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市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云南省大理市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大理州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高三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的作答:
试题预览
大理州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
高三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什么是龙,确乎是一个谜。龙像马,所以马往往被呼为龙。《月令》“驾苍龙”,《周礼•庾人》“马八尺以上为龙”,皆其例。龙有时又像狗。《后汉书•孔僖传》“画龙不成反类狗”,所以狗也被呼为龙。此外还有一种有鳞的龙像鱼,一种有翼的又像鸟,一种有角的又像鹿。至于与龙最容易相混的各种爬虫类的生物,更不必列举了。
然则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Totem),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混合的图腾,古埃及是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在我们历史上,五方兽中的北方玄武本是龟蛇二兽,也是一个好例。不同的是,这些是几个图腾单位并存着,各单位的个别形态依然未变,而龙则是许多单位经过融化作用,形成了一个新的大单位,其各小单位已经是不复个别的存在罢了。前者可称为混合式的图腾,后者化合式的图腾。部落既总是强的兼并弱的,大的兼并小的,所以在混合式的图腾中总有一种主要的生物或无生物,作为它的基本的中心单位,同样的在化合式的图腾中,也必然是以一种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其主干,而以其他若干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附加部分。
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可见龙的基调还是蛇。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作“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Klan)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这样看来,龙与蛇实在可分而又不可分。所以我们在引用古书中关于龙蛇的传说时,就无法也不必将它们分清。甚至正因其分不清,这问题对于我们,才特别有意义。不错,惟其龙蛇分不清,我们才更能确定龙是古代图腾社会的遗迹,因为我们知道,图腾的合并,是图腾式的社会发展必循的途径。
图腾有动物,有植物,也有无生物,但最习见的还是动物。同一图腾的分子都自认为这图腾的子孙。如果图腾是一种动物,他们就认定那动物为他们的祖先,于是他们自己全团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也都是那种动物了。曾奉狗为图腾的瑶族,如今还很鲜明的保存着这种意识。陆次云《峒溪纤志》说他们“岁首祭盘瓠,揉鱼肉于木槽,扣槽群号以为礼”。这种风俗与现代世界各处的图腾团族举行舞会,装扮并摹仿其图腾的特性与动作,是同样性质的。我国古代所谓“禹步”的一种独脚跳舞,本是仿效蛇跳,也属于这类。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做,确有其绝对的实际作用。
凡图腾都是那一图腾团族的老祖宗,也是他们的监护神和防卫者,它给他们供给食物,驱除灾祸,给他们降示预言以指导他们趋吉避凶。如果它是一种毒虫或猛兽,那更好,因为那样它更能为儿孙们尽防卫之责。每个老祖宗当然知道谁是它的儿孙,认识他们的相貌和声音。但儿孙太多时,老祖宗一时疏忽,认错了人,那是谁也不能担保的。所以为保证老祖宗的注意,儿孙们最好是不时在老祖宗面前演习他们本图腾的特殊姿态、动作与声调,以便提醒老祖宗的记忆。这便是前面所讲的瑶族祭狗王时“扣槽群号”而食和“禹步”的目的。另一种保证老祖宗注意的方法,是经常的在装饰上表现着本图腾的特殊形相,以便老祖宗随时随地见面就认识。代表这一种手段的实例,便是龙图腾的“断发文身”的风俗。
