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暑假返校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暑假返校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二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绝密★考试结束前浙江省A9协作体暑假返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卷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试题预览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A9协作体暑假返校联考
高二语文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考古学是一门通过实物遗存研究人类过去的学科,这一性质决定了它的核心任务就是“透物见人”。考古学研究透物见人推理的基本途径分为三条:归纳、演绎与类比。归纳就是要尽可能获取更多的材料,获取更多角度的信息,从中提炼出认识来。这是中国考古学研究所主要依赖的研究路径,广泛的发掘与占有材料,还有鼓励多学科的合作,都是为了获取尽可能丰富的信息。 
所谓演绎,就是从理论出发,从一般到特殊。对考古实践而言,研究者如果没有装备理论,实际是无法认识遗存的。尽管物质遗存一直都存在,但只是有了考古学之后,它才成为研究材料。研究并不仅仅是从材料出发的,理论是研究的一个出发点。以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为例,研究文明起源的理论众多,有水利说、阶级斗争说、战争说、人口说,如此等等,究竟哪一种理论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呢?从这些理论出发,可以进行推导,帮助我们关注考古遗存中相关现象。但是,如果没有充分理论研究,那么研究者就不知道应该重点关注哪些现象。忽视理论研究,不理解理论研究,理论来源不足,是中国考古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考古学研究的困难之处在于从古代物质遗存到古人的行为之间存在巨大的距离,这不是我们从今天的经验可以简单推导的,因为古今并不一定一致。尽管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但是今天的观察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就是类比,它是考古学“中程理论”建设的核心。中程理论是跨越物与人之间鸿沟的桥梁,是透物见人考古推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论是从物到人,还是从人到物,都有一定的模式可以探索,否则考古学就是不能成立的。在既往中国考古学研究中,还没有充分意识到中程理论的重要性,这导致我们的考古推理存在不少想当然的现象。中国缺少民族志与民族考古资源,不过,这部分资源可以通过借鉴西方考古学获取。 
完善考古推理,需要宏观与微观上的努力。宏观上需要尊重科学精神,科学对于考古学来说,不仅仅指科技考古的方法,还指科学的一般原则:尊重真理、立足理性、合乎逻辑。尽管考古学研究有关古人的推理不可能回到过去进行检验,但是可以间接地通过实物材料进行验证。微观上是指考古推理需要综合运用三条路径的推理。考古学从物来研究人,它本质上还是研究人的。不理解一般意义上的人,是不可能理解特殊意义上的人的,古人就是特殊意义上的人。因此,考古学研究仅仅从考古材料出发是不够的,还需要从人的一般研究出发,这里包括所有与人相关的研究,尤其是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艺术等学科。理解人的状况需要在关联的网络中加以理解,这也就决定考古学不可能是孤军奋战的。要完善考古推理,需要把考古学放在有关人的研究的关联中来考虑。 
(摘编自陈胜前《理论视角下百年中国考古学的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的科学化和本土化,标志着中国考古学在方法论的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步。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之所以能成为中国考古学的两个基本方法,从根本上讲是由考古材料的埋藏性和有形性决定的。除此之外,100年来还有很多其它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加入到了考古学,其来源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来自自然科学,一类来自人文社会科学。两相比较,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更多一些。“科技考古”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考古学的面貌,也标志着考古学的进步和水平。人文社会科学参与考古学的广度和深度虽远不如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但从长远看它们终究会成为考古学合作的主力军,因为离开了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合作与交叉,考古学自身无法全面释读和复原古代遗存所蕴含的全方位信息和复杂多样的社会面貌。 
在中国考古学理论的问题上,以往有少数学者只强调西方的理论模式,而不认为中国考古学有自己的理论。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中国考古学的百年探索和学科建设,无论如何不能说是没有理论指导的盲目实践。以夏鼐“考古学文化定名说”和苏秉琦“文化谱系论”“文明道路论”为代表的“一说两论”,构成了中国特色考古学理论体系。用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的考古学实践,自然就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派,而这个学派的特点正是一切从考古材料出发,一切从中国的史情、地情、民情、国情出发,以物论史,透物见人,把回答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中华国家从哪里走来、怎样走来的问题作为学科目标和任务,并以此为特色屹立于世界考古之林。 
(摘编自赵宾福《从东北出发:百年中国考古学的起步与进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考古学通过实物遗存来了解人类过去,以“透物见人”为核心任务,采取归纳、演绎与类比三条基本途径进行考古推理。
B. 中国考古研究者只从材料出发,而忽视了理论研究,缺乏对相关现象的关注,导致中国考古学研究出现问题。
C. 古今可能有差异,因此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对古代物质遗存与古人行为作简单推导,但是我们可以运用中程理论,借助观察来进行类比研究。
D. 考古学虽然是从物来研究人,但其本质还是对人的研究。在考古推理过程中,需要把考古学放在有关人的研究的关联中来考虑,不可孤军作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介绍了考古学研究“透物见人”推理的三条基本途径,其中“归纳”这一途径最为重要。
B. 两则材料都以中国考古学为论述对象,但材料一侧重分析中国考古学的理论研究情况及存在问题,材料二重点关注百年中国考古学的起步。
C. 中国考古学经过百年的发展取得重大进步,其中科技手段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D. 中国考古学派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体系,使中国考古学的影响面逐步由小众走向大众。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俨山集》:“吾儿不欲收买古董,甚正当正当;吾所以为之者,欲为晚年消日之资,亦不可为训也。”
