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云南省大理市辖区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25届云南省大理市辖区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大理市辖区2025届高中毕业生区域性规模化统一检测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
试题预览
大理市辖区2025届高中毕业生区域性规模化统一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考虑到中国人对时间的实在感,中国或许拥有最伟大的古代历史传统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在一切古代民族中,中国人最具有历史意识,因此在他们的文明中,事件的年代比较容易确定。考古学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物品和铭文都被细心地刻上了年代。其他文化都不曾留下二十四部正史那样的卷帙浩繁的历史文献。这套朝代史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到《明史》结束。西方人习惯于称正史为“中国编年史”,这表明西方作者对朝代史的样式了解甚少。诚然,朝代史包含有历代的基本编年史,但也包含讨论特殊主题的大量论述,比如天文学、经济学、文官制度、行政地理、水利工程、征税与通货、法律与正义、宫廷礼仪,等等。最后,它们也把大量个人传记编在里面,这些传记是朝代史中最有价值的材料。幸运的是,中国伟大的历史传统,一个重视时间的民族的作品,现在越来越受到西方学者的重视。
②然而,有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历史学家的时间是否不是“分段时间”,而是连续时间?不错,单纯的纪年法,比如从公元前776年开始的奥林匹克纪年,或者从公元前311年开始的塞琉西纪年,或者6世纪初确立的公元纪年,都没有在中国自发产生。中国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自公元前140年左右以来朝代中又有年号。但中国的历史学家又想出了一套关于王朝合法性的融贯的“单轨”理论,并努力把同时代的小王朝、王国和蛮族的纪年法与所采用的主要时间标度关联起来。在年代学领域能与约瑟夫•斯卡利格和牛顿相比的一位大天文学家是刘羲叟(卒于约1060年),通过干支周期、闰月的确认、冬至夏至的时间等,他的《刘氏辑历》体现了其“长术”(调和长期数据之术)的成果。
③此外,中国的历史编纂绝不限于朝代史的框架,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形式的“通史”发展起来,以处理包括若干个朝代兴亡在内的长时间历史。司马迁本人为通史的写作树立了典范,他的《史记》从远古一直讲到公元前100年左右的西汉时代,但他并没有提出很多理论来讨论历史学家的工作。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开始,历史哲学才得到了精彩的研究。《史通》是世界上第一部讨论历史编纂方法的著作,很值得与八个半世纪以后的欧洲史学先驱博丹和拉波普利尼埃尔的著作相比较。刘秩(约732年)与另一位唐代学者杜佑发明了一种全面的新型制度史,刘秩作了《政典》,杜佑作了著名的《通典》。但直到1322年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出版,这种类型的著作才达到高峰。他这部内容清晰的名著共348卷,本质上是一部制度通史,也包括对制度所蕴含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状况的探讨。在马端临看来,制度史要比为偶然事件编目的年代史重要得多。他寻求历史中的因果次序,认为这比王朝更替和军事变迁更基本,这种做法在当时显然非常先进。事实上,它类似于与马端临几乎同时代的伊本•赫勒敦所开创的社会史,以及后来帕基耶、詹农和孟德斯鸠所完成的制度史。《文献通考》也对原始文献作了详细的批判分析,通篇贯穿着作者惊人的洞察和深刻的判断。
④司马光和一组合作者于1084年完成了中国最伟大的通史著作——《资治通鉴》,这幅涵盖13个世纪的历史画卷堪与吉本(英国历史学家)涵盖14个世纪的历史著作相比。由此书又产生了另一种体裁,即“纪事本末”。1190年左右,袁枢(1131—1205)考虑到《资治通鉴》材料过于庞杂,遂选出239个论题,在其《通鉴纪事本末》中分别论述。这又给接下来几个世纪创造了一整套历史体裁。这样中国人便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
