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新高考Ⅰ卷)02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新高考Ⅰ卷)02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新高考Ⅰ卷专用)02语 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
试题预览
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新高考Ⅰ卷专用)02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创作并不是为细节而细节。细节的存在是因为细节具有提升作品品格的功能。人们也许会忘记作品的情节、人物,但会因一个典型细节而记住作品。
细节的存在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为鲜活。这也是人们对细节意义的普遍性认知。《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等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这与赵树理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分不开。细节在某种条件下也往往会影响作品的结构。或者说,作者会设计一种类似于“中枢”意义的细节,并围绕这一细节来展开作品。刘慈欣的《乡村教师》中的乡村教师让孩子们背诵牛顿定律的细节是整个小说结构的重心。这种“宇宙巧合”的细节使人类与宇宙中的碳基联邦发生了奇异的联系,进而产生了拯救太阳系的功用。在很多情况下,细节会改变作品的艺术境界,使作品的品格发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衡量的标准就在于对细节的使用是否合适。有一种情况是,由于细节的出现对作品中的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形成某种暗示或隐喻。茅盾的《子夜》中描写吴老爷子从传统的乡下进入当时灯红酒绿的上海,立刻就晕了过去。这个细节充满了象征意味,隐喻当时的中国社会也将面临像吴老爷子一样的命运。可见,细节使作品变得血肉饱满、气韵生动,具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动性。
尽管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但长于细节描写的作家一定是优秀的。他们具有营造细节的天赋、才华,以及准确运用细节提升作品品格的卓越能力。
作家首先要有艺术的敏感度。就是说作家对万物所蕴含的艺术可能性要有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如果作家没有这种敏锐性,对万事万物持冷漠、麻木、僵硬的态度,就难以发现艺术的细节。作家其次要有对生活的熟悉度。不熟悉、不了解生活,不知道人们是怎样度过每一天的,就难以表现出活色生香、充满人间气息的生活。而细节正隐藏在这样的生活中。细节可能是作家捻断数根须后创造的,但最好的状态是在熟悉描写对象之后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作家还要有表达的准确度。有的人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喜欢描写细节,但可能这些细节或者冗杂多余,或者与作品需要的艺术情境不符,或者张冠李戴,与人物的性格、精神品格相悖。这样的细节描写就是不妥的,甚至是失败的。细节的准确度除了要体现人物的性格、价值观之外,还要体现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的、文化的与伦理的……只有准确的细节才能点石成金、锦上添花,使作品的品格得到升华,艺术的魅力得到强化。
(摘编自杜学文《细节,无所不在又意味深长》)
材料二:
细节可以揭示出小说的秘密。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如何在时间之流中呈现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细节,是小说艺术成败的关键要素。在这里,所谓密度是指一个细节单元的体量,频次主要是指相同或相似细节出现的频率。
一般而言,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越丰富越好,但这并不等于无原则的堆砌和罗列细节。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从其倡导的“总体性”出发,认为细节应该是情节之中的细节,应该是为了塑造人物、书写命运而存在,否则就是“细节肥大症”。
所谓“肥大”不仅是细节的“量”的问题,还指细节所承担的功能及其艺术效果。就人物塑造而言,作家常常采取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但如果没有抓住人物性格的关键特征,再多的细节也无法掩饰人物形象的模糊和空洞。“细节肥大症”不仅是写作技巧问题,还是以何种姿态来面对人、书写人的写作伦理问题。很多推理小说的细节描写极其严密和精细,但很少能塑造出光彩动人的人物形象,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把人物作为统率故事、细节的灵魂。
