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南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南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南阳中学2024-2025学年秋季学期第1次月考高一级语文科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
试题预览
南阳中学2024-2025学年秋季学期第1次月考
高一级语文科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否则,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诗歌则不然。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
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以诗人的主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抒情诗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为主,但这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考。
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然而抒情诗是否只是纯个性,纯偶然性,而毫无普遍的意义呢?不是的。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是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真正伟大的诗篇,既是高度个性化的,又涵括广泛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在诗人唱出的具体的特定的歌声中,包含着超越诗人个人的,具有那一时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声。为什么主体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往往会带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呢?这是由于抒情主体是一个单个的人,但同时也是处于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人类共同性中某些特征的体现者。普希金说过:“我的永远正直的声音,是俄罗斯人民的回声。”对诗人来说,自我与时代、与人民是一致的,因为诗人本身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人民的一员。伟大的诗人往往有一种涵盖一切的气魄:我是人民!人民是我!因此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就要自觉地把自我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胸膛中流着民族的热血,让自己的脉搏和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这样,他的诗越是个性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
(摘编自吴思敬《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品格》)
材料二:
当前,中国新诗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称为诗人的人越来越多,写诗似乎也越来越容易,越来越随意。诗坛内热热闹闹,诗坛外冷冷清清,广大读者对新诗已由不满、失望到弃之而去。
从诗的内容方面来讲,当代的诗存在着反崇高、反共性、反意义等现象,而代之以虚拟、玩世、丑陋、庸俗等。境界是诗歌的灵魂,也是价值的最终所在,它并不浮出诗歌的表层,但却以它那不可触摸的光辉照亮全诗,没有境界的诗如珠玉失去光泽。现在有些诗不但缺乏境界,甚至以庸俗、低劣、丑恶入诗。伪道德、假崇高自然应该遭到批评,但若因此舍弃以“真善美”作为生命价值的导航,那实在是一种本质性的误导。
在全球化的今天,即使发生在遥远的天涯海角的变故,也会对全球、全人类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信息时代人们的命运比以往任何历史时代都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因此,敏感的诗人不会像一只工蚁只忙碌着经营自己的巢穴,而不预见人类共同命运的走向。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新诗,转向以个人的日常生活和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为主题。个人感情的抒发是诗歌的本能,但关键在于不同高度的观察引出不同高度的情感,至少诗人不应该将自己紧闭在狭小的天地间。抒发强烈的个人色彩之情并非诗歌的全部,尤其当这种感情缺乏时代感时。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诗人应当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形势的发展,多关心自己的国家和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所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像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诗人一样写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有着深远意义的诗,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的责任这样重要的问题。
(摘编自章燕《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及其出路——诗人郑敏访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主体性与科学家、画家、音乐家不一样,后三者没有系统的审美观点。
B.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得到极大认同,以至当时的诗人写的新诗都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
C. 当今中国新诗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其原因之一是舍弃“真善美”的生命价值而导致了境界不高。
