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新高考Ⅱ卷)02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新高考Ⅱ卷)02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新高考Ⅱ卷专用)02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
试题预览
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新高考Ⅱ卷专用)02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小壹同学在网站上查阅“批判性思维”相关资料时,读到了布鲁克菲尔德这本《批判性思维教与学》,下面是该书的部分图书目录、试读内容以及读者评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图书目录(部分)
第一章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挽救了我的生活
发现假设
批判性思维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要批判性思考
哪些假设需要批判性思考
假设不分对错,只论是否适宜
小结 第二章  跨学科的批判性思维
不同学科的共同之处
五大思想渊源
小结 第三章  如何学习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学习
如何示范批判性思维
具体经验
困境迷惑
循序渐进
小结
试读内容
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小组学习是最有趣的学习方式,这一说法出现在大部分问卷中。约80%的学生声称,小组学习中那些切中要害的问题让他们受益最深。似乎当同伴指出来的时候,学生更能发现假设和新的角度。他们生动地描述了被同伴提问一些从未考虑过的问题时的情形,从同伴对自己观点的反馈和提出的不同角度当中,他们学到了很多。不论是从它的预测性还是反复出现的频率来看,这一发现都值得引起注意。一节又一节,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学生不断地告诉我,正是通过小组学习中的同伴交流,才让有时十分抽象的批判性思维有了血肉,更容易让人理解。
考虑到通过深度自省来认识自己的动机、假设和世界观有多难,若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学习,也就不那么让人吃惊了。认识假设是一项困难又矛盾的任务,没有几个人能靠自己未完成,不论我们以为对自己的认识有多准确,都难免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框架来认识自己的思维!这就像一条狗试图咬住自己的尾巴,抑或一个人试图在壁镜里看到自己的后脑勺。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囚徒,被困在自己的认知框架中,被我们的思维左右看。我们不加批判地接受一些假设,这些假设左右着我们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又反过来肯定这些假设是正确的,最后形成一个自我肯定的循环。要辨别我们的假设,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反思自我及自己的行为,根深蒂固的假设对我们的影响太深,很难通过自我意识认识清楚。
然而,借助朋友和同事未认清自己的假设,也存在一个问题:你找到的镜子常有着跟你相同的假设。这时,同他们交流只会形成一个封闭环,不断肯定同样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就像我们倾向于读一些跟我们意见一致或我们觉得亲切的作者所写的书一样,我们也倾向于找一些跟我们态度一致或熟悉我们的态度的同伴,人们极少有意通过一些跟我们意见相左甚至动摇我们既有信念的书籍、会话或做法,来进行反思。因此,作为老师,在设计小组学习活动时,要确保你设计的活动能提供一些让学生感到吃惊的信息、问题或思考角度。
系统地找出假设常被人们有意地避免,以免带来什么后果。没有人想知道自己相信了那么久的观念竟然是歪曲的、错误的,可如果把它变成一个共享的过程,尤其是当看到别人在寻找假设和新角度时也是痛苦万分的时候,一切就容易接受得多了。学生大体上认为,被同伴提问或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比由老师提出来得更舒服。这背后有两个原因:首先,同伴更可能用接近学生经验的用语和例子来提出问题或指出新角度,所以,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提出的问题和角度更容易被接受和准确理解。作为一名60多岁的老教师,对我来说,用学生容易接受的例子和语言越来越难。要是60岁的我和18岁的学生有着一样的生活方式,看一样的电视节目,喜欢一样的音乐,使用一样的社交媒体,反倒让人觉得吃惊了。
另外一个原因是权力分配不同,并不是说权力分配在学生之间不重要,恰恰相反,种族、阶级和性别差异在学生小组中也一样重要。学生之所以和试图掌控整个小组的组员合作,要么是因为他对话题感兴趣,要么是因为他是个自大狂,乐于倾听与自己一致的观点。换作是一个老师告诉你要质疑自己的假设,或者你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角度,再或者你忽视了某条信息的重要性,这比听一个最自大、自吹自擂的同学说这些更可怕。
