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吉林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三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古诗文阅读:必修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目前的技术发展来看,人工智能程序已经能够自动或者半自动地生成新的
试题预览
高三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古诗文阅读:必修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目前的技术发展来看,人工智能程序已经能够自动或者半自动地生成新的类人类文学文本,在写作上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自主性。传统的符号主义人工智能写作,需要预先设置基本的写作程序,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程序能够生成单一风格的作品。目前的联结主义人工智能,应用了机器学习技术,程序可以在半监督或者无监督情况下进行学习和生成,人们只需要输入足够多的文本数据,程序就可以自动地生成新的文本,如微软小冰写诗和IBM写诗程序等。
当前的人工智能,并不具有真正哲学意义上的“主体性”。主体性依赖于一种纯粹的意识结构——意向性。哲学家塞尔认为,由于机器不是生物体,所以它无法拥有“意向性”。如果没有这种哲学意义上的“主体性”,是否就意味着人工智能不能成为创作的主体呢?笔者认为,能否赋予人工智能生成文本以文学作品的地位,不能仅仅看作品的生成主体和接受客体,还要从文本的艺术本质来探讨人工智能文学是否具有可能性。
从语言的功能划分来看,人工智能语言大致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基本的编码语言和程序语言,是机器运行的基本程序和指令。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技术用0、1二元编码来模拟人的神经系统的两种基本阈值。第二层是人工智能生成的自然语言。计算机专家马纳利斯将自然语言处理定义为“研究在人与人交际中以及在人与计算机交际中的语言问题的一门学科”。自然语言是人们所用的日常交流语言,计算机中的自然语言则是人机交互的基础,因此也被认为是实现人工智能的基础。第三层是人工智能模拟人类的艺术语言等,如人工智能文学的基础——文学性语言。小冰、九歌等程序生成的诗歌似的语言属于这一层次。
文学和艺术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逻辑。阿多诺认为,艺术有自己的“审美逻辑”,这种逻辑与普通逻辑、概念的普通外延逻辑无关,也不应理解为因果机械逻辑;相反,它是一种特殊的逻辑。艺术的内在逻辑并非判断逻辑,而是服从于辩证法的。但是,机器的所有程序建立在二元真值的逻辑基础上,辩证矛盾是不允许存在的。艾略特认为,诗歌语言具有自己的逻辑—“想象的逻辑”。想象的逻辑不同于“概念的逻辑”,它有赖于形象和经验,不一定是现实的,而是一种想象的真实。这种逻辑体现在诗人重视意识的边界和诗歌的完整性上,“诗歌的音乐性不是一行一行的诗句问题,而是整首诗的问题”。尤尔将艾略特的诗歌和计算机诗歌进行比较,他认为艾略特很多诗词语义虽然模糊,但是仍然可以通过“平行段落”也就是上下文来确定含义,而计算机诗歌却缺少这种关联,所以,“计算机诗歌并非诗”。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程序,其根本上是一种工具,它无法像艺术一样,让人在体验过程中感受到真理。虽然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也能产生显象,但这种显象与外在的事物本身并无关联,它最多只能像文化工业产品那样,是一种虚假的真实。
康德认为,审美活动最终与生命相关,人们通过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可以“关联于主体的生命感”。艾略特提出,诗歌是“情感的载体”,诗人、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与观众分享情感,诗人的独特情感如果无法分享,那就是无用的,天才的诗人能够寻找到新的感受,分享给读者。那么,诗歌是如何传递情感的呢?艾略特认为,情感和情绪在那种对于所有阶层都具有普遍性的通用语言中比较容易传达,如通过节奏、声音、习语等,传递的实际上是该语言使用者的人格。
