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常州市联盟学校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情调研高三年级语文试卷2024.10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最近译林出版社翻译出版了英国科普作家菲利普•鲍尔的《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作为一个科学家,鲍尔书
试题预览
常州市联盟学校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情调研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2024.10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近译林出版社翻译出版了英国科普作家菲利普•鲍尔的《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作为一个科学家,鲍尔书中的视角显然更专注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颜色是艺术家的一门通用语言,它甚至和音乐一样,会通过我们的感官深入我们的精神世界。受到不同文明的历史传统、不同地域的动植物世界丰富性的影响,某种颜色从被认知被命名的那一刻起,就天然地带上了我们今天难以琢磨的经验、信仰等元素。
不过笔者更感兴趣的是从书中找寻中西方最早对于“颜料合成”的相同实践。艺术家和我们的不同在于他需要两套颜色体系,要将眼中所看到的色彩世界通过调色板再现于画板画布之上,因而艺术史的长河无法脱离颜料的发明史。
颜料并非我们常以为的天然存在或调色板上的简单混合物。人类最初使用的颜色,大都是以天然矿物为主。比如云母、红朱砂、黑石墨、绿松石、青金石、孔雀绿,等等。这些五颜六色的石块很容易从自然界取得,不需经过复杂的处理就可使用。在一些几万年前的洞穴遗址上,我们可以看到色彩斑斓的岩画,那时的人们就已经知道从很远的地方将矿物运来,将之粉碎、研磨然后用黏合剂搅拌后进行涂色,磨得越细,颜料的附着力、覆盖力、着色力就越好,穿越了时间的长河依然保存着当时的色泽。
朱砂被称为红色之王,其天然形式,比如矿物辰砂,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颜料。中国利用朱砂作颜料已有悠久的历史,两河流域和埃及并不知朱砂,绘画中作为红色颜料的是氧化铁,主要来自赤铁矿。到了中世纪,朱砂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红色之王,在文艺复兴时期更是无处不在,成为艺术的主要色调。
非天然颜料在古代并不多见,特别是蓝紫色,堪称稀罕。迄今为止只有埃及蓝、中国紫和玛雅蓝被确认为是出现于工业社会以前的三种人造蓝紫色。
埃及蓝,著名的古埃及玻璃料或陶釉,后来发展为颜料,用于绘制古埃及壁画。在中国,蓝色的矿物颜料主要来自石青。近些年考古学家在中国的汉代彩绘陶俑及青铜器上发现与“埃及蓝”类似的“汉紫”,这种紫色颜料在自然界中还未发现。之后又在秦兵马俑身上发现已经被大量使用,现在人们普遍将其称作“中国紫”。
20世纪80、90年代开始,中外科学家开展了长达多年的研究与合作,并首次在兵马俑的彩绘中发现了人工合成的汉紫。埃及蓝的成分主要是钙铜硅酸盐,汉紫的成分是钡铜硅酸盐,没有太本质的区别。硅酸铜钡(汉紫)的制备条件较为苛刻,需要将青石绿、重晶石、硫酸钡、石英等多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在1000度左右的高温下进行反应。那时的手工业作坊对于高温的控制已有相当的经验,白陶和原始瓷也出现在这个时期,汉紫也许就是从原始瓷釉技术演变而来的,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被人们偶然发现并作为颜料使用。作为古代颜料中极为珍贵的一种合成颜料,汉紫在秦兵马俑的彩绘使用中却较为普遍。
作者的这本书讲了太多西方艺术史的故事。我们期待他的下一本书会是关于中国颜料发明的五彩缤纷的故事。
(摘编自闻白《〈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不一样的颜色故事》)
材料二:
由于一些原因,我在中国却从未游历过西安,去看看秦始皇的陵墓和他的兵马俑。它们毫无疑问是我一直想参观的。
我明白,那些纵横排列的陶土士兵,现在已无人得见其巅峰时期的辉煌。昔日装扮它们的颜料,早已从表面纷纷剥落。如我在本书正文中写到古希腊那些神庙和雕像时所说的,它们留给今人一种印象,似乎古代世界单调黯然。事实并非如此。在西安发掘出土的陶俑上,仍然黏附着一些色料碎片,从中能够看出这些雕像也曾色彩鲜明。