B. 《宋史•刘敞列传》:“(刘敞)尝得先秦彝鼎数十,铭识奇奥,皆案而读之,因以考知三代制度,尤珍惜之。”
C. 《通志•金石略》:“观晋人字画,可见晋人之风猷;观唐人书踪,可见唐人之典则。此道后学安得而舍诸?”
D. 《考古图》序言中指出,金石学就是“观其器,诵其言,形容仿佛,以追三代之遗风,如见其人”。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从三星堆遗址黄金面具的出土,再到学堂梁子遗址“郧县人”3号头骨的面世,这些丰厚成绩都离不开学者的辛勤付出。若你是一名考古学专业新生,将以“我来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考古学”为题参加新生演讲,请结合材料列出发言要点。
【答案】1. B    2. C    3. A    
4. ①首先提出考古学的内涵以及推理的三条基本途径;②然后强调用演绎这一途径来解决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忽视理论这一主要问题;③接着提出考古学研究存在古今差异这一困难之处,并指出运用中程理论,采取类比这一途径来化解该困难;④最后分析完善考古推理,需要宏观与微观上的努力。    
5. ①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宏观上尊重科学精神,以物论史;微观上综合运用三条推理路径,加大人文社会科学参与的力度,透物见人。②要重视发展理论研究,尤其是“中程理论”建设,并借鉴西方考古学的资源和理论来获取中国缺少的资源,强化推理模式的探索。③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建设,把解决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等问题作为本学科的目标与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中国考古研究者只从材料出发”错误,文中并没有提到;“忽视理论研究,缺乏对相关现象的关注”错误,“忽视理论研究,缺乏对相关现象的关注”是中国考古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不是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其中‘归纳’这一途径最为重要”错,归纳是中国考古学研究所主要依赖的研究途径,而非最为重要的途径。 
B.“百年中国考古学的起步”错。材料二关注的是中国考古学百年中的进步。
D.“使中国考古学的影响面逐步由小众走向大众”于文无据。根据材料二第二段“用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的考古学实践,自然就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派”不能得出中国考古学的影响面是由小众逐步走向大众的过程。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分析了中国考古学的理论研究情况及存在问题。 
A.谈的是收藏目的,与考古学无关,无法支撑材料一观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文章的能力。
①文章第一段“考古学是一门通过实物遗存研究人类过去的学科”首先提出考古学的内涵;“考古学研究透物见人推理的基本途径分为三条”推理的三条基本途径;
②文章第二段,“所谓演绎,就是从理论出发,从一般到特殊”“忽视理论研究,不理解理论研究,理论来源不足,是中国考古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强调用演绎这一途径来解决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忽视理论这一主要问题;
③文章第三段,“考古学研究的困难之处在于从古代物质遗存到古人的行为之间存在巨大的距离”作者提出考古学研究存在古今差异这一困难之处;“在既往中国考古学研究中,还没有充分意识到中程理论的重要性”指出运用中程理论,“今天的观察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就是类比”采取类比这一途径来化解该困难;
