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邢襄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河北省邢台市邢襄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三语文考试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很多的怪现象就产生了。思想一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比
试题预览
高三语文考试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很多的怪现象就产生了。
思想一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比如说,坚持中央的统一领导,变成了“一切统一口径”。违反中央政策根本原则的“土政策”要反对,但是也有的“土政策”确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得到群众拥护的。这些正确政策现在往往也受到指责,因为它“不合统一口径”。
思想一僵化,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不讲党性,不讲原则,说话做事看来头、看风向,满以为这样不会犯错误。其实随风倒本身就是一个违反共产党员党性的大错误。独立思考,敢想、敢说、敢做,固然也难免犯错误,但那是错在明处,容易纠正。
思想一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书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搬照转。把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对立起来。
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大家认为进行这个争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从争论的情况来看,越看越重要。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不但中央、省委、县委,就是一个工厂、一个机关、一个学校,也都要实事求是,都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想问题、办事情。
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希望各级党委和每个党支部,都来鼓励、支持党员和群众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都来做促进群众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工作。
(摘自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二:
《解放思想》(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邓小平文选》中最重要的篇目之一,它以高屋建瓴之势针砭时弊,对于今天我们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把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到工作全过程。贯穿于《解放思想》全篇的实事求是思想,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我们党依靠实事求是从历史走向现实,还要依靠实事求是更好走向未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了社会活力,这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取得的。面对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变化,我们仍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牢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国情,把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贯穿到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被誉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继承光荣传统,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我们要继承发扬《解放思想》蕴含的改革创新精神,面对我国新一轮改革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把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要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与加强顶层设计结合起来,把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改革在新发展阶段打开新局面。
(摘编自李源正《改革开放的宣言书—重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邓小平强调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旗帜鲜明地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观点。
B. 我们党搞革命取得胜利和实现四个现代化要靠实事求是,我们党从历史走向现实和未来要靠实事求是。
C. 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也是一场争论,邓小平的表态使这场争论没有必要而停止了。
D. 材料二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阐释了邓小平《解放思想》的现实意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认为思想僵化会导致亡党亡国,邓小平认为解放思想关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可见毛泽东认为解放思想更重要。
B. 实事求是地想问题、办事情,这样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多了,勇于思考、探索、创新的闯将涌现了,有利于我们的事业。
C. 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样的现实国情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
D.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我们就能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 下列选项,不能直接且主要体现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的一项是(   )