小说往往通过“细节的洪流”来成就别样的小说艺术。所谓“细节的洪流”,是说“众多细节不再是悬念或者宏大叙事抛弃的多余之物,相反这是一种历史存在”。卡夫卡的《变形记》用大量细节精细地描述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的各种变化和感受,细节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却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艰难的生存境遇和体验。“细节的洪流”就是小说的主体,细节本身具有了自足性。如果没有这些“细节的洪流”,读者无法“原谅”一位不交待格里高尔“为何变”“如何变”的作者。
小说艺术常常通过调节相同或相似细节的出现频次来实现不同的艺术效果。美国文学评论家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写道:“对一部小说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注意诸如此类重复出现的现象来完成。”理解了这种“重复”与“频次”,也就拿到了打开小说艺术的钥匙。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奥雷里亚诺上校反复制作又销毁小金鱼的细节,似乎在象征着人类永不停息地劳作、永不停息地抗争,但这种抗争又是徒劳的。这个多频次的细节描写实现了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效果。
(摘编自李晓禺《细节揭示出小说的秘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细节存在的意义在于提升作品的品格,最终让读者能够因某个典型细节记住作品。
B.真正优秀的作家一定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从而使作品变得血肉饱满、气韵生动。
C.很多推理小说犯了“细节肥大症”,虽然细节极其严密精细,人物形象却并不鲜明。
D.小说中运用多频次的细节描写,能实现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艺术效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否合适地使用细节,是衡量作品品格朝着积极方向还是消极方向发生变化的标准。
B.作家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并对细节描写感兴趣,就能够使细节描写既妥当又成功。
C.细节可以揭示出小说的秘密,关键要合理安排小说细节的密度,调节细节出现的频次。
D.“细节的洪流”是《变形记》的主体,细节本身具有了自足性,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林黛玉一共哭了37次,对这些“哭泣”细节的描写,凸显了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B.在《本巴》中,刘亮程把草木在风中“摇晃”的细节写成受到赞美之后的陶醉,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C.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用数十万字描写一天内发生的事情,充溢其间的细节包括情绪、想象和无意识碎片等。
D.《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前后多次说“别闹出什么乱子”,小说通过这一细节描写强化了人物形象。
4.根据材料一内容,结合下面的图画,下列对小说《祝福》中关于祥林嫂的细节描写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A.雪花满天飞舞的细节描写揭示了祥林嫂居无定所的生活状态。
B.热闹的祝福场景细节与祥林嫂此时的悲惨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C.手中的竹竿、篮中的破碗等细节透露出祥林嫂不幸的命运遭遇。
D.对祥林嫂眼神的细节描写升华了作品品格,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多处有关“风雪”的细节描写,显示出作者营造细节的能力,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C
2.B
3.B
4.A
5.①作者对”风雪”细节蕴含的价值与意义具有有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
②作者平时非常了解、熟悉生活,所以对“风雪”细节能自然呈现。
③作者用“风雪”细节准确暗示了主人公的生存环境,推动了情节发展。
