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新高考Ⅱ卷)01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新高考Ⅱ卷)01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新高考Ⅱ卷专用)01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
试题预览
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新高考Ⅱ卷专用)01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庙底沟文化中,“花”是一个很特殊的意象。花瓣纹是庙底沟彩陶上的典型纹饰。古汉语里“花”“华”同音,“华”的本义为“花”,金文中的“华”字就是花朵加上花蒂的样子,有学者指出,庙底沟彩陶上的花瓣纹,或许就是华夏之“华”的由来。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曾提出中国史前文明的“重瓣花朵”格局,这一格局即形成于庙底沟时代,作为庙底沟文化中心区域的豫晋陕交界一带,就是“花心”。
庙底沟彩陶注重颜色和纹饰的对比、图案的对称和均衡,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彩陶是在坯体上先绘再烧,颜料需要耐高温,因此选材较少,一般只有黑、红、褐(黄)、白几种。纹饰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通过连续、反复、对称、共用等构图方式,组合成多种母题纹样。其中两种最为常见,一是以圆点、弧线三角形为元素组合成的花卉纹,也被称为“旋纹”,二是花瓣纹。此外还有象生万物的鸟纹、鱼纹、蛙纹、人面纹以及抽象的平行线、网格等。
彩陶纹饰流畅的线条和出露的笔锋,说明彩绘用的是类似“毛笔”的工具。有的纹饰是以图案间的留白来体现的,即“阴纹”或“地纹”,从阴与阳的角度审视,纹饰呈现不同的艺术效果。中国传统绘画“计白当黑”的理念,当时已有体现。写实与抽象的意向表达、阴纹与阳纹的相互衬托、平视与俯瞰的视觉效果,体现出先民成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情趣。
(摘编自周飞亚《庙底沟彩陶的“浪漫旅程”》)
材料二
中国史前时代,最重大的文化事件之一是彩陶文化的产生。如同文字书写了中国的历史那样,彩陶以其独特的隐喻的方式,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北方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大半个中国的史前历史,尤其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史、心灵史。黄河流域的彩陶,以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的彩陶最为发达,特别是庙底沟文化的彩陶,是史前中国彩陶发展到鼎盛时期的典型代表,是史前中国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史前时期创作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品,它的影响所及,达到了整个黄河流域的上游至下游地区,掀起了中国史前艺术的浪潮。
庙底沟文化彩陶有象生的鸟纹和鱼纹,更多的是几何纹样。几何纹样富于变化,仅直线几何纹样就有宽带纹、网格纹、四边形纹、多边形纹、三角纹、菱形纹;另外,还有大量的弧线几何纹,包括曲线纹、弧线纹、连弧纹、弧边三角纹等构成种种沿陶器器腹展开的图案。在显花技术上,庙底沟文化彩陶被认为有阳纹和阴纹两个系统。所谓阳纹,是用黑彩,极个别是其他色彩,在红色或淡黄色的陶衣或陶胎的原色上直接描绘出来的纹样;所谓阴纹,通常也叫地纹,是以阳纹为底衬,陶衣或陶胎底色所呈现出来的花纹。阳纹和地纹,是从里外、正反的视线,审视纹样构图的视觉效果。