A. 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强调干革命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战争时期,他对脱离实际、以偏概全的做法进行了批评。
B. 一九七七年二月七日,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提出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不能一切从本本出发,不能照搬照抄。
C.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邓小平曾指出:我们的目标,是第一步到二○○○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雄心壮志太大了不行。
D. 邓小平引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避免了两个方面的极端化和片面性。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中反复的论证效果。
5.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以下内容。
邓小平同志当年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推动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邓小平同志被誉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
【答案】1. C    2. B    
3. D    4. ①使用反复的形式论证,“思想一僵化”间隔反复,引导三个分论点,从三个方面展开深入论证,使说理更加透彻。
②使用反复的形式论证,具有强调作用,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气势和效果,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 ①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理论支撑。
②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推动改革开放,推动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③面对我国新一轮改革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继续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解析】
【整体分析】这两则材料通过引用邓小平和习近平等人的讲话,强调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文章指出,思想僵化会导致社会停滞,解放思想则能推动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建设。通过对比历史和现实,文章论证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功的关键。文章还强调了在新时代继续坚持和发展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C.“邓小平 表态使这场争论没有必要而停止了”不合文意,原文是“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大家认为进行这个争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从争论的情况来看,越看越重要……”。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可见毛泽东认为解放思想更重要”分析不当,毛泽东与邓小平都认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很重要。
C.“这样的现实国情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强加因果,原文是“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这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取得的。面对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变化,我们仍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我们就能……”说法绝对,从原文“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来看,“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不构成充分条件。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D.主要体现的是邓小平全面认识事物、辩证处理问题的思想,不能直接且主要体现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反复论证的效果在于强调和强化观点,使读者对核心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材料一使用反复的形式论证,“思想一僵化”间隔反复,从三个方面阐述“思想僵化”的危害,引导三个分论点“思想一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思想一僵化,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思想一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从三个方面展开深入论证,使说理更加透彻。
这种反复不仅增强了说服力,还使论证更加严密和有力,增强语言的表达气势和效果,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两者都强调解放思想在推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连续性和创新性。
由“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了社会活力,这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取得的”可知,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理论支撑。