D. 全球化的今天对于诗歌创作中的时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人创作不能转向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沁园春•长沙》中的“层林”“鹰”“鱼”等,表现诗人的意志情感,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
B. 如果诗人不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写出的作品就可能反映不出有时代特色的、民族性的人民心声。
C. 关于新诗创作中的个性色彩与时代性的关系,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两者并不矛盾,又都特别强调了时代性。
D. 只要中国新诗人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和时代,就能改变广大读者对新诗不满、失望和弃之而去的局面。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整体观点的一项是 (    )
A. “大众化诗歌率先提供一种民主开放的想象性文化空间,网络诗歌爆发出巨大的文化能量。”(光明网)
B. “我们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新意象新形象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时代,新的经验、新的感受与全新的视野,都和以往大不相同。”(《中国青年报》)
C. “我们今天的诗人,不应以为新诗是白话体,就与古汉语无关。诗人首先要珍惜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赋予它当代的阐释。”(中国作家网)
D. “一方面诗是心灵的产物,另一方面心灵也必然会对时代有所感应。诗人是敏感的,他们能够凭着直觉捕捉到时代的种种风云变动。”(中国诗歌网)
4. 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假如你是学校文学社的社长,准备指导同学进行新诗创作,请结合材料,列出新诗创作需要注意的要点。
【答案】1. C    2. D    
3. D    4. ①文章首先提出“新诗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的观点;②接着阐明新诗主体性的内涵;③然后简单介绍我国新诗主体性的发展状况;④最后详细阐述新诗发展中需要个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主体性。    
5. ①创作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出时代和人民的心声,关切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把自己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②坚持以“真善美”作为创作价值的导航,坚决抵制诗歌创作中存在的虚拟、玩世、庸俗等不良倾向。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后三者没有系统的审美观点”错,材料一表述是“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音乐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原文表述的是“心理气质、美学理想”。 
B.“诗人写的新诗都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错,材料一表述是“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原文强调的是胡适的观点,且主体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D.“诗人创作不能转向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错,材料二表述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新诗,转向以个人的日常生活和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为主题”,原文中,早在20世纪90年代,诗人创作已经转向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只要……就……”条件关系错,材料二表述是“诗坛内热热闹闹,诗坛外冷冷清清,广大读者对新诗已由不满、失望到弃之而去”“中国诗人应当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形势的 发展……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的责任这样重要的问题”,由此可知选项过于绝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能力。
材料二围绕“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诗人应当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形势的发展……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的责任这样重要的问题”论述。 
A.强调了诗歌的大众化。
B.强调了“新意象新形象”。
C.强调了新诗与“古汉语”“传统文化” 关系。 
以上三项与材料二强调的现今中国诗人的做法无关。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五段。
第一段“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明确提出了观点;
第二段“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有目的活动的特性”,阐明新诗主体性的内涵;
第三段“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简单介绍我国新诗主体性的发展状况;
第四段是过渡段;
第五段“真正伟大的诗篇……具有那一时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声”,论述了诗发展中需要个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主体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也就是说在诗人唱出的具体的特定的歌声中,包含 着超越诗人个人的,具有那一时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声。因此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就要自觉地把自己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胸膛中流着民族的热血,让自己的脉搏和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创作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出时代和人民的心声。(把自己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 