④作者合理把控“风雪”细节呈现的密度和频次,实现了多方面的艺术效果。(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满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细节存在的意义在于提升作品的品格,最终让读者能够因某个典型细节记住作品”错误。原文的表述是“细节的存在是因为细节具有提升作品品格的功能。人们也许会忘记作品的情节、人物,但会因一个典型细节而记住作品”,将细节存在的最终意义归结为“最终让读者能够因某个典型细节记住作品”不恰当。
B.“真正优秀的作家一定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错误,原文说“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
D.“小说中运用多频次的细节描写……”错误。原文中相关艺术效果的论述是针对《百年孤独》中的个例而言的,不能理解为普遍规律。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就能够使细节描写既妥当又成功”错误。“作家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并对细节描写感兴趣”,不是“能够使细节描写既妥当又成功”的充分条件。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基本观点是“小说创作中合理呈现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细节,是小说艺术成功的关键”。
B.仅呈现了单一细节,谈不上“密度和频次”,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A.“揭示了祥林嫂居无定所的生活状态”错误。解读牵强。相关描写的作用应为营造环境、渲染氛围。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作家首先要有艺术的敏感度。就是说作家对万物所蕴含的艺术可能性要有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如果作家没有这种敏锐性,对万事万物持冷漠、麻木、僵硬的态度,就难以发现艺术的细节”可知,作者对“风雪”细节蕴含的价值与意义具有有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
由“作家其次要有对生活的熟悉度。不熟悉、不了解生活,不知道人们是怎样度过每一天的,就难以表现出活色生香、充满人间气息的生活。而细节正隐藏在这样的生活中”可知,作者平时非常了解、熟悉生活,所以对“风雪”细节能自然呈现。
由“细节的准确度除了要体现人物的性格、价值观之外,还要体现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的、文化的与伦理的……只有准确的细节才能点石成金、锦上添花,使作品的品格得到升华,艺术的魅力得到强化”可知,作者用“风雪”细节准确暗示了主人公的生存环境,推动了情节发展。
由“有的人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喜欢描写细节,但可能这些细节或者冗杂多余,或者与作品需要的艺术情境不符,或者张冠李戴,与人物的性格、精神品格相悖。这样的细节描写就是不妥的,甚至是失败的”可知,作者合理把控“风雪”细节呈现的密度和频次,实现了多方面的艺术效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岩[注]
何其芳
①我是从山之国来的,让我向你们讲一个山间的故事。那么你对于山很有情感吗?不要问我,你简直敲到我悲哀的毽子上了,我只记得从小起我的屋前屋后都是山,装饰得童年的天地非常狭小,每每相反地想起平沙列万幕,但总想象不出那样的生活该是如何一个旷野,竟愁我的翅膀将永远飞不过那些岭嶂。如今则另是一种寂寞,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颇起哀思于这个比兴,若说是怀乡倒未必,我的思想空灵得并不归落于实地,只是,我真想再看一看我那屋前屋后的山啊,苍苍的树林如同一个池塘,该照见我的灵魂十分憔悴吧。然而要紧的是开始我的故事。凡文章最难于一个开始,我怎样能在你们面前绘出我这故事的背景呢?我怎样能使你们了解我对于这背景所起的情感的波动呢?
②我劝你们坐一次火车,到五岳归来不看山的东岳去。那虽颇与我家乡的山不同,平地起一个孤独之感,但我很称赏那绝顶上的舍身岩,说不准哪一天我还要再爬上去,在落日的光辉里和自己的影子踯躅一会,那时宇宙算得什么呢?泰山等于鸿毛了。其次我喜欢坐在对松亭里看岩半腰的松树,山风吹得它们永远长不大。
③是呵,岩半腰的松树,山风吹得你永远长不大,你在我想象里孤立得很,是什么时候一只飞鸟打这儿过,无意间嘴里掉下一粒种子,遂倔强地长起来了,却为鸦雀们所弃,不来借一枝之巢栖,老鹰在蓝天里盘旋又盘旋,最后也情愿止于黑色的岩石,作哲学家的冥想。但不要抖索,如果落了一根针叶总是个损失,我这故事的主人公将在你脚下出现。问他吧,你这与危险共嬉戏者,我看你是先以一绳系住腰,再系其一端于树上,然后附岩而下,你有什么理由轻视你的生命呢?你骄傲地向半空中挥起镰刀,青草从你手腕间纷纷下落没有一点声音……我看他殊无回答的工夫,让我老老实实地告诉你们,他乃一无父无母的孩子,就养于其叔父,始而牧猪,继而放牛,许多无辜的挞责创伤了他的心,于是极端的苦辛遂潜匿于一个无语的灵魂。
④那么他勇敢地向绝岩夺取的乃不过供牲口齿间之一啖而已。
⑤这道理我无法说明,大概你又是个江南人,忘不掉芳草连绵千里的境界,我且引你上岩顶去指点与你看啊,群山起伏,高高下下都是田亩,哪里有让你牵牛儿来吃草之地呢?