人工智能也正是通过对诗歌形式结构的分析,来实现对情感的计算和模拟的。人工智能专家皮卡德提出“感情计算”,呼吁应该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去分析人类感情的表征,如表情、心跳、皮肤温度以及艺术作品中的笔触、色彩、构图等形式,然后将形式与感情做关联,就可以模仿出有感情的形式。这也正是目前诗歌写作程序的通用做法之一,如微软小冰开发者所提出的“采用基于情感计算框架的创造模型”。但是,这种表面意义上的符合,并不能代表人工智能真的拥有了情感。正如艾略特所说,我们可以被某种外语诗歌的朗诵表演打动,但是,如果被告知这种朗诵的诗歌是完全无意义的,我们只会觉得受到了欺骗,“这并不是诗,只是一种器乐的模仿”。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机器不仅仅可以复制艺术图像、影像,还能够模拟人类艺术行为本身,艺术进一步被祛魅,我们也可以将其作品称作“人工智能模拟时代的艺术品”,机械模拟艺术是否真的能给人带来自由呢?阿多诺曾批评本雅明过分看重复制而轻视艺术自律性,这必将使艺术被文化工业纳入其中。复制消解了艺术品的使用价值,只剩下了交易价值,艺术品成了商品。更为可怕的是,文化工业可以通过对艺术产品的精确控制,来影响甚至控制人们的审美口味,进一步控制人的思想和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完全可以强化和细化这种控制。那些网上的推送广告和新闻,就是人工智能根据大数据计算出来的。这种看似民主的方式,背后实际上是一种商业的力量。也许,当人工智能真的成为强人工智能或者超级智能时,人与机器的关系会颠倒过来。
我们需要谨慎对待人工智能文学,人工智能文学不应该是科技对艺术的强制整合,而应该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这需要艺术引导科技的发展。艺术充满了辩证因素:偶然与必然、表达与交流、模仿与再现、精神与物质,这些辩证因素是科技无法规训的。艺术辩证法为人类理性和自由提供了契机,倡导艺术中的自然和超越,可以将技术引向为人类造福的正途。
(摘编自陶锋《人工智能文学的三重挑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符号主义人工智能写作具有实现类人类文学文本创作的可能性,而联结主义人工智能是传统符号主义人工智能发展的最终目标。
B. 本文作者认为人工智能是否能成为创作主体,不能从作品的生成主体和接受客体的角度来探究,而要从文本艺术本质的角度来探讨。
C. 人工智能的语言有模拟人的神经系统的编码语言,有运用于人机交互的自然语言,有模拟人类的艺术语言,三种语言都与人有密切关系。
D. 艾略特认为人工智能不能将诗词模糊的语义通过上下文确定下来,因而人工智能并不具备创作的主体性,计算机诗歌也并非诗。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想象的逻辑可以体现诗人重视意识边界和诗歌的完整性,因此由二元真值形成的逻辑不能做到这一点。
B. 艾略特认为天才的诗人能够通过对于所有阶层都具有普遍性的节奏、声音、习语等传递出自己的情感。
C. 人工智能在获取人类的审美口味后,可用推送特定信息等方式加以强化和细化,这对人类来说不一定是好事
D. 科技与艺术不应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通过艺术对科技的引导,技术可以更好地造福人类。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艺术充满了辩证因素”观点的一项是
A. 艺术大师达•芬奇的作品中的每根线条、每片颜色,都是长久寻思的结果,但他也有“妙手偶得”的情况。
B. 艺术是一种独特且具有普遍吸引力的表现形式,可以在不同的人群之间建起交流的桥梁。
C. 艺术作品都具有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
D. 模仿的目的就在于对所模仿之物客观地摹写。
4. 材料中多次列举微软小冰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5. 人工智能创作是一种“伪突破”,人工智能并非完全能够实现“人”的创作。请结合材料,谈谈这个观点的依据。
【答案】1. C    2. A    
3. D    4. ①微软小冰的例子在文中多次出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可信度。②具体说明了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应用和表现,如写诗等,使读者更直观地了解人工智能文学的现状。③通过微软小冰的相关内容,如“采用基于情感计算框架的创造模型”等,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情感计算和模拟方面的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论证了人工智能文学的特点和局限性。    
5. ①从主体性看,人工智能不具有真正哲学意义上的“主体性”,因为主体性依赖于意向性,而机器无法拥有意向性。②从语言逻辑看,艺术有自己独特的“审美逻辑”和“想象的逻辑”,与机器基于二元真值的逻辑基础不同,如计算机诗歌缺少像艾略特诗歌那样通过上下文确定含义的关联。③从情感传递看,人工智能虽能通过对诗歌形式结构的分析来模拟情感,但这只是表面符合,并非真正拥有情感,就像被朗诵的无意义外语诗歌一样,只是虚假的真实。④从艺术本质看,人工智能的作品最多像文化工业产品,是一种虚假的真实,无法让人在体验过程中感受到真理,而艺术应能让人感受到真理。⑤从艺术与科技关系看,艺术充满辩证因素,是科技无法规训的,人工智能文学应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而不是科技对艺术的强制整合,目前人工智能创作还未达到这种融合,所以是“伪突破”。
