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龙东十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黑龙江省龙东十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二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3级高二上学年入学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特别是黑白的中国绘画的影响极大,主要表现在对
试题预览
2023级高二上学年入学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特别是黑白的中国绘画的影响极大,主要表现在对传统中国画的绘画精神和艺术风格的影响上。
传统的黑白画用绘画的形式将山水、自然、物象加以美化、艺术化,是受老庄思想启发。老子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要达到和谐一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艺术创作本身是一种超越个人功利的审美活动,在创作过程中,画家要“发乎情性,出乎自然”,心理上了无杂念,胸中坦荡,表里空明澄澈,方能进入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收到“无心偶会,则收点金之功”的理想效果。反之,艺术创作若热衷于名利,心理负担过重,必然拘迫谨慎,缺乏生机和气势。艺术家在创作时应保持一种放松的心态,顾虑局限太多必然影响和束缚主观能动性的正常发挥。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倡画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的精神状态,是绝对的自由,不受拘束。这种任自然、返质朴的美学思想成了传统中国绘画理论与实践的先导。“解衣般礴”[注]的故事即对其美学思想的生动的说明,“解衣般礴”是借用绘画的故事来讲道家“任自然”的思想。
画有道,道法自然。画家作画之际,驰骋六合,悠然自得,“其天机偶发,生意勃然,落笔趣成,自有神妙”,斋以静心,虚以待物,合道的虚明,作品得自然之神韵。作品的欣赏让人联想到老子对道的描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当代中国诸多绘画对于恍惚不定的感觉的描绘,其表现手法堪与毕加索相近。看毕加索的画也如同解读老子的道,心会则近,言传则远。所以毕加索只画不说,别人也说不明白。
黑白水墨画的色彩观最早可追溯到老庄思想,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知其白,守其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黑色是深远、神秘、微妙、难测、丰富的色彩。中国画的空白在意境上并非虚无,而是藏境。齐白石的虾,没有水草池塘但令人感到满幅水溢,如果画上背景,终觉把自己缚在一个封闭的角落里,或者感到画蛇添足;而不画背景,则似遨游于画境之中,四面环顾,令人遐思冥想,回味无穷。“黑”,就是在笔墨处下功夫,坚守传神,尽心刻画,狠抓笔墨生动的笔情墨韵,使物象与空白之处相映相辅,引起隐喻与联想。“知白守黑”,黑处则是更鲜明集中地表现形象,使简约的画面取得丰富的联想。在笔墨组织上,白就是虚、疏,黑就是实、密,白与黑相互呼应、渗透,使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计白为黑,墨出形,白藏象。中国哲学中“虚”“实”是辩证运动的,中国绘画中的白与黑也是对立统一的。虚中有实,其表现就是计白当黑。“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运用不同笔法和墨法产生的各种墨象,可以表达出不同的墨意和墨律,墨意感和墨律美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墨韵”。故“墨韵”是形式也是内容,它是墨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墨韵”是墨本身的形式美的语言和节律,它配合用笔、造型、章法等艺术手段,为创造山水画“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鲜明生动地表现作品的主题和意境服务。
(摘编自刘毅飞《黑白的中国绘画与道家思想研究》)
材料二:
从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国画家在寻求两种境界。一种是在心灵与物质的融合中,执着地追求本能的回应与领悟,就是一种被自然现象触动的感觉被激发出来,与物质现象相应和的境界。这是一种以直观的形式来理解大自然,以内心炽热的激情来认识自然的艺术表现。另一种是在文化和艺术中,用思想空间去映射鲜活的生命情调,来寻求精神的慰藉和灵魂的升华。这样的追寻和表达,塑造了一片有情的天地,是从生命经历中涌现出来的对人生的思考。
老子认为,如所行之事契合心中所求,从心所欲,就是合乎“道”。人一旦对事物有了认识,就会因为事物而有了心理上的区别,一般会出现自然的直接感应和内心自觉的反映两种情况。
从画家的角度来看,自然而然地发现意味着画家并不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将永远以感知、探索、捕捉生命外表下的美作为自己的使命。这让人不可避免地想起了那位最富艺术气息的帝王——宋徽宗。他不但可以将各种主题的自然界事物用细腻而优美的现实主义笔触生动地表现出来,而且能够将诗书文集和绘画史论中经常提到的“士人画”主题用小写意画表达出来。徽宗在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上走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用艺术、文学和宗教的理念,来引导臣僚感情,以此塑造自己的帝王形象。可以说,这是一种对生命世界的美的认知,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