⑥但是我不愿再往前走了,乱石累累,我怀疑你是个诱敌深入的向导,我才不愿迷入你的阵图中,但是,我耳边已隐隐有金鼓杀伐之声,唉,老丈,你引我从哪个方向出去呢?不要乱想,此乃一个废圮的寨子,昔日土人筑之以避白莲教者,我们且择一块石头坐下,风吹得我们的衣袖单薄了。我很不喜人类之中有所谓战争,然于异国中古时的骑士与城堡则常起一种浪漫的怀想,至于此垒乱石以为城,我却嫌太草率了,虽是避难也不应如此,并且,我看你们这地方山势险恶,民风一定剽悍,令我悲哀之至。不,这实在是一个山间的桃源,我想桃源避秦人既然娶妻生子,总不免也会有些小小的不幸。说人生有什么巨大的悲恸大概是戏剧家的夸张,只是永远被一些小小的不幸缠绕得苦,然而我的意思是说天上未必胜过人间,我且再指点那岩后的山坡与你看呵,白杨多悲风,但见丘与坟,而它们一个个都绿得那样沉默。
⑦还是向前走好了,人生就譬如走路,我的一个朋友曾说过,举起步子就忘记是在走,至于此岩上之所有我从此一口气告诉你们,刚才问答得殊不称意。这是颓墙,这是碎瓦,都琐琐不足为外人道,但我却颇满意于这荒凉,说不准哪一天谢绝人世,归结茅屋于此,最后这是干涸的水池,那立于岩尾的木架则是轱辘,塘水上山的道路,它朽腐的身躯仍是一个诱惑,会使你失足落下绝岩如一根草,唉,不要提它,我这故事的主人公就苦无工夫来这岩上游玩,常遥望那轱辘而心喜,大概我这故事将有一个悲伤的结局了,但是你瞧,他已牵牛到塘边饮水去了,我们也下岩去吧。
⑧我们也到塘边去吧。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然而此水毫无流动之致,令我忧愁。小人物呵你立在遥遥的对岸,手中之绳牵得牲口微微喘息。我想起一个故事了,夏夜的塘边,一个过路人坐下濯足,突然被紧握于一只水中之手,力往下拽,此人大概颇有几分胆量,乃自言自语道,天气真热,我脱了衣裳下去游泳一会儿吧,于是遂兔脱而鸟遁了。小人物呵你一定没有听见,我不过惆怅于我幼时的怯弱而已,那时我不敢走夜路,为的怕鬼物在岩边水边幻作一条路来诱引我,直至如今仍无力正视人生之阴影方面,虽说我自信是个彻底怀疑者,人世的羁绊未必能限制我,但从无逸轨的行为,一只飞蛾之死就使我心动。唉,暮色竟涂上了我思想的领域,我感觉到人在天地之间孤独得很,目睹同类匍匐将入于井而无从救援,正如对一个书中人物之爱莫能助。无父无母的孩子呵风吹得这黄昏凄冷了,回家去吧,我殊不愿再饶舌,我希望就合上了眼睛就永远张不开,做一个算命的盲人给你一句预言:岩边水边切要留心。
⑨我这故事是完了,但谁也不会餍足,我并不说人生是无结构的,因为就我所知,实事之像故事乃有过于向壁虚构者,并且我自己起初也拟有一点穿插,大概是关于一位无儿无女的疯了的老太太,最后塘水一段乃为她而描写,但是,我的笔啊,你若在我手中变成乐器,那倒会有一番嘈嘈切切错杂弹吧,不过那时你们必又说道,你的乐器准是龙门之桐且烧焦了尾的,是以有北鄙之音凄且厉,其能久乎,可不是吗,你听你听,我的弦断了。
成时雨正凄其。
(选自何其芳散文集《画梦录》,有删改)
[注]本文作于20世纪30年代。面对动荡的社会现实以及自己屡遭打击的生活经历,作者创作了《画梦录》。本文采用独白的行文方式,主要以作者的意识进行表情达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中引用“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两句诗,抒发“我”对前途的担忧,点明寂寞、哀愁的原因。
B.第⑥段中引用“白杨多悲风,但见丘与坟”这两句诗,实写岩后山坡的凄凉景象,隐含对时局的忧虑。
C.“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句话原意是欲望有限,极易满足;在第⑧段这句话指“我”对塘水毫无流动之致的忧愁。
D.第⑨段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引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以说明乐声像琵琶女弹奏琵琶时的变化和优美。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中将“苍苍的树林”喻为“池塘”,比喻新奇,且与后文想象契合;说它照见“我的灵魂”,想象新颖。
B.第③段描写岩半腰间孤立、倔强、为山风吹得长不大的松树,烘托山岩的险峻,交代故事主人公的出场环境。
C.第⑧段插叙“我”想起的一个故事,意在提醒那个无父无母的孩子注意安全,也含蓄地表达了超脱尘世的渴望。
D.文章末段说“实事之像故事乃有过于向壁虚构者”,这表明上文所述这个“山间的故事”是现实世界的折射。