④文章第四段,“完善考古推理,需要宏观与微观上 努力”分析完善考古推理,需要宏观与微观上的努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提出见解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完善考古推理,需要宏观与微观上的努力”可知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考古学需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宏观上需要尊重科学精神”以物论史;“微观上是指考古推理需要综合运用三条路径的推理”可知微观上综合运用三条推理路径,加大人文社会科学参与的力度,透物见人。
②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中程理论是跨越物与人之间鸿沟的桥梁,是……这部分资源可以通过借鉴西方考古学获取”材料二第二段“用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的考古学实践,自然就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派”可知,要重视发展理论研究,尤其是“中程理论”建设,并借鉴西方考古学的资源和理论来获取中国缺少的资源,强化推理模式的探索。
③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一切从中国的史情、地情、民情、国情出发,以物论史,透物见人,把回答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中华国家从哪里走来、怎样走来的问题作为学科目标和任务,并以此为特色屹立于世界考古之林。”可知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建设,把解决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等问题作为本学科的目标与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死场(节选)
萧红
冬天女人们预备夏季的衣裳,男人们计虑着怎样开始明年的耕种。那天赵三进城,他披着两张羊皮回家。王婆问他:“哪里来的羊皮?——你买的吗?哪来的钱呢?”赵三像有什么事在心中似的,什么也没言语,摇闪的经过炉灶,通红的火光立刻鲜明着。他走出去了。夜深的时候他还没有回来,于是王婆就到打鱼村去了。赵三阔大的喉咙从李青山家的窗纸透出,王婆知道他又是喝过了酒。当推门的时候,她就说:“什么时候了?还不回家去睡!”这样立刻全屋别的男人们也把嘴角合起来。王婆感到不能意料了,青山的女人没在家,孩子也不见。赵三说:“你来干么?回家睡吧!我就去……去……”王婆看了看赵三的神色,她转身出来,她的心徘徊着:青山的媳妇怎么不在家呢?这些人是在做什么?
又是一个晚间。赵三穿好新制成的羊皮小袄出去,夜半才回来,披着月亮敲门。王婆只道他又是喝过了酒,但他睡的时候,王婆一点酒味也没嗅到:那么出去做了什么呢?总是愤怒地回来!李二婶子拖了她的孩子来了,她问:“是地租加了价吗?”王婆说:“我还没听说。”李二婶子做出一个确定的表情:“是的呀!你还不知道吗?三哥天天到我家去和他爹商量这事。我看这种情形非出事不可,他们天天夜晚计算着,就连我,他们也躲着。昨夜我站在窗外才听到他们说哩:‘打死他吧!那个恶祸。’你想他们是要打死谁呢?这不是要出人命吗?”李二婶子抚着孩子的头顶,有一点哀怜的样子:“你要劝说三哥,他们若是出了事,像我们怎样活?孩子还都小着哩!”
五姑姑和别的村妇们带着她们的小包袱,约会着来的。踏进来的时候,她们满脸盈笑,但听了这件事,也立刻忧郁起来,一点闲情也没有了。每个人呆呆地想了想,惊恐地探问了几句。五姑姑的姐姐,她第一个扭着大圆的肚子走出去,就这样一个连着一个寂寞地走去。她们好像群聚的鱼似的,忽然有钓竿投下来,她们就四下分行去了!李二婶子仍没有走,她为的是嘱告王婆怎样破坏这件险事。赵三这几天常常不在家吃饭。李二婶子一天来过三四次:“三哥还没回来?他爹爹也没回来。”
一直到第二天下午赵三回来了。他坐在炕沿上燃着小烟袋,王婆把饭从锅里摆出来。他说:“我吃过了!”“你们的事情预备得怎样了?能下手便下手。”他惊疑:怎么会走漏消息呢?王婆又说:“我知道的,我还能弄只枪来。”他无从想象自己的老婆有这样的胆量。王婆真的找来一支老洋炮。可是赵三还从没用过枪。晚上平儿睡了以后,王婆教他怎样装火药,怎样上炮子。赵三对于他的女人慢慢感到可以敬重!但是更秘密一点的事情总不向她说。
忽然从牛棚里发现五个新镰刀,王婆意度这事情是不远了!李二婶子和别的村妇们挤上门来打听消息的时候,王婆的头沉埋一下,她说:“没有这回事,他们想到一百里路外去打围,弄得几张兽皮大家分用。”在过年的前夜,事情终于发生了,但事情做错了!北边地头鲜红的血染红了雪地,赵三一条梨木杆打折了小偷的腿骨。村中人听着极痛的呼叫,出来四面寻找。赵三拖着独腿的人转着弯跑,但他不能把那人掩藏起来。赵三弄了满手血,惊动了全村的人,村长进城报告警所。于是赵三去坐监狱,李青山他们的“镰刀会”少了赵三也就衰弱了!消灭了!