中国山水画是一种“自我反省”的艺术,是对存在的自觉的反映,代表着画家对生活的追求和对自己灵魂的追求。例如明末清初的朱耷,他的作品因其出身和生活环境,不能像其他艺术家一样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能用模棱两可的题画诗和奇妙的画技,用寥寥数笔展现出白眼瞪人、闭目蜷缩的鱼儿和鸟儿,来表达其对自然的所思所想,安放其孤独的心灵。
(摘编自贾发军《道家思想对中国画审美创作的影响探析》)
[注]解衣般礴,指神闲意定,不拘形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创作是一种超功利的审美活动,在创作过程中,画家要“发乎情性,出乎自然”,才能收到“无心偶会,则收点金之功”的理想效果。
B. 庄子提倡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画家的精神状态要绝对自由,无拘无束;同时“解衣般礴”的绘画故事又影响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C. 画有道,道法自然。画家作画之际,既要讲究动——驰骋六合,悠然自得;又要讲究静和虚——斋以静心,虚以待物。
D. 画家不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们永远以感知、探索、捕捉生命外表下的美作为自己的使命,这个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宋徽宗。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家创作时主观能动性的正常发挥有赖于放松的心态,心理负担过重,必然缺乏生机和气势。
B. 老子将作品的欣赏与对道的感悟联想到一起,他认为它们都在“恍兮惚兮”中“有象”“有物”。
C.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正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体现,是黑与白对立统一的结果,至美至善。
D. 中国画家追求两种境界:一种是被自然界触动而去认识自然;另一种是用思想空间去映射鲜活的生命情调。
3.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象产生于笔法和墨法,表现出墨意和墨律,所以墨象起到一个联结具体和抽象,沟通形体与艺术的作用。
B. 一幅形神兼备、主题意境鲜明生动 中国画,必是墨韵、用笔、造型、章法等多种艺术手段的完美结合。
C. 宋徽宗的艺术作品反映了对生命世界的美的认知,因此他的绘画,有的是现实主义的,有的是写意的。
D. 明末清初的朱耷用寥寥数笔展现出白眼瞪人、闭目蜷缩的鱼儿和鸟儿,这跟他的出身和所处的时代有密切关系。
4. 毕加索的画与齐白石的画,有何相似的地方?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
5. 根据材料一,请简析老子“五色令人目盲”的观点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答案】1. B    2. B    3. C    
4. 毕加索的画和齐白石的画,都留下了一些空白或不确定的因素,这些东西是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欣赏者需要借助想象、品悟等思维方式,自己去补充,心领而神会。    
5. 老子认为,色彩多了,反而让人看不清楚看不明白,甚至什么都看不见。这种观点影响了中国传统绘画少用颜色,以至于形成黑白的中国画这一重要的传统绘画类别。黑白画以纸的白色为底,只用一种颜色——黑色来作画,知白守黑,计白当黑,虚实结合,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形成中国传统黑白画在绘画技法和欣赏上的独特艺术风格,这是在老子“五色令人目盲”的观点影响下产生的结果。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同时‘解衣般礴’的绘画故事又影响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错,由原文“‘解衣般礴’的故事即对其美学思想的生动的说明,‘解衣般礴’是借用绘画的故事来讲道家“任自然”的思想。”可知,材料的意思是说庄子借用“解衣般礴”绘画的故事来讲道家“任自然”的思想。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能力。
B.“老子将作品的欣赏与对道的感悟联想到一起”错误,由原文“作品的欣赏让人联想到老子对道的描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可知,并非老子“将作品的欣赏与对道的感悟联想到一起”,原文中讲“作品的欣赏让人联想到老子对道的描述”。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因此……”错误,由原文“他不但可以将各种主题的自然界事物用细腻而优美的现实主义笔触生动地表现出来,……主题用小写意画表达出来。徽宗在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上走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这是一种对生命世界的美的认知,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可知,此项强加因果关系。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先找到文中的有效信息,然后再分条分析概括。
