经来过,可见“我”与苟各庄感情不深。
D. 小玉看到电影演员,感到惊奇。香雪似是个早先 故事了,但香雪身上蕴含的美好天性能引起共鸣。
8. 有关同美国作家的座谈,使“我”产生了哪些心理活动?请简要说明。
9. 文章的标题为“又见香雪”,但有评论认为“我”并没有再见到香雪,你觉得这种评论有什么依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C    
8. ①“我”觉得一个美国青年是无法懂得“香雪”的世界的。②“我”讲述了小说梗概,对在场人们的兴奋表现感到意外。③《毛笔》杂志主编的话“你表现了一种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让“我”感到极大满足。④“我”又觉得这是一句苛刻的咒语,“我”觉得这是难以企及的境界,但“我”愿意终其一生去追逐这种境界。    
9. ①九年过去了,苟各庄已是旅游风景区野三坡的一部分,从前的香雪们做了服务员、导游和女店主,她们摆脱了贫穷,变得从容、自信,衣着干净、时新,已不是从前的“香雪”了。②在候车室门前,“我”见到的“香雪”是饰演“香雪”的演员薛白,“我”见到的四五个半大女孩拿着荆编篮子卖东西的情景是电影的场景。
【解析】
【导语】《又见香雪》通过叙述作者在不同时间重返苟各庄的经历,探讨人类心灵共鸣和艺术创作的本质。香雪从贫瘠山村中走出的故事,借由小说与电影的再现,引发关于人类原始美德与心灵共鸣的思索。文章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与转变,同时揭示出艺术的“无中生有”与普遍共感。通过香雪这一形象,表达了对人性纯净美好特质的追求,使得平凡故事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但“我’发现苟各庄有大峡谷,有清纯明净的拒马河”不合文意,根据原文“……几年前一个奇异的外部世界到底冲破了这里的困顿,人们才发现这里……有着气势磅礴的百里大峡谷,有着清纯明净的拒马河”可知,大峡谷和清纯明净的拒马河不是“我”发现的。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C.“可见‘我’与苟各庄感情不深”分析不当,小玉九年前还小,不记得“我”曾经来过很正常, 并不能表明“我”与苟各庄感情不深。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①结合“在内心深处,我觉得一个美国青年是无法懂得中国贫穷的山沟里一个女孩子的世界的”可知,“我”觉得一个美国青年是无法懂得“香雪”的世界的。
②结合“于是我用三言两语讲述了小说梗概……我没有想到在场的人们竟为这小说兴奋不已”可知,“我”讲述了小说梗概,对在场人们的兴奋表现感到意外。
③结合“一家名叫《毛笔》的杂志的主编对我说:‘你知道你的小说为什么打动了我们?因为你表现了一种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我因这句褒奖而获得了虚荣心的极大满足”可知,《毛笔》杂志主编的话“你表现了一种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让“我”感到极大满足。
④结合“这又是一句多么苛刻 咒语——我觉得事实上我是终其一生也未见得能够到达这一境界,或者我愿意终其一生去追逐这种苛刻”可知,“我”又觉得这是一句苛刻的咒语,“我”觉得这是难以企及的境界,但“我”愿意终其一生去追逐这种境界。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标题为“又见香雪”,评论认为“我”并没有再见到香雪,其依据可围绕原作品中的“香雪”特点,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分析。
①曾经的“香雪”们物质匮乏,精神上相对闭塞,不敢表达自己。九年过去了,“如今的苟各庄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风景区野三坡的一部分,从前的香雪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了家庭旅馆的女店主。她们的眼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的谈吐不再那么畏缩”,曾经的“台儿沟”——苟各庄已是旅游风景区野三坡的一部分,从前的香雪们做了服务员、导游和女店主,她们摆脱了贫穷,变得从容、自信,衣着干净、时新,已不是从前的“香雪”了。
②原文有“哦,香雪!”“我认出了她们,也认出了饰演香雪的薛白”,在候车室门前,“我”见到的“香雪”是饰演“香雪”的演员薛白;“在候车室那扇小小的绿色门前,并排挤着四五个拿着荆编篮子的半大女孩,篮子里有核桃和大枣。坚硬的山风把她们的嘴唇吹得发紫,她们把双手袖在薄棉袄的袖筒里,脚上是家里做的花布单鞋。哦,香雪!……原来站台上这几个装束寒酸的女孩便是电影演员”,“我”见到的四五个半大女孩拿着荆编篮子卖东西的情景是电影的场景,不是生活里的“香雪”。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与秦交和而舍。使者数相往来,章子为变其徽章,以杂秦军。候者言章子以齐入秦,威王不应。顷之间,候者复言章子以齐兵降秦,威王不应。而此者三。有司请曰:“言章子之败者,异人而同辞,王何不发将而击之?”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曷为击之!”顷间,言齐兵大胜,秦军大败,于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左右曰:“何以知之?”曰:“章子之母启得罪其父,其父杀之而埋马栈之下。吾使章子将也,勉之曰:‘夫子之强,全兵而还,必更葬将军之母。’对曰:‘臣非不能更葬先妾也。臣之母启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死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夫为人子而不欺死父,岂为人臣欺生君哉?”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有删改)
材料二:
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圭。”陈轸曰:“异贵于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陈轸曰:“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上一个『江西省上饶市广丰贞白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十月语文测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