正月末,赵三受了主人的帮忙,把他从监狱里提放出来。那时他头发很长,脸也灰白了些,他有点苍老。为着给那个折腿的小偷做赔偿,他牵了那头仅有的牛上市集去卖;小羊皮袄也许是卖了?再不见他穿了!晚间李青山他们来的时候,赵三忏悔一般地说:“我做错了!也许是我该招的灾祸。那是一个天将黑的时候,我正喝酒,听着平儿大喊有人偷柴。刘二爷前些日子来说要加地租,我不答应,我说我们联合起来不给他加,于是他走了!过了几天他又来,说非加不可,再不然叫你们滚蛋!我说好啊!等着你吧!那个管事的,他说:你还要造反?不滚蛋,你们的草堆,就要着火!我只当是那个小子来点着我的柴堆呢!拿着杆子跑出去就把腿给打断了!打断了也甘心,谁成想那是一个小偷!”关于“镰刀会”的事情他像忘记了一般。李青山问他:“我们应该怎样铲除二爷那恶棍?”“打死他吧!那个恶祸”,这还是从前他说的话,现在他又不那样说了:“除他又能怎样?我招灾祸,刘二爷也向东家说了不少好话。从前我是错了!也许现在是受了责罚!”他说话时不像从前那样英气了,脸是有点带着忏悔、羞惭和不安的意味了。王婆坐在一边,听了这话她后脑上的小发卷也像生着气:“我没见过这样的汉子,起初看来还像一块铁,后来越看越是一堆泥了!”赵三笑了:“人不能没有良心!”
于是好良心的赵三天天进城,弄一点白菜担着给东家送去,弄一点土豆也给东家送去。为着送这一类菜,王婆同他激烈地吵打,但他绝对保持着他的良心。有一天少东家出来,站在门阶上像训诲着他一般:“好险!若不为你说一句话,三年大狱你可怎么蹲呢?那个小偷他算没走好运吧!你看我来着手给你办,用不着给他接腿,让他死了就完啦。你把卖牛的钱也好省下,我们是‘地东’‘地户’哪有看着过去的……”说话的中间,间断了一会,少东家把话尾落到别处:“不过今年地租是得加。左近地邻不都是加了价吗?地东地户年头多了,不过得……少加一点。”过了几天小偷从医院抬出来,真的死了就完了!只把赵三的牛钱归还一半,另一半少东家说是用做杂费了。
二月了,山上的积雪现出毁灭的色调,但荒山上却有行人来往,农民们像蜇伏的虫子一样又醒过来。渐渐送粪的车子忙着了!只有赵三的车子没有牛挽,平儿冒着汗和爹爹并架着车辕。
(有删改)
6. 下列关于“加地租”这一情节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围绕“加地租”这件事展开,因为要“加地租”,所以赵三他们想要反抗,组成镰刀会,最终反抗失败,地租加成功了。
B. 当村妇们听闻男人们因“加地租”要造反之后,由“满脸盈笑”变得“忧郁起来”,甚至希望能“破坏这件险事”,因此导致后面举事失败,可见她们思想落后。
C. 王婆虽不是镰刀会成员,但在整一事件中起到重要作用。她支持赵三起义,为他找武器,面对其他村妇的提问,以外出打围掩盖起义一事,体现其大胆能干、谨慎心细。
D. 小说通过赵三带领农民反抗“加地租”失败的经历,揭示了农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7. 下列关于小说艺术特色与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部分描写赵三带着两张羊皮回来,王婆询问无果。既设置了悬念,引起阅读兴趣,又暗示了夫妻二人心存芥蒂,有隔阂。
B. 刘二爷虽然之前和赵三有过矛盾,但是在赵三出事后“向东家说了不少好话”,体现他心胸宽广、明事理。
C. “打死他吧!那个恶祸”在文中出现两次,既前后呼应,又形成对比,体现赵三心境的转变,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D. 面对王婆的生气,赵三笑道“人不能没有良心”,并采取实际行动向“东家”表示谢意,这里赞美了赵三知恩图报、有良心。
8. 赵三出狱后,王婆评价他“起初看来还像一块铁,后来越看越是一堆泥了”。从“铁”到“泥”的转变有何深刻意蕴?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9. 《祝福》中的“祥林嫂”与本文中的“王婆”都是“失败的反抗者”,但二者的反抗又有差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C    
8. ①入狱前,赵三带领农民组成镰刀会,其血性与斗志如“铁”一般,体现了以赵三为首的农民的反抗性;
②入狱后,赵三丧失了斗志,想做一个有良心的人向东家报恩,如同“泥”一般妥协顺从,表明他并未认清地主阶级的剥削本性,体现农民的落后与愚昧;
③文章通过从“铁”到“泥”的转变,既体现了赵三这一形象的变化,也揭示了农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引人深思。    
9. ①祥林嫂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她改嫁时的抗争、捐门槛等行为看似反抗,实则是对封建社会的顺从与维护,是被动的,这注定了她反抗的失败;
②王婆的反抗凸显了劳动女性的可敬,是劳动者自我意识觉醒的体现。这是一种主动的反抗,虽然最终也以失败告终,但这种反抗体现出社会底层未来的希望,给作品中“失败的反抗”增添了一抹亮色。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分析情节、语段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