由原文“中国诸多绘画对于恍惚不定的感觉的描绘,其表现手法堪与毕加索相近。看毕加索的画也如同解读老子的道,心会则近,言传则远。所以毕加索只画不说,别人也说不明白”“齐白石的虾,没有水草池塘但令人感到满幅水溢,……而不画背景,则似遨游于画境之中,四面环顾,令人遐思冥想,回味无穷……引起隐喻与联想”等信息可知,毕加索的画和齐白石的画,都留下了一些空白或不确定的因素,这就是所说的“虚”或“空白”,这些东西是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物象与空白之处相映相辅,引起隐喻与联想,欣赏者需要借助想象、品悟等思维方式,自己去补充,心领而神会。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时,先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再从原文中找到有效信息,分析老子的观点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的影响。
由原文“黑白水墨画的色彩观最早可追溯到老庄思想,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可知,形形色色的颜色或东西让我们眼花缭乱,根本看不清,分不明,弄得我们目盲,甚至什么都看不见。这种观点影响了中国传统绘画少用颜色,以至于形成黑白的中国画这一重要的传统绘画类别。
由原文“‘黑’,就是在笔墨处下功夫,坚守传神,尽心刻画,狠抓笔墨生动的笔情墨韵,使物象与空白之处相映相辅,引起隐喻与联想。‘知白守黑’,……”可知,黑白画以纸的白色为底,只用一种颜色——黑色来作画,知白守黑,计白当黑,白就是虚、疏,黑就是实、密,白与黑相互呼应、渗透,使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计白为黑,墨出形,白藏象,虚实结合;黑处则是更鲜明集中地表现形象,使简约的画面取得丰富的联想,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形成中国传统黑白画在绘画技法和欣赏上的独特艺术风格,墨出形,白藏象,这是在老子“五色令人目盲”的观点影响下产生的结果,“黑白画”只用“黑色”,大面积的“空白”形成“空白艺术”,人们可以自由想象,产生审美效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九[注]
老舍
①张丙,瘦得像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他的议论,不是有系统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说完,他自动地斟上一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中国人是无望的。无论怎么说!”
这一晚,电灯非常暗,读书是不可能的。张丙来了,看了看屋里,看了看电灯,点了点头,生下,似乎是心里说:“中国人是无望的,看这个灯,电灯公司……”
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什么新闻?”
出我意料之外,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发笑的。“打架来着。”他说。
“谁?你?”我问。
“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
等了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地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优越,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么办?”
“过去劝解,我看,是第一步。”
“假若你一看见他打那个小孩子,你便想到: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是有意义的吗?”他的眼睛发光了,看看我的脸。
“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
“是的,不体面,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做呢!而且,这样的东西,你真要过去说他几句,他一定问你:‘你管得着吗?你是干什么的,管这个事?’②你跟他辩驳,还不如和石头说几句好话呢,石头是不会用言语冲撞你的。假如你和他嚷嚷起来,自然是招来一群人,来看热闹,结果是他走他的,你走你的路,可是他白打了小孩一顿,没受一点惩罚,下回他遇到机会还这样做!白打一个不能抵抗的小孩子,是便宜的事,他一定这么想。”
“那么,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逗他。
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做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看一个小孩接打,那叫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
“他呢?”
“他?反正我是计划好了的:假如我不打他,而过去劝,他是得意扬扬而去,打人是件舒服事,从人们的兽性方面看。设若我跟他讲理,结果也还是得打架,不过,我未必打得着他,因为他必先下手,不给我先发制人的机会。”他又笑了,我知道他笑的意思。
“但是,”我问,“你打了他,他一定还手,你岂是他的对手?”③我很关心这一点,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
“那自然我也想到了。我打他,他必定打我,我必定失败。可是有一层,这种人,善于利用筋肉欺侮人的,遇到自家皮肉上挨了打,他会登时去用手遮护那里,在那一刻,他只觉得疼,而忘了动作。及至他看明白了你,他还是不敢动手,因为他向来利用筋肉的优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打人的时候是看清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就是真还了手,把我打伤,我,不全像那小子那样傻,会找巡警去。至少我跟他上警区,耽误他一天的工夫(先不用说他一定受什么别的惩罚),叫他也晓得,打人是至少要上警区的。”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