最后,我想强调一下细心组织小组学习活动的重要性。我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学习的时候,有一个限定条件。据学生反映,最有效的学习活动是那些一开始就把基本准则说清楚、理解清楚,把焦点放在批判上的活动。社会学习绝非闲谈或者散漫的对话,而是让学生认真地相互倾听,相互提问,揭开假设,提供新的思考角度或想法。
能实现上述目标的社会学习,有两种组织形式:情景分析和批判会话。这两者都运用了同样的批判性思考方式——寻找假设、考虑如何检验假设,最后找到看问题的不同角度。两者都受益于参与者给出的不同答案和建议,但两种练习的强度明显不同,后一项强度更大的练习有着严格的基本准则,确保同伴在给出批判性反馈的同时,不会随意评判别人。
读者评论
作者讲述了自己作为一位倡导批判性思维的教育者的个人经历。他的洞见和诚恳的讲述是宝贵的、有趣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组学习被多数学生认可,因为这种学习的方式很有趣,而且也让学生收获很大。
B.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思维框架来认知自己的思维,所以很难靠自己来认识自己的假设。
C.设计活动时提供新颖的信息、问题或思考角度,是小组学习活动有效性的首要保证。
D.相比于老师的质疑和提问,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被同伴提问或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文本内容看,“试读内容”应该选自第三章第一节《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学习》。
B.人们的行为受到假设的影响,如果不能对假设加以批判,就很难真正养成批判性思维。
C.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可通过不同学科或不同形式来实现,但都应当遵守循序渐进的方法。
D.批判会话有严格的基本准则,练习强度明显大于情景分析,效果也要优于情景分析。
3.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作者所主张的“小组学习”理念的一项是(   )(3分)
A.学习《劝学》时,老师将本节课的讨论主题明确为:在AI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学习《过秦论》时,小壹和同学们展开了激烈讨论,他提出了这篇文章“以叙代议”不符合“论”的写法的观点。
C.学习《鸿门宴》时,小壹和朋友讨论项羽的人物形象,大家一致认为项羽刚愎自用且优柔寡断,缺乏战略眼光。
D.学习《边城》时,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心理学概念“情绪价值”,让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小说中有怎样的情绪价值?
4.下图是某校提出的“批判性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型”,结合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二者都聚焦于“思维过程”。
B.课堂教学模型里从“质疑”到“假设”的过程,与上文中作者提出的“质疑假设”的做法是一致的。
C.在教师引导学生对“假设”进行论证评估的环节,学生可以通过演绎归纳论证来进行推理。
D.学生通过建构知识策略,并不一定就能做出正确判断,可能还要再次经过假设和推理的过程。
5.本书作者在《前言》中写道:“我试着以一种亲切、放松和会话的方式来写这本书。”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5分)
【答案】
1.(3分)C    2.(3分)D    3.(3分)C    4.(3分)B
5.(5分)示例一:①亲切: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展开,并结合自己作为教育者的个人经历来论述,有亲切之感。
②放松:本文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堆砌太多的术语,易于读者理解,有放松之感。
③会话:本文目录中的设问和试读内容中穿插使用第二人称,娓娓道来,具有会话的特征。
示例二:①语言上,本文幽默风趣,通俗易懂,令读者有轻松之感.
②内容上,本文选择自身经历娓娓道来,具有亲切感,真实可信。
③人称上,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交替使用的办法,让读者仿佛是在面对面交流,具有鲜明的会话特征,且给人亲和之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C.“首要保证”错误。根据文章“试读内容”倒数第二段,“一开始就把基本准则说清楚、理解清楚,把焦点放在批判上的活动”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活动,这是一个限定条件,也是首要条件。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效果也要优于情景分析”错误。根据文章“试读内容”倒数第一段,提到了“这两者都运用了同样的批判性思考方式”“两者都受益于参与者给出的不同答案和建议”“但两种练习的强度明显不同,后一项强度更大的练习有着严格的基本准则”,文中没有比较两者的效果优劣。于文无据。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文章内容“小组学习”是有切中要害的问题,让学生认真地相互倾听,相互提问,揭开假设,提供新的思考角度或想法。
A.“在AI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符合理念。