⑤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光巨著的标题——“资治”。中国人的历史观中有一个表面上的悖论。在中国,好的历史被认为应当:(1)客观,(2)正史,(3)规范。孔子本人在其“正名”学说中便主张名副其实,实事求是。中国的史学家虽是吃皇粮的文官,但其职责乃是不计利害地对过去的活动作出判断,以“惩恶扬善”。中国政府赐死者以谥号,赐生者以封号(表明了中国人对待时间的不同态度),因此公正而权威地记录过去当然也是它的职责。最后,历史服务于一项重要的道德目的,即“资治”,指导行政工作,抑恶扬善。这便是中国历史编纂基本的“褒贬”理论,它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崇高努力,尽管会使现代西方托利党历史学家感到不快。由这种组合所导致的任何看似悖谬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深藏于一代代中国历史作家心中的一种深刻信念将其化解,那便是,社会的露和发展过程有一种内在的辑,一种内在的道,因此“仁心”(善心,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终究会得到社会的善果,而不仁之心则会导致无法挽回的罪恶。人们感到这种归纳有非常充分的经验依据。于是,历史是道的显现,起源于天。怎么会有人以为中国人的时间意识不如欧洲人呢?我们甚至可以说,是欧洲人的时间意识不如中国人,因为道在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
(摘编自李约瑟《文明的滴定: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作者看来,中国人最具有历史意识,中国拥有最伟大的古代历史传统。
B. 中国出土的物品和铭文被细心地刻上了年代,事件的年代比较容易确定。
C. 中国朝代史包含有历代的基本编年史,也包含讨论特殊主题的大量论述。
D. 中国的历史传统重视时间,曾以朝代和统治纪年,朝代中又有年号纪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通》开启了全面的新型制度史的研究,它还研究了历史哲学。
B. 中国人的历史观看似存在悖谬,实则蕴藏了深刻信念和内在逻辑。
C. 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史学时间意识不如欧洲人,这是对中国史学的偏见。
D. 本文提及“年代学”等概念,详细梳理了中国古代史学中的多种时间形态。
3. 下列各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第三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东汉时期班固编撰的《汉书》 B. 西晋时期陈寿编撰的《三国志》
C. 1999年白寿彝等编撰的《中国通史》 D. 北宋时期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
4. 春秋笔法,相传是孔子在修订鲁国史书《春秋》记述历史时首创,指行文中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而是通过细节描写、材料筛选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思想倾向和看法。这样的历史写法是否妥当?请结合材料第五段简要分析。
5. 你认为中国历史学家的时间是“分段时间”吗?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A    2. A    
3. C    4. 这样的历史写法妥当。
①契合中国历史编纂要求:与中国历史编纂“客观、正史、规范”的要求相契合,虽不直接表达观点,但通过细节和选材等方式表达主观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记录客观性。
②实现道德目的:服务于“资治”等道德目的,能起到“惩恶扬善”作用。引导人们反思历史人物和事件,达到抑恶扬善、指导行政工作的目的。    
5. 中国历史学家的时间不是“分段时间”。
①中国虽以朝代和统治纪年并有年号,但历史学家构建了王朝合法性的融贯“单轨”理论,将同时代不同纪年法与主要时间标度关联起来。
②历史编纂不限于朝代史,“通史”不断发展,以处理多个朝代兴亡,克服时间“分段化”。