“他打人,人也打他,对这等人正是妥当的办法,人类是无望的,你常这么说。”我打算招他笑一下。
④他没笑,只轻轻摇了摇头,说:“这是今天早晨的事。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又遇见他了。”
“他要动手了?”我问,很不放心的。
“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一家外国人做仆人的。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我来,告诉他们,低声下气地央告他们:踢他!踢他!然后向我说:你!你敢打我?洋人也不打我呀!(请注意,这里他很巧妙地,去了一个‘敢’字!)然后又向那两个小孩说:踢!踢他!看他敢惹洋人不敢!”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
“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
“呕!”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
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么一碗茶,便走了。
1931年
(有删改)
[注]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日运动。以后人们把5月9日定为国耻纪念日。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丙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张丙与“我”两人的言行举止形成鲜明对比,推动了情节发展。
B. 有一晚,张丙来了,看了看屋里,看了看电灯,对“我”说“中国人是无望的,看这个灯……”。
C. “我”希望张丙“拔刀相助”,所以告诉他“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
D. 张丙又遇见了“壮小伙子”,他是给一家外国人当仆人的,在两个外国小孩面前低声下气。
7.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像剥了皮的小树”运用比喻写张丙瘦小;还写他差不多每天晚上来喝茶,为后文设置了悬念。
B. 句子②是张丙说的话,张丙说与那打小孩的人辩驳,还不如和石头说几句好话,因为那打小孩的人不会听。
C. 句子③中的“这一点”指张丙不是那打小孩的人的对手。张丙那么瘦弱,“我”担心他在打架中会吃亏。
D. 句子④,“他没笑”承接上文“我打算招他笑一下”;张丙说“又遇见他了”,自然引出了下文的内容。
8. 小说结尾画波浪线部分的段落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案】6. D    7. A    
8. ①结构上,呼应了标题“五九”,也呼应了第一段中的“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中国人是无望的。无论怎么说”,使结构完整。②内容上,与前文形成反差,之前张丙总说“中国人是无望的”,而这里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引人深思。③主题上,揭示了主题。张丙感受到了国人的觉醒,看到了希望,因为在“五九”这一天,街上出现了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张丙与‘我’两人的言行举止形成鲜明对比,推动了情节发展”分析不当,两人的言行举止不能形成鲜明对比,小说“主要通过张丙与‘我’的对话描写来展开故事,推动情节发展”。
B.“对‘我’说‘中国人是无望的,看这个灯……’”不合文意,原文是“张丙来了,看了看屋里,看了看电灯,点了点头,坐下,似乎是心里说:‘中国人是无望的,看这个灯,电灯公司……’”。
C.因果不当,原文是“那么,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逗他”。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分析鉴赏的能力。
A.“为后文设置了悬念”分析不当,应是“为后文‘我’与他的交谈埋下了伏笔”。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时可从情节结构、主题展现、与读者的关系等角度鉴赏分析。
由原文“‘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可知,小说结尾呼应了标题“五九”,也呼应了第一段中的“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中国人是无望的。无论怎么说”,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严谨。
由原文“显出:‘不必辩论,中国人是无望的。无论怎么说!’”“似乎是心里说:‘中国人是无望的,看这个灯,电灯公司……’”等信息可知,前文张丙总说“中国人是无望的”,而这里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与前文形成反差,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使读者陷入深思。
由原文“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以及注释可知,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日运动,后来人们把5月9日定为“国耻纪念日”,国人没有忘记历史,没有忘记耻辱,张丙没有说“中国人没希望”的,是张丙感受到了国人的觉醒,看到了希望,张丙从沉沦、失望到觉醒、看到希望的变化,引导读者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意在告诉人民,每一位真正的中国人的血都是热的,这正是中国的希望所在,从而揭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随,字仲豫,开封考城人。以进士及第,为永康军判官。军无城堞,每伐巨木为栅,坏辄以他木易之,颇用民力。随因令环植杨柳数十万株,使相连属,以为限界,民遂得不扰。属县令受赇鬻狱,转运使李士衡托令于随,不从。士衡愤怒,乃奏随苛刻,不堪从政,罢归,不得调。初,西南夷市马入官,苦吏诛索,随为绳按之。既罢,夷人数百诉于转运使曰:“吾父何在?”事闻,乃得调。