为什么装扮得像龙,就不为蛟龙所害呢?龙之不加害于越人,恐怕不是受了越人化装的蒙蔽,而是它甘心情愿如此。越人之化装,也不是存心欺骗,而是一种虔诚心情的表现。换言之,“断发文身”是一种图腾主义的原始宗教行为。断发文身的目的,固然是避免祖宗本人误加伤害,同时恐怕也是给祖宗便于保护,以免被旁人伤害。以上解释,可称为“避害说”。
至于许慎所谓“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之也”,可称为“尊荣说”。这一说似乎与图腾无关,其实不然。就现代人观点看来,人决不以像爬虫为尊荣。这完全是图腾主义的心理。图腾既是祖宗,又是神,人哪有比像祖宗,像神更值得骄傲的事呢!龙之所以有资格被奉为图腾,当然有个先决条件。定是假定了龙有一种广大无边的超自然的法力,然后才肯奉它为图腾;崇拜它,信任它,皈依它,把整个身体和心灵都交付给它。如果有方法使自己也变得和它一样,那岂不更妙?在这里,巫术——模拟巫术便是野蛮人的如意算盘。
(节选自闻一多《伏羲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图腾有两种,混合式图腾可以玄武神兽为例,化合式图腾可以中国龙为例。
B. 化合式图腾的形成,往往是实力较强的团族,兼并及同化其他团族的结果。
C. 认定图腾动物是祖先,装扮并摹仿其特性与动作,是少数民族的共同标志。
D. 图腾是部落子孙的监护神和防卫者,如果是毒虫或猛兽,其护卫功能更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古人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又说“画龙不成反类狗”,可见在龙的形象中糅合了马和狗的特征。
B. 瑶族祭狗王时“扣槽群号”,这个仪式有它的实际作用,现代世界的图腾团族舞会便继承了这个传统。
C. 一旦断发文身,模拟成龙,就是模仿了神的外形,能拥有神的无边法力,这便是巫术的如意算盘。
D. 龙是一种虚构的生物,但融合众家而成的龙图腾成了华夏文化的基石,中国人至今被称为龙的传人。
3. 下列选项,最能支持“避害说”的一项是(   )
A. 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注所当决者,因而治之。
B. 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
C. 每值正朔,家人负狗环行炉灶三匝,然后举家男女向狗膜拜。
D. 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
4. 作者强调,无法也不必分清古代传说中的龙蛇,理由何在?
5. 大禹是古史记载中的圣王,而《说文解字》中说“禹,虫也”,请依据本文观点对此加以解释。
【答案】1. C    2. B    
3. D    4. 无法分清,是因为龙图腾的主干和基本形态是蛇,其次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不必分清,是因为龙蛇不可分,更能确定龙是古代图腾社会的遗迹。    
5. 禹本是虫名,古代的“禹步”舞本是效仿蛇跳。虫往往是先民的部族图腾,有保佑民众,驱邪避害之用。禹为部族首领,护佑民众,治水有功,以虫名之,是对他的神化和尊崇。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认定图腾动物是祖先……是少数民族的共同标志”错误,原文为“图腾有动物,有植物,也有无生物,但最习见的还是动物”“如果图腾是一种动物,他们就认定那动物为他们的祖先,于是他们自己全团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也都是那种动物了”,可见图腾不一定是动物。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现代世界的图腾团族舞会便继承了这个传统”错误,原文相关内容为“这种风俗与现代世界各处的图腾团族举行舞会,装扮并摹仿其图腾的特性与动作,是同样性质的”,说“继承了这个传统”于文无据。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避害说”指装扮得像图腾,提醒祖宗认同,既是避免祖宗本人误加伤害,也是给祖宗便于保护,以免被旁人伤害。
A.是得到祖宗的帮助,不涉及避害。
B.“以五彩丝系臂”没有装扮成图腾,不凭之避害,不属于避害说。
C.是祈福,不属于避害说。
D.装扮得像图腾,是避免被祖宗本人误加伤害。属于避害说。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本题相关内容在第三段。
结合“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可知,无法分清,是因为龙图腾的主干和基本形态是蛇;