B.“他提出了这篇文章‘以叙代议’不符合‘论’的写法的观点”,提出了新的想法,符合理念。
C.“大家一致认为”,表明最终没有提出新的问题或角度。同时和朋友讨论不属于“小组学习”的范畴。
D.“小说中有怎样的情绪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符合理念。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B.“做法是一致的”错误。根据图表,教学模型里的“假设”是在“质疑”之后提出的“解释主张”,从“质疑”到假设是两个不同的阶段;根据“寻找假设、考虑如何检验假设,最后找到看问题的不同角度”可知,文中“质疑假设”指的是发现我们思维中的假设,并对其质疑检验。二者做法不一致。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我试着以一种亲切、放松和会话的方式来写这本书”,可以分别从亲切、放松和会话三个方面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亲切:本文是从一个60多岁的老教师的视角,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思考的、实践的具体事实写成,是“一位倡导批判性思维的教育者的个人经历”,并且运用第一人称的方式组织语言,让人感到亲切。
放松:本文的题目为《批判性思维教与学》,从题目看,专业性很强,但文章却没有名词术语的大量使用,反而使用一些生活中的身边所见所感进行类比,让读者容易接受理解并认可,语言通俗、放松。
会话:即聚谈,对话。根据本书目录“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批判性思考”“哪些假设需要批判性思考”等可知,书中采用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方式,具有对话特点。根据文章中整体使用第一人称,但同时使用如“要确保你设计的活动”“换作是一个老师告诉你要质疑自己的假设,或者你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角度,再或者你忽视了某条信息的重要”的第二人称的方式,如同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
同时,也可以结合“亲切、放松和会话的方式”,从文章的内容、语言、人称等方面进行分析。如内容上,从一个60多岁的老教师的视角,记叙“一位倡导批判性思维的教育者的个人经历”,让人真实可信。
从语言上,文中使用一些生活中的身边所见所感的事例进行类比,让读者容易接受理解并认可,语言通俗放松,幽默风趣。
从人称上,文章整体运用第一人称的方式组织语言,同时使用如“要确保你设计的活动”“换作是一个老师告诉你要质疑自己的假设,或者你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角度,再或者你忽视了某条信息的重要”的第二人称的方式,二者交替使用,如同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深海》第九场①(节选)
【核潜艇指挥舱。金属挤压声越来越大。】
司令员:极限深度就快到了,各个战位务必认真操作。
黄旭华:最关键的是核反应堆与外面海水进行冷热交换的波纹管,只要波纹管能够扛得住三十个大气压的挤压,就没有问题。
【很快,扬声器传来报告声:“报告,海水冷热交换的波纹管工作正常。”】
【黄旭华和司令员都松了口气。】
黄旭华:来,我们现在就向极限深度冲刺,目标——300米!
【艇体急剧晃动。刺耳的金属挤压声中,黄旭华恍惚听到了昔日日本战机刺耳的轰鸣声。】
【光渐暗。黄旭华(15岁)与母亲出现。】
母亲:绍强,日本人的飞机把我们的家炸毁了,从今天开始,咱们的家没有了……你要记住今天,你答应妈!
黄旭华:(在炮火硝烟中高声呼喊)姆妈,我答应,我记住了。我要学航空,我要制造飞机,保卫我们国家的蓝天。我要制造军舰,抵御外敌的海上侵略。从今天起,我不叫黄绍强了。我叫黄旭华——旭日东升,荣耀中华!
【暗转。深潜前夜,黄旭华家。】
【黄旭华坐在写字台前,在桌上铺开信纸写着什么,因为心绪复杂。他停下笔,凝神思索。李世英轻步上。】
李世英:你在想什么?
黄旭华:这么晚了,还没睡啊?哦……我在想妈妈,五十年了,每一个细节都那么清晰……姆妈就站在逃难的人群里,离我那么近……我和姆妈相处的日子,真的太少了……哦。你快去休息吧。
李世英:你有什么事要跟我说吗?
【黄旭华不知道怎么开口。李世英看着他不说话。一阵囧默。】
李世英:我是你妻子,你最该信任的……最该说服的。是我!你可以选择去勇敢,甚至牺牲!可你有家,有妻子,有女儿!这么重大的决定,你在家人面前却只字不提……
黄旭华:世英…
李世英:你到底在写什么?你要写什么?……是写给我和女儿的吗?或者是写给阿妈的……当我们发现它拆开它看到它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你已经出事了?
黄旭华:世英,你想得过于严重了,没那么大的风险。这么多年来技术在进步,经验在积累,从二十年前的401艇到现在的404艇,我们……
李世英:我说的是万一。
黄旭华:没有万一。
李世英:当然有!若是没有,你参加一个海试,为什么要中央军委批准?你可以勇敢,可以无畏,可以努力说服所有人不必担心,但你却剥夺了家人为你担心的权利……你在隐瞒什么?家人的担心不是爱吗?你怕什么?怕我知道我会拦着你不让你去吗?(眼泪湿了下来)
【黄旭华的眼睛也模糊了。】
李世英:我从来没有干涉过你,更谈不上阻拦。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外语翻译,可我崇拜你,崇拜你的才华、你的事业,敬重你的人品,更欣赏你的情怀……如果没有这些,我为什么要跟你结婚?因为你的事业,要把有关于我们所有的一切都隐瞒起来……三十年了。你不能见父母,不能见兄弟姐妹,无法回答他们的质疑。我也一样!女儿们也一样!