③中国历史观中历史服务于道德目的,虽看似悖论,但因相信社会发展有内在的道,历史是道的显现,说明中国历史有内在连续性而非简单分段。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中国古代史学的特点和成就,强调了中国人对时间的重视及其独特的历史观。通过比较中西方的历史编纂,该文揭示了中国史学在年代确定、历史编纂形式、历史观与道德教育等方面的优越性。整体而言,文章条理清晰,论据丰富,有力地论证了中国古代史学的高度发达和独特贡献。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中国拥有最伟大的古代历史传统”错误。根据第一段“中国或许拥有最伟大的古代历史传统也就不足为奇了”可知,原文说的是“或许”,而不是肯定语气。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史通》开启了全面的新型制度史的研究”错误。根据第三段“刘秩(约732年)与另一位唐代学者杜佑发明了一种全面的新型制度史”可知,开启了全面的新型制度史的研究是刘秩与杜佑。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第三段主要观点是中国的历史编纂不限于朝代史框架,随着时间推移各种形式的“通史”发展起来。
A.《汉书》是断代史。
B.《三国志》是断代史。
C.《中国通史》是通史。
D.《新五代史》是断代史。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中国好的历史被认为应当“客观、正史、规范”。春秋笔法虽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它并非完全不客观。通过细节描写和材料筛选,作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记录的客观性。因为直接表达观点可能会受到主观因素的过多影响,而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可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判断,从而更接近历史的真实。例如孔子在修订《春秋》时,可能通过对某些事件的材料选择和细节呈现,让后人能够感受到他对这些事件的态度,同时又没有强加自己的观点给读者。
②中国历史编纂有重要的道德目的,即“资治”,指导行政工作,抑恶扬善。春秋笔法能够很好地服务于这一目的。通过委婉而微妙的表达,引导人们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反思,从而达到惩恶扬善的效果。例如,当记录一个不道德的行为时,不直接批判,而是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这种行为的不当之处,从而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同时,这种写法也有助于指导行政工作,让统治者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
①根据第二段“中国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自公元前140年左右以来朝代中又有年号。但中国的历史学家又想出了一套关于王朝合法性的融贯的‘单轨’理论,并努力把同时代的小王朝、王国和蛮族的纪年法与所采用的主要时间标度关联起来”“他的《刘氏辑历》体现了其‘长术’(调和长期数据之术)的成果”可概括出,中国虽以朝代和统治纪年并有年号,但历史学家构建了王朝合法性的融贯“单轨”理论,将同时代不同纪年法与主要时间标度关联,如刘羲叟的《刘氏辑历》体现年代学成果。
②根据第三段“中国的历史编纂绝不限于朝代史的框架,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形式的‘通史’发展起来,以处理包括若干个朝代兴亡在内的长时间历史”及第四段“这样中国人便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可概括出,历史编纂不限于朝代史,“通史”不断发展,以处理多个朝代兴亡,克服时间“分段化”。
③根据第五段“历史服务于一项重要的道德目的”“由这种组合所导致的任何看似悖谬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深藏于一代代中国历史作家心中的一种深刻信念将其化解,那便是,社会的露和发展过程有一种内在的辑,一种内在的道”“于是,历史是道的显现,起源于天”“因为道在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可概括出,中国历史观中历史服务于道德目的,虽看似悖论,但因相信社会发展有内在的道,历史是道的显现,说明中国历史有内在连续性而非简单分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逃跑的马