结合“金文龙字 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可见龙的基调还是蛇”可知,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
结合“这样看来,龙与蛇实在可分而又不可分。所以我们在引用古书中关于龙蛇的传说时,就无法也不必将它们分清”“惟其龙蛇分不清,我们才更能确定龙是古代图腾社会的遗迹”可知,不必分清,是因为龙蛇不可分,更能确定龙是古代图腾社会的遗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禹,虫也”,意味着治水的大禹和虫有很大关系,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分析概括即可。
结合“禹,虫也”“我国古代所谓‘禹步’的一种独脚跳舞,本是仿效蛇跳”可知,禹本是虫名,古代的“禹步”舞本是效仿蛇跳。
结合“凡图腾都是那一图腾团族的老祖宗,也是他们的监护神和防卫者,它给他们供给食物,驱除灾祸,给他们降示预言以指导他们趋吉避凶。如果它是一种毒虫或猛兽,那更好,因为那样它更能为儿孙们尽防卫之责”“断发文身的目的,固然是避免祖宗本人误加伤害,同时恐怕也是给祖宗便于保护,以免被旁人伤害。以上解释,可称为‘避害说’”可知,虫往往是先民的部族图腾,有保佑民众,驱邪避害之用。
“大禹是古史记载中的圣王”,他本为部族首领,护佑民众,治水有功,从而得到人们的敬爱,以虫名之,是对他的神化和尊崇。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家国图
聂鑫森
今夜,秋风飒飒,月亮很圆,月光好像是被风吹进窗口的,照出一地凉凉的银白。
满头华发的刘岳江和两鬓微霜的妻子张晓岚并排坐在床头,痴痴地望着对面墙上挂着的一幅《家国图》。
他们终于可以安安心心地回老家去了。
老家在湘西吉首乡下的天风镇。
他们在这工业重镇株洲,一待就是十五年。
老家的房子由一个远房侄儿看管,他经常会去打扫、通风,房子随时等待主人归来。儿子儿媳为他们置办了崭新的被子、床单、毯子和四季衣物,都已快递到家。随身带的行李也早料理清楚。到明天上午出发前,再把这幅《家国图》取下来,折叠好,放进行李箱就诸事齐备了。妻子忍不住说:“《家国图》一眨眼挂了十五年。我们来时,孙子正好三岁,要上幼儿园了。”
刘岳江点点头,说:“那年,你五十五岁,我六十岁,正好退休。儿媳来电话,说她辞退了保姆,麻烦我们去帮忙一阵,我们就来了。”
“在天风镇的天风中学,你教地理,我教数学,还有点儿名气,领导想延聘我们再干几年,可带孙子也是大事啊!这‘一阵’,就是十五年。”
“我教了一辈子地理,哪个地方的历史沿革、山形水势、物产气候我不烂熟于心?但去过的地方少,大多是从书本和图册中读来的。读万卷书我做到了,行万里路却差之甚远,没时间也没有经济实力。我们一直教的是高三毕业班的课,连寒假、暑假都要为学生补课。”说罢,刘岳江叹了一口气。
张晓岚也跟着叹了一口气,说:“儿子出生后,你从古诗‘行行重行行’中顿出两个字,叫他刘行行。想不到他倒是出行不止,大学毕业被招聘到株洲的光明数控机床厂,搞的是售前调试和售后服务,隔三岔五地出差。我们来了,才体会到年轻人的不容易。”
“儿媳也是,在旅游部做事,经常要去探访、考察国内的各条旅游线路,留下我们陪伴孙子。孙子上幼儿园时,常常做梦都哭喊要爸爸妈妈。其实我们也挂念儿子儿媳,古语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我也是。”
“于是,你买来二米乘二米的高档牛皮纸,用毛笔蘸红颜料画出一幅中国地图的外轮廓,再用浅灰线勾勒出各省的位置。然后,在湖南省的西端用绿色笔写下‘吉首’二字。再用蓝色笔在湖南省东部写出‘株洲’二字。你说我是教数学的,画线画圆都可以不用尺和圆规,先让我画一条从吉首到株洲的紫线条,表示我们从老家来到了新家。”
“乡愁是同等的,你不能缺席。”
“以后呢,待孙子睡了,往往是十点后我们就‘上班’了。出差了的儿子或儿媳,有时他们双双在外,这时候会有电话来,说他们到什么地方了,我们就用红铅笔画线标出儿子从株洲到了某地,然后又去了某地,儿媳则用绿线。”
“如果他们时间充裕,我就在电话里介绍这个地方有什么奇山异水、名胜古迹、经济开发区、新城区,得闲时可以去看一看。”
“你说,这可以让人生发一种实实在在的家国情怀,所以这个地图叫《家国图》,当然,也寄托了我们对后辈的关爱与牵挂,还让我们沉浸在本职工作的氛围里,快活得很哩。”
“对,记得吗?孙子读初中时,有一夜,他在梦中醒来,蹑手蹑脚来到门外,听我给他妈妈讲新疆的葡萄沟、魔鬼城、火焰山、坎儿井。谁知第二天上午的地理考试竟有相关的题目,他全答对了。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这回事,是第二天中午吃饭时孙子说的。”
两个人都忍不住笑起来,是拼命压住声音地笑,很开心。
“《家国图》是第几张了,晓岚?”