黄旭华:(真诚地)世英,对不起,我该第一时间告诉你的……我是怕你担心,现在我明白了,我若一直瞒着,你会更担心……三百米,是我们的核潜艇第一次到达的极限深度,在那里,手掌大的面积,都要承受1.5吨的压力……美国当年最新型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刚刚下潜到一百多米就出了事,一百多人无一生还,这件事你知道,我们以前还谈论过……所以,我就更不敢跟你说了。
李世英:(露出了一丝微笑)旭华,我和你相濡以沫几十年,我难道不知道核潜艇就是你的命啊。你应该去,作为总设计师,在这么一个危险的过程中,你在,所有人心里都安稳。你是总设计师,你不仅要为这艘艇的安全负责,也要为这艘艇上的所有人的生命负责,所以你更应该去!我在家里等你回来,我的生命从遇见你的那一天起,就跟你连在一起的。
黄旭华:(喃喃)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
李世英:无论富有还是贫穷——
黄旭华:无论健康还是疾病——
李世英:无论青春还是年老——
黄旭华:我们都风雨同舟。
【暗转。404核潜艇指挥舱。深度计红色指针不偏不倚指向300数字上。各舱水兵相继报告管道扭曲、器材变形、漏水跑水的情况。他们的声音紧张,甚至颤抖。指挥舱里安静得只能听到“怦怦”的心跳声。】
【切光。黄旭华家,电话铃突然响起。李世英不敢接听电话,迟疑良久,终于拿起电话。】
李世英:喂……哦,(瞬间轻松下来,激动地频频点头)好、好……,祝贺,祝贺成功……嗯,嗯,我就在家等他回来。
【黄旭华上,与李世英对视。】
黄旭华:(沉浸在巨大的胜利与成功的喜悦之中,大声朗诵)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摘编自《剧本》2021年第3期)
【注】①《深海》讲述的是国家荣誉勋章获得者、“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祖国核潜艇事业奋斗一生的故事。第九场展现的是他进行极限下潜实验的过程。
6.下列对节选部分戏剧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金属的挤压声、各舱水兵相继的报告声、“怦怦”的心跳声,这些营造出令人揪心的紧张氛围。
B.母亲的叮嘱,三十年的隐瞒,忍常人不能忍,是黄旭华能够成功挑战极限下潜实验的关键因素。
C.随艇下潜,既充分体现了黄旭华作为科学家不惧危险的科研探索精神,又彰显了他的责任担当。
D.剧本中以“无论”为开头的四句台词强有力地展现出黄旭华与李世英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7.下列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场中画横线的舞台说明,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B.本场以极限下潜实验过程为纵线,穿插了黄旭华对少年时的回忆,结构巧妙。
C.李世英的台词多用问句、排比句,如江涛奔涌而出,形成情感爆发式的独白。
D.本场结束时黄旭华吟诵的四言诗照应前文“我要制造军舰”,形成前呼后应。
8.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常常含有“言外之意”,来展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你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里读出了哪些言外之意?(6分)
9.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展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请结合文本,分析本场戏剧中存在哪些冲突。(6分)
【答案】
6.(3分)B    7.(3分)C
8.(6分)①察觉到黄旭华有事情瞒着她,希望他能够坦诚相告,自己会支持和理解。
②关心黄旭华的安危,担忧他即将面临的危险任务。
9.(6分)①人与人的冲突:黄旭华的隐瞒与妻子的嗔怒。
②人物内心冲突:黄旭华欲告诉妻子而又不想告诉妻子。
③人物与环境的冲突:黄旭华设计的核潜艇能否挑战极限深度成功。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关键因素”错误。母亲的叮嘱是黄旭华对少年时的回忆,三十年的隐瞒是为核潜艇事业作出的牺牲。成功挑战极限下潜实验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包括技术进步、经验积累、个人勇气和责任感等。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形成情感爆发式的独白”错误。独白指人的自思、自语等内心活动,李世英的台词属于对白,嗔怒之中显出柔情,表现了她对丈夫的深爱和担心。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重要语句含意的能力。
根据“我是你妻子,你最该信任的……这么重大的决定,你在家人面前却只字不提……”“怕我知道我会拦着你不让你去吗”“我从来没有干涉过你,更谈不上阻拦”可知,李世英在问这话时,已经意识到黄旭华有些事情没有告诉她,她的提问是在暗示她感觉到了黄旭华的隐瞒,希望他能够坦诚相告。同时也是在无声地告诉黄旭华,无论他面临什么困难,她都愿意站在他这边,给予理解和支持。
根据“当我们发现它拆开它看到它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你已经出事了?”可知,李世英在问这句话时,显示出她对黄旭华的关心,她注意到了他的异常行为,比如深夜未眠、心绪复杂,察觉到他有心事或压力,她的语气中透露出对丈夫的关心和担忧。她担心黄旭华的安全,特别是考虑到他即将参与的极限下潜实验。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戏剧冲突的能力。
根据“可你有家,有妻子,有女儿!这么重大的决定,你在家人面前却只字不提”“当我们发现它拆开它看到它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你已经出事了?”“你在隐瞒什么?家人的担心不是爱吗?你怕什么?怕我知道我会拦着你不让你去吗?”等可知,揭示了黄旭华与妻子之间的矛盾冲突,黄旭华隐瞒不说,妻子嗔怒。