刘亮程
我跟马没有长久贴身的接触,甚至没有骑马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这样简单的经历。顶多是牵一头驴穿过浩浩荡荡的马群,或者坐在牛背上,看骑马人从身边飞驰而过,扬起一片尘土。
我没有太要紧的事,不需要快马加鞭去办理。牛和驴的性情刚好适合我——慢悠悠的。那时要紧的事远未来到我的一生里,我也不着急。要去的地方永远不动地呆在那里,不会因为我晚到几天或几年而消失。要做的事情早几天晚几天去做都一回事,甚至不做也没什么。我还处在人生的闲散时期,许多事情还没迫在眉睫。也许有些活我晚到几步被别人干掉了,正好省得我动手。有些东西我迟来一会儿便不属于我了,我也不在乎。许多年之后你再看,骑快马飞奔的人和坐在牛背上慢悠悠赶路的人,一样老态龙钟回到村庄里,他们衰老的速度是一样的。时间才不管谁跑得多快多慢呢。
但马的身影一直浮游在我身旁,马蹄声常年在村里村外的土路上踏响,我不能回避它们。甚至天真地想,马跑得那么快,一定先我到达了一些地方。骑马人一定把我今后的去处早早游荡了一遍。因为不骑马,我一生的路上必定印满先行的马蹄印儿,撒满金黄的马粪蛋儿。
直到后来,我徒步追上并超过许多匹马之后,才打消了这种想法——曾经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扬起一片尘土的那些马,最终都没有比我走得更远。在我还继续前行的时候,它们已变成一架架骨头堆在路边。只是骑手跑掉了。在马的骨架旁,除了干枯的像骨头一样的胡杨树杆,我没找到骑手的半根骨头。骑手总会想办法埋掉自己,无论深埋黄土还是远埋在草莽和人群中。
在远离村庄的路上,我时常会遇到一堆一堆的马骨。马到底碰到了怎样沉重的事情,使它如此强健的躯体承受不了,如此快捷有力的四蹄逃脱不了。这些高大健壮的生命在我们身边倒下,留下堆堆白骨。我们这些矮小的生命还活着,我们能走多远。
我相信累死一匹马的,不是骑手,不是常年的奔波和劳累,对马的一生来说,这些东西微不足道。
马肯定有它自己的事情。
马来到世上,肯定不仅仅是给人拉车当坐骑。
村里的韩三告诉我,一次他赶着马车去沙门子,给一个亲戚送麦种子。半路上马车陷进泥潭,死活拉不出来,他只好回去找人借牲口帮忙。可是,等他带着人马赶来时,马已经把车拉出来走了,走得没影了。他追到沙门子,那里的人说,晌午看见一辆马车拉着几麻袋东西,穿过村子向西去了。
韩三又朝西追了几十公里,到虚土庄子,村里人说半下午时看见一辆马车绕过村子向北边去了。
韩三说他再没有追下去,他因此断定马是没有目标的东西,它只顾自己往前走,好像它的事比人更重要,竟然可以把人家等着下种的一车麦种拉着漫无边际地走下去。韩三是有生活目标的人,要到哪就到哪。说干啥就干啥。他不会没完没了地跟着一辆马车追下去。
韩三说完就去忙他的事了。以后很多年间,我都替韩三想着这辆跑掉的马车。它到底跑到哪去了。我打问过从每一条远路上走来的人,他们或者摇头,或者说,要真有一辆没人要的马车,他们会赶着回来的,这等便宜事他们不会白白放过。
我想,这匹马已经离开道路,朝它自己的方向走了。我还一直想在路上找到它。
但它不会摆脱车和套具。套具是用马皮做的,皮比骨肉更耐久结实。一匹马不会熬到套具朽去。
而车上的麦种早过了播种期,在一场一场的雨中发芽、霉烂。车轮和辕木也会超过期限,一天天地腐烂。只有马不会停下来。
这是唯一跑掉的一匹马。我们没有追上它,说明它把骨头扔在了我们尚未到达的某个远地。马既然要逃跑,肯定有什么东西在追它。那是我们看不到的、马命中的死敌。马逃不过它。
我想起了另一匹马,拴在一户人家草棚里的一匹马。我看到它时,它已奄奄一息,老得不成样子。显然它不是拴在草棚里老掉的,而是老了以后被人拴在草棚里的。人总是对自己不放心,明知这匹马老了,再走不到哪里,却还把它拴起来,让它在最后的关头束手就擒,放弃跟命运较劲。
我撕了一把草送到马嘴边,马只看了一眼,又把头扭过去。我知道它已经嚼不动这一口草。马的力气穿透多少年,终于变得微弱黯然。曾经驮几百斤东西,跑几十里路不出汗不喘口粗气的一匹马,现在却连一口草都嚼不动。
“一麻袋麦子谁都有背不动的时候。谁都有老掉牙啃不动骨头的时候。”
我想起父亲告诫我的话。
好像也是在说给一匹马。
马老得走不动时,或许才会明白世上的许多事情,才会知道世上许多路该如何去走。马无法把一生的经验传授给另一匹马。马老了之后也许跟人一样,它一辈子没干成什么大事,只犯了许多错误,于是它把自己的错误看得珍贵无比,总希望别的马能从它身上吸取点教训。可是,那些年轻的活蹦乱跳的儿马,从来不懂得恭恭敬敬向一匹老马请教。它们有的是精力和时间去走错路,老马不也是这样走到老的吗?