后改大理寺丞,为详断官。李溥以赃败,事连权贵,有司希旨不穷治,随请再劾之,卒抵溥罪。迁右司谏,为三司户部判官。随在谏职数言事,尝言:“今之所切,在于纳谏,其余守常安靖而已。“又奏:“频年水旱,咎在执事大臣忿争不和。请察王钦若等所争,为辨曲直。”时下诏蜀中,选优人补教坊,随以为贱工不足辱诏书。又劾奏江、淮发运使钟离瑾载奇花怪石数十艘,纳禁中及赂权贵。累疏论丁谓奸邪,不宜还之内地;胡则,谓之党,既以罪出陈州,不当复进职。王钦若既死,诏塑其像茅山,列于仙官。随言:“钦若赃污无忌惮,考其行,岂神仙耶?宜察其妄。”又言:“李维以词臣求换武职,非所以励廉节。”前后所论甚众。
帝既益习天下事而太后犹未归政随请军国常务专禀帝旨,又谏太后不宜数幸外家,太后不悦。会随请外,出知济州,改起居郎。久之,迁尚书刑部员外郎,入兼侍御史知杂事。
未几,权同判吏部流内铨,以长定格从事,吏不得为奸。改三司盐铁副使。使契丹,以病足痹,辞不能拜。改天章阁待制,不旬日卒。
随与孔道辅、曹修古同时为言事官,皆以清直闻。随临事明锐敢行,在蜀,人号为“水晶灯笼”。初,使契丹还,会贬,而官收所得马十五乘。既卒,帝怜其家贫,赐钱六十万。
论曰:孔道辅、刘随、曹修古迭为谏官、御史,郭劝、段少连继之,皆侃侃正色,遇事辄言,虽被斥逐,不更其守。及帝既亲政,道辅、劝、少连复任言责,郭后之废,引议慷慨,犯人主,责大臣,其气益壮,遗风余烈,天下至今称之。
(选自《宋史•刘随列传》,有删改)
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既益A习B天下事C而太后D犹未归政E随请军国F常务G专H禀帝旨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常常,与《庖丁解牛》中“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的“每”意思不同。
B. “坏辄以他木易之”与“以地事秦”(《六国论》)两句中的“以”意思相同。
C. 希,迎合,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鼓瑟希”的“希”意思不同。
D. 所以,用来……的办法,与《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的“所以”意思相同。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随办事为民着想,深得百姓爱戴。他看到修筑城墙砍伐木材耗费民力,就下令种植杨柳,使百姓不再受扰;他被李士衡陷害,不能调任,引起百姓的不满。
B. 刘随疾恶如仇,对贪腐官员毫不留情。李溥贪赃败露,主管的官员没有深究,刘随使李溥最终伏法;皇帝下诏给贪赃枉法的王钦若塑像,他极力反对,皇帝只好作罢。
C. 刘随曾说,接受谏议是最紧迫的一件事,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朝廷下令在蜀地选伶人,他认为伶人地位低不值得动用诏书;钟离瑾贿赂权贵,被他弹劾。
D. 刘随考中进士开始做官,在一生仕途中,他总是尽忠竭力。他不畏惧权贵,甚至连太后都敢得罪;他与孔道辅、曹修古同时担任谏官,都因为清廉正直出名。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西南夷市马入官,苦吏诛索,随为绳按之。
(2)频年水旱,咎在执事大臣忿争不和。
13. 从文末的议论中,可以看出孔道辅和刘随等谏官、御史有哪些优良品质?请简要概括。
【答案】9. CEG    10. D    
11. B    12. (1)当初,西南夷人卖马给官府,被差役勒索折磨,刘随依法查办。
(2)连年不断发生水旱灾害,过错就在主持政务的大臣相互争斗不和。    
13. ①忠于职守,正直敢言,犯颜直谏。②即使被贬斥也不改变操守。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皇帝已经逐渐熟悉国家的事,但太后还没有交还政权,刘随请求处理军队国家的大事,只听皇帝的意见。
“帝既益习天下事”主谓宾结构,意思完整,故在宾语“天下事”之后C处断开;
“而太后犹未归政”主谓宾结构,意思完整,故在宾语“政”之后E处断开;
“军国常务”作“请”的宾语,故在其后G处断开。
故在CEG三处断开。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和虚词用法的能力。
A.正确。常常/每当。句意:常常砍伐大树做栅栏。/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
B.正确。介词,用。句意:坏了就用别的木材换掉。/用土地侍奉秦国。
C.正确。迎合/通“稀”,稀疏。句意:主管的官员迎合皇上的旨意,没有深究。/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
D.错误。用来……的办法/表示原因,……的原因。句意:这不是用来鼓励官员廉洁守节的办法。/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B.“皇帝只好作罢”错误,文中无据,原文只是举了刘随的上奏的例子,证明他“前后所论甚众”,没有谈到皇帝的举措。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市”,卖;“为绳”,依法;“按”,查办。
(2)“频年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必修上 期末试卷


上一个『河北省衡水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综合素养测评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下一个『湖北省武汉市汉阳一中、江夏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