根据“黄旭华不知道怎么开口”“对不起,我该第一时间告诉你的……我是怕你担心,现在我明白了,我若一直瞒着,你会更担心……这件事你知道,我们以前还谈论过……所以,我就更不敢跟你说了”可知,黄旭华欲告诉妻子而又不想告诉妻子,揭示了黄旭华内心的矛盾冲突。
根据“深度计红色指针不偏不倚指向300数字上。各舱水兵相继报告管道扭曲、器材变形、漏水跑水的情况。他们的声音紧张,甚至颤抖。指挥舱里安静得只能听到‘怦怦’的心跳声”可知,揭示了人物与环境的冲突:黄旭华设计的核潜艇能否挑战极限深度成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是曰】管子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古语曰:“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行者,不可存也。”
【非曰】《吕氏春秋》曰:“夫人以食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矣;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矣;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矣。”
材料二:
【是曰】韩宣王谓摎留曰:“吾欲两用公仲、公叔,其可乎?”对曰:“不可。简公两用田成、阚止而简公弑,魏两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其党;其力寡者,又藉于外权。群臣或内树其党,以擅主命;或外为势交,以裂其地,则王之国危矣。”又曰:“公孙衍为魏将,与魏相田繻不善。季文子为衍说魏王曰:‘独不见夫服牛骖骥①乎?不可百步。今王以衍为可使将故用之也而听相之计是服牛骖骥之道。牛马俱死而不成其功,则王之国伤矣。愿王察之。’”
【非曰】傅子曰:“天地至神,不能同道而生万物;圣人至明,不能一检而治百姓。故以异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既得其道,虽有相害之物,不伤乎治体矣。水火之性,相灭也,善用之者,陈鼎釜乎其间,爨之煮之,而能两尽其用,不相害也。天下之物,为水火者多矣。何忧乎相害?何患乎不尽其用也?”
材料三:
班固云:“昔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诸家之术,蜂起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能相生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此之谓也。
(以上材料均节选自《正反经•是非》)
【注】①服牛骖骥:指牛和马共同拉一辆车,其中牛居中驾辕,马在车辕两旁拉车。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今A王以衍为B可C使将D故用之也E而听相之F计G是H服牛骖骥之道。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藉,指借助,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藉”意思相同。
B.相,指互相,与《孔雀东南飞》中“会不相从许”的“相”意思不相同。
C.驰,是传播、传扬的意思,与成语“风驰电掣”中的“驰”意思不相同。
D.殊,指不同,与《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中的“殊”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管子认为,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既有助于帮助人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惑,也利于人们走出对未来的迷茫。
B.摎留认为,同时重用两人,不仅不能收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反而会导致两人结党营私,危害国家安全。
C.傅子认为,天地不能用一个规则去孕育万物,圣人不能用一种方法去治理百姓,各种规则、方法同时使用不会伤害大局。
D.班固认为,君主的好恶不同是各种学说同时出现的重要原因,这些学说有时候看似水火不容,其实是能够相辅相成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矣。
(2)故以异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
14.摎留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0.(3分)DEG    11.(3分)A    12.(3分)C
13.(8分)(1)有因使用武力而使国家灭亡的人,就想取消全天下的军队,荒谬啊。
(2)所以,从不同达到相同,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依据事物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是圣人治理天下的共同原则。
14.(3分)①首先,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了齐简公和魏王同时重用两个大臣最终失败的史实,论证国君不能任用两个大臣。②然后,运用假设论证,假设国君同时任用两人会使国家危险,说明同时任用两个大臣的危害。③最后,运用比喻论证,把同时任用公孙衍和田繻比作同时用牛驾辕用马拉车,论证同时任用两个大臣会使国家遭到损失。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大王您任用公孙衍为大将,本应放手使用他,可您偏要听从宰相田繻的计策,这和用牛驾辕用马拉车是一个道理。
“今王以衍为可使将”是主谓宾结构,“今”是状语,“王”是主语,“以衍为可使将”是动宾结构作谓语,中间不宜断开,应在“将”后断开,所以选D;
“固用之也”是动宾结构,“固”是状语,“用”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广东)语文试题』  下一个『2024届新高考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03(逐题解析)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