兵马俑身上的那些色料,有一些只有中国才有。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化学工艺相当复杂,可用来制备多种药物及其他日常用品。在古埃及,情况同样如此。埃及人留下了一种极受推崇的颜色,今人径称为埃及蓝,它可能是制备玻璃时衍生出来的。这是一种蓝色硅酸盐材料,其色调来自铜元素。中国在秦汉两朝,以及时间更早的战国时期,并未使用埃及蓝,但中国也有属于自己的蓝色,今人称为汉代蓝,也称为中国蓝。
中国古代的化学家们还发现,在制作这种蓝色色料时,可以把颜色调成紫色,两者化学成分相同,只是配比有别。这项创新很难得,毕竟在人类的整个“颜料发明”史上,紫色色料都很难制备;在西方,直到19世纪才有了好用、稳定的紫色色料。更令人惊喜的是,中国紫包含两个铜原子,由一个化学键连接,从而成为人类已知最早的具有所谓“金属—金属键”的合成物质,这种单元对现代化学家来说极为重要。
我虽未亲见过兵马俑,多年前却在瑞士拜访过苏黎世大学的海因茨•贝尔克教授,海因茨慷慨地送给我一块中国蓝的颜色样品,那是他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制成的。写本篇序言的时候,这块样品就在我的面前。海因茨曾写道:“从工艺和化学方面来看,中国蓝和中国紫的发明是一项非凡的功绩。 ”
到这里,读者大概能够看出,为何我对《明亮的泥土》中文版的面世如此欣喜。一直让我引以为憾的是,没能在书中更多地谈论西方世界以外的艺术,也许未来某天,我会决心一试。在中国,颜料的发明有着迥异的故事。
我期待,也深信,《明亮的泥土》会在中国读者中引发广泛共鸣。
(摘编自菲利普•鲍尔《〈明亮的泥土〉中文版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颜色是艺术家的通用语言,能够深入人的精神世界,其使用受到地域、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B. 朱砂自发现以来就在中外绘画中广泛使用,由此朱砂成为红色之王,同时红色也成为艺术的主要色调。
C. 近些年考古学家先后在中国汉代彩绘陶俑及青铜器、秦兵马俑上,发现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紫色颜料。
D. 汉紫这一紫色色料的制备,必须把多种物质混合并通过高温使其产生反应,再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配比。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一篇书评,材料一没有面面俱到评述原著,而是围绕原著里中西方最早对于“颜料合成”的相同实践展开介绍。
B. 材料一第8段在介绍汉紫的发明时,用了“也许”“就”“已经”“偶然”等词语,增强了表达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C. 作为一篇中文版的序言,材料二用较多笔墨写中国颜料的发明,这弥补了原著没有更多谈论西方以外的艺术的遗憾。
D.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行文过程中都采用了中外情况对举、相互关联的方法,这可以加深读者对相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3. 下列材料,最不可能被鲍尔用到一部关于中国颜料发明的著作中的一项是 (   )
A. 烟炱是敦煌莫高窟使用的颜色材料之一,它是从烟囱壁分离出来的烟团,将烟炱与胶融合,便生成墨这种颜料,由墨而出便是黑色。
B. 赤红之色象征福贵,是传统牡丹画常用的颜色,明代画家徐渭画牡丹却不用此色,仅以泼墨为之,水墨润泽又浓淡得宜,富有生气。
C. 蓝草的叶子含有一种色素,现代的科学名称叫“蓝甙”,它在水浸的条件下逐步水解,染于织物上后,经日晒氧化就生成“蓝靛”。
D. 铅白一般指碱式碳酸铅,又名铅粉、铅华,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最早、记录最丰富、品种最多样的白色颜料,常用在中国古代绘画中。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有关“中国紫”的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有何意图?请简要分析。  
5. 鲍尔把一部有关颜料发明史的著作取名为“明亮的泥土”,书名含义丰富,请简要说明。
【答案】1. A    2. C    
3. B    4. ①突出“中国紫”的发明在“颜料合成”实践上具有典型性,彰显古代中国在工艺和化学方面的非凡功绩。
②突出“中国紫”是中国独有的色料,激发中国读者对原著的阅读兴趣。    
5. ①表明人类最初使用的颜料主要来源于天然矿物这一事实。
②凸显由天然矿物制成的颜料具有色泽明亮、不易褪色的特点。 