“数字我不会记错。基本上是两年一张,以前的七张你都寄回老家了,由侄儿代收再锁进你书房的一个箱子里。这是第八张,今年元旦启用的,儿子的红线,儿媳的绿线,只有寥寥可数的几条。儿子如今是总工程师,主要精力放在厂里,抓全面的技术工作;儿媳当上了工会主席,也不用经常出差了。图上属于我们的紫线,依旧标着从吉首到株洲,只是又新添了一条从株洲回吉首的紫线。但孙子考上了北京的清华大学,你让我画了一条由株洲到北京的金线。”
“孙子毕业后,会到哪里去打拼,那么这条金线就会延伸到哪里。可惜我们年纪大了……但我们可以珍惜有限的时日,‘行行重行行’,去好好地看看祖国的锦绣河山,让那条紫线标示在图上。”
“我也是这么想的。知我者,岳江也。”
“睡吧,睡吧,早过子夜了。”
“……好的,好的……”
老两口回到了湘西吉首天风镇的老家。
走的时候,儿子儿媳恳请他们不要带走墙上的《家国图》。回到老家的他们,在探亲访友、畅叙别情之后,开始了有计划的旅游。
第一次出门远游,去的是云南昆明,登大观楼,访石林,去西山谒拜国歌作曲者聂耳之墓。晚上,在下榻的宾馆,刘岳江打电话向儿子报平安,还说了许多感受。不一会儿,张晓岚的手机上出现了视频,是儿媳发来的:《家国图》上,她画了一条从吉首连向昆明的紫线!
“老头子,他们在牵挂我们哩!”
“他们要留下《家国图》时,我就知道了。紫线他们还会画下去的,我相信。”
(有删改)
文本二
作为散文体的小说,必有闲话的设置。闲话是指不直接去描写和表现故事情节的文字,但却能从不同角度去增加故事和情节的魅力,多侧面展示出小说中人物的生存境遇、性格特征、胸襟气度,而不像有的小说的写法——贴着故事和情节写,贴着人物写,体现的是一种散文化的从容而儒雅的格局。
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重在故事的起承转合,不注重用过多文字写环境(包括天气、地理、民俗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环境也就是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写山神庙也是极简单的,却对表现人物形象有独到的作用。到了《红楼梦》则有很大的改观,在闲话的设置上有许多启迪读者的地方。
闲话尽管不直接描写故事和情节,但绝不是可以天南海北地乱扯胡说,或炫博学广闻,或只为增加文字的数量。小说的闲话,有一个大体的规范,虽不直接写故事,但对故事行进有一种暗示的作用,对情节的铺排有一种渲染的效果。
我们在阅读一些闲话艺术运用得极好的经典小说之后会发现,闲话在小说各个部分的奇妙使用,使简单的故事变得异彩纷呈。一方面减缓了故事和情节发展的速度,甚至使其暂时停顿,因而使故事的长度扩展了;另一方面营造了故事和情节的暗示意味,使其在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色上,凸显更多的瑰丽风韵。
此外,闲笔的运用,因为它不是直接描述故事和情节,也就减少了故事和情节成为小说主体的常例,使小说的文体具有散文化的倾向,或者说改变了小说的文体性质,使之介乎小说与散文之间,使虚构的成分变得微不足道,因而更让人信服其真实性。
散文化小说,我以为最好的方法,是闲话艺术的纯熟运用。
(摘编自聂鑫森《小说创作的闲话艺术》)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国图》是一张手绘地图,也是本文构思的重要依托,情节的展开、情感的表达都凝聚于图中。
B. 刘岳江教了一辈子地理,却没机会去游览自己从课本上熟知的山形水势,所以他拒绝了学校的延聘,选择离乡带孙子。
C. 小说虽然是用对话来推动情节,但情节的运行中不乏线索、伏笔、照应等结构技巧。
D. 小说的语言隽雅平实,具有个性化色彩,如“历史沿革”“乡愁是同等的,你不能缺席”等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拜会邢夫人和王夫人的情节是闲笔,因为这部分内容减缓了情节发展的速度,只是进一步凸显了贾府的社会地位。
B. 文本一第1段的景物描写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那雪正下得紧”都是闲笔,其作用也完全相同。
C. 文中孙子偷听爷爷讲新疆地理得高分的情节是闲笔,其作用是烘托人物形象,照应上文。
D. 沈从文的《边城》中关于端午节捉鸭子习俗的描写是闲笔,其主要作用是减缓故事的进度,使情节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8. 结合文本二,概括小说闲话艺术的作用。