8.文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怎样思想性格的形象?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5分)
9.有评论指出,何其芳的散文是“诗人的散文”,他的散文集《画梦录》极具诗性美。请以《岩》为例,简要评说。(6分)

【答案】
6.C    
7.C    
8.①厌恶战争,感时伤世;②怀疑、怯弱,畏惧黑暗现实(或无力正视人生阴影);③孤独哀怨,友善仁爱,力不从心;④多愁善感,满怀忧患意识。(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4分,答对3点得满分)
9.①以喷薄的诗情营造诗的意境。《岩》无论叙事、写人、绘景、状物,都饱蘸作者自己深挚的情感体验,呈现孤独、忧郁、惆怅、落寞的意境。②以诗意的构思表现诗的结构。《岩》以情绪为主线贯穿全文,以“我”与“你们”的对话推进叙事,以山间的故事隐喻堪忧的现实。③以诗的手法形成诗的内涵。《岩》以象征与暗示性叙述,以想象与现实的跳跃性叙述,来产生隽永的诗意。④以唯美的语言体现诗的表达。《岩》行文注重长短句的交织,讲究古典诗句、成语典故等的穿插和文言词语、句式的运用,语言雅致与通俗兼具,情真意挚。(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抒发‘我’对前途的担忧”错,只能突出寂寞、哀愁的原因。
B.“实写岩后山坡的凄凉景象,隐含对时局的忧虑”错,根据原文语境,这不是实写,而属于作者向壁虚构的故事中的场景之一,是虚写。
D.“优美”错,文末所指的音乐是忧伤的。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也含蓄地表达了超脱尘世的渴望”错,依据文本上下文语境,插叙这个故事意在表明环境之险恶,烘托“我”的惆怅、怯弱的心理。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我很不喜人类之中有所谓战争”“然而我的意思是说天上未必胜过人间”,可见“我”对战争的憎恶、对时世的感伤。
由“我不过惆怅于我幼时的怯弱而已”“我自信是个彻底怀疑者”“直至如今仍无力正视人生之阴影方面”,可见“我”的怀疑、怯弱的性格,对于现实的黑暗一面存在无力感。
由“只是永远被一些小小的不幸缠绕得苦”“我感觉到人在天地之间孤独得很”“目睹同类匍匐将入于井而无从救援”,可见“我”的孤独,有友善仁爱之心,但自觉无力;
由“因为就我所知,实事之像故事乃有过于向壁虚构者”“是以有北鄙之音凄且厉”“我的弦断了”等,含蓄表明“我”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对国家命运、民生现实充满忧患。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评说“诗性美”,可以从意境、表现手法、结构思路、语言特色等角度来展开分析。
①意境:如“如今则另是一种寂寞,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我那屋前屋后的山啊,苍苍的树林”“这是颓墙,这是碎瓦”“但我却颇满意于这荒凉”等内容,呈现出孤独、忧郁、惆怅、落寞的意境,之所以呈现出这些意境,原因在于饱含作者自己深挚的情感体验。
②结构思路:全文的主体内容是“我向你们讲一个山间的故事”,通篇以“我”与“你们”的对话推进叙事,全文的主线则是“情感的波动”,表面上写山间的故事,实则隐喻堪忧的现实,通篇的思路呈现出诗意的构思。
③表现手法:全文的叙述,有象征意味,其中山间的故事,就是堪忧的现实的象征或隐喻;另外,全文在想象与现实之间进行跳跃性叙述,如“岩半腰的松树”“乱石累累”“塘边”等内容是“现实”,“只记得”“你在我想象里”“我想桃源避秦人……”等内容是“想象”,想象与现实交织,颇有虚实结合的韵味,产生隽永的诗意。
④语言特色:行文注重长短句的交织,语言精炼且通俗兼具,同时穿插古典诗句、成语典故等,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泰山等于鸿毛了”“群山起伏,高高下下都是田亩”“乱石累累”“桃源避秦人”等,通篇语言典雅、流畅,而又情真意挚。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周之世官大者史。史之外无有语言焉;史之外无有文字焉;史之外无人伦品目焉。史存而周存,史亡而周亡。殷纣时,其史尹挚抱籍以归于周;周之初,始为是官者,佚是。周公、召公、太公,既劳周室,改质家跻于文家,置太史。