【解析】
【导语】这篇现代文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中的潜力与局限,通过对比人工智能与人类创作主体的不同,强调了艺术作品中深层次的情感和哲学意蕴的重要性,呼吁科技与艺术的融合需要在尊重艺术本质的前提下进行。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联结主义人工智能是传统符号主义人工智能发展的最终目标”错误,文中只是说联结主义人工智能是在技术上的进步,并未提到联结主义人工智能是传统符号主义人工智能发展的最终目标。
B.“不能从作品的生成主体和接受客体的角度来探究,而要从文本艺术本质的角度来探讨”错误,文中说的是“能否赋予人工智能生成文本以文学作品的地位,不能仅仅看作品的生成主体和接受客体,还要从文本的艺术本质来探讨人工智能文学是否具有可能性”。
D.强加因果。艾略特的观点是,诗歌的情感传递依赖于上下文的关联,而计算机诗歌缺乏这种关联,但这并不直接意味着艾略特认为人工智能不具备创作主体性,而是指出了计算机诗歌与人类诗歌的一个重要区别。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因此由二元真值形成的逻辑不能做到这一点”错误。二元真值逻辑和想象的逻辑是两种不同的逻辑体系,它们各自适用于不同的领域。二元真值逻辑在某些方面确实无法完全捕捉到诗歌的完整性和情感深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完全无法处理这些问题。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复杂的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来模拟一些诗歌的特征,尽管这些特征可能不如人类创作的诗歌那样丰富和深刻。虽然想象的逻辑确实可以体现诗人重视意识边界和诗歌的完整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二元真值逻辑完全无法做到这一点。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正确。这体现了艺术创作中既有深思熟虑也有即兴创作的特点,符合辩证因素的描述。
B.正确。这说明了艺术作为沟通不同人群的桥梁,具有跨越界限的能力,也是艺术辩证因素的一部分。
C.正确。艺术作品既具有物理形态又承载着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艺术辩证性的表现。
D.错误。模仿只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段,但它过于强调了客观性,忽略了艺术创作中的主观性和创造性,不符合艺术辩证因素的描述。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①文章中多次提到微软小冰的具体应用和成果,如小冰写诗等,这些具体实例为文章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例如,文中提到“目前的联结主义人工智能,应用了机器学习技术,程序可以在半监督或者无监督情况下进行学习和生成,人们只需要输入足够多的文本数据,程序就可以自动地生成新的文本,如微软小冰写诗和IBM写诗程序等。”这里通过微软小冰的具体例子,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实际应用,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微软小冰作为一个知名的人工智能项目,其成功案例和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引用这样的例子,可以使读者更容易接受文章的观点。
②通过微软小冰的例子,文章具体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技术进展。例如,文中提到“人工智能也正是通过对诗歌形式结构的分析,来实现对情感的计算和模拟的。人工智能专家皮卡德提出‘感情计算’,呼吁应该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去分析人类感情的表征,如表情、心跳、皮肤温度以及艺术作品中的笔触、色彩、构图等形式,然后将形式与感情做关联,就可以模仿出有感情的形式。”这里通过微软小冰的具体做法,详细解释了人工智能如何通过情感计算来模拟诗歌创作。微软小冰的例子使抽象的技术概念变得具体化,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例如,文中提到“小冰、九歌等程序生成的诗歌似的语言属于这一层次。”这里的例子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看到人工智能生成的诗歌是什么样子,从而更容易理解人工智能文学的概念。