③暗含着由天然矿物加工而成的颜料与泥土在物质形态上具有相似性。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颜料发明史的内容。材料一主要介绍了菲利普•鲍尔的《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强调了颜料在艺术史中的重要性,并详细描述了中西方早期颜料合成的实践。材料二则是鲍尔为中文版所写的序言,补充了中国颜料发明的独特故事,特别是汉紫的发现和意义。两篇文章通过对比中西方颜料发明的异同,展示了颜料在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读者对颜料历史的理解。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B.“朱砂自发现以来……由此朱砂成为红色之王,同时红色也成为艺术的主要色调”错,材料一说“到了中世纪,朱砂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红色之王,在文艺复兴时期更是无处不在,成为艺术的主要色调”,有“到了中世纪”和“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时间限制。
C.“近些年考古学家先后在中国汉代彩绘陶俑及青铜器、秦兵马俑上,发现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紫色颜料”错,材料一原文“近些年考古学家在中国的汉代彩绘陶俑及青铜器上发现与‘埃及蓝’类似的‘汉紫’,这种紫色颜料在自然界中还未发现”,没有选项“先后”之说,而且是“还未发现”不是“不存在”。
D.“再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配比”错,材料二第四段“中国古代的化学家们还发现,在制作这种蓝色色料时,可以把颜色调成紫色,两者化学成分相同,只是配比有别”,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这弥补了原著没有更多谈论西方以外的艺术的遗憾”错,材料二第六段“一直让我引以为憾的是,没能在书中更多地谈论西方世界以外的艺术,也许未来某天,我会决心一试。在中国,颜料的发明有着迥异的故事”,可见是说“没能在书中更多地谈论西方世界以外的艺术”。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选项内容指向颜色的意义、颜色的创新使用及对使用效果的评价,这与颜料发明无关。
ACD内容均与颜料有关,与颜色无关。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材料一是书评,评论的是菲利普•鲍尔的《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一书,主要针对原著里中西方最早对于“颜料合成”的实践进行介绍、评论。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色料,中国紫制备条件苛刻,其发明无疑在“颜料合成”实践上具有典型性;另外,中国紫是工业社会以前三种人造蓝紫色之一,详细介绍这种中国独有的色料,对阅读此书评的读者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进而激发他们阅读原著的兴趣。
材料二是自序,作者指出,制作中国紫“这项创新很难得”,中国紫成为具有“金属—金属键”的合成物质,这对现代化学家来说极为重要,作者还引用了苏黎世大学海因茨教授对中国紫发明的高度评价,这些内容与材料一所说明的中国紫的世界地位(工业社会以前三种人造蓝紫色之一)是相互照应的,从这点来看,详细介绍有关“中国紫”的内容,能够起到突出古代中国在工艺和化学方面功绩非凡的目的;另外,这篇自序是作者为其著作翻译成中文版本而写的,其阅读群体主要是中国读者,因此较为详细介绍中国紫,与材料一同样有助于激发中国读者对原著的阅读兴趣。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题目的含义的能力。
“明亮的泥土”这一书名中的“泥土”,指的是“人类最初使用的颜色,大都是以天然矿物为主”。
“明亮的泥土”这一书名中的“明亮”则是因为天然矿物在“磨得越细”之后,“用黏合剂搅拌后进行涂色”,“颜料的附着力、覆盖力、着色力就越好,穿越了时间的长河依然保存着当时的色泽”,所以书名用了“明亮”一词,含有突显由天然矿物制成的颜料具有色泽明亮、不易褪色的特点之意。
“明亮的泥土”指的是由天然矿物制成的颜料,说颜料是泥土,突出二者在物质形态上具有相似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迅速消失的一切
李娟
为了让羊多吃一点,走远一些,居麻每次放羊总是天黑透了才回来。等回到家,冻成了一截木头的居麻,一碗接一碗木然地喝茶,半天不吭声。这一天,尤其地冷,哪怕紧傍着炉火,呼吸间仍是浓重的白气。后来,这家伙大约缓过来了,突然俯身过来扯着我的外套袖子,开口道:“是新衣服吗?”我说:“不,穿了五年了。”他便非常吃惊的样子,啧啧不已。
然后他又扯着自己身上半旧的军便装说:“这个嘛,两千,十年的!”——我乍听之下,以为是两千年买的,穿了十年了。连忙说:“哎呀,穿了十年还这么新啊?质量可真好!”