根据“从诗的内容方面来讲,当代的诗存在着反崇高,反共性等现象,而代之以虚拟、玩世、庸俗等。境界是诗歌的灵魂,……但若因此舍弃以 ‘真善美’作为生命价值的导航,那实在是一种本质性的误导”可知,坚持以 ‘真善美’作为创作价值的导航,坚决抵制诗歌创作中存在的虚拟、玩世、庸俗等不良倾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 锁 匠
曹杰
(1)琴江边上的水寨镇,是一个风光秀美的客家古镇。镇上有一条老街,斑驳的青石板沿着街道铺开,被时光和步履打磨得干净而潮润。不过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条老街了,更不用说老街深处这么一户锁匠铺了。
(2)自从低焊钩锁、弹子锁普及后,老锁铺变得越来越冷清。虽然没有客人,老锁匠每天早上还是会准时打开铺子,在门口沏上一壶茶,用算盘珠子一样的手指握着那把祖辈传下的壶,安静地品着祖辈传下来的味道。
(3)三月的一个早晨,老锁匠照例在门口喝茶。这时,巷口来了个年轻人,路过锁匠铺时停了下来。看着锁匠铺头上面挂着的老招牌,上面写着“制锁”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年轻人马上兴奋了起来。
(4)“大爷,您也喜欢收藏古锁?”年轻人试探性地问了一句。
(5)老人放下手中的老烟袋,抬头看了一眼年轻人说:“我是做锁的。”年轻人一听,兴奋了起来,“我去参观一下您的锁铺,行吗?”
(6)老人的脸上露出一丝尴尬,坐在那里没有说话。
(7)“不瞒您老人家,我喜欢收藏古锁,今天能与您认识也是缘分……”
(8)禁不住年轻人一番软磨硬泡,老人站起身来,带着他走进了尘封已久的锁铺。
(9)只见老旧的房子里摆了六七个铜炉子,虽然炉灰早已冷却,但是那些炉壁、钳子、锉子都擦得干干净净。黑色的墙壁上挂着各式的锁,有圆形锁,半圆锁,长方锁,还有八角形白铜雕花锁,谐音是“福禄”的葫芦锁。每把锁都是件工艺品,展示出老人精湛的制锁技艺,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连连竖起大拇指。老人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正要向来者介绍古锁制作工艺的时候,年轻人突然来了灵感。
(10)“这些锁都是锁上的吧?我应该不用钥匙就能都解开。”年轻人轻轻地说,但显然他是很相信自己的解锁功夫的。
(11)老人只是淡淡一笑,说:“我做锁一辈子,从来没做过不用钥匙就能解开的锁。”
(12)“那我们就打个赌,要是我今天能解开,您就把这些锁送给我,要是解不开,我就拜您为师。”
(13)老锁匠正愁没有人延续这门技艺,今天一个好徒弟就这样送上门来了,年轻人的话正中他的下怀。
(14)“好吧,那你就试试看吧。”
(15)年轻人解开包袱,从一个小套子里面取出一支笔一样的东西伸进锁孔,那笔滴滴地响了好一会儿,年轻人时而咬牙,时而皱眉,但古锁仍然未开。老锁匠脸上闪过一丝微笑。
(16)“啪!”老锁匠那心爱的鎏金鱼形锁居然真的被打开了。紧接着,墙上的锁一把、两把……全被解开了。年轻人也不客气,解开一把就扔进包里,不一会儿解开的古锁就快要装满年轻人的行囊。
(17)老锁匠的眉头像巷口的榕树根一样,紧紧地绞在了一起。
(18)愿赌服输,老人低下了头,自言自语地说:“都带走吧,都带走吧,一个也不要留……”
(19)年轻人更显得有些轻慢了,笑着背起行囊就要走。突然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响了起来,年轻人的电话那边传来嘈杂的警车声。原来县城一户人家发生了煤气泄漏,直接破门可能会导致爆炸,因此需要他帮忙开锁。年轻人一听是急事,就连忙往外走。
(20)老锁匠拦住年轻人,说他在县城有亲戚,想搭他的顺风车去。看着失落的老锁匠,年轻人有些内疚,也就没有推辞,与老人一起上了停在巷子口的车。在车上老锁匠才知道,原来年轻人是以开锁为职业的新客家人,技术在城里数一数二。老人的心稍微宽慰了一点。
(21)事故发生在一处老居民区里,穿过楼道就能闻到刺鼻的煤气味,发生煤气泄漏的房间门口气味更是刺鼻,仿佛随时都会爆炸一样。年轻人紧张地拿出开锁工具,生怕擦出一点儿火花。他把耳朵贴在锁边,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掉在地上,可弹子锁就像被焊住了一样,纹丝不动……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煤气味越来越浓,年轻人的手抖得越来越厉害,已经完全没有了在老人锁铺时的沉稳,可锁依旧纹丝不动。从眼神中能看得出,他是要放弃了。
(22)“让我来试试吧。”老锁匠淡淡地说。
(23)年轻人虽然有些怀疑,但他仍然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一样,从门锁边移开。只见老锁匠蹲下身,屏住呼吸,从腰上悬挂的钥匙串儿里拿出一根钢丝,轻轻地探到锁孔里。他眼睛注视着锁孔,轻轻地拨弄着钢丝,时间和空气像凝固了一样,让所有人都感到很压抑……时间又过去了一会儿,刺鼻的煤气味已经让人呼吸都有些困难了。
(24)“嗒”,一声清脆的声音,锁开了!
(25)年轻人怔怔地站在那里。老锁匠长长地吐了一口气,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微笑着说:“这是我开的第一把锁。”
(26)那以后,人们发现水寨古街的锁匠铺多了一个年轻人。而没过多久,市面上多了一种新锁,锁型古雅大气,锁芯时尚精密。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客家古镇“土著”老锁匠,一个是喜欢收藏古锁的城里新客家年轻人,二人本无交集,因锁结缘。
B. 危急情况下老锁匠用古老的工具打开了新式锁具,让年轻人佩服,故事背后,寓意着科技与手工、传统与新潮的相互对抗与冲击。
C. 文章写锁匠铺苍劲有力的题字,实则为老锁匠人物形象的虚写映衬,同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引出下文年轻人的一系列行动。
D. 第⑨段“老人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一丝亮光”颇有韵味,既有锁匠对自己制锁技艺的自豪,也有对传统古锁工艺的骄傲。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轻人在锁匠铺里解开了墙上的所有锁,而事故现场的关键时刻却“掉链子”,前后两次开锁形成鲜明对比,引人深思。
B. 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但简单的故事中含转折。年轻人接到求助电话及老锁匠冷静打开门锁,均为故事的重要转折。
C. 小说开篇,作者运用了一些极富特点的语词,如“斑驳”“祖辈传下来的”“尘封已久”等,给人扑面而来的历史沧桑感。
D. “眉头像巷口的榕树根一样,紧紧地绞在了一起”,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锁匠对年轻人“不客气”行为的反感。
8. 小说第(11)段、(15)段、(25)段三次写老锁匠的“笑”,请简要说明“笑”的不同含义及多次出现的作用。