③文章通过微软小冰的例子,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情感计算方面的具体做法。例如,文中提到“微软小冰开发者所提出的‘采用基于情感计算框架的创造模型’。”这里具体说明了微软小冰是如何通过情感计算框架来生成诗歌的,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在情感模拟方面的技术细节。通过微软小冰的例子,文章也指出了人工智能在情感计算和模拟方面存在的问题。例如,文中提到“但是,这种表面意义上的符合,并不能代表人工智能真的拥有了情感。”这里通过微软小冰的例子,强调了人工智能生成的诗歌虽然在形式上可能与人类诗歌相似,但在情感深度和真实感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虽然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也能产生显象,但这种显象与外在的事物本身并无关联,它最多只能像文化工业产品那样,是一种虚假的真实。”这里通过微软小冰的例子,强调了人工智能生成的文学作品虽然可以模仿人类作品的形式,但在艺术性和真实性方面仍有局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从主体性角度看,当前的人工智能并不具有真正哲学意义上的“主体性”。主体性依赖于一种纯粹的意识结构——意向性。哲学家塞尔认为,由于机器不是生物体,所以它无法拥有“意向性”。如果没有这种哲学意义上的“主体性”,人工智能就无法真正成为创作的主体。这意味着,尽管人工智能可以生成文本,但这些文本缺乏人类创作时的主动性和意图。
②从语言逻辑角度看,文学和艺术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逻辑。阿多诺认为,艺术有自己的“审美逻辑”,这种逻辑与普通逻辑、概念的普通外延逻辑无关,也不应理解为因果机械逻辑;相反,它是一种特殊的逻辑。尤尔将艾略特的诗歌和计算机诗歌进行比较,认为艾略特的诗歌虽然语义模糊,但可以通过上下文来确定含义,而计算机诗歌却缺少这种关联,因此“计算机诗歌并非诗”。
③从情感传递角度看,人工智能虽然可以通过对诗歌形式结构的分析来模拟情感,但这只是表面符合,并非真正拥有情感。文章引用艾略特的观点,指出即使我们可以被某种外语诗歌的朗诵表演打动,但如果被告知这种朗诵的诗歌是完全无意义的,我们会觉得受到了欺骗。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虽然能产生显象,但这种显象与外在的事物本身并无关联,它最多只能像文化工业产品那样,是一种虚假的真实。
④从艺术本质角度看,康德认为,审美活动最终与生命相关,人们通过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可以“关联于主体的生命感”。艾略特提出,诗歌是“情感的载体”,诗人、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与观众分享情感,诗人的独特情感如果无法分享,那就是无用的。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程序,其根本上是一种工具,它无法像艺术一样,让人在体验过程中感受到真理。因此,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最多像文化工业产品,是一种虚假的真实,无法真正传递艺术的深刻内涵。
⑤从艺术与科技关系角度看,文章指出,艺术充满了辩证因素:偶然与必然、表达与交流、模仿与再现、精神与物质,这些辩证因素是科技无法规训的。艺术辩证法为人类理性和自由提供了契机,倡导艺术中的自然和超越,可以将技术引向为人类造福的正途。人工智能文学不应该是科技对艺术的强制整合,而应该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这需要艺术引导科技的发展。目前,人工智能创作还未达到这种融合,因此被认为是“伪突破”。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孝文抢舍饭吃
陈忠实
孝文串村溜墙根讨饭时,熟人用白眼瞅他,孩子们喝狗咬他,他都能做到心平气和,料想不及鹿三竟会如此强烈地刺激起他的羞耻感。盛怒终于冷寂下去,①腹腔里似有一条蚰蜒在蠕蠕拱动,接着一条变成二条三条无以数计的蚰蜒在空荡荡的腹腔里翻搅攻掘,脑子里盘旋着鹿三走出土壕时留给他的三个字:放舍饭。饭已经十分陌生,现在又变得十分切近十分鲜活十分生动。两三天来水米不进,孝文早已没有饥饿的感觉也没有饥饿的胁迫,现在饥饿的感觉重新苏醒,饥饿的痛苦又胁迫着他站立起来,到白鹿仓去吃舍饭。他的意志集中心劲强烈,拄着打狗棍子站立起来,走出土壕爬上慢道扬起头来,弟弟孝武刚刚走到跟前,孝武是从鹿三口中得知孝文在土壕濒死的消息,他说:“哥,回家吧!”
“不回!”孝文昂起头执拗地说。
“你已经走到绝路了,再没路可走了。”
“路还没绝哩——我去抢舍饭吃呀!”
“你该想想,你咋能去抢舍饭?”
“抢舍饭好!比讨饭好比回家吃你一碗饭都好!”
“你不顾脸面……也该想想祖先!”
“要脸的滚开……不要脸的吃舍饭去啰!”