(选自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作者眼中,人并不比马高贵,相比之下,人在某些方面显得渺小,马与人的本质关系是不平等的。
B. 马一生下来便开始向未知的远方奔逃,它们为找到归宿无目的地追寻,却随着时间的消逝,最终化为一堆白骨散落在路边。
C. 马活不过马骨,马骨活不过马皮,一匹马熬不过套具朽去,生命是鲜活的,却又是脆弱和短暂的。
D. 韩三的马为了逃避被役使的命运、寻找记忆深处的家园,趁乱疯狂出逃,它毫无目的地飞奔,折射出一种盲目而强烈的原始生存欲望。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动物意象为叙述对象,传达他对生命的思考,他流露出了对万物生灵的尊崇、敬畏的生命意识。
B. 作者将马的思维和心理用人的语言写出来,写马其实是在间接地写人,借马来表达会引起读者深思,引起共鸣。
C. 文中运用象征的手法,拓展文章内涵。疾驰的马暗示了人在丧失文化根基及乡土精神后的消亡状态,路边死亡的马指向现代化洪流下盲目奔波的人生。
D. 文中采用了对比手法,把马、驴、牛的生活方式以及“我”与大多数人的生活态度做对比,突出强调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和方式。
8. 有人评价刘亮程的散文结构为:“随情布段,缘意立节,显现出一种魂之所摄的简洁灵动的结构。”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
9. 被称作“乡村哲学家”的刘亮程是驾驭语言的高手,他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去表达他想表达的一切。请结合文本分析他与众不同的散文语言。
【答案】6. A    7. C    
8. 文章确实展现了“随情布段,缘意立节,显现出一种魂之所摄的简洁灵动的结构”的特点。
①文章随事而构。没有骑过马的“我”对经常从“我”身边飞驰而过的马抱有极大的好奇心。村里“韩三”的马逃走了,不知去向,找寻无踪。另一匹老马在“我”的面前走向终点。事件片段相对独立,又紧扣“马”这一主线。
②文章主题鲜明,以马为线索,意蕴随事的进展自然流露,将人和马和时间和生死命运联系起来,隐喻人生哲理。追求自由、活出自我,不复制别人的生命,奔跑出属于自己的姿势和路径,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人生向往,适时停下来看看四周的风景,走慢一点,享受生活。    
9. 
①简洁凝练,言简义丰。文中善用精短而又不失细腻的短句式、短段落,使其富有节奏感、跳跃感的特征而又意蕴丰厚。如“马肯定有它自己的事情”。
②深厚质朴的地方风韵,使用地域性强、较生活化的俚语,质朴自然、通俗平易。如“我一生的路上必定印满先行的马蹄印儿,撒满金黄的马粪蛋儿”。
③哲理与幽默并存。善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达到自己的“说理”目的,还喜欢借助自然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哲学思考,语言诙谐风趣形象生动又意味深长。如文章最后一段,将抽象的生命赋予直观的形态,通过象征性、隐喻化的语言让“马”承载人的生命。
④以白描式的语言凝练地刻画出不同生命意识、命运特质的马,以独白式的语言袒露内心的思考过程,通过近似心理独白的表达阐发自己对农村生存状况的审视过程,虽然作者以意识流进行叙述,但表达内容并不隐晦,反而营造出一种与读者进行思想对话的效果。
【解析】
【分析】
【导语】本文通过马这一意象,探讨了生命的执着与脆弱。作者以马的奔跑和死亡映射人的生存状态,揭示出在追寻与奔波中,生命的无奈与宿命感。文章中,作者运用了象征、对比等手法,将动物的生命与人的生命相提并论,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刘亮程通过简洁灵动的语言,将这些思考自然地融入叙述中,赋予文章浓厚的哲理意味,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A.“马与人 本质关系是不平等的”错误,文章中作者通过对比人与马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马的尊重和理解,认为人与马在生命的本质面前都是平等的。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C.“疾驰的马暗示了……洪流下盲目奔波的人生”错误,文本中没有明确指出疾驰的马象征了人在丧失文化根基及乡土精神后的消亡状态,也没明确写出路边死亡的马指向现代化洪流下盲目奔波的人生。此选项对文章内容象征意义的解读过于主观,缺乏具体文本依据。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主题的能力。