考古学家在解读彩陶纹样时,基本依据阳纹进行释读,也有相当一部分彩陶,地纹的画面显得统一而显著,由此被认为是彩陶所要表现的真正主题。庙底沟文化中很早就命名的一类“西阴纹”,指的就是由连续弧纹和弧边三角围成连续的“角状”地纹。作为庙底沟文化的流行的花纹之一的各类花瓣纹,是用地纹释读的方式判识的结果。花瓣是由弧边三角围成扁豆英或圆豆英状的封闭地纹,外形酷似花瓣,因而名之。花瓣纹有双瓣、三瓣、四瓣、多瓣、杂瓣之分。同时,在庙底沟文化彩陶中,一些地纹呈长豆荚状纹样,豆荚伸出的长角尖端并不封闭,而是以各种弯曲变化的形态相互勾连,组合成一个曲线纹样。这类纹样,通常被描述为“圆点勾叶弧线三角曲线纹”,也有其他一些类似的描述。苏秉琦说:“庙底沟类型的主要特征之一的花卉图案彩陶可能就是华族得名的由来,华山则可能由于是华族最初所居之地而得名。”由此,“花卉”说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广泛而深远。近年来,王仁湘先生再用地纹的读法,重读似乎已经成定论的花卉纹,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天地,映入他眼帘的是一个律动的世界,表现的纹样都是旋纹:半旋、双旋、叠旋、杂旋、混旋,并认为这些纹样一目了然。王仁湘先生认为所谓的“花卉”,读地纹是旋纹,旋纹才是庙底沟人群所真正要表述的意念。那么旋纹背后又有怎样的玄机?王仁湘说,“彩陶上的旋纹,是用于描述某天体运行的方式”,“可能表达的就是太阳的运行方式,或者还有它运行的轨迹,甚至还表达了某些特别的天象”,“可以假设或猜想为原始宇宙观体”,当然这一结论也“还有待更深的论证”。
庙底沟文化彩陶中的鱼纹、鸟纹,形象生动,一眼便知。更多的则是如上所述,无所不在的几何纹。据研究,一部分风格相同的几何纹样,是由鱼纹和鸟纹抽象演绎的结果。鱼、鸟的形体被肢解,演变为不同的几何纹样元素,再重新排列组合。鱼和鸟的原形,在渐次的重组过程中,一点点地远去。重新组合成的画面,失去的是鱼、鸟的外形,保存的是它们的神韵。
(摘编自刘学堂《庙底沟彩陶阴纹读法辨析》)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各图示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由弧边三角围成扁豆荚状的封闭地纹
B. 
抽象化、被肢解的鱼形阳纹
C. 
由连续弧纹和弧边三角围成的连续性“角状”地纹
D. 
圆点勾叶弧线三角曲线、多瓣式地纹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庙底沟彩陶上的网格纹、三角纹、菱形纹、曲线纹、弧线纹、连弧纹等纹样属于几何纹,鸟纹、鱼纹、蛙纹等属于象生纹。
B.庙底沟彩陶上的纹饰图案是用类似“毛笔”的工具绘出的,纹饰图案间的留白,反映出中国传统绘画“计白当黑”的自觉意识。
C.中国在彩陶文化时期尚无文字记载的历史,要了解这一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史和心灵史,就需要对同期的彩陶进行研究。
D.庙底沟文化彩陶分为阳纹和阴纹两个系统,简单说,阳纹就是用色彩直接描绘出的纹样,阴纹是通过阳纹衬托出来的纹样。
3.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坯体只有黑、红、褐、白等几种颜色,因此,庙底沟彩陶是在坯体上先绘再烧。
B.庙底沟文化彩陶影响范围在黄河流域的上游和下游地区,它是黄河流域彩陶的代表。
C.由鱼和鸟的原形抽象演绎以后形成的几何纹,可以一眼就识别出鱼和鸟原来的形状。
D.2024春晚关于华夏的“华”在古代有花朵之意的说法或与庙底沟彩陶研究成果有关。
4.请结合材料二,将下表①-④处补充完整。(4分)
研究者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最终结论
苏秉琦 地纹释读法 ② ③
王仁湘 ① 旋纹 ④
5.研究庙底沟彩陶纹样具有怎样的价值?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1.(3分)D    2.(3分)B    3.(3分)D
4.(4分)①地纹释读法    ②花瓣纹    ③庙底沟花卉图案彩陶可能就是华族得名的由来    ④庙底沟彩陶上的旋纹,是用于描述某天体运行的方式
5.(6分)①对探究华夏之“华”的由来具有启示作用。②有助于了解我国先民的绘画技巧和审美情趣。③有助于了解我国史前人们对自然、宇宙的认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应是:由连续弧纹和弧边三角围成的连续性“角状”地纹。
B.“阳纹”错,应为“地纹”。