……
孝文很得意自己对鹿三和孝武的强硬态度,凭着骤然涨起的一股气力走到白鹿仓外的舍饭场上来了。白鹿仓围墙外开阔的原野上,因为干旱未能播种因而闲歇着的田地里,万头攒动,喧哗如雷,像是打开了箱盖嗡嗡作响的蜂群,更像是一个倾巢而出的庞大蚂蚁家族,站着的躺着的坐着的攒动着的男人女人老人和娃娃,一片褴褛的衣裤构成混浊的洪水,四面八方仍然涌动着朝这里汇入。孝文刚刚进入时心里一阵畏怯,很快就被一张张饥饿的脸孔和粗鲁的咒骂激励,拄着棍子朝人流密集的地方蹭去,开阔的原野上临时垒起八九个露天灶台,支着足有五尺口径的大铁锅,锅台的两边各架着一只大风箱往灶台下送进风去,火焰从前后两个灶口呼呼呼啸叫着蹿起一丈多高。灶锅前拥挤着的尽是年轻人,密实到连一根麦草也插不进去。民团团丁挥舞着棍棒,强令人们排起三路纵队,刚刚形成的队列在团丁们转过身时又顷刻瓦解,蜂拥的程度更加激烈。孝文在这种混乱中趁机挤到前沿,看见了热气蒸腾的铁锅里翻滚着黄亮亮的米粥,顿时懊悔地哭叫起来,天哪!旁人手里都攥着一只黄碗或一只瓦盆儿,自己空着两手拿什么盛饭呢?他又挤出人窝儿,打算跑回镇子去借一只碗来,肩膀却被谁一把揪住了,他情急得愤怒地回过头,鹿子霖惊讶地笑着说:“啊呀呀老侄儿!你咋能跟这些人往一窝里挤哩嘛!”孝文挣了挣肩膀没有挣脱就急了:“哎呀快丢开手!我忘了拿碗我去借碗呀!来迟了就给旁人舀完咧!”他觉得鹿子霖的手抓得更紧更狠了,愈加气急地叫:“你再不放手我就骂呀……”鹿子霖倒换了一只手又抓住他的胳膊,拨开混乱拥挤的人群,不由分说拉着他走进白鹿仓围墙上临时挖开的豁口。孝文根本没有力气与抓着他胳膊的那只手抗衡,他被拉进白鹿仓的院子又进入一间屋子,一抬头就看见姑夫朱先生坐在一张桌子旁边,哑然闭口垂下头来。
屋子里的人全都嘘叹起来。这里坐着的是临时组成的白鹿仓赈济会的成员,包括鹿子霖在内的九个保障所的乡约,各管一项分工向原上饥民施舍饭食,总乡约田福贤自任会长,他们构成了白鹿原上流社会。大家瞅着鹿子霖拉进门来的白孝文,②衣裤肮脏邋遢,头发里锈结着土屑灰末和草渣儿,脸颊和脖颈粘满污垢,眼角积结着的干涸的眼屎上又涌出黄蜡蜡的新鲜眼屎,令人看了作呕,挽卷着裤脚的小腿上,五花血脓散发着恶臭。从德高望重的白家门楼里逃逸出来的这个不肖之徒,使在座的白鹿原上层人物触目惊心感慨不已,争相发出真切痛心惋惜怜悯的话。孝文不仅得不到丝毫的温暖和慰藉,反而更加窘迫,透彻地领受到堕落者的羞耻,再也说不出对鹿三和孝武那些赌气的硬话了。鹿子霖端着四五个馍馍走进来,正要递给孝文,一直也没有开口的朱先生制止了鹿子霖的举动,挥手让他把馍馍拿走,沉静地说:“让他多饿一阵儿好。”
(选自《白鹿原》第十九章,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孝文讨饭时,熟人的白眼、孩子喝狗咬他,他都能心平气和,被鹿三刺激起了羞耻感,盛怒却难抵饥饿的折磨。
B. 白孝武叫哥哥白孝文回家,白孝文却采用强硬的态度,硬要去“吃舍饭”,这是白孝文想故意丢白家的脸面。
C. 小说对舍饭场景的描写是随着饥饿人群的视角展开的,从“露天灶台”写到拥挤着的“年轻人”,描写井然有序。
D. 白孝文在白鹿仓赈济会成员面前没有得到丝毫的温暖和慰藉,反而更加窘迫和羞耻,这是因为他彻底认识到了人世炎凉。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句,形象化地凸显了饥饿给白孝文带来的撕心裂肺的痛苦感觉,“一条变成二条三条无以数计”则将这种饥饿感觉推向极致。
B. ②句,详细描写了白孝文的外貌,肮脏的衣着、脸颊,凌乱的头发,令人作呕的眼屎等,刻画出从上流社会沦为乞丐的白孝文的形象。
C. 小说写白鹿仓围墙外开阔的原野上攒动的人群如“蜂群”和“蚂蚁”,突出人群的数量之多和渺小,凸显了一种杂乱、拥挤不堪的场景。
D. 小说中有一段白孝文与白孝武的对话,却没有表明说话主体,这样写增强了对话的连贯性,突出了白孝文的倔强,以及他对白孝武的蔑视和不屑。
8. 小说描写鹿子霖抓住白孝文,表现了鹿子霖怎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9. 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方面很有特色,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以“跌宕起伏,舒缓有致”为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答案】6. A    7. D    