由“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了社会活力,这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取得的”可知,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推动改革开放,推动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由“面对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变化,我们仍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牢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国情,把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贯穿到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可知,面对我国新一轮改革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继续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麦
乔叶
如果还是小时候的福田庄,如果我还在福田庄,这时节就该能吃上碾馔。青黄不接时它是过渡的应急,饱腹无忧时它便是应季的美味。对我来说它不是词儿,它就是一股气息。把籽粒饱满却还没有变得坚实的青青麦穗割下,揉搓,去掉还没有变得焦脆的麦芒,再去掉还没有变得焦黄的麦壳,那柔嫩得如少女一样的麦粒就裸呈了出来。然后放到石磨上一遍一遍地碾,碾成青绿色的小条条,就成了碾馔。用蒜炒一下就很清香可口,如果奢侈一点儿,再破上个鸡蛋,那清香就变成了浓香。当时吃时也不觉得怎样,如今想起来顿时口舌生津。
碾馔吃过没几天,便是秋麦,村里人有时也说麦秋,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和麦用在一起的秋和秋天的秋是两回事。秋麦的秋是动词,意为收获。麦秋的秋是形容词,意为成熟。总之,秋和麦搭配在一起,就是福田庄要割麦子的关键时刻。庄稼庄稼,粮食没有装到仓里,那就都是假的。家家都在田里打仗,人人都在田里打仗,“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怎么能舍得丢呢?一穗也舍不得丢,一粒也舍不得丢,常常是在晚上还要加夜班的。晚上凉快,更重要的是夜露的滋润使得麦穗不会过于焦脆,能有效地减少麦粒掉到地里的损耗。为秋麦加夜班,多值当。奶奶说。
这时父亲照例会被奶奶喊回来。后来我才知道,尽管他的户口早已迁到了象城,可不知怎的村里也给他分了地。在福田庄,他还有地。奶奶需得做饭,还需带着我,没办法下地,如果父亲不回来,三个人的地就只能指靠叔叔一个人。奶奶说,这可不中。
其实即便是父亲回来,干活儿也不怎么中。一个是书生,一是个瘸子,怎么能比得了其他家的人手?好在他们不偷懒,也好在麦垄总是越割越短,不会越割越长。更好在,干着干着,就会有人来帮忙。通常是在黄昏时分,奶奶一手拉着我,一手提着篮子,篮子里是刚出锅的油饼,由雪白的笼布包着,一层层葱花一层层油,面香冲出薄布。碰到人打招呼,贴晌去呀?奶奶响亮地回答:贴晌去!宽回来了吧?不回来能中?在地里呢。
到了地头,远远地便能看到父亲和叔叔在割着麦子,地显得很大,衬得人很小。奶奶抱着我,坐在地头等着。暮色渐浓,村庄里炊烟四起。我说饿了,奶奶便撕一小块油饼给我吃。吃饱了,我昏昏欲睡着,听奶奶打着扇子扯闲话。等到这一垄终于割完,奶奶用水壶给父亲和叔叔冲洗一下手,让他们坐下来吃饼。正吃着,便有人喊着父亲和叔叔的名字:
壮——
宽——
七娘会叫秋旺和春旺来,大耳朵全也会带着他的兄弟来,总之是,三三两两的,会来上几个人。这时他们已经忙完了自家的地,也吃过了饭,专意来给我家干。地里突然热闹起来,他们边干着边和父亲寒暄,问他请了几天假,问他的工作,问他的工资,问什么事该怎么办,一垄垄的麦子就在这些话里被割净,变成了麦茬。有时他们也不说什么,只是埋头干着。奶奶看着这情形便会感叹:人少好吃饭,人多好干活,还真是这个理儿。
往往是一割完麦子父亲就回了象城。多年之后我才明白奶奶为什么一定要叫他回来。其实她从来没指望他能干多少活儿,他的回来具备的是典型的象征意义:都看见了吧,这个远在象城的很有本事的儿子多孝顺,多听我的话。你们给他家帮的忙不会白白浪费,他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笔人情债,你们不会亏本。
“麦收有五忙,割拉打晒藏。”麦子割完后的重头戏是打场,也总有人帮忙的。开始是用牲口拉着碌碡碾场翻场扬场。我家每次扬场大耳朵全必来,扬得又快又净。后米就有了半自动化的脱粒机,就是一个砖砌的洞,里面安着一个大风叶,俗称“老虎洞”,因它张嘴吞麦的样子很像老虎。脱粒时最出力的活就是把麦穗送进老虎口,这里若是入得快就能省时省钱。这时是连中午都不休息的,因为中午天气最热,麦子最脆,脱粒的效果最好。可此时也最苦,任谁在老虎口站那么一会儿,就会变成一个“黑人”。
脱净的麦粒就能颗粒归仓了?当然不能。还要晒。太阳出来了摊开晒,用木锨子摊得匀匀的、薄薄的,再如犁地一样一遍遍地在上面画线,把麦粒画成一沟沟,一沟翻压着一沟,就都晒到了。太阳落前就要赶紧把麦粒拢成堆儿。晒玉米要放凉了收,晒麦子要趁热收,若放凉了再收就易生牛,别称“铁鼓牛”,在福田庄这里被极简称呼成了“牛”。后来我查了一下,它学名叫“谷象”,和“故乡”同音。
麦子晒好后,另一个时刻便郑重来临:存新粮。奶奶卧室的角落里,一溜儿放着三口大缸,每一口缸都被一张硬苇席子收成一个圆,扎在缸口,称之为圈,后来我才知道,这种结构就是囤这个字的本义。要存新粮,得先把陈粮倒出来,我不爱干这活儿。陈粮的陈气我不喜欢闻,新粮的土气也不想忍受。是的,翻晒好的麦子看着虽很干净,却还是有土。所谓的土气从这新麦身上就能领略得淋漓尽致。当你来到缸边,把麦子往缸里倒时,那一股冲腾而上的气,就是土气。每次被土气呛得让我忍不住对奶奶发牢骚时,她老人家都会说:你是饿得轻。老话说得好,富不盖房,穷不卖粮。家有存粮,心里不慌。恁好的粮,咋还敢嫌弃。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介绍了碾馔从割下、揉搓、碾磨到下锅炒的制作过程,碾馔色香俱全,富有质感,“我”对碾馔甚是怀念。
B. 小说分别介绍了传统的打场和后来半自动化的“老虎洞”脱粒,在对比中突出了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发展进步。
C. 小说中秋旺、春旺和大耳朵全等对“我”家的热心帮忙,既是乡村社会互助精神的体现,也是乡村社会的人情往来。
D. 小说中“再破上个鸡蛋”“多值当”“可不中”“贴晌去”等方言俚语的运用,富有生活气息,使小说具有乡土特色。
7. 关于文中“脱净的麦粒就能颗粒归仓了?”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脱净的麦粒就能颗粒归仓了?当然不能。还要晒”的设问引出了下文的内容,写晒麦子的重要性和过程。
B. 晒麦子的场景具有画面感,先用“匀匀的”“薄薄的”写把麦子摊开,再用“一遍遍”“一沟沟”写晒麦子如犁地一样。
C. 晒麦子看起来简单,其实也有技巧,与晒玉米“要放凉了收”不同,晒麦子“要趁热收”,若放凉了再收就容易生虫子。
D. 福田庄人称“谷象”为“牛”,表现了他们对害虫的警惕;“我”认为“谷象”与“故乡”同音,表现了“我”的诗意联想。
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不回来能中?”含意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9. 文中多处出现“如今想起来”“碾馔吃过没几天,便是秋麦”“麦子割完后”“麦子晒好后,另一个时刻便郑重来临”等表示时间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D    
8. ①每到秋麦时节,奶奶会喊父亲回来,父亲应该回来。父亲在福田庄还有地,如果父亲不回来,三个人的地就只能指靠叔叔一个人。
②奶奶叫父亲回来,没指望他能干多少活儿,是想让他记着乡亲们帮忙的人情,也让乡亲们看到儿子的孝顺。    