他一愣,生气地说:“哪里的‘十年’,三个月不到!”
原来,“两千十年”的意思是“2010年”。
如果只是才穿了三个月的衣服,那看着未免也太旧了……
他又指着嫂子的紫红色长大衣——我前两天刚为她奋力洗出来——说:“这个,才穿了一年,还是两百块钱的东西!”我不吭声,我这件棉服才一百多块钱。
当时给嫂子洗大衣时,心里还想:也不知穿了几十年了,脏成这样!却不知道,这衣服那才是第一次下水。
洗出来的那水,跟巧克力浆似的!清第一遍的水像老抽一样,清第二遍的水跟酱油一样。估计第三遍才能清出生抽来。但当时已经洗了两个多钟头。
这边,居麻还在愤愤地发牢骚:“一年一件,衣服没有了,两百块!两双鞋子没有了,一百块!里面的,外面的,上面的,下面的,你的,我的!全都没有了,算下来多少钱?!天天放羊,早早地出去,晚晚地回来,结果这个样子!”
我不知如何安慰。想分享几招保护衣服的方法,刚开口又想起这几招只适用于定居的生活——较轻松的、稳定的生活。
但又怎能说大家不爱惜物品呢?衣物总是补了又补,鞋子没有一双不曾打过补丁。穿坏的衣服就剪开,拼补成大块布料,缝成结实的大包搬家时使用,或给骆驼做外套。或裁成条儿,编成结实的绳子……总之,一件衣服被淘汰后还要在这个家中存在很长时间,才一点点消散。
连一只喝过饮料后的塑料瓶也舍不得扔掉,不辞辛苦带进了冬窝子,装了这个又装那个。一次盛了牛奶后,夜里上冻了,倒不出来。加玛就把瓶子放在铁炉边烘烤。一不留神火烧得太大,瓶子烤瘪了,整个儿深深凹成了“C”形。但仍然不扔,换成装葵花籽油。
尽管如此节省,一切还是在迅速流经这个家庭,像水一样。
无论被这水如何地冲刷,这个家似乎始终一成不变,稳固结实。
可我还是看到这水正在日夜不息地悄悄带走一切。
长年的艰辛劳动,令居麻和嫂子一身病痛,有时痛得路都走不成。于是两人整天把阿司匹林和去痛片当饭吃,一天四五遍,一次两片。据说已经连着吃了五六年了!
服下阿司匹林或去痛片不到半小时,疼痛立刻消减,令大家很满意。几乎每一家牧民都大量备有这些便宜药,很让人揪心……
有一天居麻突然鼻血流个不停。我想以个人的经验帮他止血,可他不干,说头疼得很,血流出来就不痛了。于是,每到血稍稍止住,他就用力擤鼻子,强迫其继续再流……看得人心惊肉跳。
我觉得肯定与服药过量有关。他也承认,昨晚膝盖疼得厉害,便起来一气吞了四粒去痛片。
我痛心疾首地说:“再别吃了!那东西不好!”
他说:“对,去痛片不好。还是阿司匹林好。”
我连忙说:“阿司匹林也不好!”