8. ①惊讶。看到白孝文沦落到抢舍饭的地步,鹿子霖感到意外和惊讶。
②关心。鹿子霖抓住白孝文,想把他从混乱的人群中拉出来,带他到相对安全和合适的地方,体现了一定的关心。
③有一点优越感和自得。鹿子霖在这种情况下抓住白孝文,可能也有一种自己处于相对较好地位,对白孝文现在处境的一种微妙的优越感,同时也想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对白孝文的某种掌控或帮助。    
9. ①“跌宕起伏”:小说情节曲折多变。白孝文从曾经的上流社会沦落到讨饭、抢舍饭的地步,命运发生巨大转折,这是情节的大起大落;在抢舍饭过程中,他经历了饥饿、与鹿三的冲突、与孝武的对话、在舍饭场的混乱以及被鹿子霖抓住等一系列情节,充满波折。
②“舒缓有致”:小说在叙述过程中,有张有弛。在描写白孝文讨饭的心理和行动时,有一定的节奏,如他对鹿三和孝武的态度描写,不是一味紧张激烈,而是有缓有急;对舍饭场景的描写也较为细致,虽人群喧闹混乱,但描写有条不紊,使情节推进有一定的舒缓感。
③整体效果:这种情节安排方式,既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随着情节的起伏而心情波动,又能在舒缓处让读者有时间去感受和思考人物的命运、社会的现实等,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小说更具可读性和深度。
【解析】
【导语】本文节选自《白孝文》,主要描写白孝文因饥饿难耐,不顾尊严决定去抢舍饭的情节。通过展示他从绝望中的挣扎和屈辱,刻画了人的尊严与生存的矛盾,以及社会对落难者的冷漠与不屑。本文通过对白孝文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环境的描写,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这是白孝文想故意丢白家的脸面”错误,白孝文执拗地要去“吃舍饭”,主要是因为已经“濒死”,饥饿难忍,而不是故意要丢白家的脸面。
C.“随着饥饿人群的视角展开”错误,舍饭场景的描写是从宏观视角展开的,以开阔原野上的人群为全景。
D.“这是因为他彻底认识到了人世炎凉”错误,白孝文在赈济会成员前感到更加窘迫和羞耻,主要是因为他“透彻地领受到堕落者的羞耻”,而不是彻底认识到了人世炎凉。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对白孝武的蔑视和不屑”错误,白孝文固执地要去吃舍饭,主要因为饥饿胁迫了他,并非出于对白孝武的蔑视和不屑。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心理的能力。
①由“鹿子霖惊讶地笑着说:‘啊呀呀老侄儿!你咋能跟这些人往一窝里挤哩嘛’”,可知鹿子霖乍看到白孝文已经沦落到抢舍饭的地步,感到意外和惊讶。
②由“鹿子霖倒换了一只手又抓住他的胳膊……拉进白鹿仓的院子又进入一间屋子”,可知鹿子霖既惊讶于白孝文混在饥饿人群中,也试图帮助白孝文,不愿见他在饥饿中挣扎,想把他从混乱的人群中拉出来,说明他对于这个白家后代的困境感到同情和关心。
③由“肩膀却被谁一把揪住了”“他觉得鹿子霖的手抓得更紧更狠了”“倒换了一只手又抓住他的胳膊”等内容,可知鹿子霖不容分说地拉走白孝文,表现出他习惯于掌控局面,尤其是此刻对面处于窘迫境地的白孝文,更显示出其潜藏在心底的权威感和优越感,既不忍看到白孝文继续受苦,又要凸显出自己的超然地位和姿态。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特色,写作文学短评的能力。
先分别分析“跌宕起伏”和“舒缓有致”,再综合分析整体效果。
①“跌宕起伏”:即小说情节曲折多变。整体上看白孝文出身于“从德高望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考试语文检测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山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