9. 有人认为聂鑫森先生的小说表现出“深切的人文情怀和高雅的文化品格”。如果以此为主题写一则《家国图》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答案】6. B    7. C    
8. ①闲话环境,可以突出人物形象。②闲话暗示故事行进,渲染情节的铺排。③闲话既可以调整小说叙述的速度,又可以改变小说的文体性质。    
9. ①人物的言行突出人物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品格。②利用“闲话”的艺术,显现出“散文体小说”的艺术特色。③讲究行文的从容、遣词造句的隽雅,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所以他拒绝了学校的延聘,选择离乡带孙子”错误,由原文“还有点儿名气,领导想延聘我们再干几年,可带孙子也是大事啊!这‘一阵’,就是十五年。”可知刘岳江拒绝延聘的原因是对后代的关爱,而不是游览山水。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黛玉拜会邢夫人和王夫人的情节是闲笔”错误,由原文“闲话是指不直接去描写和表现故事情节的文字,但却能从不同角度去增加故事和情节的魅力,多侧面展示出小说中人物的生存境遇、性格特征、胸襟气度,而不像有的小说的写法——贴着故事和情节写,贴着人物写,体现的是一种散文化的从容而儒雅的格局”可知,这里是为了突出小说红楼梦的层级观念,推动情节发展,不是闲笔。
B.“其作用也完全相同”错误。①“那雪正下得紧”出现在故事的高潮部分,其作用有:为人物活动渲染紧张气氛,暗示矛盾正在酝酿、情节渐趋高潮。②《家国图》开篇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宁静祥和的氛围,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所以两者的作用不同。
D.“闲笔,其主要作用是减缓故事的进度,使情节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错误,文中多次写到端午节捉鸭子的情节,每一个端午节都与翠翠的爱情有关,所以不是闲笔,其主要作用是推动情节发展。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写环境也就是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写山神庙也是极简单的,却对表现人物形象有独到的作用”可知,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是一种闲笔,具有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②由原文“小说的闲话,有一个大体的规范,虽不直接写故事,但对故事行进有一种暗示的作用,对情节的铺排有一种渲染的效果”可知,闲话在小说情节方面的作用,可以暗示故事行进,渲染情节的铺排。
④由原文“因为它不是直接描述故事和情节,也就减少了故事和情节成为小说主体的常例,使小说的文体具有散文化的倾向,或者说改变了小说的文体性质,使之介乎小说与散文之间,使虚构的成分变得微不足道,因而更让人信服其真实性”可知,闲话对小说的叙述速度和文体的影响,既可以调整小说叙述的速度,又可以改变小说的文体性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要求给小说《家国图》写小评论,评论的主题是“深切的人文情怀和高雅的文化品格”,换言之,即《家国图》是怎样表现出“深切的人文情怀和高雅的文化品格”的。
作答时,需仔细品读文本,然后围绕“人文情怀”和“文化品格”多角度提炼出答题要点,无须具体阐述。①角度小,有针对性。②可褒可贬,观点要明确。③紧扣评论对象,言之有物。
小说塑造了一对教师夫妻,他们有精湛的职业技术,有浓浓的家国情怀,也有高雅的志趣和追求,他们身上展现出“深切的人文情怀和高雅的文化品格”;
作者在讲述故事时,用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充分利用闲话使简单的故事异彩纷呈,故事的讲述体现出作者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品格;