随事而构:文章由作者对马的好奇心引出,通过描述自己与马之间的关系,以及对马的观察和思考,自然而然地引入了几个与马相关的故事。比如,作者提到自己未曾骑过马,对马有着一种既遥远又亲近的情感;接着讲述了韩三的马逃跑的故事,这匹马似乎有自己的目的地,不被人类的意愿所左右;最后提到了一匹老马,它已经失去了生命的力量,但仍然保持了某种尊严。这三个故事看似独立,但实际上都围绕着“马”这一核心主题展开,紧扣“马”这一主线。每个故事都体现了马的不同面貌和命运,同时也映射了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哲学。  
主题鲜明:整篇文章以“马”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不仅描绘了马的各种形象,更重要的是借此探讨了关于生命的多重意义。文章不仅仅是在讲述马的故事,更是在借马之口说出对人类生活的感悟,如追求自由、珍惜当下、活出自我等。通过马的行为和命运,作者传达了一个观点: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应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不必急于求成,也不必盲目追随他人。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很好地体现了“随情布段,缘意立节,显现出一种魂之所摄的简洁灵动的结构”的特点,它以细腻的笔触、深刻的洞察力,将马的命运与人的生存状态紧密相连,展现了一种超越表象的深层思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语言艺术的能力。
简洁凝练,言简义丰:由“我相信累死一匹马的,不是骑手,不是常年的奔波和劳累,对马的一生来说,这些东西微不足道”等内容可知, 文中善于运用精短而细腻的短句、短段。作者擅长使用精炼的语言传达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例如“马肯定有它自己的事情。”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却暗示了马可能有着超越人类理解的生活目标和内在驱动力,激发读者对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思考。 
浓厚的地方特色:作者在文中融入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元素,质朴自然、通俗平易。比如“我一生的路上必定印满先行的马蹄印儿,撒满金黄的马粪蛋儿”,这样的描述不仅让人感受到新疆乡村生活的气息,也增加了文本的真实感和亲和力。 
哲理与幽默并存:通过巧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作者能够将深奥的道理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文中关于老马的描写“一麻袋麦子谁都有背不动的时候。谁都有老掉牙啃不动骨头的时候。”这句话既体现了生命的脆弱和有限,同时也以一种自我调侃的态度面对生命的无奈,展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白描与内心独白: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来描绘场景和人物,如对马车陷泥潭、马独自离去等情节的简单直接描述。同时,他也经常采用内心独白的形式,直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比如对马为何逃跑、老马的价值等问题的探讨,这种写作方式使得文本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灵,增强了共鸣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叔向见韩宣子①,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②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卻昭子③,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节选自《国语•晋语》)
【注】①韩宣子,名起,是春秋时晋国的大夫。②栾武子,晋厉公、晋悼公两朝正卿。后文提到的桓子与怀子,分别是栾武子的儿子和孙子。③郤昭子,晋国的卿。
材料二:
鬼谷子曰:“人之不善而能矫之者,难矣。说之不行,言之不从者,其辩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从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辩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入于人之心,如此而说不行者,天下未尝闻也。此之谓善说。”子贡曰:“出言陈辞,身之得失,国之安危也。”主父偃曰:“人而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25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2025届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