9. ①通过叙述时间的跳跃,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交织,行文跌宕起伏。
②主体内容按照时间的推移叙述,有一种时间流动和秋收时节忙而不乱的节奏感,与题目“秋麦”呼应。
③展示了“秋麦”时从割麦、打场晒麦子到存新粮的过程,使主体内容情节脉络清晰。
【解析】
【整体分析】乔叶的《秋麦》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福田庄的农忙生活,展现了乡村的质朴与温情。文章以“我”的回忆为线索,详细描述了碾馔的制作、秋麦的收割、打场和晒麦的过程,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通过对父亲、奶奶和乡邻们的描写,突出了乡村社会的互助精神和人情味。小说语言生动,方言俚语的运用增强了真实感和亲切感,表现了对故乡生活的深切怀念和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赞美。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分析鉴赏的能力。
B.“在对比中突出了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发展进步”分析不当,没有运用对比,也不是突出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发展进步。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段落的能力。
D.“表现了他们对害虫的警惕”“表现了‘我’的诗意联想”属于过度解读和拔高分析。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由“这时父亲照例会被奶奶喊回来”“在福田庄,他还有地”“奶奶需得做饭,还需带着我,没办法下地”可知,每到秋麦时节,奶奶会喊父亲回来;如果父亲不回来,三个人的地就只能指靠叔叔一个人,所以父亲也应该回来。
由“其实即便是父亲回来,干活儿也不怎么中”“多年之后我才明白奶奶为什么一定要叫他回来。其实她从来没指望他能干多少活儿,他的回来具备的是典型的象征意义:都看见了吧,这个远在象城的很有本事的儿子多孝顺,多听我的话。你们给他家帮的忙不会白白浪费,他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笔人情债,你们不会亏本”可知,奶奶叫父亲回来,没指望他能干多少活儿,是想让他记着乡亲们帮忙的人情,也让乡亲们看到儿子的孝顺,更是为了回应村里人的帮助,体现了感恩之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效果的能力。
从行文结构上看,“如今”“便是秋麦”“麦子割完后”“麦子晒好后”这些表示时间 语句,增强了叙述的层次感和节奏感,且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交织,使行文跌宕起伏。
全文依照时间的顺序推进叙述,时间的流动与秋收的节奏同频,增强了故事的节奏感,与与题目“秋麦”呼应。
这些时间标志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进程和情节的推进,展示了“秋麦”时从割麦、打场晒麦子到存新粮的过程,使情节发展更加自然流畅,主体内容情节脉络清晰。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仪相秦,谓昭雎曰:“楚无鄢、郢、汉中,有所更得乎?”曰:“无有。”曰:“无昭过、陈轸有所更得乎?”曰:“无所更得。”张仪曰:“为仪谓楚王逐昭过、陈轸,请复汉中。”昭雎归报楚王,楚王说之。有人谓昭过曰:“甚矣,楚王不察于尊名者也。韩求相工陈藉而周不听,魏求相綦母恢而周不听,何以也?周君曰:‘是列县畜我也。’今楚,万乘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主也。今仪曰逐君与陈轸而王听之,是楚自行不如周,而仪重于韩、魏之王也。且仪之所行,有功名者秦也,所欲贵富者魏也。欲为攻于魏,必南伐楚。故攻有道,外绝其交,内逐其谋臣。陈轸,夏人也,习于三晋之事,故[注]逐之,则楚无谋臣矣。今君能用楚之众,故亦逐之,则楚众不用矣,此所谓内攻之者也,而王不知察。今君何不见臣于王,请为王使齐交不绝。齐交不绝,仪闻之,其效汉中必缓矣。是昭雎之言不信也,王必薄之。”
(选自《战国策•楚策》,有删改)
材料二:
陈轸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太史公曰: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注]故:这里相当于“若”,表假设。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世恶A苏秦者B以其C先死D而仪E振暴其短F以扶其说G成H其衡道。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万乘,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拥有“万乘”的国家实力较强。
B. “王必薄之”与“日薄西山”(《陈情表》)两句中的“薄”词义相同。
C. 这里的“信”与《谏太宗十思疏》“信者效其忠”中的“信”词义不同。
D. “忠且见弃”与“信而见疑”(《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见”词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仪在秦国做相国时,让楚国的昭雎对楚王说若赶走昭过、陈轸,他可以让秦王把汉中归还给楚国,楚王听到后很高兴。
B. 有人对昭过说,楚王是天下贤明的国君,如果楚王听信张仪的话,那么楚国就会使自己不如周朝,把张仪看得太过重要。
C. 陈轸与张仪一起侍奉秦惠王,都受到重用。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说,陈轸出使秦、楚之间,只为自己谋划而不为大王着想。
D. 陈轸向秦惠王表忠心,说如果自己对国君不忠,楚王不会认为他是忠臣。秦惠王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于是很好地对待他。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亦逐之,则楚众不用矣,此所谓内攻之者也,而王不知察。
(2)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14. 太史公说张仪“行事甚于苏秦”“真倾危之士”,两则材料中哪些内容体现了太史公的说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DG    
11  B    12. C    
13. (1)如果也赶走您,那楚国的民众就没有人指挥了,这就是所说的内攻的战术,可是楚王不能知晓明察。
(2)秦惠王最终任用张仪做宰相,而陈轸投奔楚国。楚王没有重用陈轸,却派他出使秦国。    
14. ①张仪在秦国做相国时,想在秦国建立功名,想从魏国取得富贵,而让昭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摸底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河北省保定市定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