B.“因此导致后面举事失败”错误,后面并未“举事”,所以不能说“举事失败”;而且她们的忧虑与失败并无直接关联。“可见她们思想落后”错误,从李二婶子的言行可以看出这些妇女只是担心而已。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A.“又暗示了夫妻二人心存芥蒂,有隔阂”错误,王婆询问无果暗示赵三有秘密,而非夫妻有隔阂。
B.“体现他心胸宽广、明事理”错误,从赵三对刘二爷的话转述中可以发现,刘二爷是地主的狗腿子,欺压农民,这里“说好话”,只是赵三这个农民被蒙骗后的朴实看法,不能说明他是一个一个心胸宽广、明辨是非之人。
D.“这里赞美了赵三知恩图报、有良心”错误,赵三 “有良心”反映出农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并非赞美,而是讽刺,正话反说。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的能力。
王婆对于赵三像“铁”到“泥”的评价,并非出于对其外表的评判,而是重在展现其思想性格的转变。而人物的心态性格,总要通过其言行举止表现出来。
赵三入狱前,结合原文“总是愤怒地回来!”“赵三对于他的女人慢慢感到可以敬重!但是更秘密一点的事情总不向她说”“忽然从牛棚里发现五个新镰刀,王婆意度这事情是不远了!”等表现及他说的“打死他吧!那个恶祸”可以看出,入狱前,赵三带领农民组成镰刀会,其血性与斗志如“铁”一般,体现了以赵三为首的农民的反抗性。
出狱后,赵三的表现是“于是好良心的赵三天天进城,弄一点白菜担着给东家送去,弄一点土豆也给东家送去。为着送这一类菜,王婆同他激烈地吵打,但他绝对保持着他的良心”,说的话是“除他又能怎样?我招灾祸,刘二爷也向东家说了不少好话。从前我是错了!也许现在是受了责罚!”。由此可以看出入狱后,赵三丧失了斗志,想做一个有良心的人向东家报恩,如同“泥”一般妥协顺从,甚至面对加租以及“只把赵三的牛钱归还一半,另一半少东家说是用做杂费了”的结局也逆来顺受,这表明他并未认清地主阶级的剥削本性,体现农民的落后与愚昧。而赵三只是小说中的一个典型例子,结合原文“于是赵三去坐监狱,李青山他们的‘镰刀会’少了赵三也就衰弱了!消灭了!”可以看出,文章通过从“铁”到“泥”的转变,既体现了赵三这一形象的变化,也揭示了农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引人深思。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祝福》中,从祥林嫂一开始面对改嫁的态度“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到后来“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的转变,从她的想法、语言“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以及即使因为听了旁人的话“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捐了门槛,最后发现人们对她的看法并没有改变时的态度“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可以看出祥林嫂一开始拒绝改嫁的反抗其实是遵从三从四德、守寡的封建伦理纲常,捐门槛的行为也是因为听了旁人的话,行赎罪之举,可见,祥林嫂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她改嫁时的抗争、捐门槛等行为看似反抗,实则是对封建社会的顺从与维护,是被动的,这注定了她反抗的失败;
本文中王婆知道丈夫要谋划除掉地主后并没有犹豫和恐惧,反倒说“我知道的,我还能弄只枪来”,丈夫失去斗志后王婆说“我没见过这样的汉子,起初看来还像一块铁,后来越看越是一堆泥了”。农民被地主不断“加租”搞的生活艰难,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王婆这个农村妇女的觉醒让人感觉难能可贵,她的反抗精神甚至高过男人,比如男人只准备镰刀,她却能准备“土枪”,即使在丈夫妥协后,她表现出了对丈夫的鄙夷之情,可见她代表了来自社会底层的未来反抗地主阶级的希望,给作品中“失败的反抗”增添了一抹亮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闰三月,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
贞观四年,七月,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飧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曰《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且曰:“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更无所言矣。”又曰:“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必修上 期末试卷


上一个『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陕西省汉中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二开学收心检测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