9. 李斌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中谈到,“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请结合本文,谈谈老锁匠身上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
【答案】6. B    7. D    
8. ①第一次笑:老锁匠对年轻人能成功打开锁具的怀疑及对自我技术的自信。②)第二次笑:老锁匠对年轻人没有打开自己所制锁具的得意与骄傲。③第三次笑:老锁匠对自己成功打开第一把锁,化险为夷的如释重负以及在年轻人面前扳回一城的自豪与愉悦。
作用:多次写老锁匠的笑使情节跌宕,前后呼应;也凸显了老锁匠技艺精湛等的人物形象。    
9. ①高超精湛的制锁技艺。在年轻人参观的过程中,“每把锁都像个工艺品”,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连连竖起大拇指,这体现了老锁匠心思巧妙、技术一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②“择一事,终一生”的职业坚守。在古锁逐渐没落的情形下,老锁匠仍每天准时打开铺子,坚守在锁匠铺,爱护锁具,制锁的工具干干净净。这体现了老锁匠对本职工作发自肺腑的热爱、忠于职业、专心如一的工匠精神。③守信磊落的职业道德。在年轻人解开锁具后,老锁匠虽不舍但也遵从愿赌服输的规则,让年轻人把锁带走;结尾“这是我开的第一把锁”等。这些体现了老锁匠坚守着作为锁匠的道德底线,体现着光明磊落的工匠精神。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
B.“寓意着科技与手工、传统与新潮的相互对抗与冲击”错误。从文章的主旨看,蕴含的是科技与手工、传统与新潮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老锁匠对年轻人‘不客气’行为的反感”错误。这里写出了老锁匠对古锁即将被带走的不舍,痛心但愿赌服输的矛盾纠结心理。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含义和作用的把握能力和分析人物描写手法的作用的能力。
第一次笑:年轻人很相信自己的解锁功夫,认为自己不用钥匙就能将锁都打开,而老人认为自己做了一辈子锁,从来没做过不用钥匙就能解开的锁,所以本处的笑是老锁匠对年轻人能成功打开锁具的怀疑及对自我技术的自信。
第二次笑:本处写到年轻人拿出自己的工具来看老锁匠做的锁,过了好一会,年轻人时而咬牙,时而皱眉,但古锁仍然未开,所以本处的笑是老锁匠对年轻人没有打开自己所制锁具的得意与骄傲。
第三次笑:本处是说有一处居民区发生了事故,需要年轻人打开门锁,在危急的时刻,年轻人却没能将锁打开。这时,老锁匠主动要求来试试能否打开,在危急的时刻,老锁匠成功打开了第一把锁,化险为夷的如释重负,并且前面写到年轻人将老锁匠做的锁全部打开,所以本处可以说是老锁匠在年轻人面前扳回了一城,体现出老锁匠的自豪和愉悦。
文章三处写到老锁匠的笑,这三处笑是在不同情况下表现的老锁匠不同的心理,在人物塑造方面能够突出老锁匠的人物形象,突出老锁匠技艺的精湛。在情节上,能够使情节更加地跌宕起伏,同时并且前后情节相互呼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黑色的墙壁上挂着各式的锁,有圆形锁,……展连连竖起大拇指”可知,在年轻人参观的过程中,“每把锁都像个工艺品”,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连连竖起大拇指,这体现了老锁匠心思巧妙、技术一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由原文“自从低焊钩锁、弹子锁普及后,老锁铺变得越来越冷清。虽然没有客人,老锁匠每天早上还是会准时打开铺子”“虽然炉灰早已冷却,但是那些炉壁、钳子、锉子都擦得干干净净”可知,在古锁逐渐没落的情形下,老锁匠仍每天准时打开铺子,坚守在锁匠铺,爱护锁具,制锁的工具干干净净。这体现了老锁匠对本职工作发自肺腑的热爱、忠于职业、专心如一的工匠精神。
由原文“愿赌服输,老人低下了头,自言自语地说:‘都带走吧,都带走吧,一个也不要留……’”“老锁匠长长地吐了一口气,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微笑着说:‘这是我开的第一把锁。’”可知,在年轻人解开锁具后,老锁匠虽不舍但也遵从愿赌服输的规则,让年轻人把锁带走;结尾“这是我开的第一把锁”等。这些体现了老锁匠坚守着作为锁匠的道德底线,体现着光明磊落的工匠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节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比数年来A颇发愤B自惩C艾D悔前E所 F而G聪明H衰耗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 荀子,战国时期赵国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提出“性恶论”。
C. “辄复不省”与“饮少辄醉”(《醉翁亭记》)两句中的“辄”意思相同。
D. “比读《齐史》”中的“比”与词语“比来”中的“比”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第一段中运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 材料一第二段运用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 材料二中,秦观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奋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 材料二中,秦观说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4. 材料二中秦观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请阐明理由。
【答案】10. ADF    
11. B    12. D    
13. (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2)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14. 可以论证。荀子《劝学》的观点是“学不可以已”。秦观叙述了年少时依仗记性好,贪图玩乐,以及荒废学业所导致的后果,属于不专心读书,不能积累学问,可以从反面论证“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解析】
【导语】材料一出自荀子的《劝学》,核心在于强调学习的必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上一个『海南省海口市琼山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下一个『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