夏之亡也,孔子曰:“文献杞不足征。”伤夏史之亡也。殷之亡,曰:“文献宋不足征。”伤殷史之亡也。周之东也,孔子曰:“天子失官。”伤周之史亡也。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选自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
材料二
史之尊,非其职语言、司谤誉之谓,尊其心也。
心何如而尊?善入。何者善入?天下山川形势,人心风气,土所宜,姓所贵,皆知之;国之祖宗之令,下逮吏胥之所守,皆知之。其于言礼、言兵、言政、言狱、言掌故、言文体、言人贤否,如其言家事,可为入矣。
又如何而尊?善出。何者善出?天下山川形势,人心风气,土所宜,姓所贵,国之祖宗之令,下逮吏胥之所守,皆有联事焉,皆非所专官。其于言礼、言兵、言政、言狱、言掌故、言文体、言人贤否,如优人在堂下,号咣舞歌,哀乐万千,堂上观者,肃然踞坐,眄眯而指点焉,可谓出矣。
不善入者,非实录,垣外之耳,乌能治堂而皇之中之优也耶?则史之言,必有余呓。不善出者必无高情至论,优人哀乐万千。手口沸羹,彼岂复能自言其哀乐也耶?则史之言,必有余喘。
是故欲为史,若为史之别子也者,毋呓毋喘。自尊其心。心尊,则其官尊矣,心尊,则其言尊矣。官尊言尊,则其人亦尊矣。
尊之之所归宿如何?曰:乃又有所大出入焉。何者大出入?曰: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此非我所闻,乃刘向、班固之所闻。向、固有征乎?我征之曰:古有柱下史老聃,卒为道家大宗,我无征也欤哉?
(选自龚自珍《定盒文集•续集》)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正确的序号。(3分)
湮塞A人之教B必先去C其史D夷人之祖E宗F必G先H去I其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隳,指毁坏,与《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中“隳”的意义不相同。
B.逮,“到、及”的意思,与《陈情表》“逮奉圣朝”中“逮”的词义相同。
C.垣,本文是墙的意思,与《诗经》中“乘彼垝垣”中的“垣”用法相同。
D.归宿,指人或事物的最终着落、结局,与现在所说的“归宿”意义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有文书典籍都属于历史范畴,龚自珍不独视六经为史,在这一基础上他提出“灭国必先去史”的论断。
B.作者比喻“不善出者”为“余呓”,即痴人说梦;比喻“不善入者”为“余喘”,即心迷目眩、喘息不暇,醒目警世。
C.作者认为史官是掌握国家的文献典籍和执行褒贬人事的职权的人,就应该是社会的喉舌和社会现实的代言人。
D.作者以老子为周室史官,熟知古今成败治乱,卒为道家宗主,作“出史之道”之证,加深了“史”与“道”的关系的论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小题4分)
(1)周公、召公、太公,既劳周室,改质家跻于文家,置太史。
(2)是故欲为史,若为史之别子也者,毋呓毋喘。
14.从材料二看,合格的史官应做到哪几点?(5分)

【答案】
10.BDF
11.A
12.B
13.(1)周公、召公、太公一边为周王室操劳,一边由注重实干尚实跻身尚文,设置了太史一职。(“劳”,为……操劳;“跻”,跻身;“置”,设置。)(每点1分,句意1分)
(2)因此,要成为史官,成为与别人不同的史官,就不要说梦话,不要死气沉沉。(“是故”,因此;“呓”,说梦话;“喘”,死气沉沉。)(每点1分,句意1分)
14.示例:①善“入”,即广泛地了解和熟悉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②善“出”,即对社会上的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事情找出其内在的规律性,作出全面而又正确的评论。③自尊其心,自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新高考Ⅰ卷)01语文试题』  下一个『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新高考Ⅱ卷)03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