C.应为:由弧边三角围成扁豆荚状的封闭“地纹”。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B.“反映出中国传统绘画‘计白当黑’的自觉意识”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最后一段“中国传统绘画‘计白当黑’的理念,当时已有体现”可知,并未明确其已成为自觉意识。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因此,庙底沟彩陶是在坯体上先绘再烧”因果倒置,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彩陶是在坯体上先绘再烧,颜料需要耐高温,因此选材较少,一般只有黑、红、褐(黄)、白几种”可知,原因和结果说反了。
B.“影响范围在黄河流域的上游和下游地区”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二第一段“它的影响所及,达到了整个黄河流域的上游至下游地区”可知,范围缩小了。
C.“由鱼和鸟的原形抽象演绎以后形成的几何纹”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段“庙底沟文化彩陶中的鱼纹、鸟纹,形象生动,一眼便知”可知,不是指演绎后的抽象几何纹。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依据材料二第三段“近年来,王仁湘先生再用地纹的读法,重读似乎已经成定论的花卉纹,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可知,王仁湘先生再用地纹的读法,所以研究方法也是“地纹释读法”。
(2)依据材料二第三段“作为庙底沟文化的流行的花纹之一的各类花瓣纹,是用地纹释读的方式判识的结果。……苏秉琦说:‘庙底沟类型的主要特征之一的花卉图案彩陶可能就是华族得名的由来,华山则可能由于是华族最初所居之地而得名’”可知,苏秉琦先生的研究对象是“花瓣纹”。    
(3)依据材料二第三段“苏秉琦说:‘庙底沟类型的主要特征之一的花卉图案彩陶可能就是华族得名的由来,华山则可能由于是华族最初所居之地而得名。’由此,‘花卉’说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可知,苏秉琦先生的最终结论是“花卉图案彩陶可能就是华族得名的由来,华山则可能由于是华族最初所居之地而得名”。
(4)依据材料二第三段“那么旋纹背后又有怎样的玄机?王仁湘说,‘彩陶上的旋纹,是用于描述某天体运行的方式’”可知,王仁湘先生的最终结论是“彩陶上的旋纹,是用于描述某天体运行的方式”。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1)依据材料一第一段“有学者指出,庙底沟彩陶上的花瓣纹,或许就是华夏之‘华’的由来”可知,对探究华夏之“华”的由来具有启示作用。
(2)依据材料一第三段“中国传统绘画‘计白当黑’的理念,当时已有体现。写实与抽象的意向表达、阴纹与阳纹的相互衬托、平视与俯瞰的视觉效果,体现出先民成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情趣”可知,对了解我国先民的绘画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启示作用。
(3)依据材料二第一段“如同文字书写了中国的历史那样,彩陶以其独特的隐喻的方式,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北方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大半个中国的史前历史,尤其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史、心灵史”可知,对记录中国北方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大半个中国的史前历史,尤其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史、心灵史由帮助。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煮饺子千万不能破    乔叶
九点钟,已经不能再吃晚饭了。可是看见那家饺子店的时候,她还是走了进去。小区东门这边她很少逛,要不是昨天同事送她的时候路过这里,她还不知道这里有一家饺子店呢。
她走进店里,店面不大,不过饺子店的菜单她一向都喜欢看,虽然吃不了几样,但看看也能让她心满意足。猪肉大葱、猪肉韭菜、猪肉酸菜、猪肉茴香、猪肉扁豆、猪肉西葫芦……素馅一般以鸡蛋为主,和猪肉一样,它也有着百搭众菜的胸怀。偶有不以鸡蛋为主的,也很令她喜欢,如豆皮韭菜、黄豆芽粉条,还有素三鲜……
“选好了没有?吃啥呢?”凉菜台后面的老头儿问。他头发花白,戴着一副眼镜。
“再看看。”
“都好吃。”
①她笑。这口气,还真是的。
“快打烊了吧?”