他说:“豁切。”再懒得理我。坐在床沿上,垂着头,继续有气无力地流鼻血。
除了沉重的生活压力,威胁健康的还有不当的生活习惯。我看到女人们总是一洗完头,就把湿头发紧紧地编成辫子盘起来,再出去到冰天雪地里干活。而且还总是湿着头发睡觉。
每天晚上,嫂子结束一天的劳动后,就哼哼唧唧爬到花毡上让我给她按摩。尤其是小腿处,我用脚尖轻轻一踩她就痛得叫出声来。
居麻因腿疼而一瘸一瘸地爬上床躺倒时,大家都悄悄地不吭声,稍微说点啥都会惹他心烦。
连十五岁的扎达也天天嚷嚷着这痛那痛。还咳嗽个不停,咳声很浑浊。
加玛虽然没有疼痛,但其实也不健康。她和嫂子一样,指甲凹凸不平,扭曲得厉害。没办法,一年到头也吃不了多少蔬菜,还都不是什么新鲜的蔬菜,更别提水果了。
我发现,牧业上的孩子,小的时候总是显得比实际年龄小;一旦长大了,又总显得比实际年龄大。如此缓慢的成长,如此迅速的衰老。
前来收购牲畜的老板对我发牢骚:你看你们城里人,四十多岁还和我们二十多的人一样!你们这些天天坐在房子里干活的人,哪会有什么病呢?……我无话可说。
无论如何,生命需要保障,世人都需要平等地受用现代生活。一定要定居,羊群一定要停下来。不只是牧人,连大地也受不了了——羊多草少、超载过牧的状况令脆弱的环境正在迅速恶化。
但是,草畜平衡,这是牧业生产的一个基本道理,也是牧人们自觉恪守的古老准则。是哪里出了问题?是什么导致失控?……想来想去,大约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最先失控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在餐桌上吃半份羊肉剩半份羊肉的贪婪又狂妄的人。
总之接下来,一定得把羊群拦截在南下的途中,使之停留在乌伦古河一带。一定得承受彻底离开羊群后,荒野失去活力,渐渐退化乃至沙化的代价……无可避免。
羊的数量继续理直气壮地增长,世人更加理所当然地浪费。不知再怎样说下去……
总是有人说,今年是羊群进入冬窝子的最后一年。那么,这些定居前最后的情景正好让我遇见……我不认为这是我的幸运。
(节选自《冬牧场》,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穿了五年的棉服还很新,而居麻才穿了三个月的军便装已经半旧了,侧面描写出牧民在冬牧场生活的环境恶劣。
B. 牧业上的孩子成长缓慢,衰老迅速,是因为当地环境恶劣,资源匮乏,再加上劳苦的游牧生活方式,生命健康得不到保障。
C. 作者亲身经历游牧生活,收集原生态素材,以在场者的姿态状写冬牧场情景,以质朴又生动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D. 作者描写冬牧场时,使用丰富的细节描写,如对旧衣服的改造和居麻流鼻血的描写,将牧民的日常生活呈现在读者面前。
7. 下列对本文语言锤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锤炼语言,要推敲词语。写居麻吃去痛片,使用了“吞”字,表现居麻吃药的迫切,令读者深切地感受到居麻的疼痛。
B. 锤炼语言,要灵活运用句式。居麻针对衣服发的牢骚,使用了多组整句,表达了居麻对钱不经用的愤愤之情。
C. 锤炼语言,要巧用修辞。写居麻放牧回来“冻成了一截木头”,使用借喻修辞,表现天气的寒冷与放牧的不易。
D. 锤炼语言,要让语言有情趣。叙述“我”为嫂子洗脏衣服时,接连使用了“老抽”“酱油”“生抽”等词语,充满了趣味。
8.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说“一成不变”,又说“带走一切”,对此你作何理解?
9. 文章结尾为何说“我不认为这是我的幸运”?
【答案】6. D    7. C    
8. ①“一成不变”指的是居麻一家辛勤劳作、认真生活的精神支撑着艰辛的游牧生活,使其继续下去。
②“带走一切”指的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带走了人们的健康、青春及财富。    
9. ①所谓“幸运”,是指“我”有幸遇到羊群进入冬窝子的情景,之后牧人开始定居,这种游牧的生活不再有了。
②定居是牧业的趋势,可以让牧民和世人一样平等生活;但定居要承受牧场彻底离开羊群后,荒野失去活力,渐渐退化乃至沙化的代价,这又是不幸的。
③“我”的所见所闻使“我”对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产生了深切的忧虑,所以“我不认为这是我的幸运”。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对旧衣服的改造”错,对旧衣服的改造不是细节描写。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C. “‘冻成了一截木头’,使用借喻修辞”错,这句使用的是拟物的修辞手法,将放牧归来被冻得麻木的居麻比拟成不能动的木头,从侧面衬托了天气的寒冷。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①“无论被这水如何地冲刷,这个家似乎始终一成不变,稳固结实”是“一成不变”这个词所在 句子,这一句总括了上文中所描述的居麻一家的生活特点。在句中“艰辛的游牧生活”是说,尽管游牧生活如此艰辛,居麻一家还是辛勤地劳作、认真地生活。“一成不变”表明了艰辛的游牧生活在居麻一家辛勤劳作、认真生活的精神支撑之下,继续了下去。
②“可我还是看到这水正在日夜不息地悄悄带走一切”在文中起到的是对下文的总括作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对人们的无情摧残。在风沙的侵袭下,人们的健康逐渐消磨;在漫长的迁徙中,青春的活力悄然流逝;在不确定的未来面前,财富的积累显得如此微不足道。这些都被无情地带走,只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和生活的艰辛。这“带走一切”,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带走了人们的健康、青春及财富。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文章结尾之所以说“我不认为这是我的幸运”,是源于我有幸目睹了羊群涌入冬窝子。