整篇文章从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从容隽雅,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文侯封太子击于中山,三年,使不往来。舍人赵仓唐进称曰:“为人子,三年不闻父问,不可谓孝;为人父,三年不问子,不可谓慈。君何不遣人使大国乎?”太子曰:“愿之久矣。未得可使者。”仓唐曰:“臣愿奉使。侯何嗜好?”太子曰:“侯嗜晨凫,好北犬。”于是乃遣仓唐绁北犬,奉晨凫,献于文侯。
仓唐至,上谒曰:“孽子击之使者,不敢当大夫之朝,请以燕闲,奉晨凫敬献庖厨,绁北犬敬上涓人。”文侯悦曰:“击爱我,知吾所嗜,知吾所好。”召仓唐而见之,曰:“击无恙乎?”仓唐曰:“唯,唯!”如是者三,乃曰:君出太子而封之国君名之非礼也文侯怵然为之变容,问曰:“子之君无恙乎?”仓唐曰:“臣来时,拜送书于庭。”文侯顾指左右,曰:“子之君长①孰与是?”仓唐曰:“《礼》,拟人必于其伦。诸侯毋偶,无所拟之。”曰:“长大孰与寡人。”仓唐曰:“君赐之外府之裘,则能胜之,赐之斥带②,则不更其造。”文侯曰:“子之君何业?”仓唐曰:“业《诗》。”文侯曰:“于《诗》何好?”仓唐曰:“好《晨风》《黍离》。”文侯自读《晨风》,曰:“子之君以我忘之乎?”仓唐曰:“不敢,时思耳。”文侯复读《黍离》,曰:“子之君怨乎?”仓唐曰:“不敢,时思耳。”文侯于是遣仓唐赐太子衣一袭,敕仓唐以鸡鸣时至。
太子迎拜,受赐,发箧,视衣尽颠倒。太子曰:“趣早驾,君侯召击。”仓唐曰:“臣来时不受命。”太子曰:“君侯赐击衣,不以为寒也。欲召击,无谁与谋。故敕子以鸡鸣时至,诗曰:‘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遂西至谒文侯。大喜,乃置酒而称曰:“夫远贤而近所爱,非社稷之长策也。”乃出少子挚,封中山,而复太子击。故曰:“欲知其子,视其友;欲知其君,视其所使。”赵仓唐一使,而文侯为慈父,而击为孝子。
(节选自刘向《说苑•奉使》,有删改)
【注】①长:读cháng。②斥带:大丝带,又称为“绅”。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 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出[A]太子而封之[B]国[C]君名之[D]非[E]礼也[F]文侯怵[G]然为之[H]变容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伦,类,与《过秦论》中“……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的“伦”词义相同。
B. 偶,匹敌,相提并论,和《与妻书》中“汝幸而偶我”的“偶”词义不同。
C. 发,打开,与《庖丁解牛》中“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发”字词义相同。
D. 趣,通“促”,赶快,与《兰亭集序》中“趣舍万殊”的“殊”词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仓唐认为,魏文侯和太子击父子之间三年未通音信,可谓不慈不孝,违背人伦,因此劝谏太子派人出使大都,并推荐自己。
B. 赵仓唐出使前特意向太子询问魏文侯的嗜好,到达后上书求见并敬献晨凫、北犬,这是为了投其所好,动之以情,有助于进谏。
C. 赵仓唐在回答魏文侯问话时,从容得体,引用礼制,既维护了太子击的身份,又劝谏了魏文侯应遵守礼仪、礼义,以理服人。
D. 作者认为,赵仓唐出使达成了使三人获利的目标:魏文侯有慈父之名,太子击恢复地位且有孝子之称,小儿子挚分封中山国。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侯顾指左右,曰:“子之君长孰与是?”
(2)乃置酒而称曰:“夫远贤而近所爱,非社稷之长策也。”
14.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赵仓唐、魏文侯、太子提及《诗经》的不同意图。 
赵仓唐 _________________
魏文侯 _________________
太子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0. CDF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