“只要有客,就不打烊。”老头儿说,“生意做的就是客,客来了打啥烊呢。”
“一份荠菜猪肉。”其实一份饺子半斤,三十个。她吃不了,可是要半份呢,又有些说不出口。唉,管他呢,大不了打个包呗。
“好嘞。”不一会儿老头儿给她端来了饺子。
就着这饺子,一句两句的,两个人的话多了起来。
“我最爱吃饺子,包好的饺子在我们豫西的面上扑一扑,更利落,更不黏案板。”
“您为啥这么喜欢吃饺子呢?”她问。她总觉得这也是有由头的。
“这有啥可说的。饺子好吃呗!跟你说吧,我这个人呢,就是喜欢吃。有一次,我一个人在家呆着,有老伙计打电话请我去外头吃饭,我一听那饭店,火锅什么的,我就没了胃口,我就说我在家做好了,他问我做啥?我说做饺子呗。他说一个人在家也包饺子?我说我爱吃饺子,跟一个人两个人在家有啥关系呀。”
“这老伙计说的话也有道理。一般人家常做饺子不多,做一次就觉得可琐碎、可隆重,太麻烦。以前我家也是,想吃个饺子就得跟老婆商量,跟闺女商量。商量来商量去,我就有点儿赌气,我就不信自己做不成这个饺子。于是我就开始发狠,天天做,天天做……啥事都搁不住天天做啊,要是天天做,肯定就成了一件容易的事。世界上的事,就是这么回事。”
②她微微笑着,看着这可爱的老头。
“三年前我没了老伴儿,闺女在上海成的家,让我过去,我不去。闺女不放心,死劝活劝的,让我琢磨点儿事做。这不,我就开了这家饺子店,算是吃自己爱吃的、做自己爱做的。齐了。你咋也这么爱吃饺子呢?像你这个年纪的,爱吃饺子的不多。”
她顿了顿,开始讲母亲的事:“我妈包的饺子好吃,我就跟她学,学会了包饺子,我也越来越爱吃饺子。她去年视网膜中央动脉出了毛病,眼睛就看不见了,我每次回家,她也还是想给我包饺子。我就和好面,调好馅,擀好皮,让她包。”她说着说着想起和母亲包饺子时的情形。母亲,她那么会做饺子,她和父亲不论谁在家,只要说声吃饺子吧,母亲就来劲儿了,开始做,可是一个人在家时,母亲就是对付,吃点儿剩饭剩菜,就打发过去了——她那一辈儿人活得,没自己。
母亲的眼睛看不见以后,她知道,这饺子依然得做,甚至更得做。所以每次回去看母亲,她一定张罗着要吃一顿饺子。她把什么都准备得妥妥当当,母亲就只负责包。
“是啊,人好吃哪种东西,虽说是在东西,可也不在东西。说到底,在的是一个念想。”老头儿沉默了一会儿,长长地叹了口气。
她沉默着,静等他说下去。
“1960年,我10岁。到了年关,家里没吃的,啥都没有了。我妈让我去借粮,我就踩着雪到县城里,到了我姨家,我姨给了一斤白面。真的,只有一斤。——小孩子没脸没皮的,去借粮食最好。大人们豁不出去。都缺吃的,去朝人家借,真是没办法张嘴呀。”
“那是大年三十下午,下着大雪,我就把那一斤白面拎了回去。我妈问我想吃啥,我说,想吃饺子,我妈站在那里,发了半天愣,才开始和面,没馅,我知道,可我看她在厨房里忙活,就知道她肯定会有办法弄到馅。在小孩子心里,妈妈总是个有办法的人。”
“又过了一会儿,我去厨房看,我妈已经把饺子包好了。每个饺子都圆圆的、鼓鼓的,我心里高兴啊,对我妈说:“妈你真行!”我妈笑了一下,我问妈啥馅的,妈说你到时候就知道了。
“饺子上桌了。我夹起一个送到嘴里,一咬,一股子清水流了出来。什么馅都没有,只有这一股清水!”
“一股清水?”