首先,提及的“幸运”确实是指我有幸目睹了羊群涌入冬窝子的壮观景象,这是意味着牧民开始定居,这种游牧的生活不再有了。随着牧人们选择定居,牧民将能像世人一般享受稳定和平等的生活,牧民们不再会有游牧的艰辛。
但在这份“幸运”背后,却隐藏着无法忽视的代价。定居意味着牧场的迁移,那些曾经被羊群踏过的荒野,在失去生命的律动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开始退化,乃至沙化。这种生态的变迁,如同时间的流沙,无声无息地侵蚀着我们的生存环境。牧场彻底离开羊群后,荒野失去活力,渐渐退化乃至沙化的代价,这又是不幸的。
面对这样的现实,使我对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产生了深深的忧虑。这种忧虑不仅源于对生态环境的担忧,更是对牧民生活方式的深切关怀。因此,尽管我见证了那一刻的壮观与美丽,但我却无法将其称为“幸运”,因为这份“幸运”背后,隐藏着太多的不幸与无奈。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亮尝自校簿书,主簿杨颙直入,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执耕稼,婢典炊爨,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牛负重载,马涉远路;私业无旷,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饮食而已。忽一旦尽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劳其体力,为此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奴婢鸡狗哉?失为家主之法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故丙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①,云‘自有主者’,彼诚达于位分之体也。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亮谢之。及颙卒,亮垂泣三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二》)
材料二:
杨颙之谏诸葛公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大哉言矣!公谢之,其没也哀之,而不能从,亦必有故矣。公之言曰:“宁静可以致远。”则非好为烦苛以竞长而自敝者也。
先主之初微矣,虽有英雄之姿,而无袁、曹之权藉,屡挫屡奔,而客处于荆州,望不隆而士之归之也寡。及其分荆据益,曹氏之势已盛,曹操又能用人而尽其才,人争归之,蜀所得收罗以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楚之士轻,蜀之士躁,虽若费祎、蒋琬之誉动当时,而能如钟繇、杜畿、崔琰、陈群、高柔、贾逵、陈矫者,亡有也。军不治而唯公治之,民不理而唯公理之,政不平而唯公平之,财不足而唯公足之;任李严而严乱其纪,任马谡而谖败其功;公不得已而察察于纤微以为訏谟大猷之累岂得已乎?
夫大有为于天下者,必下有人而上有君。而公之托身先主也,非信先主之可为少康②、光武也,耻与荀彧、郭嘉见役于曹氏,以先主方授衣带之诏③,义所可从而依之也。上非再造之君,下无分猷之士,孤行其志焉耳。向令庞统、法正不即于溘亡,徐庶、崔州平未成乖散,先主推心置腹,使关羽之傲、李严之险,无得间焉,领袖群才,各效其用,公亦何用此营营为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
【注】①丙吉、陈平:西汉丞相,都不亲理细务。②少康:夏代中兴之主。③衣带之诏:藏在衣带间的秘密诏书。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不得已A而B察察C于纤微D以为訏谟E大猷F之累G岂得已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爨,煮饭、做饭,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爨”意思相同。
B. 劳,使……劳累,与《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的“侣”用法相同。
C. 微,卑微,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微”意思不同。
D. “见役于曹氏”中的“见”与《孔雀东南飞》“府吏见丁宁”的“见”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颙认为,凡事亲力亲为的人,把自己弄得神形疲惫,不是因为才智比不上奴婢和鸡狗,而是他忘记了作为一家之主的职责。
B. 诸葛亮认为,心境平稳沉静,专心致志,才能高瞻远瞩,可见他并不是喜欢以处理繁杂琐碎的事务来逞强,使自己疲劳困乏的人。
C. 刘备分得荆州、占据益州的时候,曹操的势力已经很强盛了,再加上曹操知人善任。能做到人尽其才,所以士人争相投奔他。
D. 江湘和巴蜀的士人都有缺点,虽有像费祎、蒋琬等名人,但像钟繇、杜畿这样的人太少,以致蜀国在政治、财用等方面都存在问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湖北省云学部分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