“对,清水。”
“清水怎么能包到饺子里?”她满脸问号地看着老头儿,一点儿也没听懂。
“她包的是雪疙瘩呀,傻孩子!”老头儿笑出了泪。
她懵在那里。
“现在不都时兴说水饺水饺么?我告诉你,我那回吃的才是真正的水饺呢。”
“那水饺,什么味儿?”她愣愣地问。
“有点儿甜味,真的。雪是甜的。”老头儿悠悠地说,“所以我跟你说,煮饺子千万不能破。你想,要是我妈饺子包得不好,怎么雪化成水了饺子还不走样?”
她点点头。
“其实,破了的饺子-—”静默良久,她终于开口,却又顿住。失明的母亲手力现在也不济,包出来的饺子常常都是破的,她一个一个地修正,也还是会煮烂大多数。她会把好的挑出来给母亲吃,她和父亲一边吃着那些烂饺子一边赞不绝口。
——回过神来,她发现老头儿正看着她,眼巴巴地等她继续。
“也是好吃的。”她说。
“你要真说好吃,我也没办法。”老头儿宽容地笑笑。
③她也抿嘴一笑,站起来,结账,出门。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部分的内容表明,她知道这家饺子店是偶然的,走进饺子店却有必然因素,可见她对饺子的特殊情感。
B.时间已晚,而她还在仔细地看店里的菜单,这让老头儿很不耐烦,因此,他劈头就问:“选好了没有?吃啥呢?”
C.老头儿开饺子店与他的喜好有一定关系,他开饺子店可以满足自己的喜好,可以吃自己喜欢的,做自己喜欢的。
D.老头儿“我那回吃的才是真正的水饺呢”这句话,在调侃之余也表明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是匮乏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主要以人物对话的方式展开,让人物自己讲述有关水饺的事情,将回忆与现实交织、过去与现在交织,结构紧凑。
B.小说中老头儿的个别话语具有一定的哲理,如“啥事都搁不住天天做啊,要是天天做,肯定就成了一件容易的事”。
C.小说第二段不厌其烦地介绍饺子店中的菜单,表现了她当时犹豫不决,也为下文她讲述自己母亲的事作铺垫。
D.“她沉默着,静等他说下去”,表现了她对老头儿所讲内容的关注和投入,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增加了故事的悬念。
8.小说多次写到她的笑,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处“笑”的内涵。(6分)
9.老头儿认为“煮饺子千万不能破”,她却说破了的饺子“也是好吃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
6.(3分)B    7.(3分)C
8.(6分)句子①:老头儿的问题和回答似乎让她感受到了老头儿的自信和急切,这让她发出了礼貌的笑。句子②:她在听了老头儿的讲述之后感受到了他的率真和可爱,这里的“笑”是发自内心的带着友爱的笑。句子③:“抿嘴一笑”是对老头儿“宽容地笑笑”的温暖回应,也表明老头儿的讲述使她产生了共鸣。
9.(4分)①母亲在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努力地包好雪疙瘩馅的饺子,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老头儿认为“煮饺子千万不能破”,体现他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认可;②母亲失明后包的饺子,即使破了,也蕴含着母亲的爱和努力。她说破了的饺子“也是好吃的”,体现了她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这让老头儿很不耐烦”错误。结合下文“只要有客,就不打烊”可知,老头儿不会因为时间已晚以及她看菜单而不耐烦,这里表现出老头儿的直率。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表现了她当时犹豫不决,也为下文她讲述自己母亲的事作铺垫”错误。根据文中“不过饺子店的菜单一向她都喜欢看”可知,“不厌其烦地介绍饺子店中的菜单”表明她只是喜欢看菜单,但并不是选择时犹豫不决;同时并不能为下文她讲述自己母亲的事作铺垫。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
句子①出现在她听到老头回答“都好吃”之后,且句子中还有“这口气,还真是的”,可知她听到老头自信地回答“都好吃”时,心中不由得感到老头想让她吃饺子的急切,感受到老头对自家饺子质量的成竹在胸,但因为是第一次交流,出于礼貌,她报之以微笑。
句子②出现在她在听了老头儿的讲述之后,上文老头讲述了自己平时喜欢做饺子、吃饺子,甚至天天做,天天吃,还得出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她对老头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感觉到老头儿是一个非常可爱、性格开朗率真的人,心中不由得感到认同,于是从心底里感到高兴和喜欢,因而报之以带着友爱的笑。
句子③出现在全文最后,前面写老头儿“宽容地笑笑”,此处她的“抿嘴一笑”是对老头儿笑的回应。老头儿讲完自己的经历后,“她点点头”,表明她理解了老头的讲述,理解了60年代的母亲的不易、能干和乐观,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自己的母亲眼睛失明了,包的饺子总是破的,但她和父亲依然吃得赞不绝口,体现了自己家中的温暖和亲情,依然要乐观地生活,就像老头儿说的那样,故报之以会心地笑。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情节和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老头儿认为“煮饺子千万不能破”,源于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母亲在60年代物资极端匮乏的情况下,仍然给自己的孩子包出了雪疙瘩馅的饺子,既体现了母亲的聪明能干,也体现了母亲对待生活的一种乐观态度,这种态度给老头儿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深深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所以老头儿认为“煮饺子千万不能破”,这体现他对母亲乐观地对待生活态度的肯定和赞许。
她说破了的饺子“也是好吃的”,源于她自己的家庭生活经历。母亲虽然失明了,仍然想着为家庭付出,想给她包饺子,便是由于眼睛看不见,包出的饺子破的多,但她吃着这样的饺子感觉到的也是家的温馨和谐,所以她说破了的饺子“也是好吃的”,体现了她对母亲的深深的爱,对母亲真诚的包容理解,对母亲由衷的感谢。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选自韩愈《伯夷颂》,有删改)
材料二: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也。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可信也。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武王伐纣,伯夷扣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是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其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
(选自王安石《伯夷》,有删改)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韩子A因之B亦为之C颂D以为E微二子F乱臣G贼子H接迹I于后世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使跟随,与《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从”字的意思相同。
B.扣,牵住,拉住,与《赤壁赋》“扣舷而歌之”中“扣”字的意思不同。
C.尤,最、甚,与《陈情表》“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中“尤”字的意思不同。
D.趋,奔赴,与《六国论》“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趋”字的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韩愈看来,伯夷反对伐纣和耻食周粟之举,不仅是符合“义”的特立独行,更是深明君臣大义的臣下对“道”统的崇奉和维护。
B.韩愈将伯夷与微子对比,盛赞伯夷是天地之间、古往今来最不顾世俗非难的人,他的精神与日月、泰山、天地相比而丝毫不逊色。
C.王安石此文,针对《史记》及韩愈《伯夷颂》有关伯夷的记述和评论展开辩驳,体现了王安石不盲从权威、不苟顺流俗的理性精神。
D.王安石认为,伯夷是姜太公一类的人物,不满商纣暴政又德高望重,如果活到武王时期并辅佐他,其功劳成就将完全不逊于姜太公。
13.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
(2)是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
14.下图是材料二的思维导图,请补充完成横线处的空缺内容。(3分)
 
【答案】
10.(3分)BDF    11.(3分)C    12.(3分)B
13.(8分)(1)天下归周后,伯夷感到耻辱,坚持君臣之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作了《采薇》这首歌。
(2)这时武王奋然起事,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将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14.(3分)①孔孟;②扣马而谏,耻食周粟;③伯夷避世以待仁君,武王为君仁义,伯夷不可能反对。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韩愈根据这个说法,也为伯夷写了《伯夷颂》。认为没有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乱臣贼子会接连不断地出现于后世。
“韩子因之”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B处断开;
“亦为之颂”前省略主语“韩子”,“为之”修饰“颂”,二者共同作谓语,其后D处断开;
“微二子”和“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构成假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新高考Ⅱ卷)03语文试题』  下一个『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